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课外类文迁移阅读 专项练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遇上好老师是人生的幸事
麦家
①我初中的时候,数理化成绩都很好,最差的是语文,语文中最差的又是作文。后来我的语文老师听说我在写小说,风趣地说:“麦家写小说,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篇小说。”可想,我的作文已经差到何等地步。
②不过,我想我的化学老师肯定是不会这样看扁一个学生的,他是一个好得你无法想象的老师。我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是我人生的一大幸运和财富。
③化学老师姓沈,叫国有,是个大胡子,年纪快50岁了,身体很壮实,说一口像新疆人的普通话,有时发脾气时甚至直接用新疆话训人。他在我们中学只待了很短时间,不到两学期就走了,留下的却是他之于我的“秘密的恩情”和“永远的教育”。
④那是沈老师走前不久的事情。期末考试时,沈老师出的试题非常难,我考得最好,实际得分也只有43分。
⑤我后来想,沈老师一定是故意这么做的,他想“教训教训”我们,让我们对学习增加一些畏惧心和上进心,所以把试题出得异常深奥。这就是他教学、育人的方式,什么都不点破,让你自己去想,去感受,去领悟,去成长。
⑥他讲课也是这样,讲完了不做题,没作业,也不回答具体的问题,你问他某道题怎么做,他总是让你回忆一下他在某堂课的某一段的讲解。他经常说,学来的知识是草,思考出来的知识是树,反复强调我们应该在头脑里种树,不要种草。
⑦那次考试,树也都变成了草,因为太难了,所有的人考得都哭丧了脸。不过,我似乎有了“笑”的机会。作为课代表,我帮老师收完卷子后,他临时有事,把钥匙和试卷一同交给我,让我帮他拿回去。老师给了我“妙手回春”的机会,我也没有放弃这个“机会”。试题有30分的选择题,改一下简直是易如反掌。
⑧当天晚上,沈老师就找到我,以他的方式教训了我:责令我撕毁试卷,并让我独脚站在凳子上,直到摔下来为止。
⑨我至今也猜不到他让我独脚站在高处的真正用意,是为了让我体验到临高失衡的危险感?还是为了让我纯粹接受战战兢兢的洗礼,以昭示求学的严谨和求真的艰难?还是暗喻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在凳子上多坚持站几分钟,用更多时间去体会其中的意义。
⑩但当时我内心填满了羞愧,羞愧让我站了没有几分钟就摔下来了。期间,老师在旁边一句话没说,只坐在椅子上看书,静静地看书。
我从凳子上掉下来后,他问我有没有摔伤,发现没伤后他冷冷地说:你可以走了。我哭着不走,他推我走,他说他不需要我的眼泪,让我把眼泪留给我自己,流在心里。
我以为这事情才开始,因为按照正常流程,这肯定要报告给班主任,作行政处理。但直到后来老师说他要走了,学校也没处理我。甚至,似乎连沈老师自己也忘了,后来再没有对我提起过,连暗示也没有,好像这事不曾发生过。
只是他走后很多天,我突然收到一封信,最后落名是沈老师,上面这样写道:“你那次考试实际得分应该是43分,这本来已是全班最高分,但你的愚蠢让它变成了负分,我希望这是你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这封信,我一直珍藏着。这些年来,我一直没有放弃寻找沈老师的努力,但始终无果,但老师却给了我太多太多的“结果”。
我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当面告诉他:我深深地想着他,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深思越发变得强烈而真切!
1.请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从“我”的角度补全情节。
考试结束后,“我”帮老师收卷子,并帮助他拿回去→( )→( )→“我”突然收到沈老师的一封信。
2.沈老师“问我有没有摔伤,发现没伤后他冷冷地说“,这个细节表现了沈老师怎样的心理?
3.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第⑥段在内容上起到了哪些作用?
4.细读文章,说说你对“秘密的恩情”和“永远的教育”的理解,请分点作答。
童年读书
(莫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后来又把“文革”前那十几部著名小说读遍了。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呜呜地哭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脑袋消了肿,去跟他要书时,他马上就不认账了。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⑥不久,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母亲在灶前忙着做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
⑦后来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化大革命”就爆发,我童年读书的故事也就完结了。
5.本文主要通过借阅的四本书讲述作者童年时的一系列故事,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将情节补充完整。
例:(1)我为了看《封神演义》,
(2)我为了看《青春之歌》,
(3)我为了看《破晓记》,
(4)我为了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6.阅读第①段,请说说为什么“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7.请从人物描写角度或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划横线的句子。
8.莫言在 2012 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莫言的成功给你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顽童变成小书迷
叶辛
①我小时候,是个爱耍小聪明、爱逞强的调皮鬼。别人不敢往楠竹竿的顶上爬,我能爬上去,还往下做鬼脸;别人不敢从丈来高的围墙上往下跳,我敢跳下来,明明脚板心好痛,我还嘻嘻笑;下一节课的时候,我经常在偷偷地做上一节课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等到放了学,我把家庭作业做完了,就拉着没做作业的同学一起去玩。
②童年时代,我跟好多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孩子一样,打弹子,飞香烟牌子,打康乐球,抽转轴儿,滚铁环……哪样不玩啊!光是这样玩玩也不够味儿,我经常想新花样,不是到绍兴路上那不花钱的小花园去玩“官兵捉强盗”,就是穿过襄阳南路或岳阳路,到肇嘉浜去摸螃蟹、捉小鱼。
我小时候的肇嘉浜,不是现在绿荫成林、平整光洁的花园马路,而是一条臭水浜。贪玩、爱耍、好逞强、好出鬼点子,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长大了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儿童时代》,这本有字有画的书,很快吸引了我,里面的小故事、寓言、猜谜语、小游戏,还有念起来朗朗上口的小诗,比我那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比我们那条长长的弄堂,比弄堂外灰白色的柏油马路,也有趣多了。我读了一本又一本,还津津有味地学着做《儿童时代》上刊登的小游戏,绞尽脑汁猜着那上面的谜语,从这本薄薄的书上,我知道了世界上有高山、大海、冰川。后来,老师每个星期的周会课,给我们讲《我的一家》的故事。她每次讲的时候都拿着书,我以为她那本书里一定有许多的彩色画和插图,可仰着脸瞅了半天,我发现那书上光是一行行的字。老师每个星期讲一节课的速度,我忍受不了,就省下零用钱,也去买了一本《我的一家》,放学回到家,不管能不能把字认完全,连读带猜,把一本书全翻完了。嗬,原来书里面有这么多吸引人的东西呢!读了这一本书,我又开始寻找另外一本。
④就这样,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每读到一本好书,我总是又惊喜又震动,读完了,还兴致勃勃地给小伙伴讲呢!书本以它壮丽绚烂的境界给我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图画,给我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它逐渐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的空余时间差不多都扑到书本上去了。爱上了书,弄堂里小伙伴们的喧哗声我听不见了,滚铁环、踢足球的声响也不会惹得我心痒了。
⑤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书越读越多,差不多已经脱离了顽童行列的我,开始变得好幻想起来了。
⑥在儿童时代的这一时期,我做过多少幻想的梦啊。读了描写天空的书,我想着长大了当一个飞行员;读了描写大海生活的书,我立志要当一个体魄强壮的海员;读了描写战争的书,我又想着该当一名司令员……所有的梦都像肥皂泡那样一个一个破灭了,在读过高尔基的小说《童年》之后,我沉浸在他所描绘的生活中,第一次想到写书的人,第一次注意到写书的人是很了不起的。你看这个耸起额头的外国老头儿,他写了书,能感动我这个中国小孩子呢。
⑦从那以后,我开始想到,我长大了,也要当一个写书的人,也要去感动那些读我的书的小孩子。这个愿望,我没有说出来,把它埋在心底。
⑧这又是一个“梦”。可这个“梦”老在做着,我知道,要叫这个“梦”变成现实,就得用功学习,认真读书,读大量的书。于是,我从有兴趣读书,变为自觉自愿地读书,而且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书已经成了我儿童时代最好的朋友。这么一来,岂止是我的小伙伴,连我家里的人、我的班主任老师,他们都说:“顽童变成了小书迷!
