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散步》 巩固练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lǐng xiù( )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 )一家人,分成两路,gè dé qí suǒ( ),终不愿意。我决定wěi qū( )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 ,我伴同母亲的 。我说:“走大路。”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给加点的多音字注音,并用另一读音组词:
(3)把“时日已短”“时日还长”分别填在选文中的横线上。
二、填空题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相信并佩服。
:寒冷的冬天。
:不一致,有差别。
:短时间,一会儿。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时间和日期。
三、选择题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酷冬(kù) 散步(sǎn) 信服(fú) 散(sàn)落 水泡(pào)
B.嫩芽(nèng) 铺着(pū) 很累(lèi) 熬(áo) 果实累累(léi)
C.分歧(qí) 还小(huán) 拆散(chāi) 蹲(dūn) 勉强(qiǎng)
D.一霎时(shà) 水波粼粼(lín lín) 鱼塘(táng) 稳(wěn) 强(qiáng)壮
4.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田野 外套 茂密 各得其所 B.平顺 取决 强状 严重关头
C.折散 委屈 整齐 水波粼粼 D.鱼搪 幼小 习惯 产生分歧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B.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C.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D.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6.对《散步》这篇文章的理解,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满。
B.“分歧”往往指彼此之间重大的思想、意见等不一致,课文中却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属于用词的贬词褒用。
C.文章对妻子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她的贤良,尊老而爱幼。
D.结尾的那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节选文段,完成小题。
【甲】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散步》
【乙】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
【丙】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济南的冬天》
7.细读选文,【甲】【乙】【丙】三文写景的季节分别是 、 、 。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散步》描写了一家人散步时,出现了分歧,后终归于和谐的平常小事。这个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
B.《秋天的怀念》题目富有深刻的含义、绵长的情思。它不仅点出了文章叙事的时节,而且意味着对母爱和生命沉淀之后的思考与感悟。
C.【丙】文主要是通过对比来说明济南是个宝地,表达作者朱自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D.作者所写的既是“济南的冬天”,一个季节;又是“冬天的济南”,一个有气质的城市。
9.【乙】文中,作者为什么写各种颜色的菊花?
10.【甲】【乙】选段中都有“妈妈”的形象,分析其不同特点。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想陪母亲散步
孙琴安
