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课外类文阅读理解 专项练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课外类文阅读理解 专项练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1 14:1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课外类文阅读理解 专项练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采春
①冬季日短夜长。农人说,十月里天碗里转,好婆姨做不熟三顿饭。是呀,刚刚日头还在当顶,扫了扫院子,喂了喂鸡,出溜一下便滑到西山梁上去了。白日真短,短得匆匆忙忙,慌慌张张,气气喘喘。城里人也不例外,上个班两头不见太阳。早晨起床屋里黑,晚上下班外头黑,回到家里倒是亮堂可那不是阳光,却是灯光,忙忙碌碌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②日子这么紧紧张张,应该过得快吧?没有,丝毫也没有。非但没有觉得冬日短暂,一个个都感到缓慢,要不为啥总见书卷报端出现漫长的冬季呢!冬季的漫长是人们感觉出来的,不,是人们煎熬出来的。日光淡淡的,没有一点温色,寒气就像草原上的群狼到处肆虐。伸出手,手冻得疼。走几步路,脚冻得疼。手脚冻木了,不疼了,鼻尖却辣辣地疼。疼得眼睛直想流泪,却强忍着不敢流,怕流出来把冰碴子挂在脸上。这日子还能说是过吗?不,是在熬,在煎熬。一煎熬日子就长,唉,好漫长,好漫长的冬天呀!
③好不容易熬到立春了,可春天只在日历上露脸,天地间还是冬天的鬼样子。寒寒的,秃秃的,没有一点生机。就盼惊蛰,一天一天盼,盼来了惊蛰,似乎也没啥改观。寒还在寒,秃还在秃,要摧毁冬日根深蒂固的营盘不那么容易。没有耐心,没有韧劲,还真不行,那就打消脾气,耐下性子,慢慢熬。
④忽一日,地皮软了。踏上去不再像往日那样硬邦邦,倒似是踩在了海绵上,软软的,柔柔的。抬起头,高高的杨树梢垂挂起絮穗穗,萧疏的柳树条多开了黄翅翅。哈呀,河边沿,垄堰根,一色的绿气正在蔓延。真让人摸不着头脑,春天却悄无声息地来了。
⑤好啊,春来了!
⑥春来了,哪里还能在屋里憋得住?憋屈了一冬天的肢体早该展放了,憋闷了一冬天的浊气早该释放了。街市上不行,挤窄;村巷里不行,弯折。只有阔野,只有山梁,才是展放肢体、释放浊气的理想地方。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出了域,出了村,原野里、山梁上到处是人。小路上是人的溪流,大路上是人的河流,平地上是人的海洋,山巅上是人的峰峦。随便拦住一个打问,这是干什么?回答简练干脆:采春。
⑦采春!
⑧采春?怎么个采法?’采法不复杂。满地是春气,走一走浑身是春情:小溪流春水,洗一洗满脸是春意;山荡春风,爬一爬萦怀是春温。更别说,枯树丛里的松树叶柏树叶早变绿了,绿得像是点缀的翡翠;更别说,崖壁岩角的连翘花山桃花早已开了,粉嘟嘟的像是仙女的笑靥。有人手痒了,折一节松枝带回去,往花瓶里一插,满屋子清香,春天的气息驱走了冬日的萎靡。有人心痒了,掐一朵粉桃花整在乌黑的头发上,走到哪儿,都是笑笑的,笑开了一个人见人爱的春温时令。采春,采出的是欢乐,采出的是笑颜!
⑨还有人比他们更贪婪,见到春色手也痒,心也痒。手痒没动手,心痒大动心,把那春意、春情、春光,甚而春枝春叶、春苗春花,装满一肚子,塞满一脑子。回到家里放不下,躺在床上推不开,睡在梦里仍是春水流淌,春鸟啼鸣,春条喷绿,春花怒放……梦醒了,人未醒,反而醉得迷迷离离,痴痴幻幻。迷离中展开纸,痴幻中拿起笔,于是,世人看见:“绿柳才黄半未匀”,那是杨巨源采回来的春天;“二月初惊见草芽”那是韩愈采回来的春天;“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是白居易采回来的春天;“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那是辛弃疾采回来的春天。
⑩凡人采回的青枝绿叶,香着香着淡了,散了:凡人采回的蓓黄花朵,开着开着败了,干了。而诗人采回的春天,却永恒地绿着,香着。白居易的春草,从唐朝绿满书卷,绿到了今天;辛弃疾的春花,从宋代香满庭堂,香到了今天。
(作者:乔忠延。有删改)
1.标题“采春”有三个方面的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①更别说,枯树丛里的松树叶、柏树叶早变绿了,绿得像是点缀的翡翠;更别说,崖壁岩角的连翘花、山桃花早已开了,粉嘟嘟的像是仙女的笑靥。(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还有人比他们更贪婪,见到春色手也痒,心也痒。(如何理解加点词“贪婪”的含义?)
3.第⑤段“好啊,春来了!”一句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4.读这篇文章不禁使人联想起朱自清先生的《春》,两篇文章展示了相似的春色,但是描写的侧重点和主题有所不同,请具体分析。
题目
老舍
①到了齐大,暑假还未曾完。除了太阳要落的时候,校园里不见一个人影。那几条白石凳,上面有枫树给张着伞,便成了我的临时书房。手里拿着本书,并不见得念;念地上的树影,比读书还有趣。我看着:细碎的绿影,夹着些小黄圈,不定都是圆的,叶儿稀的地方,光也有时候透出七棱八角的一小块。小黑驴似的蚂蚁,单喜欢在这些光圈上慌手忙脚的来往过。那边的白石凳上,也印着细碎的绿影,还落着个小蓝蝴蝶,抿着翅儿,好像要睡。一点风儿,把绿影儿吹醉,散乱起来。A.小蓝蝶醒了懒懒的飞,似乎是做着梦飞呢;飞了不远,落下了,抱住黄蜀菊的蕊儿。看着,老大半天,小蝶儿又飞了,来了个愣头磕脑的马蜂。
②真静。往南看,千佛山懒懒的倚着一些白云,一声不出。往北看,围子墙根有时过一两个小驴,微微有点铃声。往东西看,只看见楼墙上的爬山虎。叶儿微动,像竖起的两面绿浪。往下看,四下都是绿草。往上看,看见几个红的楼尖。全不动。绿的,红的,上上下下的,像一张画,颜色固定,可是越看越好看。B.只有办公处的大钟的针儿,偷偷的移动,好似唯恐怕叫光阴知道似的,那么偷偷的动。从树隙里偶尔看见一个小女孩,花衣裳特别花哨,突然把这一片静的景物全刺激了一下;花儿也更红,叶儿也更绿了似的;好像她的花衣裳要带这一群颜色跳起舞来。小女孩看不见了,又安静起来。槐树上轻轻落下个豆瓣绿的小虫,在空中悬着,其余的全不动了。
③园中就是缺少一点水呀!连小麻雀也似乎很关心这个,时常用小眼睛往四下找;假如园中,就是有一道小溪吧,那要多么出色。溪里再有些各色的鱼,有些荷花!哪怕是有个喷水池呢,水声,和着枫叶的轻响,在石台上睡一刻钟,要作出什么有声有色有香味的梦!花木够了,只缺一点水。
④短松墙觉得有点死板,好在发着一些松香;若是上面绕着些密罗松,开着些血红的小花,也许能减少一些死板气儿。园外的几行洋槐很体面,似乎缺少一些小白石凳。可是继而一想,没有石凳也好,校园的全景,就妙在只有花木,没有多少人工作的点缀,砖砌的花池咧,绿竹篱咧,全没有;这样,没有人的时候,才真像没有人,连一点人工经营的痕迹也看不出;换句话说,这才不俗气。
⑤啊,又快到夏天了!把去年的光景又想起来;也许是盼望快放暑假吧。快放暑假吧!把这个整个的校园,还(hái)交给蜂蝶与我吧!太自私了,谁说不是!
