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单元 综合测试题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二单元 综合测试题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1 14:1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二单元 综合测试题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杭州这个“人间天堂”里镶嵌着一颗闪亮的明珠,那就是西湖。阳春三月,杨柳夹岸,黄鹂用它那清脆的喉咙,应和着清风流水,酝酿生机,令人陶醉;夏雨淅淅沥沥,荷花映日,山色空蒙,湖水澄清,一片烂màn;秋天树木参差,层林尽染,金桂飘香,月满平潮,那一点点黄晕的光,hōng托出一片安静而祥和的夜;冬日则余晖斜照,暗香浮动,疏影横斜,断桥残雪,大人和孩子们外出踏雪,舒展筋骨。西湖之美,真可谓目不暇接啊!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hé xī B.hé qī C.hè xī D.hè qī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烂màn hōng 托
二、选择题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眨眼 淡雅 诀别 烘托 繁花嫩叶
B.瘫痪 捶打 薄烟 舒活 抖擞精神
C.蓑笠 窠巢 抚摸 谯悴 呼朋影伴
D.润湿 暴怒 烂漫 婉转 翻来覆去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B.阅读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C.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D.一进入体育场,大家就看到五颜六色的彩旗和欢呼声。
三、名句默写
4.
(1)水何澹澹, 。(《观沧海》曹操)
(2)夕阳西下,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3)兄子胡儿曰:“ 。”兄女曰:“ 。”(《世说新语·咏雪》)
(4)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 。(《春》朱自清)
(5)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这一哲理的诗句是: , 。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这首诗以描写“杨花”“子规”两种景物起笔,有什么作用?
6.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客有问陈季方①:“尽下家君太丘,有何劝德,而荷②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誉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③恩,上有万仞④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湖泉所润。当斯⑤“之时桂树焉⑥”知泰出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节选自《世说新语 德行》)
【注释】①陈季方:陈元方的弟弟。②荷:享有。③阿(ē):山的凹处,此处指山腰。④仞:古代高度计量单位。⑤斯: 这。⑥焉: 哪里。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去后乃至 (2)相委而去 (3)元方入门不顾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何功德 水何澹澹(《观沧海》)
B.君与家君期日中 与儿女讲论文义(《咏雪》)
C.下有不测之深 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D.相委而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9.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当 斯 之 时 桂 树 焉 知 泰 山 之 高 渊 泉 之 深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段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
11.【甲】文中陈元方“入门不顾”的原因是友人 、 。(用原文中的两个词语填空)
【乙】文中陈季方把父亲比作“ ”,借以用来评价自己的父亲。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春 软
盛慧
①三月,阳光还是稚嫩的,草木带着清纯、甘甜的气息,吸一口,心里就甜丝丝、清亮亮的。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小花正在绽放,露出好看的小牙齿,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女孩,讨论一块新买的鲜蓝布料。村庄的样子已经与上个月迥然不同,光线要多明亮就有多明亮;错落的房舍就像刚洗过澡一样,精神抖擞,露出雪白的身子和乌黑的头发;门上的红对联,像口红一样鲜艳。门口的场院上还晾晒着过年时留下的年货,那些腌过的肥肉,像盐一样晶莹,看一眼就让人心满意足。风像棉花糖一样柔软,拂在脸上,又满是羞涩地散开了。
