课外短小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 2025年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备考 (3)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外短小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 2025年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备考 (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1 14:1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短小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
2025年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备考
《<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旬朔之间②,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④,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刑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之,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⑤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淮海后集》)
【注】①滑稽:谐戏读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⑤勒: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见辄能诵 (2)然负此自放
(3)喜从滑稽饮酒者游 (4)心善之
2.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三处)
少 而 不 勤 无 如 之 何 矣 长 而 善 忘 庶 几 以 此 补 之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2)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4.结合作者读书成长的经历,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贵于读书
夫明《六经》之指①,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②,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①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指:同“旨”,②艺:技艺,才能,③伎:同“技”。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伎之易习而可贵者( )
(2)是犹求饱而懒营馔( )
6.作者深有感慨地告诫儿孙“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7.“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随园①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②,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③藏焉,曰:‘姑侯异日观’云尔。”
(节选自袁枚的《黄生借书说》)
[注]①随园:作者寓居江宁时,于小心山所筑的园林,②七略四库:指皇家内府藏书;③庋:读guǐ,搁起来。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
②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9.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原因是什么?点明作者由小见大,推而广之的是哪一句话?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任末好学
任末年十四,负笈①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②,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③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在;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笈:书籍。②庵:茅草小屋。③麻蒿:点燃后可照明。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负笈从师 负: (2)常以净衣易之 易: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
12.文中作者怎样体现任末的好学?结合选段内容简要阐述。
读书须明窗净几,案头不可多置书。读文作文,皆须宁神静气,目光炯然①。出文于题之上,最忌坠入云雾中,迷失出路。多读文而不熟,如将不练之兵,临时全不得用,徒疲精劳神,与操空拳者无异。
作文以握管②之人为大将,以精熟墨卷百篇为练兵,以杂读时艺③为散卒,以题为坚垒。若神明④不爽朗,是大将先坠云雾中,安能制胜?人人各有一种英华光气,但须磨炼始出。譬如一草一卉,苟深培厚壅⑤,尽其分量,其花亦有可观,而况于人乎?况于俊特⑥之人乎?
天下有形之物,用则易匮。惟人之才思气力,不用则日减,用则日增。但做出自己声光⑦,如树将发花时,神壮气溢,觉与平时不同,则自然之机候⑧也。
读书人独宿是第一义,试自己省察。馆中独宿时,漏下二鼓⑨,灭烛就枕;待日出早起,梦境清明,神酣气畅。以之读书则有益,以之作文必不潦草枯涩⑩。真所谓一日胜两日也。
【注释】①炯然:形容明亮。②握管:执笔。③时艺:即时文,八股文。④神明:指人的精神。⑤壅:在植物的根部培土或施肥。⑥俊特:德才出众。⑦声光:此处指文章的风采。⑧机候:适宜的时机。⑨漏下二鼓:夜晚二更时分。⑩枯涩:文思呆滞迟钝。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皆须宁神静气
(2)如树将发花时
(3)试自己省察
(4)待日出早起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大将先坠云雾中,安能制胜?
(2)惟人之才思气力,不用则日减,用则日增。
15.在第二到四段中,作者认为写好作文的前提有哪些?