5.这段文字选自老舍的散文《一些印象》,请根据内容给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6.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能唤起我们对事物的细微感觉。请从①②段画线句中选择一处,体会文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A小蓝蝶醒了懒懒的飞,似乎是做着梦飞呢;飞了不远,落下了,抱住黄蜀菊的蕊儿。
B只有办公处的大钟的针儿,偷偷的移动,好似唯恐怕叫光阴知道似的,那么偷偷的动。
我选
品析:
7.根据你的阅读理解,完成下面对话。
小语:阅读第②段时,我发现作者不厌其烦地这样写:“往南看”“往北看”“往东西看”“往下看”“往上看”,是不是有些重复累赘?
小文:不是的,作者这样写,是因为
8.把握好重音和停连,可以帮助我们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请参照示例,为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设计朗读重音,然后简述理由。
句子: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济南的冬天》)
理由:“真”读重音,强调句意的确定性;“含笑”读重音,强调济南的人们对冬天温暖、安适生活的满足与幸福。
句子:把这个整个的校园,还(hái)交给蜂蝶与我吧!(设计两处重音,前、后半句各一处)
理由:
我的轮椅
史铁生
①坐轮椅竟已坐到了第三十三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这实在让人没想到。1980年秋天,“肾衰”初发,我问过柏大夫:“敝人刑期尚余几何?”她说:“阁下争取再活十年。”都是玩笑的口吻,但都明白这不是玩笑——问答就此打住,急忙转移了话题,便是证明。十年,如今已然大大超额了。
②两腿初废时,我曾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在屋里看书,哪儿也不去了。可等到有一天,家人劝说着把我抬进院子,一见那青天朗照、杨柳和风,决心即刻动摇。又有同学和朋友们常来看我,带来大世界里的种种消息,心就越发活了,设想着在那久别的世界里摇着轮椅走一走,也算不得什么丑事。于是有了平生的第一辆轮椅,那是邻居朱二哥设计的。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用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
③我在一篇题为《看电影》的散文中,也说到过这辆轮椅:“一夜大雪未停,事先已探知手摇车不准入场(电影院),母亲便推着那辆自制的轮椅送我去……雪花纷纷地还在飞舞,在昏黄的路灯下仿佛一群飞蛾。路上的雪冻成了一道道冰棱,母亲推得沉重,但母亲心里快乐……母亲知道我正打算写点什么,又知道我跟长影的一位导演有着通信。所以她觉得推我去看这电影是非常必要的,是件大事。怎样的大事呢?我们一起在那条快乐的雪路上跋涉时,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
④下一辆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福”字。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我去长春领了个奖。王安忆和姚育明推着我逛淮海路,是在1988年。少功、建功还有何立伟等等一大群人,更是把我抬上了南海舰队的鱼雷快艇。仅于近海小试风浪,已然触到了大海的威猛——那波涛看似柔软,一旦颠簸其间,竟是石头般的坚硬。又跟着郑义兄走了一回五台山,在“佛母洞”前汽车失控,就要撞下山崖时被一块巨石挡住。大家都说“这车上必有福将”,我心说我呀,没见轮椅上那个“福”字?
⑤1996年迈平请我去斯德哥尔摩开会。飞机缓缓降落时,我心里油然地冒出句挺有学问的话:这世界上果真是有外国呀!转年立哲又带我走了差不多半个美国,那时双肾已然怠工。我一路挣扎着看:大沙漠、大峡谷、大瀑布、大赌城……立哲他所以急着请我去,就是怕我一旦“透析”就去不成了。他的哲学一向是:命,干吗用的?单是为了活着?
⑥如今我已年近花甲,手摇车是早就摇不动了,透析之后连一般的轮椅也用着吃力。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放到我眼前,临时寄存在王府井的医疗用品商店。妻子逛街时看见了,标价三万五。她找到代理商,砍价,不知跑了多少趟。“两万六,不能再低啦小姐。”“好吧好吧。”这东西有趣,狗见了转着圈地冲它喊,孩子见了总要问身边的大人:它怎么自己会走呢?这东西给了我真正的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跳舞也行,打球也行,给条坡道就能上山。舞我是从来不会跳。球呢,现在也打不好了,再说也没对手——会的嫌我烦,不会的我烦他。不过时隔三十几年我居然上了山——昆明湖畔的万寿山。
⑦谁能想到我又上了山呢!谁能相信,是我自己爬上了山的呢!
⑧坐在山上,看山下的路,看那浩瀚并喧嚣着的城市,想起凡·高给提奥的信中有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穿越大地,我们只是经历生活”,“我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遥远的地方去……我们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
⑨坐在山上,眺望地坛的方向,想那园子里“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想那些“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想我曾经的那些想:“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⑩有个回答突然跳来眼前:扶轮问路。但这不仅仅是说,有个叫史铁生的家伙,扶着轮椅,在这颗星球上询问过究竟;也不只是说,史铁生——这一处陌生的地方,如今我已经弄懂了多少;更是说,譬如“经轮常转”,那“轮”与“转”明明是指示着一条无限的路途——无限的悲怆与“有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以及靠着无限的思问与祷告,去应和那存在之轮的无限之转!
(选自《收获》,有删减)
9.【抓住线索读散文】史铁生在本文中描写了自己用过的三辆轮椅:第一辆寄托了 ,开启了作者新的人生;第二辆寄托了友情, ;第三辆寄托了爱情, 。
10.【揣摩字词读散文】散文多于细微之处见真情,请从用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用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
11.【关注特殊语段读散文】作者回忆轮椅往事时,在语段③中大量引用散文《看电影》中的句子,有什么用意?