①小时候,我们上学,父母上班,彼此几乎没有同行的机会。只有一年冬天,母亲一大早把我叫醒,要我陪她去菜场买菜。原来她上早班,顺路去菜场买点菜,叫我拎回家。
②外面还是黑乎乎的。我还从没起过这么早,又冷又饿。母亲给我买了大饼油条,说吃下去就暖和了。此招果然灵验。一路上她脚步匆匆,总问我冷不冷。其实那天早晨非常冷,但我攥着她的手,又是第一次与她单独同行,心里却感到很温暖。
③稍长,在初夏的黄昏或清秋的晚上,经常看到一个年轻的后生陪着一个老太在街边散步,后生眉清目秀,举止斯文;老太一头短发,略有花白。两人并肩而行,娓娓而谈。我每见此景,便心生羡慕,一次忍不住问父母。母亲一听便道:“噢,吴老师家的。吴老师去世了,儿子怕母亲伤心,经常陪她散步,是个孝子!”当时我心中便暗自许愿,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常陪母亲散步。
④孰料初中毕业,我即离家赴崇明农场务农,一年难得回家几次,每次都来去匆匆,还要会同学,而母亲白天上班,晚上忙于家务,能得空聊聊天就不错了,哪里还想得到散步?况且母亲毕生勤劳,在她眼里,散步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⑤直到我成家以后,才有了与母亲散步的机会。
⑥那年孩子出世才两岁,一直领他的岳母有事去浙江老家,我和妻子都上班,只得请刚退休不久的母亲临时来帮两天忙。这点活对她是小菜一碟。于是,黄昏时分,我便主动拉她在住家附近散步。时值立夏,树木已有几分浓郁,小草都高高兴兴。我兴致勃勃地向她介绍着目睹的一切,但她却并不怎么在意,话也不怎么多。在返回的路上,我终于有所觉察,便问:“妈妈,您好像有心事。”她说:“是啊,我来这里,不知你爸爸这两天下班回来吃什么,他不会烧。”原来如此!而我却大言不惭地说:“反正就两三天,只好叫爸爸先克服一下。”就这样,我期待已久想陪母亲散步的愿望,便索然无味地结束了。
⑦当我送母亲回家,看到父亲那个高兴劲儿,这才感到父亲已离不开母亲了,而自己所说的话实在太自私!从此再也不敢向母亲搬救兵了。
⑧母亲自幼家境贫寒,不识字,也是在开国大典后扫盲时上了几堂课,又幸亏父亲耐心教她,才认识了一些字,后来居然能读一些小说了。为了提高她的兴趣,孩子们常会带一些《红岩》《简·爱》等小说名著给她看。所以,她刚退休的那几年,每当我去看望,她多半手捧一部长篇小说坐在椅上认真阅读。见我来了,便会放下书本,高兴地挎起篮子,娘儿俩一起去菜场买菜。一路上,她会兴趣浓厚地讲述正读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令我感到吃惊的是,母亲居然能准确地说出小说情节的发展,评判出人物的好坏。她喜欢简·爱,同情苔丝,不喜欢莫泊桑笔下的杜洛阿,她说:“《漂亮朋友》中的那个男人真是坏透了,太缺德了!”
⑨有次说到兴头上,父亲下班回来,三人围在小方桌上吃晚饭,她仍意犹未尽地继续讲。父亲则不插话,只是微笑地望着她,仿佛是他的成果似的。当时我就想,何时我也能写部小说,散步时听她谈论,那该多有意思啊!
⑩说也奇怪,我与父亲散步,几乎没有肢体接触;而与母亲散步,走着走着,便会慢慢靠拢她,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挽住她的手臂,甚或轻轻搂住她的肩膀。起初她不太习惯,后来也就任由我了。与父亲散步,他会问起我的工作;母亲却很少问,其实我是很喜欢散步时听她谈小说的,但她说得更多的还是家常,即使再琐碎,我也只好耐心倾听,不敢打扰,从中却可以感受到一个母亲对家庭所倾注的心血,对每个子女的关爱。她所希望的就是每个子女都能过上好日子。
有时父亲也会参与进来,但我仍会与母亲谈得多一些,这时父亲常被晾在一边,成为旁听者。一次忽然发现父亲不见了,回头一望,他正跟在我们后面,原来他是故意掉队,暗中观察娘儿俩的散步背影呢!
母亲71岁那年,我出版的一本书喜获大奖,兴冲冲地看望母亲,她听后自然高兴,娘俩又像往昔一样,一起去菜场买菜。这恐怕是我陪母亲的最后一次散步了。一路上她还难得地问起了我的工作情况,我也如实相告,主要是为了让她开心。如今她已去世,尽管我仍获得一些荣誉,但这与母亲的存在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比母亲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呢?
现在想来,当年陪同母亲散步的那些日子,可以说是最值得回味的天伦之乐了,也是我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幸福时光。如果有来生,我还想陪母亲散步。
(1)文章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2)从文中来看,母亲在世的时候,“我”为什么会时常陪母亲散步?