⑨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这可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就能变个老婆婆出来的。只有我最清楚,小时候读了那么多书,对我的帮助有多大。有段时间,我周围没有一点儿学习气氛……我觉得,不能让光阴这么白白地虚耗过去,得像我小时候所看的书中写的那样,抓紧时间学习写作,绝不能半途而废,我还要叫小时候的“梦”变成现实呢。是书,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使我努力摆脱环境的影响,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百折不挠地学习创作,争取做一个写书的人。
⑩我绝不是要小朋友们都去当书迷,长大当作家,仅仅是想说,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是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愿小朋友们学做正直诚实的孩子,愿书本开阔你们的眼界,陶冶你们的精神,愿你们长大了做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文章解构】
篇目 《顽童变成小书迷》
主旨归纳 本文叙写了“我”由顽童一步步变成小书迷,以及成为一个写书的人的经过,点明读书对“我”的帮助和影响,告诫小朋友们多读书、读 好书,让书本开阔眼界、陶冶精神,长大后成为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层次划分 第一层(第①②段):交代“我”小时候是个顽童 第二层(第③—⑧段):写“我”由顽童一步步变成小书迷。 第三层(第⑨⑩段):点明读书对“我”的帮助,告诫小朋友们多读 书、读好书,让书本开阔眼界、陶冶精神。
9.分析文章开头①②两段的作用。
10.阅读第③—⑧段,概括“我”是如何由顽童一步步变成小书迷的。
11.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12.“我”为什么要跟小朋友们分享“我”的经历?
13.作者说:“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请你写出作者这样读书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栀子花
魏芳芳
①几天前,我在家门口的绿化地摘了一颗山栀实,金红色浆果,比路上乌桕树的叶子还要鲜亮。一掰开,浓稠的鲜红果汁就流了一手。用水冲洗后,皮肤还是染上了纯净的黄色——“御用黄”果不其然。
②这个“知识点”是好几年前,在西安一个小饭铺获得的。七月,热浪滚滚。等菜的时候,伙计来倒茶,那茶汤金红色,一股淡淡的清香,既不是茶叶的口感,也闻不出什么花的香味。好奇问掌柜,答是秦岭山栀子。栀子花会结果吗?掌柜拿出一包栀子,指头大小的绛红色果实,上面有几条突出的楞线,一端尖尖的,像大肚子小花瓶,闻起来还真有点栀子花香的厚味。掌柜的说:栀子是一味好中药,能降压清脂泻火;还是一种天然染剂,打从秦汉始,皇家御用的黄色布料都是栀子染的。
③初见栀子花,是三十年前了。端午前后,在重庆的一个马路小菜场。各色背篓里新鲜的菜蔬,是乡人刚从田里挑上来的,还带着雾都经久不散的露水。忽然微风吹来一种浓稠的香气,既野性又温润,循香觅见茅草叶扎着的几把绿白花,花型像荷,翠绿的叶子油亮亮的,摆在一个古朴的小竹簸箕里。“栀子花咧!”卖白菜的小妹声音又娇又脆:“自家屋头的,五毛钱一把。”都说重庆美人多,美人也都爱栀子花,有的就握在手上,有的随手插进发辫。山城的坡道时缓时陡,迂回环复,逛街堪比爬山。那几日,常常见簪着栀子花的妙龄女子出没,有的时候,人也没看到,就只有一段香气,告诉你她们刚刚经过。
④搬到上海后,我家小区西南角,有几棵大花栀子树,每年初夏,都会开很多花,浓雾般的香气从园中升起并且浮动着,像一个迷宫,探进去,就会迷醉其中。栀子花期短,花开满后一两天就萎黄了,最好看的还是将开未开之时。端午节早晨,去门口菜场买了艾草菖蒲,回来的时候,我会折两三朵栀子花。大朵开在枝头的就让它开吧,我只挑枝条下掩着的才泛白的花蕾。回家后来不及先挂艾蒲,赶紧拿出栀子花,用流水冲去虫子——花心里的虫子几乎和花伴生,洗去叶片上的灰尘,插进春天装茶叶的小瓷罐中,初夏的热领时就凉下来。栀子是扭旋花,最外层带着浅绿色螺旋纹,绽开后花瓣洁白无瑕,质地丰腴肥腻,摸起来像厚厚的缎子。它的香也丰腴,令我想起重庆美人。
⑤七年前六月初的黄梅天,突然得知母亲病重,得来上海住院。雨一直下,像是老天知晓一切,先哭给我看。我每天早出晚归,去医院陪地。在母亲身边,我们是彼此的良药。一天,我折了两枝栀子花带过去。母亲爱花,以前我们一起种过牵牛、粉豆、蜀葵和菊花,却从未种过栀子花。栀子花是母亲的稀容,地长久好奇地看着、闻着,眼里有莹澈的喜悦。栀子花香冲淡了来苏水的味道,病房有了鲜活的气息。
⑥没有治疗的时候,我们谈老家的人和事。那么多的往事,那么多的疑问,若是母亲不在了,那些话题将会沉入地下,永远没有答案了啊。娘俩说话的时候,我给母亲梳头,像从前一样。我是母亲最小的闺女,天生就爱缠着她。只要母亲闲下来,或者坐着干活——剥玉米棒或者哪怕烧锅,我也能爬在地背上给地梳头。红色的塑料梳子,我高一下低一下乱扒,静电把头发扯飞,比不梳更乱。我还爱给母亲编辫子,反复徒劳地把母亲的短发攥成一把,捆上猴皮筋,托得乱七八糟,扯得头皮疼。炎夏里母亲在门前树下网床上午休,我钻到网床下反复摆弄她的头发,母亲不胜其烦,却从未打过我,只是笑我“磨人精”。
⑦人到中年,“磨人精”会梳头了,力道匀净,母亲闭着眼睛,很享受。母亲的头皮有点发红,灰白的头发多像苍茫的岁月——满头青丝怎么就不见踪迹了呢?我问她,是否愿意戴朵栀子花,她羞涩一笑,说这辈子没戴过鲜花呢。四外公曾经跟我们讲过,母亲小时候可爱打扮了,绣花鞋,长辫子,扎个红色蝴蝶结,穿白衬衣黑背带裙,是个洋气的女学生。可是从我记事起,母亲一直是天天忙得脚不沾地、累得腿弯脚软的农妇,最省事的短发,旧得发白的老式衣服,脸晒得黝黑,哪还有洋气的影子?