12.【朗读传情达意句读散文】请从重音处理的角度,对第⑦段画线句进行朗读设计。
13.【文本联合读散文】“我”在“扶轮问题”中体味了多变的人生滋味,肉体与心灵经历了岁月的历练。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对史铁生找到的“路”的认识。
我的梦想
史铁生
①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虽一动不能动,自己却是个体育迷。我不光喜欢看足球、篮球以及各种球类比赛,也喜欢看田径、游泳、拳击、滑冰、滑雪、自行车和汽车比赛,总之我是个全能体育迷。当然都是从电视里看,体育馆场门前都有根高的台阶,我上不去。
②其实我是第一喜欢田径,第二喜欢足球,第三喜欢文学。我能说出所有田径项目的世界纪录是多少,是由谁保持的,保持的时间长还是短。譬如说男子跳远纪录是由比蒙保持的,二十年了还没有人能破。不过这事不大公平,比蒙是在地处高原的墨西哥城跳出这八米九的,而刘易斯在平原跳出的八米七二事实上比前者还要伟大,但却不能算世界纪录。这些纪录是我顺便记住的,田径运动的魅力不在于记录;但人的力量、意志和优美却能从那奔跑与跳跃中得以充分展现,这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③我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他身高一米八八,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十秒以内,随便一跳就在八米开外,而且在最重要的比赛中他的动作也是那么舒展、轻捷、富于韵律。不怕读者诸君笑话,我常想,假若人真能有来世,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副身体就好。我还设想,那时的人又会普遍比现在高了,因此我至少要有一米九以上的身材;那时的百米速度也会普遍比现在快,所以我不能只跑九秒九几。写小说的人多是白日梦患者。好在这白日梦并不令我沮丧,我是因为现实的这个史铁生太令人沮丧,才想出这法子来给他宽慰与向往。我对刘易斯的喜爱和崇拜与日俱增,相信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④奥运会上,约翰逊战胜刘易斯的那个中午我难过极了,心里别别扭扭的一直到晚上,夜里也没睡好觉。眼前老翻腾着中午的场面:所有的人都在向约翰逊欢呼,所有的旗帜与鲜花都向约翰逊挥舞,浪潮般的记者们簇拥着约翰逊走出比赛场,而刘易斯被冷落在一旁。刘易斯当时那茫然若失的目光就像个可怜的孩子,让我一阵阵的心疼。一连几天我都闷闷不乐,总想着刘易斯此刻会怎样痛苦,不愿意再看电视里重播那个中午的比赛,不愿意听别人谈论这件事,甚至替刘易斯嫉妒着约翰逊,在心里找很多理由向自己说明还是刘易斯最棒。自然这全无济于事,我竟似比刘易斯还败得惨,还迷失得深重。这岂不是怪事么?在外人看来这岂不是精神病么?我慢慢去想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一个美的偶像被打破了么?如果仅仅是这样,我完全可以惋惜一阵再去竖立起约翰逊嘛,约翰逊的雄姿并不比刘易斯逊色。是因为我这人太恋旧,骨子里太保守吗?可是我非常明白,后来者居上是最应该庆祝的事。或者是刘易斯没跑好让我遗憾?可是九秒九二是他最好的成绩。到底为什么呢?最后我知道了:我看见了所谓“最幸福的人”的不幸,刘易斯那茫然的目光使我的“最幸福”的定义动摇了继而粉碎了。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假若刘易斯不能懂得这些事,我相信,在前述那个中午,他一定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⑤在百米决赛后的第二天,刘易斯在跳远比赛中跳出了八米七二,他是个好样的。看来他懂,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我不敢说刘易斯就是这样,但我希望刘易斯是这样,我一往情深地喜爱并崇拜这样一个刘易斯。
⑥这样,我的白日梦就需要重新设计一番了。至少我不再愿意用我领悟到的这一切,仅仅去换一个健美的躯体,去换一米九以上的身高和九秒七九乃至九秒六九的速度,原因很简单,我不想在来世的某一个中午成为最不幸的人;即使人可以跑出九秒五九,也仍然意味着局限。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我希望二者兼得。但是,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我的白日梦到底该怎样设计呢?千万不要说倘若二者不可兼得你要哪一个?因为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
14.作者结合自己的心灵历程和情感变化来评述刘易斯在奥运赛场上的得失,阐发人生体验。“我的梦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我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梦想变化 追梦 ① ②
心情变化 ③ 心痛 豁达
15.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第②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喜欢田径、足球和文学,从侧面表现出作者乐观阳光的生活态度。
B.文段把比蒙和刘易斯的跳远成绩对比,目的是阐述刘易斯在体育上的贡献永远比比蒙大。
C.文段写“我”的爱好,承接上文“我的两条腿虽一动不能动,自己却是个体育迷”这句话。
D.文段介绍世界男子跳远纪录的话题,开启下文刘易斯奥运会比赛过程的记叙,过渡自然。
16.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我希望二者兼得。
17.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句话,它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鼓励和希望。请说说《我的梦想》一文“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

梁衡
①夏天到了。
②夏天的气势是磅礴的。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了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看,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和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④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尽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⑤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秋波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8.通读全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夏”有哪些特点
19.参照示例,请为第④段划“~~~~~”句子做一个朗读设计(指出重音和停连),并说明设计的理由。
示例: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朗读设计:我想重读“特别”“小摇篮”,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之间稍停,缓慢、轻柔一点,这样设计朗读能表现出济南温睛的特点,传达出温暖的情意。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朗读设计:
20.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21.文中说“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2.小文同学想给语文教材主编提建议,把这篇文章编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联系单元目录和导语,并结合文章说说看法和依据。