16.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利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华: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补不足也(缺点) B.但能说之也(但是)
C.行道以利世也(正道) D.修身以求进也(上进)
1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讲 论 文 章 春 华 也 修 身 利 行 秋 实 也。
19.选文运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目的,请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④?”公曰:“善哉!”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师护:晋国乐师。目盲,善弹琴,精于辨音。③炳烛:点烛。一说当时的蜡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④孰与昧行乎:点亮蜡烛的光亮,与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20.根据文意填空。
(1)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这里的“暮”是 的意思,他觉得“吾年七十”,怕来不及学,学了也没用了。
(2)师旷的问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了 ,因此晋平公才会觉得他在戏弄自己;师旷这样理解是借题发挥,意在引出 。
21.对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学无止境,一个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B.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学习都是有益的。
C.应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到从善如流。
D.要让人信服自己,必须要用打比方的方法。
参考答案:
1. 于是,就 凭借 跟从,跟随 认为……好 2.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3.(1)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荒废在我的不勤奋上。
(2)荒废我的学业的,就是这两种情况(或不勤奋和善忘)啊。
(3)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 4.示例:不能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用功学习;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和总结,善于吸收前人智慧来提升自我;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要主动想办法解决等。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一看到文章就能背诵下来。辄:就,于是;
(2)句意:但是我却凭借此放纵自己。负:凭借;
(3)句意: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从:跟从,跟随;
(4)句意: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善:认为……好。
2.本题考查划分停顿。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本句翻译: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或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是说年轻时不勤奋学习这一情况;“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是说成年后的无奈;
故断为: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3.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
(1)故:所以。虽:虽然。而:连词,表转折,却。
(2)败:损害。常:常常。
(3)以:因为;足乐:足以开心;口体之奉:吃的穿的;若:比。
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作者自叙少时“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近数年来,颇为后悔。于是发愤以自惩戒,可是,“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为了弥补善忘之苦,他编辑了这个选本。通过文中“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忆之力,而常废于不勤”,告诫我们:要把握时光,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通过文中“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告诫我们:不把握机会学习,往往会事倍功半;通过文中“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告诫我们:勤能补拙,要勤奋学习;通过文中“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告诫我们:要善于结交学习勤奋刻苦的朋友,减少与酒肉朋友的交往。
参考译文:
我年少时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背诵下来。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凭借此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一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年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当看到一手书卷,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因为健忘荒废了。  
唉,荒怠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5. 容易 这 6.围绕“勉励儿孙:必须靠勤学获取谋生本领,自立于世”回答即可。 7.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述“技”的重要,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各种技艺中最容易学习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易:容易;
(2)句意:这就好比要求吃饱而懒于做饭。是:这。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要读懂语段,结合关键句分析理解。根据“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可知,作者深有感触地告诫儿孙“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的真正意图是:必须靠勤学获取谋生本领,才能自立于世。
7.本题考查理解句子作用的能力。文章引用俗语“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是道理论证,论述“技”的重要,增加文章的思想深度,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参考译文:
搞清《六经》的要旨,博览百家的著述,即使不能在德行方面有所增长,在风俗方面有所敦砺,总还是身有一种才艺,能够自立于天下。父兄不可能永远依凭,家乡不可能永远保有,一朝流离,无人保佑,只应自己靠自己了。谚语说:“无论堆积多少钱财,都不如学一技之长。”各种技艺中最容易学习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莫过于读书。世上的人不管是愚昧的还是智慧的,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但却又不肯读书,这就如同想要吃饱却又懒得去做饭,想要身体暖和却又懒得去做衣服一样。
8.①随园的主人(或者“我”)把书交给他并告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可能认真地读啊!” ②其余像祖父、父亲积藏的书籍,儿子、孙子丢弃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9.原因是:不是自己的书,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以后,一定担心人家要催着要回,于是内心忧虑不安,不停地认真读书;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①随园主人:指“我”;授以书:把书交给他;告:告诉;书非借不能读也:书不是借来的就不可能认真地读。
②其他:其余的;积:积藏;弃:丢弃;无论:更不用说。
9.本题考查内容提炼。第一问:根据“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可知原因:不是自己的书,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以后,一定担心人家要催着要回,于是内心忧虑不安,不停地认真读书。
第二问:作者由读书推广到天下事物都是一样的道理的句子是: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参考译文: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交授给他并且告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显出忧惧的样子,抚摸玩赏那东西久久不能停止,心想:‘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给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我)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一声‘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
10. 背,扛 换,交换 11.一个人(如果)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 12.年少从师,不畏险阻;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常说“人不学习不能取得成就”“不学习就是行尸走肉”之类的话。
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负:背,扛。
(2)句意: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易:换,交换。
1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重点字词:夫,句首发语词,不译;好,喜欢、爱好;虽,即使。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负笈从师,不惧险阻”可知,任末年少从师,不畏险阻;
由“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可知,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
由“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可知,常说“人不学习不能取得成就”“不学习就是行尸走肉”之类的话。
参考译文:
任末,他十四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没有宿处)有时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它。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13.(1)全,都(2)开放(3)自我检查、反省(4)等待 14.(1)这(就像)大将先坠入云雾之中,怎么能够取得胜利呢?