⑧那就试试!母亲眼睛盈满笑意,上扬的嘴角是鼓励,我懂。挑了一朵刚开的,摘了叶子,别在她的左耳畔。母亲仔细照了一会儿镜子,顾盼之间,转头凄然一笑:“老了,配不上这鲜铮铮的花。”
⑨“不!”我声音大得吓了自己一跳。栀子花太鲜亮太逼人了,生生放大了母亲的枯萎。这下意识的吼声,不知道是安慰母亲还是要吓退栀子花对母亲的打击。我哆嗦着,从后背轻轻抱住了她,把脸贴在她散发着栀子花香的脸颊上:“妈妈,你真美!”
⑩这是她七十九年岁月里第一次戴上栀子花,也是最后一次。
(选自2023年12月22日《文汇报》)
14.本文围绕“栀子花(栀子)”主要写了哪些事情?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表格。
地点 相关事件
① 喝到淡淡清香的金红色栀子花茶,得知栀子是一味好中药和一种天然染剂
重庆的马路小菜场 ②
上海小区西南角 有几棵大花栀子树,“我”在端午节折栀子花回家
上海医院 ③
15.请根据语境,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每年初夏,都会开很多花,浓雾般的香气从园中升起并且浮动着,像一个迷宫,探进去,就会迷醉其中。(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2)炎夏里母亲在门前树下网床上午休,我钻到网床下反复摆弄她的头发,母亲不胜其烦,却从未打过我,只是笑我“磨人精”。(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6.文章中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一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7.“栀子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8.校报设置了“凡人小事”“自然风物”两个栏目,如果你要向校报推荐这篇文章,你会选择哪个栏目?请说明理由。
我最好的老师
①怀特森先生教的是六年级的科学课。在第一堂课上,他给我们讲了一种叫作凯蒂旺普斯的东西,说那是种夜行兽,冰川期中无法适应环境而绝迹了。他一边说,一边把一个头骨传来传去,我们都作了笔记,后来又进行了测验。
②他把我的试卷还给我时,我惊呆了。我答的每道题都被打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
③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的呀!接着我意识到班里的每个人都没及格。发生了什么事?
④很简单,怀特森先生解释道。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所以,我们笔记里记下的那些都是错的。难道错的答案也能得分吗?
⑤不用说,我们都气坏了。这种测验算什么测验?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
⑥我们本该推断出来的,怀特森说道。毕竟,正当传递凯蒂旺普斯的头骨(其实那是猫的头骨)时,他不是告诉过我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吗?怀特森描述了它惊人的夜间视力,它的皮毛的颜色,还有许多他不可能知道的事实。他还给这种动物起了个可笑的名字。可我们一点没有起疑心。
⑦他说我们试卷上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他也真这么做了。
⑧怀特森先生说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当中学到点什么。课本和老师都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人一贯正确。他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一旦认为他错了,或是课本上错了,就大胆地说出来。
⑨上怀特森先生的课,每一次都是不寻常的探险。有些科学课我现在仍然能够差不多从头至尾地记起来。有一次他对我们说他的大众牌轿车是活的生物。我们花了整整两天才拼凑了一篇在他那里通得过的驳论。他不肯放过我们,直到我们证明我们不但知道什么叫生物,且还有坚持真理的毅力时,他才罢休。
⑩我们把我们这种崭新的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课的课堂。这就给那些不习惯被怀疑的老师带来了问题。我们的历史老师讲着讲着,会有人清清嗓子,说道:“凯蒂旺普斯。”
如果要我给我们的学校危机提出个解决办法的话,我一定会提出怀特森先生。我没做出过什么重大的科学发现,但我和我的同学们从怀特森先生那里得到了一种同样重要的东西,一种正视着某个人的眼睛,告诉他他错了的勇气。怀特森先生还让我们看到,这么做有时候是很有趣的。
这里面的价值并非每个人都能觉察到。有一次我把怀特森先生的事讲给一位小学老师听,他惊骇极了。“他不该像这样捉弄你们的。”那小学老师说道。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全错了。
19.本文介绍怀特森老师哪几件事?
20.“班里的每个人都没及格”的表面原因和实质原因分别是什么?
21.当历史老师上课时,有人说“凯蒂旺普斯”这意味着什么?
22.从对待怀特森老师的态度变化上看,本文采用的手法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有一次,教师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的飘着炊烟。”教师朗诵着进入角色,他自己被感动了,他那深深被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迅速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虽几十年再未接触,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选自于漪《往事依依》)
选文中的怀特老师和【链接材料】中的老师对作者产生的影响有何不同?
拓展阅读
你是唯一不揭短的老师
那年开学时,我已经掌握了开校车的窍门。我既是司机,又是孩子们的保姆和朋友。只要孩子们需要,我就扮演“不辞辛劳的老姑妈”角色。
查理是在我开校车第4年的9月份开始乘坐我的车。那时他8岁,一头金发,一对水晶般的灰色眼睛。从第一天起,查理就让人伤透了脑筋。有人打架,我不用回头看,就知道是谁挑起的;有人在扔唾液弄湿的纸团,我便能猜到肇事者的名字;女孩一哭,可能就是查理扯了她的头发。无论我怎么跟他谈话,他总是一言不发,只用他那双灰色的大眼睛死死地盯着我。
我向人打听,原来查理的父亲去世了,他也不跟母亲一起住。我想,应该对他耐心点。当我欢快地对他说“早安”时,他不搭理;当我祝他万圣节快乐时,他轻蔑一笑。但是我仍坚信这孩子需要我的一丝关怀。所以,当他从我身旁经过时,我总伸手揉揉他的头发,或者拍拍他的胳膊。
那年快到年底时,乘车的一个小女孩送了我一颗锡制的心形小装饰,上面用红笔写着:“我爱波莉,波莉也爱我。”我把它竖在车前面的仪表板上。
放假的前一天,我与校长说了会儿话,耽误了几分钟。上车时,我发现小锡心不见了。我问道:“有谁知道挂在这儿的那颗小锡心上哪儿去了?”坐着39个孩子的大车内鸦雀无声。
一个男孩尖声尖气地说道:“查理第一个上的车。准是他拿的。”
别的孩子也一齐嚷嚷:“是!查理干的!搜查他!”
“肯定是他干的!”送我小锡心的女孩坚持说道。“搜搜他的口袋。”
我让查理站到前面来时,他瞪大了眼睛,火辣辣的目光直逼我的视线。我把手伸进一只口袋,什么也没有。我的手又伸进了另一只口袋。这时,我摸到了小锡心那熟悉的轮廓。查理盯了我好一会儿,他那对灰色的大眼睛里没有眼泪,没有乞怜。他似乎正在等待人们对他的处置,而这一切都已在他的意料之中。我正要把那颗小锡心从查理口袋里扯出来时,忽然停下了,我好像听到一个声音对我说:让他留着那颗小锡心吧。
“它肯定在我来这儿以前就已经掉了。”我对孩子们说。查理一句话也没讲,连看都没看我一眼。
十多年后,有一次在堪萨斯城一家百货公司,忽然有人犹犹豫豫地问道:“是波莉吗?”
一个接近中年的秃顶男子,一双灰色的大眼睛,是查理,使我吃惊的是,他拥抱了我。松开后,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东西举起来给我看——是那颗小锡心,上面原来写的是“我爱波莉,波莉也爱我”。
“你是当年唯一的一个不揭短的老师。”他解释道。我们又相互拥抱,然后分手了。那天夜里,我反复思考他的话。我感谢上帝使我又一次坚信我做得对,而且感谢上帝赋予我做到这一切的各种条件。
24.小时候的查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觉得“应该对他耐心点”?