第一单元 阅读1.春/朱自清 2.济南的冬天/老舍 3.雨的四季/刘湛秋 4.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写作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秋意
胡竹峰
①秋,一天天深了,天空渐渐变得清澈、深邃。走上前,像一头撞进了古画。
②秋天有光,东边的山越来越蓝,西天常常披上各色霞帔①,人被一泓秋光包裹着。古人早发现了秋光,在诗词里一次次抒写:“高梧叶下秋光晚”“小院秋光浓欲滴”“露洗秋光透”“极目秋光夕照开”“银烛秋光冷画屏”“当檐飒飒生秋光”……秋光下,一个人出去走走,融入无边的秋,如无舵之舟,越漂越远,漂到秋意的深处。
③秋意,在古城里。漫步在老旧的街巷,秋意从铺地的方砖里涌上来,秋意从红墙黄瓦中挤出来,秋意从钟鼓楼里游过来,秋意从老城墙下冒上来。走过了春夏的灯笼有些陈旧了,衬着粉饼般色调的外墙,墙角石灰有些脱落斑驳,裸露出藏青色大砖。几位老先生在老房子里转悠,举手投足颇有些俗世的清雅。触摸市井生活,就能感受到秋意。
④秋意,还在山野中。
⑤石榴挂色,梨已青黄,紫色的葡萄一串串饱满熟透了,青枣越来越大,开始泛红,柿子渐次发黄变软,还有白海棠、木瓜、香橼,累累如浓荫匝地。后山的栗子树枝繁叶茂,撑开了肥大的斗篷,露出深红的皮壳,惹得顽童眼馋。
⑥秋菊冷香扑鼻,在田坝上,在山岚间,在篱笆下,在土墙旁,一簇簇, 一丛丛。芒花漫山遍野开过,然后一天天萎去,慢慢发白。秋分之后,草也渐渐泛黄了,从浅到深。池塘边的芦苇和水草,呈现出苍黄的颜色,太阳斜射,远远望去,像是倒插的宝剑,萧萧挺立。槐树、梧桐、水杉、玉兰……日渐疏朗。树叶不知不觉飘落,没有声音,没有气味,人走上去,恍若触动了地气。诗里说,“南中地气煖,初冬未重衣②”,这是地气不同。燕赵北国的地气似乎更厚重,白桦林与枫树林里,有慷慨悲歌。登高怀古,能望见连绵的山脉在秋光下巍然,像一卷卷竹帛史书。
⑦有一年沿河游荡,秋意甚美,从人家屋旁摘下芭蕉叶,在飞花的香蒲中闲卧。两岸水草茵茵,翠鸟和白鹭在其间出没。天高而云稀,太阳挂在半空,风吹树枝,秋叶斜斜地荡漾。泠泠水响包裹住人,朦胧间依稀传来湿漉漉的耳语。醒来时,渐近黄昏。晚霞粲然,落日又大又圆,一只只鸟儿悠然归巢。
⑧夜里借宿在一户农宅,以门板竹床搭一通铺,躺在上面闲话。夜深了,窗口夜色清润,忍不住开门走出庭院,仰望银河,静听虫声,大山深处的秋意和夜色渐渐将我融化了。野地成了虫子的世界,鸣声清远凄迷。
⑨树影、人影,还有房屋的倒影,恍惚在白花花的月色下。秋意无边,田野像在澄澈的水里。远处人家如烟如雾,窗口泻出的灯光,若有若无地在月色中泛起。兴所至,心所往,真想驾一叶飞舟扶摇直上,邀明月秋风,饮酒怀古叙旧。
⑩几个人与秋意、夜色一起游荡在长林丰草之间。风在耳畔吹过,树枝呼啸;风又从山头荡过,寒意料峭……这是秋夜的凛冽。明月高悬,秋风与虫鸣自如来去,松影参差。流水似乎比白天轻柔许多,声响却大了,远远能听到汩汩声,使得夜行人忍不住放慢脚步。
那夜秋意萧索,然萧索中分明有矜重,有肃穆,有不动声色的沉潜,安定稳重,承载万物。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9月,有删改)
【注释】①霞帔(pèi):我国古时贵族妇女礼服的一部分,类似披肩。这里比喻为彩霞。②南中地气煖,初冬未重衣:出自郑泽的《暮秋见雪》。煖(nuǎn),同“暖”,温暖。
23.把握关键语句,梳理文章脉络,完成下图填空。
24.品味下面句中加点的字,体会表达效果。
秋意从铺地的方砖里涌上来,秋意从红墙黄瓦中挤出来,秋意从钟鼓楼里游过来,秋意从老城墙下冒上来。
25.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朗读才能更加动人。请参照示例,对下面文本中的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并说说设计的理由。
【提示:可以从重音、停连、语气语调、语速等角度考虑;最少设计三处】
示例: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我的朗读设计及理由:整体语速要舒缓,读出作者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特别”和“小摇篮”重音强调突出;后者减慢语速,读出温柔慈爱的感觉。“可爱”语气亲切活泼,“好像”后面可稍作停顿,突出济南在冬天里舒适温暖的感觉,语气轻柔,语调上扬。
文本:流水似乎比白天轻柔许多,声响却大了,远远能听到汩汩声,使得夜行人忍不住放慢脚步。”
26.下列语句都描写了菊花,请从“景物特点”与“写作目的”两个角度来比较不同。
【甲】秋菊冷香扑鼻,在田坝上,在山岚间,在篱笆下,在土墙旁,一簇簇,一丛丛。
【乙】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节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二姥姥
史铁生
①我家有一位“二姥姥”。不知怎么,我一直想写写她。
②可是,真要写了,才发现,关于二姥姥我其实知道得很少,不过在我的童年中一闪而过。我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母亲在世时我应该问过,但早已忘记。母亲去世后,那个名字之下的历史,那个名字之下的愿望,就都消散得无影无踪。我问过父亲:“我叫二姥姥的那个人,叫什么名字?”父亲想了又想,眼睛盯在半空,总好像马上就要找到了,但终于还是没有。
③这确实有些奇怪。我与她见面,总共也不会超过十次。我甚至记不得她跟我说过什么,记不得她的声音。她是无声的,黑白的,像一道影子。她穿一件素色旗袍,从幽暗中走出来,迈过一道斜阳,走近我,然后摸摸我的头,理一理我的头发,纤细的手指在我的发间穿插,轻轻地颤抖。仅此而已,其余都已经模糊。直到现在,直到我真要写她了,其实我还不清楚为什么要写她,以及写她的什么。
④母亲带我去看二姥姥,肯定都是我六岁以前的事,或者更早,因为上幼儿园之后我就再没见过她。她很漂亮吗?算不上很,但还是漂亮,举止娴静,从头到脚一尘不染。她住在北京的哪儿我也记不得了,印象里是个简陋的小院,简陋但是清静,什么地方有棵石榴树,飘落着鲜红的花瓣,她住在院子拐角处的一间小屋。惟近傍晚,阳光才艰难地转进那间小屋,投下一道浅淡的斜阳。她就从那斜阳后面的幽暗中出来,迎着我们。母亲于是说:“叫二姥姥,叫呀?”我叫:“二姥姥”。从她手上冰凉而沉缓的颤抖中我明白,那惶恐是在更为深隐的地方,或是由于更为悠远的领域。那种颤抖,精致到不能用理智去分辨,惟凭孩子浑沌的心可以洞察。
⑤也许,就是这颤抖,让我记住她。也许,关于她,我能够写的也只有这颤抖。这颤抖是一种诉说,如同一个寓言可以伸展进所有幽深的地方,出其不意地令人震撼。这颤抖是一种最为辽阔的声音,譬如夜的流动,毫不停歇。这颤抖,随时间之流拓开着一个孩子浑沌的心灵,连接起别人的故事,缠绕进丰富的历史,漫漶成种种可能的命运。恐怕就是这样,所以我记住她。
⑥二姥姥比母亲大不了几岁。她叫母亲时,叫名字。母亲从不叫她,什么也不叫,说话就说话,避开称谓。母亲不停地跟她说这说那,她简单地应答。母亲走来走去搅乱着那道斜阳,二姥姥仿佛静止在幽暗里,素色的旗袍与幽暗浑成一体,惟苍白的脸表明她在。一动一静,我以此来分辨她们俩。母亲或向她讨教裁剪的技巧,把一块布料在身上比来比去,或在许多彩色的丝线中挑捡,在她的指点下绣花,绣枕头和手帕。有时候她们像在讲什么秘密,目光警惕着我,我走近时母亲的声音就小下去。
⑦好像只有这些。对于二姥姥,我能够描述的就只有这些。她的内心,除了母亲,不大可能还有另外的人知道。但母亲,曾经并不对谁说。
⑧很多年中,我从未想过二姥姥是谁,是我们家的怎样一门亲戚。有一天,毫无缘由地(也可能是有好几年母亲没带我去看二姥姥了),我忽然问母亲:“二姥姥,她是你的什么人?”母亲似乎猝不及防,一时嗫嚅。我和母亲的目光在离母亲更近的地方碰了一下,我于是看出,我问中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母亲于是也明白,有些事,不能再躲藏了。“呵,她是……嗯……”我不说话,不打断她,“是你姥爷的……姨太太。你知道,过去……这样的事是有的。”
⑨我和母亲的目光又轻轻地碰了一下,这一回是在离我更近的地方。唔,这就是母亲不再带我去看她的原因吧。
⑩“现在,她呢?”我问。
“不知道。”母亲轻轻地摇头,叹气。
“也许她不愿意我们再去看她,”母亲说,“不过这也好。” 母亲又说:“她应该嫁人了。”
“文革”中的一天,母亲从外面回来,对父亲说她在公共汽车上好像看见了二姥姥。“你肯定没看错?”母亲不回答。母亲洗菜,做饭,不时停下来呆想,说:“是她,没错儿,是她。她肯定也看见我了,可她躲开了。”父亲沉吟了一会儿,安慰母亲:“她是好意,怕连累咱们。”
这之后不久,二姥姥就死了。
27.你怎样理解第②段画线句的含义?