②上午的风,还带着些许凉意,到了中午,就暖和了许多,懒洋洋的,就像一个喝醉的人,走着走着,闭上了眼睛,找不到方向了。寂静无边无际,只有轻微的“嗡嗡”声。小虫子正挥着翅膀,在草丛间忙碌。河水的颜色不似冬日那般凝重,浅绿浅绿的,显得很欢快。它拍打着小船,像母亲一样,一边唱着催眠的小曲儿,一边拍打着熟睡的婴孩,满目深情。鱼儿们成群结队地从河底游到水面,享受着阳光的抚摸。村子里的小路,现在仍然铺满碎金子般的阳光,但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浓密的树荫所遮盖,现在的树荫虽不像夏日的树荫一样受人追捧,却使光影变得奇幻。
③下午的村庄,就像一只空空的箩筐,除了风和蝴蝶,村子里没有任何来客。老妇们坐在场院上晒太阳,她们的身子就像潮湿的床单,需要在阳光下反复晾晒。她们手里并没有闲着,有纳鞋底的,有补衣服的,有织毛衣的。她们谈论着陈年旧事,谈论着逝去的人儿,语气平淡,却有一种清淡的芳香,就像夹在书页中的花瓣。
④像一段早已熟悉的优美旋律,黄昏终于来临。这是孩子们最欢喜的时刻,在玫瑰色的光线下,他们像小狗一样欢快。他们开始捉迷藏,隐藏与寻找让他们获得难以言说的快慰。他们隐藏在门背后,隐藏在草堆中,隐藏在木橱里。他们隐藏在村庄的幽暗处,隐藏在那些年迈苍凉的褶皱里。一阵阵的嬉笑声回荡在村子里。
⑤天色暗了下来,村庄开始变得模糊,远处的群山消失了,接着是门前的河流,最后,村庄像被啃完的骨头,只剩下浅浅的轮廓,让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喧闹的声音也渐渐变小,村子里走动的人越来越少,就像一场戏已经散场,村庄中央的池塘和晒谷场,空旷得令人忧伤。偶尔传来有人赶鸭子回家的吆喝声,也和炊烟一起被风吹散了。夜色更重了,银子一样清凉的小月牙,刚一出现,就被云朵紧紧抱在了怀里……村庄像被一辆马车悄悄载走了,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甘南日报》
12.选文中描写的村庄的春风、花草、河水、村民有哪些特点?
13.请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小花正在绽放,露出好看的小牙齿,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女孩,讨论一块新买的鲜蓝布料。(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4.从选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捡拾秋意
①秋天的大门一打开,从远方而来的风,就抢先步入众人的视野。
②秋风的模样和性情,有与时俱进的意味,它把夏天那火急火盛的脾气和焦躁的心态也一改彻底。秋风所到之处,越发清凉、清净,更是如湖水、如碧空一般清澈。
③它不在高楼林立的都市逗留,也不喜欢在那里,因为总是碰壁,找不准自己的路径,摸不着清晰的走向。它更像一个配角,总是拐弯抹角地给每一个路人跑腿送信,告诉他们秋天来了。
④广袤的田野,才是秋风的最爱,才是让它找回自信的舞台,才是它能找到自我乐趣和自身价值的用武之地。一看见青黄相接的田野,它就像回到了自己的领地,结束一路马不停蹄的奔波,亲切地逐一问候水稻、高粱、玉米、芝麻、大豆、花生,连趴在地上睡觉的薯藤,叫不上名儿的花花草草,它也不忘上前招呼声:我来了,我回来了!这些高高低低的朋友,在平坦而肥沃的土地上,站成一道道风景,默默地酝酿着丰收的喜讯;组成一个个方队,默默地等待着它的来访。
⑤金风送爽——不只是气爽,还有丰收的消息。
⑥风一来,就把一个个颗粒饱满的喜讯,争先恐后地传出田野,传向村庄,传到农人的眼里、心窝。这喜讯,来得及时,来得精妙,听得小院里鸡鸭鹅此起彼伏地欢叫,听得房顶上的炊烟也扭扭捏捏,随风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⑦当然,秋风并不寂寥,因为秋雨的不期而至。
⑧一场场秋雨过后,一阵阵的凉意,升腾,弥漫,氤氲在空气中,在清晨,在夜幕降临的时分。
⑨秋雨的味道,在季节的脉络里,甘洌、清晰,在每一个路过它、知悉它、听懂它的行人心目中,印象深刻。
⑩一滴一滴,一阵一阵,如一阕阕宋词,或豪放,或婉约,镶嵌在草木中,在辽阔的大地上滋润一场场人世的沉浮得失、悲欢离合。
因为秋收,庄稼和果蔬纷纷离开田地,颗粒归仓,登上餐桌。忙碌了一季又一季的田野,也开始卸下装束,敞开心扉,享受着风雨的安抚,品味着秋雨的每一个标符,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句读,每一个章节。
如果霜不来,那么,雨就是秋菊的知音。每一朵菊花,都举着一把小伞,白的,黄的,紫的,粉的……像举着一支支小喇叭,要向雨诉说五彩纷呈的心事。雨,不疾不徐,不离不弃,每一朵都聆听,每一瓣都驻足。菊花眼中的雨,晶莹剔透,每一滴都沁入心牌,每一滴都深入骨髓,每一滴都净化灵魂。
风雨之后,月儿便悄然登场了。一轮月,升升落落,圆圆缺缺,路过春夏,走在秋天,它圆润,沁凉,更是演绎出一段段唯美的情结与难忘的传说。
团圆。人团聚,心才圆满。无论咫尺,无论天涯,万物一齐,千篇一律,只有一个心愿——团圆。候鸟迁徙,是团圆;花叶归根,是团圆;游子归乡——无论荣归还是穷归,都是团圆。