25.全文是通过一件什么事来表现“你是唯一不揭短的老师”的?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6.品味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现了查理当时怎样的心情。我让查理站到前面来时,他瞪大了眼睛,火辣辣的目光直逼我的视线。
27.“我”再次见到查理后,“使我吃惊的是,他拥抱了我”,谈谈“我”为什么会吃惊。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芬芳的蜡梅花
秦湄毳
①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蜡梅花——几个学生随信寄来的,我不禁带着微笑想起那群学生……
②秋风扫净落叶的时候,学校临时安排我接管初三的一个班,这个班里有几个出了名的“捣蛋鬼”。
③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缘刻着一个“恨”字——而且右边多了一点,我知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我笑了,我微笑着说:“孩子们,我有一个难题,请帮助我解决。”他们停住了嚷嚷,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很丰富:有吃惊,有冷漠,有怀疑,有猜测……这么多样的眼神一齐注视我,我也有些慌神、不由歪了一下身子,我掩饰地清着嗓子说,“我做教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我的咽炎愈来愈严重了。我今年30岁,可我的声带却未老先衰,恐怕有300岁的年纪了。”听到这里他们中不少人笑了,有情不自禁笑的,也有故意大声呵呵的,但我发现他们的表情里没有恶意。我放心地笑了……
④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最后,他们有些泄气,有的已开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想我得实施我的“底牌”方案了,否则这只能是疲软无效的“情感搭讪”。突然,我听见小胖说,“我知道一个方法,就是用蜡梅花拌蜂蜜……”这就是我要等的那个孩子,他终于发话了,我早知道他是这个班的“七寸”。我说,“是吗?这个办法倒还没试过……”
⑤窗外,飘着雪花。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显然,他们开始配合我“帮助”我了。
⑥其实,我只需要他们的配合,并不指望他们的“药方”。事实上,他们在卖力地“帮助”我,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蜡梅花……
⑦有一天,他们的“小神探”跑来给我说,“老师,小胖领着我们找到一片蜡梅树林,我们摘了一些在家晾着呢,等干了给你拿来。”我呆了,想着他们可别“毁林”啊。
⑧我悄悄叫来小胖,谨慎地想着措辞,不想小胖挺“诡”,一听就明白了,大声大气地说,“老师,那是一片没人管的废林子,正改建,快挖没了,再晚了就摘不到了”我将信将疑拨通报社朋友的电话,他索性带我去实地考察,果然小胖的话属实。这是一片荒园,就“藏匿”在学校附近,很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本真的自然景色让我很动心,思忖着:哪天带学生来游一回。
⑨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我激动了,在班里宣布,“放学后踏雪访梅去!”小胖喊,“我带路给老师摘蜡梅花去!”
⑩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声,浩浩荡荡地欢腾着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我的眼耳鼻喉,我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你闻不到他们的芳香,是因为你还没有走进他们的心里……
花香太浓了,弥漫在眼里,我禁不住落泪了,哦,这芬芳的花儿芬芳的孩子!
今冬,又飘雪了。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蜡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香。我想说,此刻,我陶醉。
(选自《散文·海外版》2019年第4期,有删改)
28.本文回忆了“我”与学生交往的几个片段,请在横线上补全相关内容。
“我”自称患有咽炎, →为了给“我”治“咽炎”,学生们寻找蜡梅花→学生们的行为让“我”感动,
29.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
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
30.朗读下面这句话时,“彼此”一词用重音朗读,请简析理由。
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
31.文章以“芬芳的蜡梅花”为题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
1. “我”趁给老师送试卷的机会,改动试题的答案; 沈老师发现后,让“我”撕毁试卷,并罚“我”单脚站立。 2.“我”从凳子上摔下来后,沈老师“问我有没有摔伤”,是对“我”的关心,老师想让“我”知道自己的错误,但又害怕“我”受伤。“发现没伤后他冷冷地说”,是老师在确定“我”没有受伤后依然对“我”偷改试卷的行为表示生气,老师是想用这种冷冷的语气气让“我”明白自己的错误,表现出沈老师对“我”又爱又气的心理。 3.老师这是教育“我们”学习要善于思考、巩固、强化自己的知识。学来的知识是草没有深扎土壤,没有根基。经过思考得出来的知识是树,可以牢固深扎土壤。表达了“我”对老师教育方式的赞赏。 4.①“秘密的恩情”是指沈老师对“我”的教育是在秘密中进行,以特殊的方式秘密教训“我”,他走后还通过书信秘密叮嘱“我”不要再犯如此愚蠢的错误,“我”对沈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心存感恩;②“永远的教育”是指沈老师对“我”的教育让“我”一生难忘,一生受用,他的教育方法是最独特的,是让“我”最难忘的,“我”将永远铭记老师的教诲。突出主旨“遇上好老师是人生的幸事”,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感恩。
1.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根据题干“考试结束后,‘我’帮老师收卷子,并帮助他拿回去”的提示,找到⑦段“作为课代表,我帮老师收完卷子后,他临时有事,把钥匙和试卷一同交给我,让我帮他拿回去。老师给了我‘妙手回春’的机会,我也没有放弃这个‘机会’。试题有30分的选择题,改一下简直是易如反掌”,可概括为:“我”趁给老师送试卷的机会,改动试题的答案。
根据题干“‘我’突然收到沈老师的一封信”的提示和对上一个情节的概括“‘我’趁给老师送试卷的机会,改动试题的答案”,找到⑧段“沈老师就找到我,以他的方式教训了我:责令我撕毁试卷,并让我独脚站在凳子上,直到摔下来为止”,可概括为:沈老师发现后,让“我”撕毁试卷,并罚“我”单脚站立。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或人物心里分析)。
“问我有没有摔伤,发现没伤后他冷冷地说”一句,联系 段“我从凳子上摔下来后”,沈老师问“我”有没有摔伤,是担心“我”,出于对“我”的关心。联系本段后文“他说他不需要我的眼泪,让我把眼泪留给我自己,流在心里”可知,沈老师发现“我”没摔伤转而态度冷淡,是因为沈老师对“我”不诚实的行为感到生气,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3.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
解答此题,要结合文段内容分析其作用。⑥段“学来的知识是草,思考出来的知识是树,反复强调我们应该在头脑里种树,不要种草”是沈老师经常说的话。联系下文“那次考试,树也都变成了草,因为太难了”可知,“草”比喻知识掌握不够牢固,领悟不够深刻,“树”比喻对知识的深刻感悟,获得较宽的延伸。根据上文“这就是沈老师教学、育人的方式,什么都不点破,让你自己去想,去感受,去领悟,去成长”可知,沈老师让“我们”头脑里长树,是告诉“我们”对于知识要去思考,巩固和领悟。这一段表达了“我”对老师教书育人方式的赞赏。
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 段“我以为这事情才开始,因为按照正常流程,这肯定要报告给班主任,作行政处理。但直到后来老师说他要走了,学校也没处理我。甚至,似乎连沈老师自己也忘了,后来再没有对我提起过,连暗示也没有,好像这事不曾发生过”可知,“秘密的恩情”是指“我”因私自改卷,被沈老师以特殊的方式进行秘密教训,他对“我”改卷一事保密,没有把此事扩大。沈老师走后,通过书信还在秘密叮嘱“我”不要再犯如此愚蠢的错误。沈老师对“我”的批评教育是在秘密中进行的,不但教训了“我”,还没有伤害“我”的自尊心,沈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让“我”一直心存感恩;
根据⑨段“我至今也猜不到他让我独脚站在高处的真正用意,是为了让我体验到临高失衡的危险感?还是为了让我纯粹接受战战兢兢的洗礼,以昭示求学的严谨和求真的艰难?还是暗喻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和 段“但始终无果,但老师却给了我太多太多的‘结果’”可知,“永远的教育”是指沈老师的教育对“我”一生受用。他是一个懂教育的人,他心思细腻,能够看到“我”的特长,让“我”当课代表,委以重任。他信任“我”,把寝室钥匙和试卷交给“我”,并帮他拿回去。他真心关爱“我”,在“我”犯错误时以独特的方式无声地来惩罚,让“我”永远牢记。老师已离开学校还能记着此事,且叮嘱“我”不再犯这类愚蠢的错误。他对“我”的这些教育让“我”一生难忘,一生受用,他的教育方法是最独特的,他是一个伟大的教师;