母亲去世后,那个名字之下的历史,那个名字之下的愿望,就都消散得无影无踪。
28.下列对文中几处人物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二姥姥手指“轻轻地颤抖”,传达出她内心的惶恐不安。
B.第⑥段母亲和二姥姥“一动一静”,对比中显示两人性情不同。
C.第 段母亲“摇头、叹气”,因为二姥姥很久不来而失望担忧。
D.第 段父母亲的对话,表明他们一直牵挂二姥姥并能够体谅她。
29.请从比喻修辞的角度赏析语句。
她是无声的,黑白的,像一道影子。
30.请结合原文,说说二姥姥具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1.①在美好的春天,展放肢体,释放浊气;②走进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③用笔描绘春天,留下永恒的诗句。 2.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松树叶和柏树叶比作翡翠,把连翘花、山桃花比作仙女的笑靥,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松树叶和柏树叶的翠绿,连翘花和山桃花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②“贪婪”这里是贬义褒用,指辛弃疾、白居易等诗人对春“大动心”,并将其融入笔端,凝成永恒的诗句。 3.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采春”的欢乐;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来临的惊喜和赞美之情。 4.朱自清先生的《春》着重表现春天的景色,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时光的珍惜。这篇文章侧重表现人们的活动,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感受春天,表现人们对春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作者对诗人将春意幻化成为诗歌、幻化成一种文化,一种经典传承后人的赞美之情。
1.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采春”的表层含义指人们的采春活动,结合第⑥段“憋屈了一冬天的肢体早该展放了,憋闷了一冬天的浊气早该释放了。街市上不行,挤窄;村巷里不行,弯折。只有阔野,只有山梁,才是展放肢体、释放浊气的理想地方”,可知人们“采春”是为了在美好的春天,展放肢体,释放浊气;结合第⑧段“有人手痒了,折一节松枝带回去,往花瓶里一插,满屋子清香,春天的气息驱走了冬日的萎靡。有人心痒了,掐一朵粉桃花整在乌黑的头发上,走到哪儿,都是笑笑的,笑开了一个人见人爱的春温时令”,可知人们“采春”还是为了走进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结合第⑨段“梦醒了,人未醒,反而醉得迷迷离离,痴痴幻幻。迷离中展开纸,痴幻中拿起笔”,可知这是诗人们“采春”,为留住美好春色而提笔写下永恒、浪漫的诗句。
2.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①题干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绿得像是点缀的翡翠”一句,把“松树叶和柏树叶”比作翡翠,是运用比喻的修辞;“粉嘟嘟的像是仙女的笑靥”一句,把连翘花、山桃花比作仙女的笑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松树叶和柏树叶”的青翠欲滴和连翘花、山桃花的鲜艳可爱,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及春天万物的喜爱之情。
②从词语角度赏析。“贪婪”的本义是贪得无厌,在这里贬义褒用,结合第⑨段“手痒没动手,心痒大动心,把那春意、春情、春光,甚而春枝春叶、春苗春花,装满一肚子,塞满一脑子。回到家里放不下,躺在床上推不开,睡在梦里仍是春水流淌,春鸟啼鸣,春条喷绿,春花怒放……梦醒了,人未醒,反而醉得迷迷离离,痴痴幻幻。迷离中展开纸,痴幻中拿起笔,于是,世人看见:‘绿柳才黄半未匀’,那是杨巨源采回来的春天;‘二月初惊见草芽’那是韩愈采回来的春天;‘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是白居易采回来的春天;‘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那是辛弃疾采回来的春天”可知,这里指的是辛弃疾、白居易等诗人对春“心痒大动心”,迷离中展开纸,痴幻中拿起笔,把那春意、春情、春光融入笔端,凝成了永恒的诗句。
3.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第⑤段“好啊,春来了!”独立成段,紧承第④段结尾“真让人摸不着头脑,春天却悄无声息地来了”;结合第⑥段“春来了,哪里还能在屋里憋得住?憋屈了一冬天的肢体早该展放了,憋闷了一冬天的浊气早该释放了。街市上不行,挤窄;村巷里不行,弯折。只有阔野,只有山梁,才是展放肢体、释放浊气的理想地方”可知,又引出下文对“采春”的欢乐场景的描写,因此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好啊,春来了!”运用感叹号,是人们对春天到来的欢呼声,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来临的惊喜和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
《春》为朱自清的写景佳作。全篇文章紧扣“春”这个主题展开描写,从盼望春天,到描写春天,再到赞颂春天,作者有条不紊地将一幅幅春天的美丽动人且生机勃勃的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春》描写的重点是春天的景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以及对美好春光的珍惜;
本文第④段“忽一日,地皮软了。踏上去不再像往日那样硬邦邦,倒似是踩在了海绵上,软软的,柔柔的……哈呀,河边沿,垄堰根,一色的绿气正在蔓延。真让人摸不着头脑,春天悄无声息地来了”,第⑥段“人们出了城,出了村,原野里,山梁上到处是人。小路上是人的溪流,大路上是人的河流,平地上是人的海洋,山巅上是人的峰峦。随便拦住一打问,这是干什么?回答简练干脆”,第⑧段“有人心痒了,掐一朵粉桃花簪在乌黑的头发上,走到哪儿,都是笑笑的,笑开了一个人见人爱的春温时令”,写忽有一日,春天就真得来了。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到田野里,到山梁上去采春。由此可知“采春”描写的重点是人们的活动,在美好的春天,人们展放肢体,释放浊气;亲近自然,吸纳春气;第⑩段“白居易的春草,从唐朝绿满书卷,绿到了今天;辛弃疾的春花,从宋代香满庭堂,香到了今天”在美好的春天,人们将春色融入心里,将春意幻化成为诗歌,凝成永恒的诗句,从而永远流传下来。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春天、对生活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5.《齐大的夏天》《校园的夏天》《夏天的梦》《齐大的梦》等。 6. 示例一:选A,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蓝蝶拟人化,它们由“懒懒的飞”到“抱住”蕊儿,生动写出了小蓝蝴蝶慵懒可爱、睡意十足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或“对优美的齐大校园景色的喜爱”亦可)。
示例二:选B,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钟拟人化,“偷偷”移动,“怕叫光阴知道”,细腻生动地写出了大钟的针儿动得小心轻微,生怕打扰了周围的一片安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闲适与宁静(或“对宁静的齐大校园的喜爱”亦可)。 7.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观察,描写了东西南北,上上下下的景物,意在表现整个校园都极其安静的特点。 8.“整个”读重音,强调校园所有草木景物;“还”读重音,强调再一次,与去年暑假一样;
“蜂蝶与我”读重音,强调了我和蜂蝶等昆虫和谐相处,共享校园宁静时光的美好愿望。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标题拟写。解答时,首先仔细阅读文章,理解其主要内容和主题。
本文老舍描绘的是他在夏天时在齐大校园的所见所感,主要描绘了夏天的齐大校园的美景和他的期望。然后,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考一个能概括文章主旨的标题。这个标题应该能够反映出文章的核心内容,即老舍对齐大夏天校园的深刻印象和他的期望。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富有诗意的词语或短语来构成标题。如《齐大的夏天》《校园的夏天》《夏天的梦》《齐大的梦》等。