(2)只有人的智慧和气力,不用就会日益减损,常用就会日益增长。 15.熟读名篇,多加练习,独宿思考。 16.示例:每个人都有读书作文的潜力,只是必先经过一番磨练,尽自己的力量发挥,才有脱颖而出的可能。
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要聚精会神,平心静气。皆:全,都。
(2)句意为:就如同树木将要开花时。发:开放。
(3)句意为:利于反省。省:反省。
(4)句意为:等清晨日出即起。待:等待。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中重点词语有:安,怎么。胜,胜利。
(2)中重点词语有:惟,只有。减,减少。日,天。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以精熟墨卷百篇为练兵,以杂读时艺为散卒,以题为坚垒”,可知写好作文需要多读名篇,多积累。根据“天下有形之物,用则易匮。惟人之才思动,不用则日减,用则日增”,可知人的智慧需要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增加,所以写作需要多加练习。根据“读书人独宿是第一义,试自己省察”可知写作时需要静心思考,独处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16.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章的理解。“人人各有一种英华光气,但须磨炼始出”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灵感,只是需要经过磨炼才能显露出来。也就是说每个人在读书写作方面都是有潜能的,关键是能否经过努力,把这种潜能发挥出来。
译文:
读书应该(在)窗明几净(的环境中),桌上不要放太多的书。读书和写作都要聚精会神,平心静气,目光明亮。写出的文字要紧扣主题,最忌讳坠入云雾中迷失出路。读的文章很多但不深入理解,就像统领没有经过训练的士兵,面临打仗时全都不顶用,白费精神体力,同赤手空拳的人没有什么两样。
写文章时,执笔的作者就是大将,精读百篇名篇就是训练士兵,杂读时文就是零散的士兵,题目就是坚固的战斗堡垒。如果思路不清晰,那就像大将先坠入云雾之中,怎么能够取得胜利呢?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灵感,只是需要经过磨炼才能显露出来。正如一棵草一朵花,如果精心培育,浇水施肥,让它充分生长,开出花来才会美丽,何况人呢?更何况才智出众的人呢?
普天之下有形的物质,只要使用就容易损耗匮乏。只有人的智慧和气力,不用就会日益减损,常用就会日益增长。要显露出自己的文采,就如同树木将要开花时,精力旺盛,生气蓬勃,感觉与平常不同,那就是适宜的时机了。
读书的人独自住宿是(做学问的)第一要义,利于思考。在馆中独宿时,二更即睡,等清晨日出即起,(这时)头脑清醒,精神爽朗。在这种状态下读书会有收获,写文章也不会潦草文思迟钝,这就是真正的一天胜过两天呀!
17.B 18.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19.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性,有利做事。
17.考查翻译文言文字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求学生平时注重积累,特别注意重点篇目的熟记;再者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现象,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另外重要的文言实词必须翻译出来,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B.“但能说之也”意思是只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但”不能译为“但是”,应该译为“只”;
故选B。
18.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句意为:讲解谈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涵养德行,以利于事(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据此可划分为: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1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从“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可以知道,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可以知道,学习是为了推行主张,造福社会。从“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可以知道,学习是为了涵养德性,有利做事。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十分推崇古人的学习目的。其实,学习就应该像古人那样。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只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行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解谈论文章(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涵养德行,以利于事(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
20. 晚(晚了),迟(迟了); 天黑(天色晚); 炳烛之喻。 21.D
20.(1)恐已暮矣:恐怕已经晚了!暮:晚(晚了),迟(迟了);
结合师旷的话“何不炳烛乎?(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分析,师旷的意思是可以点明蜡烛学些,可见他将“暮”理解成了天黑(天色晚);结合“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可知师旷这样理解是借题发挥,意在引出炳烛之喻,引出自己“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的观点,即老年时只要学习就胜似不学习。
2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告诉我们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学习都是有益的。“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意为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联系到学习,其实是告诉我们即使到了老年也应该学习的道理,即学习是无止境的。结合“善哉!”可知,晋平公接受了师旷的建议,告诉我们应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到从善如流。D项文中没有体现,故选D。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好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