这两个词呼应标题,突出主旨“遇上好老师是人生的幸事”。
5.(1)我为了看《封神演义》,给同学家拉磨
(2)我为了看《青春之歌》,被虫咬且耽误喂羊
(2)我为了读《破晓记》,去猪窝里找,被几十只马蜂蛰肿了脸,还挨了哥哥打。
(3)我为了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站在门槛上读书,头发被烧焦不知道。 6.(1)怕我中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2)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 7.人物描写角度: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悄悄地溜”“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不由自主地靠前”等等,展现了“我”如饥似渴迷恋读书的情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求知若渴的少年形象。
从修辞手法角度:“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像一只喝水的鹅”这两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被书吸引的程度非常强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求知若渴的少年形象。 8.示例:莫言童年迷恋读书,在那样的环境下依然想方设法读了很多书,而且读书十分专心,非常投入。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辉煌。我们要像莫言那样热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为我们的成才成功奠定基础。
5.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通读全文,划分层次,结合关键句子回答。
由第②段“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可知,为了为读《封神演义》给人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有被人家监督着在磨道里看半天书的资格;
由第③段“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可知,为读《青春之歌》扎在草垛里被蚊虫咬出了一片疙瘩,耽误了喂羊;
由第⑤段“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可知,为读《破晓记》去猪窝里找,被几十只马蜂蛰肿了脸,还挨了哥哥打;
由第⑥段“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可知,为了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站在门槛上读书,头发被烧焦不知道。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句子回答。
由第①段“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可得出答案。
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修辞:首先对句子进行定性,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次结合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句子的含意分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如“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像一只喝水的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读书时的状态,被书吸引的程度之深,表现出作者对书籍的痴迷。
人物描写:“悄悄地溜”“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不由自主地靠前”等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作者读书时如痴如醉沉溺其中的状态,表现出作者对书和知识的痴迷与热爱。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能力。解答时,应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历,来具体作答。
本文讲的是作者莫言童年读书的经历和感受,表现出他童年时的好学。因此,在谈启示时,应着重围绕勤奋读书、勤奋好学、坚持读书等角度来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9.内容上:写自己童年时期的顽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后文“我”沉迷读书形成对比,突出读书对“我”的影响之大。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我”的变化的描写,照应标题中“我”的顽童形象。 10.偶然看到《儿童时代》,被书中的字画吸引,逐渐培养起对阅读的兴趣;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我”被书中的故事情节吸引,逐渐提高对阅读的热情;书越读越多,脱离顽童行列,做过许多幻想的梦,沉溺于文学世界;为了长大以后能当写书人, 自觉读书,用功学习,变成小书迷。 11.孙悟空会七十二变,眨眨眼变出个老婆婆是瞬间的事情,但是小时候的“梦”变成今天的现实,却不是瞬间的事情,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刻苦努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告诉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需要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 12.“我”曾经是一个小顽童,但是在书籍的影响下,在自己不断的努力下,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作家,旨在告诉小朋友们不要在意自己曾经是怎样的,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多读书、读好书,让书籍对我们的成长产生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 13.有利于了解清楚书本中的故事情节,培养读书的兴趣;有利于对书本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有利于通过笔记去引发一些新的思考;有利于拓展文学积累。(答出两点即可)
9.本题考查分析开头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内容上,由首段“我小时候,是个爱耍小聪明、爱逞强的调皮鬼”,第②段“童年时代,我跟好多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孩子一样,打弹子,飞香烟牌子,打康乐球,抽转轴儿,滚铁环……哪样不玩啊”可知,开头两段交代了“我”童年时期顽皮、爱逞强、贪玩的特点,和后文“我”变成小书迷的情节形成鲜明对比,进而点明读书对“我”的帮助和影响。
结构上, 文章开头①②两段引出下文对“ 我” 的成长变化的描写,同时,文章标题为“顽童变成小书迷”, 开头两段交代“我” 的顽童形象,正好和标题照应。
10.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章相关内容。
根据第③段“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儿童时代》,这本有字有画的书,很快吸引了我,里面的小故事、寓言、猜谜语、小游戏,还有念起来朗朗上口的小诗,比我那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我读了一本又一本,还津津有味地学着做《儿童时代》上刊登的小游戏,绞尽脑汁猜着那上面的谜语,从这本薄薄的书上,我知道了世界上有高山、大海、冰川”可知,“ 我”被《儿童时代》这本书里面的字画吸引,觉得那比自己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 多了,由此开始被书本吸引,产生阅读兴趣;
根据第④段“我读了一本又一本,还津津有味地学着做《儿童时代》上刊登的小游戏,绞尽脑汁猜着那上面的谜语,从这本薄薄的书上,我知道了世界上有高山、大海、冰川”“爱上了书,弄堂里小伙伴们的喧哗声我听不见了,滚铁环、踢足球的声响也不会惹得我心痒了”可知,书籍给“ 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我”慢慢地被书中的故事吸引,逐渐提高对阅读的兴趣,爱上了读书;
根据第⑤段“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书越读越多,差不多已经脱离了顽童行列的我,开始变得好幻想起来了”、第⑥段“在儿童时代的这一时期,我做过多少幻想的梦啊”可知,“我”读的书籍越来越多,“我”不仅沉溺于文字,更沉溺于书中的情节带给“我”的无限广阔的想象,沉溺于文学世界;
根据第⑧段“我知道,要叫这个‘梦’变成现实,就得用功学习,认真读书,读大量的书。于是,我从有兴趣读书,变为自觉自愿地读书,而且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可知,“我”为了实现童年的梦想,自觉自愿地读书,认真细致地读书,还及时做读书笔记,最终变成了小书迷。