6.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A句“小蓝蝶醒了懒懒的飞,似乎是做着梦飞呢;飞了不远,落下了,抱住黄蜀菊的蕊儿。”在这句话中,作者通过拟人的手法,将小蓝蝶赋予了人的特性,如“醒了”、“懒懒的飞”、“做着梦飞”、“抱住”等,使得小蓝蝶的形象更加生动、有趣,仿佛是一个慵懒可爱的小孩。这种修辞手法不仅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小蓝蝶的状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B句“只有办公处的大钟的针儿,偷偷的移动,好似唯恐怕叫光阴知道似的,那么偷偷的动。”这句话中,作者同样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钟的针儿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作,“偷偷的移动”、“唯恐怕叫光阴知道”等描述,使得大钟的针儿仿佛变成了一个小心翼翼、怕打扰周围宁静的小精灵。这种修辞手法细腻生动地写出了大钟的针儿轻微移动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闲适与宁静。
7.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第二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要思考这种写作手法的作用。最后,结合这些分析,得出结论。
根据第②段“往南看,千佛山懒懒的倚着一些白云”,“往北看,围子墙根有时过一两个小驴”,“往东西看,只看见楼墙上的爬山虎”,“往下看,四下都是绿草”,“往上看,看见几个红的楼尖”可知,这些描述展现了全方位的细致观察和描写,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空间方向感,还通过形象的描述,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各个方向的景色和氛围。此外,通过这些全方位的描写,作者成功地营造了一种静谧、安详的氛围。如“千佛山懒懒的倚着一些白云,一声不出”,以及后文“真静”的描述,都凸显了校园的安静特点。这种氛围的营造,与作者全方位的观察和描绘密不可分。同时,作者还捕捉到了许多细微而美好的景物,通过形象的词句呈现出来,如“叶儿微动,像竖起的两面绿浪”,“小黑驴似的蚂蚁,单喜欢在这些光圈上慌手忙脚的来往过”。这些细微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环境的敏锐感知,也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生动而具体的校园环境。
8.本题考查的句子朗读重音的把握和理由的阐述。
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和情感色彩。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校园的热爱和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接着,根据句子的含义和情感色彩,确定需要强调的词汇。在这个句子中,“整个”强调了校园的范围,即所有的草木景物;“还”强调了时间的循环和重复,即再一次回到校园;“蜂蝶与我”则强调了作者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后,根据确定的强调词汇,给出理由。如“整个”读重音,是为了强调校园的全貌和所有景物;“还”读重音,是为了强调时间的流转和作者对再次回到校园的期待;“蜂蝶与我”读重音,则是为了突出作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9. 亲情 开启了作者走南闯北的历史 给了作者真正的自由 10.“捧”字表现父亲对图纸的珍视;“满”字表现了父亲为促成此事的不辞辛苦;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为了尽快做成第一辆轮椅而奔走劳作的感人情景,体现了浓郁的亲情。 11.一是说明这辆轮椅的作用;二是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与思念;三是表明自己奋斗的艰辛。 12.“又”字重读,表现“我”登上山峰的不易和登上山峰后内心难掩激动之情;“自己”重读,表现“我”获得第三辆电动轮椅后,独自登上山峰后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准能想到”与“谁能相信”重音轻读,体现出没有人能够想到“我”能够凭自己的力量登上山峰,表达出乎意料的成功带来的巨大喜悦。 13.①史铁生曾因残疾而自我封闭,在母亲的关爱下,他坐着轮椅走出家门,怀着希望耕耘写作,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②朋友也传递给史铁生人生的温暖与快乐,他借由“福”字轮椅走南闯北,发现美好其实是人对世界、对生命的一种态度。③爱人买的电动轮椅,让他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力量登上了山,体会到生命的欢愉,沉浸在对未知生命意义的不懈探索和哲学思考之中。
9.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结合第②段“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第③段“母亲便推着那辆自制的轮椅送我去……母亲推得沉重,但母亲心里快乐……她觉得推我去看这电影是非常必要的”可知第一辆轮椅寄托了亲情;
结合第④段“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可知,第二辆轮椅开启了作者走南闯北的历史;
结合第⑥段“这东西给了我真正的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跳舞也行,打球也行,给条坡道就能上山”可知,第三辆轮椅给了作者真正的自由。
10.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捧”的意思是双手托物,可见父亲对图纸视若珍宝,“满”的意思是整个,全,可见父亲为了找人给我制作轮椅跑遍了整座城市,而不辞辛苦。由此可见父亲对儿子的第一辆轮椅的重视,希望能够尽全力满足儿子坐上轮椅到处转转的愿望,可见一位父亲真切的爱子之心。
11.考查学生对引用手法的作用的理解能力。
结合“事先已探知手摇车不准入场(电影院),母亲便推着那辆自制的轮椅送我去……”可见轮椅在我的人生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雪花纷纷地还在飞舞,在昏黄的路灯下仿佛一群飞蛾。路上的雪冻成了一道道冰棱……母亲知道我正打算写点什么……她觉得推我去看这电影是非常必要的,是件大事”可见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支持,流露出儿子对母亲无私付出的感激之情;结合“母亲知道我正打算写点什么,又知道我跟长影的一位导演有着通信……我们一起在那条快乐的雪路上跋涉时,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可见我从消极走向振作,以及最终走向写作之路的艰辛和不易。
1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表达效果。
“又”字重读,结合史铁生双腿瘫痪的事实可知,上山对于他来说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事情,结合第⑥段“不过时隔三十几年我居然上了山”可见,“又”字体现出了“我”在双腿瘫痪的情况下登上山峰的不易,以及登上山峰后内心的激动;
“自己”重读,强调出“我”在双腿瘫痪的情况之下,依靠自己的力量而非别人的帮助登上山峰后,可见“我”的喜悦与自豪之情;
“准能想到”与“谁能相信”重音轻读,强调出“我”能够凭自己的力量登上山峰这件事情是没有人能够想到或者相信的,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事情,表达我的巨大喜悦。
13.本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
结合第②段“两腿初废时,我曾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在屋里看书,哪儿也不去了”,第③段“ 母亲知道我正打算写点什么,又知道我跟长影的一位导演有着通信。所以她觉得推我去看这电影是非常必要的,是件大事……我们一起在那条快乐的雪路上跋涉时,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可知,史铁生因残疾而自我封闭,在母亲的关怀和照料下,他坐着轮椅走出家门,怀着希望耕耘写作,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
结合第④段“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那波涛看似柔软,一旦颠簸其间,竟是石头般的坚硬……这世界上果真是有外国呀!”可知,在朋友关怀下,史铁生感受到人生的温暖与快乐,感悟到发现美好其实是人对世界、对生命的一种态度;
结合第⑥段“这东西给了我真正的自由”第⑦段“谁能想到我又上了山呢!谁能相信,是我自己爬上了山的呢!”,第⑧段“实际上我们穿越大地,我们只是经历生活”,可知爱人买的电动轮椅,让他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力量登上了山,体会到生命的欢愉,沉浸在对未知生命意义的不懈探索和哲学思考之中。