寄居在城市中; 我掌望着那轮金黄的圆月,它明亮,饱满,犹如心中那满盈盈、沉甸甸的乡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月是瘦成一:弯弓还是满成一只盘。都让异乡游子望之生情。月下踽踽独行或凭栏远眺,我都时常万千思绪飞回故乡,一如在一日三餐中,不断怀想母亲做的粗茶淡饭,和曾经一家人 心在小院里开心赛月的时光。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因为得不到……才显得珍贵。有些时光,因为回不去,回味起来才越发美好。
15.根据文章和所给提示填充表格。
景物 特点
(1) 清凉 清净
秋 雨 (2)
(3) 盛开 多彩
秋 月 (4)
16.品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7.第⑦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 段中画直线的句子。
19.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
1.(1)C
(2) 漫 烘
(1)本题考查字音。
应和,yìng hè,意思是应声唱和。
淅淅沥沥,xī xī lì lì,形容下雨的声音。
故选C。
(2)本题考查字形。
烂漫,làn màn,形容颜色鲜丽。
烘托,hōng tuō,用一种事物陪衬另一种事物,使在对比之下更为明显突出。
2.C
C.谯悴——憔悴,呼朋影伴——呼朋引伴;
3.B
A.成分残缺,删去“通过”或“让”;
C.语序不当,应先“发现”再“解决”;
D.搭配不当,删去“和欢呼声”或把“和欢呼声”改为“并听到欢呼声”;
4. 山岛竦峙 断肠人在天涯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5.①选取这两种景物,写景兼写时令。②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气氛。③“杨花”“子规”有象征意义,杨花,在古诗中常常象征“飘零”,寓意漂泊无定;子规悲啼,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④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 6.示例一:运用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示例二: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让明月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示例三: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5.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解答时,要紧扣“情”,借助联想和想象进行把握。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意思是在柳絮落尽,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因为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何况是“杨花落尽”,取其春已去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有花有鸟,杨花漫天飞舞,子规悲啼,给读者以惜春伤别的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又因折柳送别,还带上惜别情,子规长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中选择一个,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
示例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属于情景交融,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不仅表现出李白和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示例二: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明月以人的特性,希望明月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切挂念之情。
7.(1)才 (2)舍弃 (3)回头看 8.B 9.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 10.(1)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2)上面被甘露沾湿,下面被渊泉滋润。 11. 无信 无礼 桂树
7.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句意: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
句意:丢下我走了。委:舍弃。
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疑问代词,什么/副词,多么;
B.介词,和、跟/介词,和、跟;
C.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元方;
D.动词,离开/动词,距离;
故选B。
9.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在这个时候,桂树哪里知道泰山的高度和渊泉的深度呢?