11.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首先分析句子的表层义,然后结合上 下文分析其深层义。画线句中“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说明所需要的时间不是很短暂的;结合前文“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可知,作者意在表明要想让自己的梦想成为现实,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再结合后文“抓紧时间学习写作,绝不能半途而废”“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百折不挠地学习创作”可知,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百折不挠地读书学习,慢慢地充实自己。
1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根据第①段“我小时候,是个爱耍小聪明、爱逞强的调皮鬼”、第②段“童年时代,我跟好多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孩子一样,打弹子,飞香烟牌子,打康乐球,抽转轴儿,滚铁环……哪样不玩啊”和第⑨段“今天,我小时候的‘ 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等内容可知,“ 我”小时候曾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顽童,但是在与书籍结缘之后,在自己持续不 断的努力之后,终于成为一名作家。
结合第⑩段“我绝不是要小朋友们都去当书迷,长大当作家,仅仅是想说,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是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可知,“ 我”给小朋友们分 享自己的经历,一方面要告诉小朋友们“ 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 是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另一方面也是要让小朋友们知道,曾经 的 自己是怎样的不重要,关键是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梦想之后, 就朝着梦想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总有一天自己的梦想会实现。
13. 本题考查拓展探究。结合句中“很细致、很认真”“记下读书的笔 记”可知,这是精读的方法。精读不仅可以把书“读懂”,而且有利于对书 本的内容进行思考探究,把书“读透”。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由第③段“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儿童时代》,这本有字有画的书,很快吸引了我,里面的小故事、寓言、猜谜语、小游戏,还有念起来朗朗上口的小诗,比我那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从这本薄薄的书上,我知道了世界上有高山、大海、冰川”可知,作者描述了自己如何被《儿童时代》这本书吸引,通过阅读书中的小故事、寓言等,他发现这些内容比日常生活中的调皮捣蛋更有趣。这表明细致认真的阅读帮助作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从而培养了他对阅读的兴趣;
由第④段“书本以它壮丽绚烂的境界给我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图画,给我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它逐渐深深地吸引了我”可知, 细致的阅读使作者能够深入思考书中的内容,这种思考不仅限于表面的理解,还包括对书中深层意义的探索和反思,这有助于提升思维深度和广度;
由第⑦段“从那以后,我开始想到,我长大了,也要当一个写书的人,也要去感动那些读我的书的小孩子。这个愿望,我没有说出来,把它埋在心底”可知, 细致的阅读和记录笔记帮助作者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和知识,这种积累为他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体现了阅读对于文学修养的重要性。
14. 西安的小饭铺 初见栀子花 折栀子花送母亲;为母亲戴朵栀子花 15.(1)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栀子花盛放时散发的浮动香气比作迷宫,突出了栀子花的香气浓郁。(2)“磨人精”主要指不厌其烦的黏住人并且不停地唠唠叨叨,在这里主要指“我”在小的时候非常调皮,经常做一些令母亲不胜其烦的小事,但是母亲仍然只是笑“我”磨人精,从侧面凸显了母亲对“我”的爱和耐心。 16.示例:“四外公曾经跟我们讲过,母亲小时候可爱打扮了,绣花鞋,长辫子,扎个红色蝴蝶结,穿白衬衣黑背带裙,是个洋气的女学生。可是从我记事起,母亲一直是天天忙得脚不沾地、累得腿弯脚软的农妇,最省事的短发,旧得发白的老式衣服,脸晒得黝黑,哪还有洋气的影子?”
将小时候爱娇、爱俏、爱打扮的洋气的母亲与自我记事起,操劳忙碌,剪最省事的短发,穿着旧的发白的老式衣服,晒得黝黑的面容的母亲进行对比。侧面烘托出了母亲对家庭的尽责,对孩子的关爱。 17.(1)是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栀子花”记事写人,栀子花贯穿文章始末。(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文章后半段“我”折了栀子花带过去看望生病的母亲,引出后面“我”给母亲戴栀子花等情节。(3)烘托人物形象。为母亲戴上栀子花后,鲜亮逼人的栀子花生生放大了母亲因忙碌操劳而枯萎的面容,烘托出母亲辛勤操劳、为了家庭和亲人奉献自我的人物形象。(4)寄托了作者对母亲的爱和怀念的情感。 18.示例一:我选择“凡人小事”栏目,因为本文用了大半篇幅描写母亲前来上海看病,“我”通过栀子花串联起母亲为“我”和家庭生活所作出的奉献,她不厌其烦地宠着“我”,不计回报地奔忙。所以我认为推荐给“凡人小事”栏目更合适。
示例二:我选择“自然风物”栏目。因为文章标题是《栀子花》,全文内容也是围绕栀子花展开,写到了栀子的功效,栀子花的特点,围绕栀子花发生的故事,所以我认为推荐给“自然风物”栏目更为合适。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②段中“这个‘知识点’是好几年前,在西安一个小饭铺获得的”可提取出地点:西安的小饭铺。
第二空,结合③段中“初见栀子花,是三十年前了。端午前后,在重庆的一个马路小菜场。各色背篓里新鲜的菜蔬,是乡人刚从田里挑上来的,还带着雾都经久不散的露水”可知,三十年前,端午前后,在重庆的一个马路小菜场,“我”第一次见到栀子花。据此可概括为:初见栀子花。
第三空,结合⑤段中“七年前六月初的黄梅天,突然得知母亲病重,得来上海住院。雨一直下,像是老天知晓一切,先哭给我看。我每天早出晚归,去医院陪地。在母亲身边,我们是彼此的良药。一天,我折了两枝栀子花带过去。母亲爱花,以前我们一起种过牵牛、粉豆、蜀葵和菊花,却从未种过栀子花。栀子花是母亲的稀容,地长久好奇地看着、闻着,眼里有莹澈的喜悦。栀子花香冲淡了来苏水的味道,病房有了鲜活的气息”可知,母亲来上海住院,“我”折了两枝栀子花带过去送给她。据此可概括为:折栀子花送母亲。
15.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按照题干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
(1)结合“每年初夏,都会开很多花,浓雾般的香气从园中升起并且浮动着,像一个迷宫,探进去,就会迷醉其中”的内容,由“像一个迷宫”可知,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栀子花盛放时散发出的浓郁香气,形象地比作“迷宫”。“迷宫”意味着这股香气不仅浓郁,还具有一种复杂而引人入胜的魅力。探入其中,就像步入一个充满未知与诱惑的迷宫,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无法自拔。这种比喻不仅突出了栀子花香气的独特魅力,也赋予了它一种神秘而迷人的气质,突出了栀子花的香气浓郁。