他认为既然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于是便坚持扩展生的内容。在苦难的生命历程中扶轮问路,明白了未知的人生中必会面对“无限的悲怆与有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只有爱命运,坦然接受命运之路,才会冲破绝境,创造出独特高远的生命境界。
14.梦碎 新梦 喜欢 15.B 16.示例:作者从刘易斯的身上领悟到仅有健美的躯体,仍意味着局限,仍有可能成为不幸的人;还必须在不断超越自己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幸福。二者兼得,才会有一个最幸福的人生。 17.示例:即使双腿一动不能动,仍热爱运动,热爱生活,乐观向上。任何时候都心怀梦想,即使梦碎也要设计新的梦想;作者在千难万苦中不屈的向命运挑战,不断的想战胜局限,获取幸福。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④段中“奥运会上,约翰逊战胜刘易斯的那个中午我难过极了,心里别别扭扭的一直到晚上,夜里也没睡好觉。……最后我知道了:我看见了所谓‘最幸福的人’的不幸,刘易斯那茫然的目光使我的‘最幸福’的定义动摇了继而粉碎了”可概括为:梦碎;
第二空,结合⑥段中“这样,我的白日梦就需要重新设计一番了。至少我不再愿意用我领悟到的这一切,仅仅去换一个健美的躯体,去换一米九以上的身高和九秒七九乃至九秒六九的速度,原因很简单,我不想在来世的某一个中午成为最不幸的人;即使人可以跑出九秒五九,也仍然意味着局限”可概括为:新梦;
第三空,结合③段中“我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他身高一米八八,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十秒以内,随便一跳就在八米开外,而且在最重要的比赛中他的动作也是那么舒展、轻捷、富于韵律。不怕读者诸君笑话,我常想,假若人真能有来世,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副身体就好”可概括为:喜欢。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结合②段中“譬如说男子跳远纪录是由比蒙保持的,二十年了还没有人能破。不过这事不大公平,比蒙是在地处高原的墨西哥城跳出这八米九的,而刘易斯在平原跳出的八米七二事实上比前者还要伟大,但却不能算世界纪录”“这些纪录是我顺便记住的,田径运动的魅力不在于记录;但人的力量、意志和优美却能从那奔跑与跳跃中得以充分展现,这才是它的魅力所在”可知,作者的本意是阐述“田径运动的魅力不在于纪录”“人的力量、意志和优美却能从那奔跑与跳跃中得以充分展现”;
故选B。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③段中的“身高一米八八,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十秒以内,随便一跳就在八米开外,而且在最重要的比赛中他的动作也是那么舒展、轻捷、富于韵律”“我对刘易斯的喜爱和崇拜与日俱增。相信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想若是有什么办法能使我变成他,我肯定不惜一切代价;如果我来世能有那样一个健美的躯体,今天这一身残病的折磨也就得了足够的报偿”可知,史铁生相信刘易斯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能给自己宽慰与向往;
结合第④段中“我看见了所谓“最幸福的人”的不幸,刘易斯那茫然的目光使我的“最幸福”的定义动摇了继而粉碎了。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假若刘易斯不能懂得这些事,我相信,在前述那个中午,他一定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可知,作者从刘易斯的身上领悟到仅有健美的躯体,仍意味着局限,仍有可能成为不幸的人;还必须在不断超越自己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幸福;
结合⑥段中“这样,我的白日梦就需要重新设计一番了。至少我不再愿意用我领悟到的这一切,仅仅去换一个健美的躯体,去换一米九以上的身高和九秒七九乃至九秒六九的速度,原因很简单,我不想在来世的某一个中午成为最不幸的人;即使人可以跑出九秒五九,也仍然意味着局限。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我希望二者兼得。但是,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我的白日梦到底该怎样设计呢?千万不要说倘若二者不可兼得你要哪一个?因为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可知,作者认为“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二者兼得,才会有一个最幸福的人生。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①段中“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虽一动不能动,自己却是个体育迷。我不光喜欢看足球、篮球以及各种球类比赛,也喜欢看田径、游泳、拳击、滑冰、滑雪、自行车和汽车比赛,总之我是个全能体育迷。当然都是从电视里看,体育馆场门前都有根高的台阶,我上不去”可概括为:即使双腿一动不能动,仍热爱运动,热爱生活,乐观向上;
结合③段中“我常想,假若人真能有来世,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副身体就好。我还设想,那时的人又会普遍比现在高了,因此我至少要有一米九以上的身材;那时的百米速度也会普遍比现在快,所以我不能只跑九秒九几。写小说的人多是白日梦患者。好在这白日梦并不令我沮丧,我是因为现实的这个史铁生太令人沮丧,才想出这法子来给他宽慰与向往”,⑥段中“这样,我的白日梦就需要重新设计一番了。至少我不再愿意用我领悟到的这一切,仅仅去换一个健美的躯体,去换一米九以上的身高和九秒七九乃至九秒六九的速度”可概括为:任何时候都心怀梦想,即使梦碎也要设计新的梦想;
结合⑥段中“即使人可以跑出九秒五九,也仍然意味着局限。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我希望二者兼得。但是,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我的白日梦到底该怎样设计呢?千万不要说倘若二者不可兼得你要哪一个?因为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可概括为:作者在千难万苦中不屈的向命运挑战,不断的想战胜局限,获取幸福。
18.夏天的气势是磅礴的,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或者:大地万物气势磅礴,农作物生机蓬勃,农民劳动紧张忙碌。) 19.示例:本句中的“看、挥、弯、流、割、打”这些动词要重读,这样才能体现出夏天紧张、急促的旋律;“你看”后面要停顿,是为了拉长声音,引起人们注意,两个“想着”后面要停顿,是为了突出后面两个“快割”和两个“快打”连读;而两个“快割”和两个“快打”连读,又再次加重了紧张、急促的旋律。 20.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棉苗、高粱等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其旺盛的活力,表现出夏天蓬勃的生机,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1.夏天的农民是忙碌而辛劳的,他们既要忙于收割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所以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22.合适,因为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对大自然景物的描写与欣赏,抒发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本文主题是对夏天景物的描写,语言生动优美,表达对夏天的喜爱与赞美,符合单元主题。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②段中心句“夏天的气势是磅礴的”可概括为:夏天的气势是磅礴的;
根据④段中心句“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可概括为: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根据③段中心句“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可概括为: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19.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根据第④段画线句“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尽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可知,“看、挥、弯、流、割、打”等动词,写出了夏天紧张、急促的旋律,因此,这些动词需要重度,以体现紧张的氛围;“你看”目的是引起人们注意,因此,后面要停顿,并拉长声音,以达到引人注意的效果;两个“快割”和两个“快打”应连读,以突出紧张、急促的旋律。两个“想着”后面要停顿,以突出后面两个“快割”和两个“快打”。
