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春》跟踪试题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各题。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轻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liáo亮地响。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 ) liáo( )亮 卖弄(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宛转”在文中的意思是: 。
(4)这段文字运用了 、 、 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柔和欢快的春风图。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2. :欢欢喜喜的样子。
:明亮滋润。
:本文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是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密密地开着的花。
: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昏黄,不明亮。
: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三、选择题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清脆(cuì) 酝酿(liàng) 喉咙(hóu) 卖弄(nòng)
B.黄晕(yùn) 嘹亮(liáo) 宛转(wán) 散步(sǎ)
C.嫩叶(nèn) 应和(hè) 安巢(cháo) 窠巢(kē)
D.迷藏(cáng) 眨眼(zhǎ) 朗润(yùn) 水涨(zhǎng)
4.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C.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D.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B.从体裁上看,《春》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主要通过盼春、绘春、颂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C.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展开,运用抒情和说明的表达方式,把一个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D.“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题。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6.本段写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7.“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句中的“闹”换成“叫”,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8.说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原因是什么?
9.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写春花,主要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B.作者写出了春花的多、艳、甜。
C.作者写春花时,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行文的。
D.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春花图。
10.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文/迟子建
①立春的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②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和冷月,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
③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4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4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④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那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⑤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极北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来的。它从3月化到4月甚至5月,沉着果,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⑥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作了春天的天空呢!
(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通过描写霜花的变化来写春天来临的过程。请你把第②段中太阳升起后霜花颜色的变化写在下面。
—— —— ——
(2)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
(3)选文开头写杭州西湖的梅花有什么作用?
(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以“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为标题的理由。
参考答案:
1. niàng 嘹 nong
轻脆 清脆 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引用 比喻 拟人
(1)注意“嘹”的偏旁;“弄”是多音字,此处应读nòng。
(2)据义定形。清脆:指(声音)清楚悦耳。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宛转:委婉曲折,话语柔和曲折,不直接坦率;也形容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结合语境“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可知,这里指声音抑扬动听。
(4)根据“吹面不寒杨柳风”,可确定运用了引用修辞;根据“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可确定运用了比喻修辞;根据“高兴”“呼朋引伴”“唱”的主体是“鸟儿”,可确定运用了拟人修辞。
2. 欣欣然 朗润 赶趟儿 酝酿 繁花 呼朋引伴 宛转 黄晕 花枝招展
3.C
A.酿niàng;
B.宛wǎn;散sàn;
D.润rùn;
4.D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赋予小草以人的行为,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赋予桃树、杏树、梨树以人的行为,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赋予太阳以人的神态,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像眼睛,像星星”,将野花比作眼睛、星星,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眨呀眨的”将野花拟人化;
5.C
C.“运用抒情和说明的表达方式”有误,应为“运用抒情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6.多、艳、甜。 7.不完全一样。“闹”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繁忙的热闹景象,从侧面写出了春花多、艳、甜的特点;而“叫”,只表达“叫喊”之意,感彩不浓。 8.在阳光的照射下,明丽的花会反光,就使人产生了“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感觉。 9.C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仔细阅读写花的语句,根据“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分析,写出了花的“多”;根据“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分析,写出了花的“艳”;根据“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分析,写出了花的“甜”。
7.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首先明确态度,不一样,然后结合语境和词语的含义分析即可。“闹”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不仅能让读者仿佛听到声音,感受到一派繁忙的热闹景象;还能让读者感受到花多、艳、甜的特点;而“叫”则没有这一种效果。所以不能换。
8.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仔细阅读文本,结合野花的特征理解。野花很多也很美,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眼睛、像星星。据此回答即可。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有误。由“树上”“花下”“遍地”等这些表方位的词语,可确定作者写花的顺序是由上到下。 10.(1) 嫣红 橘黄 鹅黄 雪白
(2)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粉红的、雪白的梅花”比喻为“一颗颗爆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杭州地区立春时节梅花盛开的热闹景象。
(3)用杭州西湖的春天来得迅猛而热烈与北国立春时的严寒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写北国的春天来得艰难做铺垫。
(4)突出过程漫长(它从3月化到4月甚至5月)、曲折、艰难;突出其沉着果敢、心无旁骛、顽强拼争的精神品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优美。
(1)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根据本段中的“嫣红变成橘黄”“橘黄变成了鹅黄”“成了雪白了”提炼即可。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本句中的“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把“粉红的、雪白的梅花”比喻为“一颗颗爆竹”,这是比喻的修辞。联系前句“立春的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可知,此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杭州地区立春时节梅花盛开的热闹景象。
(3)本题考查对谋篇布局的理解。文章写北国春天之前,先写杭州西子湖畔梅花盛开,杭州西湖的梅花,突出其“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的旺盛,表现南方春天来得急促、迅猛而又热烈。结合第②段“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的描写,可知开头杭州西湖梅花盛开的景象,是为了与下文写极北的春天姗姗来迟,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形成对比,突出北国春天来得迟缓、沉稳,更加突出了作者对北国春天“顽强拼争、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精神的赞美之情。这样两厢对比,突出北国春天的美。
(4)本题考查题目赏析。
联系第⑤段中的“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可知,题目中的“一点一点化开”突出了春天到来漫长、曲折、艰难。同样联系本段中的“它从三月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可知,题目突出其沉着果敢,心无旁骛,顽强拼争的精神品质。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春天的到来比作冰一点点地化开,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艺术的美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