(2)“磨人精”这一词汇,在日常语境中常用来形容那些不厌其烦地黏着人、不断提出要求或做出令人困扰行为的人,带有一种亲昵而又略带无奈的意味。结合“炎夏里母亲在门前树下网床上午休,我钻到网床下反复摆弄她的头发,母亲不胜其烦,却从未打过我”可知,在这里,它被用来形容“我”小时候的调皮行为——在母亲午休时,不顾她的休息,反复摆弄她的头发。这样的举动无疑是对母亲的一种打扰,甚至可能让她感到烦躁。然而,面对“我”的“磨人”行为,母亲并没有生气或责罚,而是以一种宽容和慈爱的态度,笑称“我”为“磨人精”。这一称呼,不仅体现了母亲对“我”调皮行为的无奈和包容,更从侧面凸显了她对“我”深深的爱和无尽的耐心。在母亲的眼中,“我”的这些行为虽然让她感到困扰,但更多的是对“我”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喜爱和珍惜。因此,“磨人精”一词在这里的运用,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我”小时候的调皮形象,更深刻地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16.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对比手法通常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来突出其差异或强调某一特点。首先,需要明确文章中哪些部分使用了对比手法。在文章中仔细寻找并定位使用对比手法的段落或句子。这些句子中通常包含“但是”、“可是”、“然而”等转折词,或者通过上下文可以明显感受到对比的意味。对于找到的对比内容,需要分析其对比的对象、对比的方面以及对比所达到的效果。这通常涉及到对比对象的特点、情感色彩、作用等方面。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如⑦段中“四外公曾经跟我们讲过,母亲小时候可爱打扮了,绣花鞋,长辫子,扎个红色蝴蝶结,穿白衬衣黑背带裙,是个洋气的女学生。可是从我记事起,母亲一直是天天忙得脚不沾地、累得腿弯脚软的农妇,最省事的短发,旧得发白的老式衣服,脸晒得黝黑,哪还有洋气的影子?”,该部分内容通过对比母亲年轻时的洋气与成为农妇后的朴实无华,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母亲形象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外貌上的,更是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使母亲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小时候的母亲爱打扮、洋气,但自从成为母亲后,她放弃了个人装扮,全身心投入到家庭和孩子的抚养中。这种对比强烈地凸显了母亲为家庭和孩子的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让人动容。母亲从爱娇、爱俏的少女转变为操劳忙碌的农妇,这种转变背后是母亲对家庭的尽责和对孩子的深切关爱。通过对比,文章侧面烘托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母爱的力量。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线索。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与栀子花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栀子花在作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文章从作者在家门口摘取山栀实开始,引出了对栀子花的回忆和了解。作者通过几个不同阶段的经历,如多年前在重庆初次见到栀子花、搬到上海后小区里的栀子花、以及在母亲病重期间为她折栀子花等,展现了栀子花带来的美好回忆和温馨情感。特别是作者为病重的母亲戴上栀子花的情节,更是表达了母女之间的深情厚意和对母亲的爱与怀念。最终,文章以母亲戴上栀子花这一感人场景作为结尾,强调了栀子花在作者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从结构上来看,文章从作者在家门口摘取山栀实(①段)开始,引出了对栀子花的回忆和了解。随后,通过不同时间、地点的栀子花场景(如重庆初见栀子花③段、上海小区里的栀子花④段),以及最终为病重的母亲戴上栀子花(⑤-⑨段),栀子花成为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作者的生活片段和情感记忆。
在文章的后半段,当作者得知母亲病重并前往上海照顾时,栀子花再次出现在故事中。作者特意折了栀子花带去医院看望母亲(⑤段),这一行为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母亲的关爱,也自然地引出了后续“我”给母亲戴栀子花、回忆往昔、感慨时光等情节(⑥-⑨段),推动了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
从内容上来看,结合⑧段中“那就试试!母亲眼睛盈满笑意,上扬的嘴角是鼓励,我懂。挑了一朵刚开的,摘了叶子,别在她的左耳畔。母亲仔细照了一会儿镜子,顾盼之间,转头凄然一笑……”,⑨段中“‘不!’我声音大得吓了自己一跳。栀子花太鲜亮太逼人了,生生放大了母亲的枯萎。这下意识的吼声,不知道是安慰母亲还是要吓退栀子花对母亲的打击。我哆嗦着,从后背轻轻抱住了她,把脸贴在她散发着栀子花香的脸颊上:‘妈妈,你真美!’”可知,在为母亲戴上栀子花的场景中,鲜亮逼人的栀子花与母亲因岁月操劳而显得枯萎的面容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对比不仅突出了栀子花的美丽,更烘托出了母亲辛勤操劳、无私奉献的伟大形象。栀子花成为了母亲形象的一个侧面写照,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与不易。
全文通过对栀子花的描绘和回忆,巧妙地寄托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无尽的怀念。从初见栀子花的惊艳到为母亲戴上栀子花的温情瞬间,每一个与栀子花相关的场景都蕴含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情感。特别是在文章结尾⑩段中“这是她七十九年岁月里第一次戴上栀子花,也是最后一次”,作者明确指出这是母亲七十九年岁月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戴上栀子花,更是将这份爱与怀念推向了高潮。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拓展运用。
首先,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其主要内容和表达的主题。这是判断文章适合哪个栏目的基础。例如,文章是否主要讲述了人物的故事、情感或行为,还是更多地描绘了自然景色、风物等。了解“凡人小事”和“自然风物”两个栏目的定位和特点。
“凡人小事”通常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琐事、情感故事或人物品质等,强调人性的光辉和生活的点滴;而“自然风物”则侧重于描绘自然风光、植物动物、地理景观等,强调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将文章的主题、内容和风格与两个栏目的特点进行对比,看哪一个栏目更能凸显文章的核心价值。例如,如果文章以人物为中心,讲述了他们的生活经历、情感变化或道德品质,那么它更适合“凡人小事”栏目;
如果文章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展现了自然之美或人与自然的某种关系,那么它更适合“自然风物”栏目。最后,根据对比结果,给出推荐该文章到某个栏目的理由。理由要具体、充分,能够说明为什么这个栏目更适合这篇文章。例如,可以指出文章中的哪些元素(如人物描写、情节设置、景物描绘等)与栏目特点相契合,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增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
示例一:我选择“自然风物”栏目。文章以栀子花为核心,从多个角度描绘了栀子花的美丽、香气、药用价值以及作为天然染料的特性,展现了作者对栀子花的深厚情感和细致观察。整篇文章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感悟,符合“自然风物”栏目的主题定位。作者通过回忆与栀子花相关的经历,如西安小饭铺的栀子茶、重庆小菜场的栀子花、上海小区里的栀子树等,不仅描绘了栀子花的自然之美,还融入了个人情感和对往事的怀念。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紧密结合的写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也体现了“自然风物”栏目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示例二:我选择“凡人小事”栏目。文章通过栀子花串联起作者与母亲之间的日常生活片段。这些片段包括与母亲的相处、对母亲的照顾、回忆母亲年轻时的模样以及为母亲戴上栀子花等,都是平凡人生活中的小事,却充满了温情和感动。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情感。无论是作者对栀子花的喜爱,还是对母亲病情的担忧与陪伴,都流露出真挚的情感。特别是当作者为母亲戴上栀子花时,那一瞬间的情感爆发,让人感受到母女之间无法割舍的亲情,这也是“凡人小事”栏目所追求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19.两件事:一是关于凯蒂旺普斯的故事;一是老师说他的汽车是活的生物。 20.表面原因:“给的答案是错的,错的答案不能得分。”实质原因:学生们没有怀疑精神。 21.意味着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产生了怀疑。 22.欲扬先抑,用我对怀特老师的态度变化突出怀特老师教学理念的先进,对我终身受益,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观点。 23.怀特:教育我要有大胆怀疑的精神,敢于发问的勇气和坚持真理的毅力。 国文老师:让我喜欢上了新文学,与时代更接近了。(意思对即可)
19.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首段到第⑦段中的记叙可知,这几段记叙了怀特森先告诉我们有一种叫作凯蒂旺普斯的东西,结果同学们按他所讲的知识来考试,每个人都不及格。怀特先生解释说根本就没有叫作凯蒂旺普斯的东西,他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可概括事件为:关于凯蒂旺普斯的故事;
根据第⑨段中的“有一次他对我们说他的大众牌轿车是活的生物。我们花了整整两天才拼凑了一篇在他那里通得过的驳论”可得:老师说他的汽车是活的生物。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④段中的“所以,我们笔记里记下的那些都是错的。难道错的答案也能得分吗”可知,表现原因是,给的答案是错的,错的答案不能得分。