“当斯之时”,“当”是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斯”是代词,这个。“之时”是固定结构,表示……的时候。这是一个表示时间的状语,意为在这个时候,后面可断开;“桂树焉知”中“桂树”是主语,“焉知”是谓语,意思完整,可断开;“泰山之高渊泉之深”整体作为“焉知”的宾语,描述桂树所不知的内容。
断句为“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过中:过了正午;至:到。舍:舍弃,放弃;去:离开;
(2)甘露:甜美的露水;沾:沾湿;渊泉:深泉;润:滋润。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中陈元方“入门不顾”的原因是友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所以用原文中的两个词语填空为“无信”“无礼”。
【乙】文中陈季方把父亲比作“桂树”,以桂树生在泰山之阿,不知泰山之高和渊泉之深,来比喻父亲不自知其功德,借此评价自己的父亲。
【甲】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参考译文:
有人问陈季方说:“您的父亲太丘,有什么功德,而担负了天下如此好的声名?”季方说:“我的父亲就好像生长在泰山山腰的一株桂树,上面是万丈高的陡壁山峰,下面有无法测量的深渊;树顶被甘露沾湿,树根为泉水滋润,在这样的时候,桂树又哪里会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渊有多深?当然我的父亲也不会知道这功德是有还是无。”
12.春风柔软、慵懒;花草清甜,充满生机;河水浅绿、欢快;老妇们勤劳热情,孩子们活泼、欢快。 13.用一系列的动词来写小花,将小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花数量繁多、生机勃勃、开得热烈的特点。 14.选文突出了春天村庄的柔美、恬静、温馨,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春天村庄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2.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
根据第①段“风像棉花糖一样柔软”,第②段“上午的风,还带着些许凉意,到了中午,就暖和了许多,懒洋洋的”可知,春风柔软且慵懒。
根据第①段“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小花正在绽放,露出好看的小牙齿,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女孩”可知,花草充满生机且带着清甜。
根据第②段“河水的颜色不似冬日那般凝重,浅绿浅绿的,显得很欢快”可知,河水浅绿且欢快。
根据第③段“老妇们坐在场院上晒太阳,她们的身子就像潮湿的床单,需要在阳光下反复晾晒。她们手里并没有闲着,有纳鞋底的,有补衣服的,有织毛衣的”可知,老妇们勤劳且热情。
根据第④段“黄昏终于来临。这是孩子们最欢喜的时刻,在玫瑰色的光线下,他们像小狗一样欢快”可知,孩子们活泼且欢快。
1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在“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小花正在绽放,露出好看的小牙齿”这句话中,“绽放”一词,精准地描绘出小花盛开的动态过程,展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露出”一词,则赋予小花以人的动作,使其形象更加生动活泼,仿佛它们在有意展示自己的美丽。
“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女孩,讨论一块新买的鲜蓝布料”这部分,将小花比作叽叽喳喳的小女孩,“叽叽喳喳”生动地表现出小女孩们活泼爱说话的特点,进而突出小花充满生机与活力;“讨论”一词再次将小花拟人化,形象地写出小花众多且开得热烈的情景,仿佛它们在相互交流、分享着某种喜悦,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花数量繁多、生机勃勃、开得热烈的特点。
1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情感。
根据第①段“三月,阳光还是稚嫩的,草木带着清纯、甘甜的气息,吸一口,心里就甜丝丝、清亮亮的”可知,作者描绘了村庄三月美好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春天村庄清新、美好的喜爱之情。
第②段“河水的颜色不似冬日那般凝重,浅绿浅绿的,显得很欢快”“村子里的小路,现在仍然铺满碎金子般的阳光,但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浓密的树荫所遮盖,现在的树荫虽不像夏日的树荫一样受人追捧,却使光影变得奇幻”等内容,展现了春天村庄独特的风光,流露出作者对其的欣赏与赞美。
第③段“老妇们坐在场院上晒太阳,她们的身子就像潮湿的床单,需要在阳光下反复晾晒”“她们谈论着陈年旧事,谈论着逝去的人儿,语气平淡,却有一种清淡的芳香,就像夹在书页中的花瓣”,描绘了老妇们在春天村庄里悠闲的生活状态,传达出一种温馨之感,体现了作者对这种氛围的喜爱。
第④段“这是孩子们最欢喜的时刻,在玫瑰色的光线下,他们像小狗一样欢快。他们开始捉迷藏,隐藏与寻找让他们获得难以言说的快慰”“一阵阵的嬉笑声回荡在村子里”,描写了孩子们在春天村庄里欢快玩耍的场景,展现了村庄的活力与生机,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充满活力氛围的赞美。
15. 秋风 甘洌、清晰 秋菊 圆润、沁凉 16.“争先恐后”写出了风传播丰收喜讯的急切心情,表现了风的活泼以及人们对丰收的期盼。 17.第⑦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对秋风的描写,引出下文对秋雨的描写。 18.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秋雨比作一阕宋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豪放或婉约,表现了秋雨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 19.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曾经一家人团圆时光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概括。