(3)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本文与莫怀戚的《散步》,都讲述了“与母亲一起散步”的事情,请从主题和选材两个方面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二寸之间
赵丽宏
①古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两代人之间,即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距离为一寸,而祖孙之间的距离为二寸。
②我没有见过我的租父,因为他在我出生前几年就去世了。我和祖母的接触,也就是童年的三四年时间,我吃过祖母烧的饭菜,穿过祖母做的布鞋,祖母在灯下一针一线为我们几个调皮的孙儿朴袜子的情景,在我的记忆里如此温馨。在记忆里,祖母是慈爱的象征,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她的微笑和声音,记得她枯瘦的手抚摸我脸颊的感觉。
③和我有千丝万缕关系的是我的外婆,我和外婆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时间很短,还不到一年。印象中外婆是个劳碌的人,要照顾很多人的饮食起居一天到晚忙着,没有时间和我说话后来,我们全家搬出去住了,但是去外婆家,却是我们生活中一件平常的事情。
④等我稍大一点,我发现外婆原来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一次,我去看外婆,从床底下的一个箱字里拿出几本线装书,还是她当年读私塾时用过的书,一本是《千家诗》,另一本是《古文观止》她说:“这里面的诗,我现在还能背。”我便缠着外婆要她背古诗,她也不推辞,放开喉咙就大声背了起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外婆背唐诗摇头晃脑,像唱歌一样,一副陶然自得的样子。
⑤外婆喜欢的唐诗大多是描绘春天景色的,听她背诵这些诗句,我不禁心驰神往飞向春光烂漫的大自然去了。
⑥外婆和我住在同一个城市里,每年春节,我们都要去给外婆拜年,从我的童年时代一直到中年,年年如此。小时候是跟着父母去,成家后是和妻子一起带着儿子去。外婆长寿,活到了九十四岁,前年才去世。去世前不久,我带儿子去才看她,她躺在床上,还用最后的力气背唐诗给儿子听。
⑦儿子和外婆之间,是“三寸”关系了,他对外婆的称呼是“太太”看到他和外婆拉着手交谈,我感到欣慰儿子不知道什么二寸”和“三寸,但我从小就让他懂得要爱长辈,要关心老人
⑧儿子和我的父母这“二寸”之间,真可谓亲密。父亲卧病在床的时候,我无法带儿子天天去看他,儿子每天放学回家先打一个电话给父亲,祖孙之间的通话很简单,总是儿子问:“公公,你好吗?公公,身上痛不痛?”然后是父亲问孙子;“你在学校里快乐吗?功课做好了没有?”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对话,对我的父亲来说,却是他离开人世前最大的快乐。听听孙子稚气的声音,感受来自孙辈的关怀,胜过天下的山珍海味后来,外公外婆去世后,我便再也没有可以维系的“二寸”之间的长辈关系了
⑨每年春天,我和儿子总要陪着母亲去扫墓站在长辈的墓前,遥远的往事又回到了眼前,亲近犹如昨天一寸”和“二寸”之间,此时便又失去了距离。
(选自《赵丽宏美文精粹》,有删改)
12.文章围绕外婆写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3.文章第①段引用古人的比喻,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14.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外婆背唐诗摇头晃脑,像唱歌一样,一副陶然自得的样子。(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总是儿子问:“公公,你好吗?公公,身上痛不痛?”然后是父亲问孙子:“你在学校里快乐吗?功课做好了没有?”(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15.小新同学想把本篇文章作为课文《秋天的怀念》和《散步》的拓展阅读篇目,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这两篇课文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1)领袖 各得其所 委屈
(2)sàn 零散
(3)时日还长 时日已短
2. 信服 严冬 分歧 霎时 各得其所 时日
3.D
A.散步(sǎn)——sàn;
B.嫩芽(nèng)——nèn;
C.还小(huán)——hái;
4.A
B.“强状”应为“强壮”;
C.“折散”应为“拆散”;
D.“鱼搪”应为“鱼塘”;
5.C
C.引号前面的逗号应该改为冒号,表示后面为人物的语言。
6.B
B项,“属于用词的贬词褒用”说法有误,应该是“大词小用”,不是“贬词褒用”。故选B。
7. 春 秋 冬 8.C 9.象征母亲对我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借花赞美母亲的纯朴高洁品质;表现作者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10.甲文中有两位“妈妈”——“我”的母亲和妻子。我的母亲疼爱孙儿,体谅儿子儿媳,我的妻子信任我,关爱孩子。乙文中的母亲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身患疾病的儿子和幼小的女儿。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甲文中“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的内容可知,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结合乙文中“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内容可知,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结合丙文中“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的内容可知,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