20.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根据第③段画线句“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将棉苗、高粱等人格化,可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其旺盛的活力,结合前文“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和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可知,表现了夏天蓬勃的生机,蕴含着对夏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根据第④段“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可知,农民长期处于艰辛的生活中,他们既要忙于收割,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因此,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夏天的农民是忙碌而辛劳的,他们“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
根据本文抓住夏天的气势是磅礴的、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等特点,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与赞美可知,主体类别属于对大自然景物的描写与欣赏,抒发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结合《单元目录和导语》中“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可知,与单元主题一致,因此适合编入本单元。
23.①秋意在古城里②秋意在山野中③秋意在草(花)木中(秋意在植物里)(说明:单写花、草、树不可) 24.示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或动词),将抽象无形的秋意化为具体有形的实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城的大街小巷、市井生活处处满是秋意,秋意很浓,表达了作者对古城秋意的陶醉(喜爱/赞美)之情。 25.整体语速舒缓,用陶醉的语气朗读,表现出作者沉醉于秋夜的汩汩水声。“轻柔”要轻读,“大”要重读,突出秋夜的宁静。“忍不住”后停顿,“放慢脚步”适当拖长,表现夜行人情不自禁被夜景打动。(言之有理即可) 26.示例:从描写景物看,甲句侧重表现了秋菊到处都是,突出秋菊的多;乙句侧重表现了秋菊色彩热烈,艳丽烂漫或丰富多姿(或甲句突出菊花香气逼人,乙句突出色彩艳丽多彩)。从写作目的看,甲句侧重描绘了山野中的秋意之美或抒发了作者对秋意的赞美之情;乙句侧重表现了作者对“好好儿活”的生命领悟或对母亲的理解或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或借菊花赞美母亲的高洁品质。
23.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
第一空,从第③段“秋意,在古城里。漫步在老旧的街巷,秋意从铺地的方砖里涌上来,秋意从红墙黄瓦中挤出来,秋意从钟鼓楼里游过来,秋意从老城墙下冒上来……”可知,秋意在古城里;
第二空,从第④段“秋意,还在山野中”可知,秋意在山野中。
第三空,从第⑥段“秋菊冷香扑鼻……一簇簇, 一丛丛。芒花漫山遍野开过……慢慢发白……草也渐渐泛黄了,从浅到深。池塘边的芦苇和水草,呈现出苍黄的颜色……槐树、梧桐、水杉、玉兰……日渐疏朗……”可知,秋意在草(花)木这些植物中。
24.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赏析。“……涌上来……挤出来……游过来……冒上来”这些动词,赋予秋意以人的活力,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抽象无形的秋意化为具体有形的实体,能涌,能挤,能游、能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城的方砖、红墙黄瓦、钟鼓楼、老城墙下秋意泛滥,表现出大街小巷、市井生活秋意浓,再联系“几位老先生在老房子里转悠,举手投足颇有些俗世的清雅”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古城秋意的陶醉之情、喜爱之情、赞美之情。
25.本题考查朗读的设计处理。答案不唯一。
这句话描述了秋天夜晚的宁静、轻柔,流水的汩汩声更是以动写静,突出夜晚的宁静、祥和,作者陶醉在这夜色里,所以读起来要轻、柔,低缓而深沉,表现出陶醉之意。
2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描写景物看:甲句“在田坝上,在山岚间,在篱笆下,在土墙旁”侧重表现了秋菊分布范围广大,到处都是,“一簇簇,一丛丛”突出秋菊非常的多;而“秋菊冷香扑鼻”则又突出菊花香气逼人。乙句“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则侧重表现秋菊的颜色,有黄色、白色、紫红色,可谓是色彩热烈,艳丽烂漫或丰富多姿。
从写作目的看:甲句联系第④段“秋意,还在山野中”可知,侧重描绘了山野中的秋意之美,抒发了作者对秋意的赞美喜爱之情;乙句联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可知,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菊花中母亲的音容笑貌,有母亲的临终嘱托:“咱娘俩儿在一块好好活……”表现出自己要像菊花一样傲霜斗寒,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故侧重表现了作者对“好好儿活”的生命领悟或对母亲的理解或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或借菊花赞美母亲的高洁品质。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7.示例:除“母亲”外的人对二姥姥的漠视和遗忘,暗含了“我”对二姥姥寂寞身世的同情。 28.C 29.示例:将二姥姥比作一道影子,生动形象地表明“我”对二姥姥知之甚少,印象模糊的感觉。 30.示例:
(1)从“……但还是漂亮,举止娴静,从头到脚一尘不染。”看出她是一个漂亮、娴静,爱干净的人;
(2)从“母亲或向她讨教裁剪的技巧,把一块布料在身上比来比去,或在许多彩色的丝线中挑捡,在她的指点下绣花,绣枕头和手帕。有时候她们像在讲什么秘密,目光警惕着我,我走近时母亲的声音就小下去。”看出他是一个心善,心灵手巧的人。
27.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画线句中的“历史”是指二姥姥的经历,“愿望”应该是指她的内心或者对改变命运的希望,“消散得无影无踪”表明已被遗忘。这句话的前文是“母亲去世后”,这句话表明除“母亲”外的人对二姥姥的漠视和遗忘;再结合全文内容,可知这句话暗含了“我”对二姥姥寂寞身世的同情。
2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描写。
C项,“很久不来”不合文意,结合第⑨段“这就是母亲不再带我去看她的原因吧”和 段“也许她不愿意我们再去看她”;“失望”错,表现的应是母亲的同情、担忧、无奈、失落。
故选C。
29.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她是无声的,黑白的,像一道影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将二姥姥比作一道影子。“我”对二姥姥的印象是黑白的,说明“我对”二姥姥除了名字之外的其它的情况知道得很少,“她是无声的”表现“我”对二姥姥印象的模糊。
3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第④段“……但还是漂亮,举止娴静,从头到脚一尘不染”,可见她是一个漂亮、娴静,爱干净的人;
第⑥段“母亲或向她讨教裁剪的技巧,把一块布料在身上比来比去,或在许多彩色的丝线中挑捡,在她的指点下绣花,绣枕头和手帕”,可见她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
第 段“‘文革’中的一天,母亲从外面回来,对父亲说她在公共汽车上好像看见了二姥姥。‘你肯定没看错?’母亲不回答。母亲洗菜,做饭,不时停下来呆想,说:‘是她,没错儿,是她。她肯定也看见我了,可她躲开了。’父亲沉吟了一会儿,安慰母亲:‘她是好意,怕连累咱们’”,可知她是一个善良、惟恐连累别人的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