第一空:第②段“秋风所到之处,越发清凉、清净,更是如湖水、如碧空一般清澈”,这里直接点明了秋风清凉、清净的特点,通过与湖水、碧空作类比,形象地表现出秋风的清澈感。故填写:秋风。
第二空:第⑨段“秋雨的味道,在季节的脉络里,甘洌、清晰,在每一个路过它、知悉它、听懂它的行人心目中,印象深刻”,此句明确指出了秋雨甘洌、清晰的特点,并且强调了在行人心中的深刻印象。故填写:甘洌、清晰。
第三空:第 段“每一朵菊花,都举着一把小伞,白的,黄的,米的,粉的……像举着一支支小喇叭,要向雨诉说五彩纷呈的心事”,这里描写秋菊的颜色多样,用“五彩纷呈”来形容秋菊的心事,表现出秋菊盛开且多彩的特点。故填写:秋菊
第四空:第 段“一轮月,升升落落,圆圆缺缺,路过春夏,走在秋天,它圆润,沁凉,更是演绎出一段段唯美的情结与难忘的传说”,这句话直接写出了秋月在秋天的特点是圆润、沁凉,并且提到了它能演绎出唯美的情结和传说,进一步丰富了秋月的形象。故填写:圆润、沁凉。
16.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争先恐后”本是形容人的行为,这里用来形容风传播丰收喜讯的状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争先恐后”一词生动地写出了风仿佛迫不及待地要把一个个颗粒饱满的丰收喜讯迅速传出田野、传向村庄、传到农人的眼里和心窝里。它表现出风的活泼灵动,好像风也在为丰收而兴奋、激动,急着要把这份喜悦传递出去。同时,从侧面也反映出人们对丰收的热切期盼,因为丰收对于农人来说是一年辛勤劳作的回报,是他们心中最渴望的事情。这个词语的使用使整个画面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丰收带来的喜悦和兴奋之情。
17.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第⑦段“当然,秋风并不寂寥,因为秋雨的不期而至”,上文主要描写了秋风的特点和它在田野中的表现。秋风给人带来清凉、清净之感,在田野中尽情展现自己的价值,问候各种农作物。这段内容让读者对秋风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感受。第⑦段中的“秋风并不寂寥”承接了上文秋风在田野中活跃而不孤单的状态,进一步强调了秋风的丰富性。
“因为秋雨的不期而至”这句话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秋雨的描写。秋雨有着独特的味道和作用,它为秋天增添了更多的韵味。从这一角度来看,第⑦段为后文描写秋雨做了铺垫,使文章的过渡更加自然流畅。第⑦段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连贯。
18.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第 段“每一朵菊花,都举着一把小伞,白的,黄的,米的,粉的……像举着一支支小喇叭,要向雨诉说五彩纷呈的心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菊花比作小喇叭,生动地展现了菊花的形状特点,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菊花的姿态,仿佛看到一朵朵菊花如小喇叭般绽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要向雨诉说五彩纷呈的心事”,这句话不仅把菊花比作小喇叭,还赋予了菊花人的行为——诉说心事。使菊花具有了人的情感和表达欲望,让菊花的形象更加鲜活,富有感染力。这种拟人化的表达,使读者更容易与菊花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菊花在秋雨中的独特魅力。
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在这个意境中,菊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有了情感和故事的存在。五彩纷呈的菊花在秋雨中向雨诉说心事,画面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色彩,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秋天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秋雨和秋天的喜爱之情。
19.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第 段“寄居在城市中,我张望着那轮金黄的圆月,它明亮,饱满,犹如心中那满盈盈、沉甸甸的乡愁”,这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比作满盈盈、沉甸甸的乡愁,看到金黄的圆月,触发了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月是瘦成一弯弓还是满成一只盘,都让异乡游子望之生情。月下踽踽独行或凭栏远眺,我都时常万千思绪飞回故乡”,通过引用诗句以及对自己在月下状态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对故乡的思念。无论月亮是何种状态,都能让异乡游子动情,而作者在月下时常思绪飞回故乡,体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一如在一日三餐中,不断怀想母亲做的粗茶淡饭,和曾经一家人在小院里开心赏月的时光”,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曾经一家人团圆时光的怀念之情,对过去温馨家庭氛围的眷恋。“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因为得不到,才显得珍贵。有些时光,因为回不去,回味起来才越发美好”,这句话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曾经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只能在回忆中体会那份珍贵和美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