根据第⑥段中的“他还给这种动物起了个可笑的名字。可我们一点没有起疑心”和第⑧段中的“他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一旦认为他错了,或是课本上错了,就大胆地说出来”可知,实质原因是,学生们没有怀疑精神。
21.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根据第⑥段中的“怀特森描述了它惊人的夜间视力,它的皮毛的颜色,还有许多他不可能知道的事实。他还给这种动物起了个可笑的名字。可我们一点没有起疑心”可知,怀特先生关于凯蒂旺普斯的描述都是假的,学生们却没有产生怀疑,他通过这件事让学生们明白要敢于质疑。故当历史老师上课时,有人说“凯蒂旺普斯”这意味着学生们对老师讲的内容产生了怀疑。这也说明怀特先生对学生的教育有了效果。
2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根据第⑤段中的“不用说,我们都气坏了。这种测验算什么测验?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可知,当我们考试都不及格时,对怀特老师非常气愤。根据第⑨段中的“上怀特森先生的课,每一次都是不寻常的探险”和第 段中的“如果要我给我们的学校危机提出个解决办法的话,我一定会提出怀特森先生。我没做出过什么重大的科学发现,但我和我的同学们从怀特森先生那里得到了一种同样重要的东西,一种正视着某个人的眼睛,告诉他他错了的勇气。怀特森先生还让我们看到,这么做有时候是很有趣的”可知,当我明白了怀特老师的良苦用心之后对他非常钦佩。这种写法是欲扬先抑。我对怀特老师态度的变化说明了怀特先生教学理念的正确,我从怀特先生那里学到了敢于质疑的精神。欲扬先抑的运用,使文章波澜起伏,使怀特先生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2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第⑧段中的“他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一旦认为他错了,或是课本上错了,就大胆地说出来”可知,怀特先生教育我要有大胆怀疑的精神和敢于发问的勇气。第⑨段中的“直到我们证明我们不但知道什么叫生物,且还有坚持真理的毅力时,他才罢休”可知,怀特先生教育我要有坚持真理的毅力。
根据材料中的“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可知,国文老师让我喜欢上了新文学,与时代更贴近了。
24.小时候的查理桀骜不驯、惹是生非、敌视他人,是个很难教育的孩子。因为“我”知道查理的父亲去世了,他也不跟母亲住在一起,觉得他可怜。 25.查理拿了“我”放在校车前面的仪表板上的小锡心,但“我”没有揭穿这件事。 26.表现出查理看到“我”真要搜查他身体时的愤怒心情。 27.因为小时候的查理无论“我”怎样对待他,他始终对“我”充满敌意,都只是“用他那双灰色的大眼睛死死地盯着我”,而现在,他竟然给了“我”友好的拥抱。
2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有人打架,我不用回头看,就知道是谁挑起的”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是“桀骜不驯、惹是生非”的孩子。“我”“应该对他耐心点”的原因,可在原文中找到答案,原句是“我向人打听,原来查理的父亲去世了,他也不跟母亲一起住”。
25.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要以“查理”和“我”之间发生的事情为中心事件。
26.试题分析:考查神态描写的作用。“瞪大了眼睛,火辣辣的目光直逼我的视线”,要从语境考虑他的这种神态产生的具体原因:查理看到“我”真要搜查他身体。因而表现出的愤怒。
27.试题分析:理解重要情节的作用。理解全文内容是关键。文章的前半部分,写的是他始终对“我”充满敌意。最后“他拥抱了我”,反差很大,是“我”一时理解不了,所以“我”才有这种心理。
28. 学生们卖力的献计献策 “我”带领学生们放学后踏雪访梅。 29.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生们比作一朵朵美丽的腊梅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学生们如同腊梅花一般美丽可爱,表达了“我”对学生们的喜爱之情。 30.重音强调“彼此”,是说老师与孩子们已经走进彼此的内心,突出了老师和学生情感的加深。 31.①芬芳的腊梅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芬芳的腊梅花象征着学生们美丽的心灵;
③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揭示文章情感主旨,体现我与孩子们温暖的师生情;
⑤关联主要情节,体现主要内容。
28.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与概括。
根据题干提示“‘我’自称患有咽炎”找到第③段“我做教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我的咽炎愈来愈严重了”联系第④段“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可概括为:学生们卖力的献计献策;
第⑤到⑧段,写的是学生们为了给“我”治“咽炎寻找蜡梅花;
根据题干提示“学生们的行为让‘我’感动”找到第⑨⑩段“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我激动了,在班里宣布,‘放学后踏雪访梅去!’”“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声,浩浩荡荡地欢腾着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我的眼耳鼻喉,我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可概括为:“我”带领学生们放学后踏雪访梅。
29.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与赏析。
本题已经给出赏析角度(修辞手法),应从内容、作用、情感方面入手分析。
修辞手法:根据“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可知是将“学生”比作“美丽的腊梅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第⑩段“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声,浩浩荡荡地欢腾着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我的眼耳鼻喉”可知,画线句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学生们在腊梅园的活泼、可爱;联系第⑥⑩段“事实上,他们在卖力地‘帮助’我,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蜡梅花”“你闻不到他们的芳香,是因为你还没有走进他们的心里”可知,在学生认为“我”患有咽炎后,想尽办法寻找蜡梅花,表现了学生品行善良,如同美丽的腊梅花一样;情感:表现了“我”因学生对“我”的“帮助”而感动,满含对学生的喜爱。
30.本题考查朗读技巧,应根据句子中包含的感情来确定朗读的语气。
“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样落进彼此心里”中的“彼此”是指你我双方,这里是重点强调老师和学生已经心心相印了,学生因为老师有“咽炎”想尽办法寻找腊梅花,老师因学生的用心而感动,写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隔膜已经融化了,所以朗读这句话时,“彼此”一词用重音朗读,因为重读起强调的作用。
31.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妙处分析。
可从文章内容及主旨的角度去分析。
初读文题“芬芳的蜡梅花”,不知围绕腊梅花讲述了哪些事,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根据第①④⑥⑦段“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蜡梅花”“我知道一个方法,就是用蜡梅花拌蜂蜜”“事实上,他们在卖力地‘帮助’我,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蜡梅花”“老师,小胖领着我们找到一片蜡梅树林”等句,可知全文围绕“芬芳的蜡梅花”展开,“芬芳的腊梅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我”自称患有咽炎,学生们卖力的献计献策,串联为了给“我”治“咽炎”,学生们寻找蜡梅花,串联学生们的行为让“我”感动,“我”带领学生们放学后踏雪访梅等事,体现文章主要内容;
根据第④⑤⑦⑩段“我知道一个方法,就是用蜡梅花拌蜂蜜”“窗外,飘着雪花。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老师,小胖领着我们找到一片蜡梅树林,我们摘了一些在家晾着呢,等干了给你拿来”“你闻不到他们的芳香,是因为你还没有走进他们的心里”可知,学生在得知“我”有咽炎后,到处找腊梅花,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关心,腊梅花象征着学生们美好的心灵;表现了老师与学生互相关心互相温暖的主旨,表现了浓浓的师生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