据此作答即可。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有误,丙文《济南的冬天》作者是老舍,而不是朱自清;
9.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以联系情节,联系人物,联系主题。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是景物描写。描写北海的各色菊花,都在秋风中开得烂漫,展现了菊花的热情和蓬勃的生命力,“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象征着纯洁、深沉、热烈、伟大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真切的怀念。
菊花五彩缤纷,泼泼洒洒,象征着我和妹妹感受到了生命的热烈,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无论选择怎样的人生之路,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据此分析概括回答即可。
10.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
甲文中有两位妈妈:我的母亲和妻子。
根据甲文“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可知,我的母亲疼爱孙儿。怕儿子儿媳为难,主动提出来走小路,可知,我的母亲疼爱自己的孙子,体谅儿子儿媳。
我的妻子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见她对我的信任。根据“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可知,她疼爱孩子。
根据乙文中的“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可知,本文中的母亲在临死的时候还想着自己的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一双子女。
11.(1)点明文章所写内容:暗示母亲已经离开了自己,陪母亲散步已经成了一种遗憾;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①因为“我”目睹了吴老师的儿子在吴老师去世后陪母亲散步,“我”懂得了陪母亲散步是一种孝顺;②因为“我”在陪母亲散步的时候,感受到了散步给“我”、给母亲带来的温暖、幸福,这是一种天伦之乐。
(3)这句话写树木的浓郁,用拟人的修辞写小草的情态,烘托了“我”和母亲一起散步的喜悦心情。也和母亲牵挂家中的父亲的神情形成对比。
(4)主题上:本文侧重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莫怀戚的《散步》侧重表达要营造互敬互爱的和谐氛围。选材上:本文以时间为序,选取不同时段陪母亲散步的情景,做到了选材广泛;莫怀戚的《散步》选取了祖孙三代人一起在田野上散步的生活场景,做到了选材典型。(意思对即可)
(1)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本文主要回忆了“我”陪母亲四次散步中难忘的情形。题目“想陪母亲散步”贯穿了全文内容,因此题目“想陪母亲散步”是文章的线索;作者“为什么想陪母亲散步”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散步”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现在想来,当年陪同母亲散步的那些日子,可以说是最值得回味的天伦之乐了,也是我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幸福时光”“如果有来生,我还想陪母亲散步”可知,题目“想陪母亲散步”暗示母亲去世,表达了作者对当年陪母亲一起散步时的幸福时光的美好回忆和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根据第③段“当时我心中便暗自许愿,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常陪母亲散步”可知,儿时的“我”从吴老师儿子陪母亲散步得到启发,许愿要做个孝顺的儿子,经常陪母亲散步;
根据第⑨段“当时我就想,何时我也能写部小说,散步时听她谈论,那该多有意思啊!”“其实我是很喜欢散步时听她谈小说的”可知,作者陪母亲散步可以听母亲谈小说,可以享受到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和温暖。
(3)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时值立夏,树木已有几分浓郁,小草都高高兴兴”写树木的浓郁,“高高兴兴”赋予小草以人的神情,拟人的修辞,烘托了“我”和母亲一起散步的喜悦和温暖。结合第⑥段“我兴致勃勃地向她介绍着目睹的一切,但她却并不怎么在意,话也不怎么多”“是啊,我来这里,不知你爸爸这两天下班回来吃什么,他不会烧”分析,和母亲牵挂家中的父亲的神情形成对比。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本篇散文主要写了“我”想要陪妈妈散步,以及母亲退休后陪母亲散步的故事,字里行间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莫怀戚的《散步》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更侧重表达要营造互敬互爱的和谐氛围。这是主题上的不同。
选材上,本文是以时间为顺序,莫怀戚的《散步》,选取了祖孙三代人一起在田野上散步的生活场景,这是选材上的不同。
12.①小时候,外婆照顾全家人的饮食起居;②稍大一点,“我”缠着外婆给“我”背古诗;③每年春节,全家人起给外婆拜年。 13.①结构上:照应题目“二寸之间”,同时引出下文关于“二寸之间”故事的叙述;②内容上: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祖孙之间的二寸关系,暗含文章中心。 14.(1)“陶然自得”形容舒畅快乐的样子,这里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外婆沉浸在背诗中怡然欣喜的心情。
(2)运用语言描写,写祖孙两代之间通过电话相互问图候,展现了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传达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15.同意。本文通过叙述“我”与外婆、儿子与“我”父亲之间的故事,突出了祖的深厚亲情。《秋天的怀念》和《散步》两篇课文抒写的是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本文与两篇课文主题相符,因此可以作为这两篇课文的拓展阅读篇目。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第③段“印象中外婆是个劳碌的人,要照顾很多人的饮食起居,一天到晚忙着,没有时间和我说话”可知,小时候,外婆照顾全家人的饮食起居;
根据第④段“等我稍大一点,我发现外婆原来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我便缠着外婆要她背古诗,她也不推辞,放开喉咙就大声背了起来”可知,稍大一点,“我”缠着外婆给“我”背古诗;
根据第⑥段“外婆和我住在同一个城市里,每年春节,我们都要去给外婆拜年,从我的童年时代一直到中年,年年如此”可知,每年春节,全家人都会一起给外婆拜年。
1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句段的作用不能脱离全文孤立看待,要看它在全文的位置,做到“段不离篇”。
结构上,根据第①段“古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两代人之间,即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距离为一寸,而祖孙之间的距离为二寸”可知,该比喻与题目“二寸之间”形成照应,为后文叙述祖孙间的故事做了铺垫。后文第③段“和我有千丝万缕关系的是我的外婆”和第⑥段“外婆和我住在同一个城市里,每年春节,我们都要去给外婆拜年”等情节,都是在这个比喻的引领下逐步展开的。
内容上,这个比喻通过“一寸”和“二寸”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父母与子女、祖孙之间的亲疏关系,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探讨祖孙间的“二寸”关系。同时,它也暗含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对这种特殊亲情的珍视和赞美。根据第⑤段“外婆喜欢的唐诗大多是描绘春天景色的,听她背诵这些诗句,我不禁心驰神往飞向春光烂漫的大自然去了”和第⑧段“儿子每天放学回家先打一个电话给父亲……对我的父亲来说,却是他离开人世前最大的快乐”等描述可知,这里都体现了这种亲情的深厚和珍贵。
14.本题考查词句与描写角度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1)加点词语“陶然自得”在这个句子中生动地描述了外婆背唐诗时的神态和心情。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形容人心情舒畅、快乐自在的样子,用在这里非常贴切。外婆摇头晃脑地背着唐诗,就像唱歌一样,脸上洋溢着愉悦和满足的表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词语的使用,不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外婆的快乐和自得,也让整个句子更加生动有趣。
(2)这句话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了祖孙两代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儿子关心公公的身体状况,公公则关心孙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种相互问候的方式,传达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尊重,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整个描写简洁明了,但却深刻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和家庭氛围。
15.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理解和拓展。解答时,首先,明确《秋天的怀念》和《散步》两篇课文的主题。然后,分析本篇文章的主题,它同样是通过叙述祖孙之间的故事,突出了亲情的深厚。接着,比较本篇文章与两篇课文的主题。最后,得出结论。
示例:同意。本文以及《秋天的怀念》和《散步》三篇作品都着重于描绘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感情,呈现出温馨、感人的家庭生活画面。在《秋天的怀念》中,通过描绘主人公对已故父亲的怀念,表达了深深的亲情和无尽的思念;在《散步》中,则以一家三口在公园散步的平凡场景,细腻地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互爱。而本文同样通过生动的生活细节,展示了祖孙之间的深情厚意。三篇作品的情感基调和主题高度一致,因此,将本文作为《秋天的怀念》和《散步》的拓展阅读篇目是非常合适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