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主题阅读专项练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春之怀古
张晓风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明、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不讲理、没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⑤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叽叽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①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②在湮远③年代中的春天。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有改动)
【注释】①烟囱:文中指工厂向空中排放工业废气的管道。②踯躅:停留。③湮远:久远。
1.文章第⑤段中,作者把“鸟”比喻为“数学家”,去丈量天空,却不敢宣布统计数字。这里写出了远古春天天空的哪三个特点?请加以概括。
2.按照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从加点词运用的角度赏析)
(2)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3.联系全文,分析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4.文中说“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魔季
张晓风
①我沿着革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总惯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了纱,却又谦逊地为我们延来了长夏。
②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还有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我慢慢走着,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③那边,清澈的山涧流着,许多浅紫、嫩黄的花瓣上下飘浮,像什么呢?我似乎曾经想画过这样一张画——只是,我为什么如此想画呢?是不是因为我的心底也正流着这样一带涧水呢?
④我们已把窗外的世界遗忘得太久了,我们总喜欢过着四面混凝土的生活。我们久已不能想象那些溪畔草地上执竿的牧羊人,以及他们仅避风雨的帐棚。我们同样也久已不能想象那些在垄亩间荷锄的庄稼人,以及他们只足容膝的茅屋。我们不知道脚心触到青草时的恬适,我们不晓得鼻腔遇到花香时的兴奋。真的,我们是怎么会疾驰得那么厉害的!
⑤忽然,走来一个小女孩。如果不是我曾看过她,在这样薄雾未散尽、阳光诡谲闪烁的时分,我真要把她当作,一个小精灵呢!她慢慢地走着,好一个小山居者,连步履也都出奇地舒缓了。她有一种天生的属于山野的纯朴气质,使我不自己地想逗她说几句话。
⑥“你怎么不上学呢?凯凯。”
⑦“老师说,今天不上学。”她慢条斯理地说,“老师说,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
⑧啊,春天!噢!我想她说的该是春假,但这又是多么美的语误啊!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去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去速记风的演讲,又数骤云的变化。春天春天,春天来的时候我们真该学一学鸟儿,站在最高的枝柯上,抖开翅膀来,晒晒我们潮湿已久的羽毛。
⑨那小小的红衣山居者好奇地望着我,稍微带着一些打趣的神情。
⑩我想跟她说些话,却又不知道该讲些什么。终于没有说——我想所有我能教她的,大概春天都已经教过她了。
慢慢地,她俯下身去,探手入溪。花瓣便从她的指间闲散地流开去,她的颊边忽然漾开一种奇异的微笑,简单的、欢欣的、却又是不可捉摸的笑。我又忍不住叫了她一声——我实在仍然怀疑她是笔记小说里的青衣小童。我轻轻地摸着她头上的蝴蝶结。
“凯凯。”
“嗯?”
“你在干什么?”
“我?”她踌躇了一下,茫然地说,“我没干什么呀!”
多色的花瓣仍然在多声的涧水中淌过,在她肥肥白白的小手旁边乱旋。忽然,她把手一握,小拳头里握着几片花瓣。她高兴地站起身来,将花瓣往小红裙里一兜,便哼着不成腔的调儿走开了。
我的心像是被什么击了一下,她是谁呢?是小凯凯吗?还是春花的精灵呢?抑或,是多年前那个我自己的重现呢?在江南的那个环山的小城里,不也住过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吗?在春天的时候她不是也爱坐在矮矮的断墙上,望着远远的蓝天而沉思吗?她不是也爱去采花吗?爬在树上,弄得满头满脸的都是乱扑扑的桃花瓣儿。等回到家,又总被母亲从衣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啊,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啊,春天多叫入迷惘啊!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家了,当他的神笔一挥,整个地球便美妙地缩小了,缩成了一束花球,缩成了一方小小的音乐匣子。他把光与色给了世界,把爱与笑给了人类。啊,春天,这样的魔季!
(选自《张晓风自选集》,有删改)
5.阅读全文,概括文中实写的两幅主要画面。
6.请为第②自然段中加点词(任选其一)写一段赏析性批注。
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
7.结合语境,理解第⑧自然段画线句中“另一所学校”的深刻含意。
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
8.文章标题为“魔季”,为什么却被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小女孩?
9.第 自然段用了十个问号,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单调,反而别有韵味。仔细阅读这节文字,说说这样表达的作用,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夏之雨
蒸沤的热浪,堆叠着,郁积着。潺潺的汗珠涌动着,翻滚着。黏答答的肌肤挣不脱薄衫的依附。雨,成了人间的渴盼与最爱。
一半的天,蓝得不带一丝犹疑。另一边的天际,却是尘烟滚滚、黑云片片,黑浓的云迅即卷漫开来,扑腾跌宕,漫漫溢溢。镶着金边,绣着蕾丝,只展现上苍诡谲的骤风,氤氲一场天地神奇。
乍然的雷闪里,雨,如根根银箭,带着雪亮的镞矢,疾射而下,狂暴猛戾地射向每一个角落。似乎要把上苍的怒意倾泻净尽,似乎要将人间的愤懑恣肆填平。于是,奔腾在柏油路面上,驰骋在朵朵伞花上。激进的弦箭,弹射在一洼洼的水痕里,带着一朵朵半圆的气泡,奔向滔滔的街头。
荷,擎着碧翠伞盖,迎一场雨的婚礼。蛙,在荷畔鼓掌欢呼,蝈蝈的鸣叫,仿佛催唤着易害羞的荷,快快在短促的夏雨中,展露生命精华。
雨停歇,荷香幽远,浸浸漫漫笼罩着一方水塘。盛装的荷犹缀着浑圆的雨珠。天边的虹折射在雨珠上,幻化出不可思议的宁谧、沁凉。
似乎,尘世里,唯有荷花的地方,才有清凉!
仿佛,夏之雨,只为迎娶荷而倾落!
雨骤然落,乍然歇。如梦般,掀起人的希望。却又在乍然休止后,重新点燃夏的火炬。于是,希望、失望,兴奋、诅咒交替里,雨来了又去,人,在雨的戏弄中,无奈地苍老,消沉!
枝折花倾、窗破瓦掀。上苍以它的威猛、酷烈回报众生的贪得无厌。上苍以它的冷峻、残苛晓谕世人,四时有定,强求不得。
风,只在身静、心静时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风,只在无所欲、无所求时,才弥漫周身!浮泛的人生,遍布的枷锁,妄求夏之风,如何可得?
夏,热热烈烈地来,却也在西风的吹拂下,凄凄凉凉地去,留下的是孤寂的心,萧索的情,以及一声声无可奈何的叹惋。叹惋人世无常,叹惋红颜易老!
不曾去思索,不曾去回顾,只沉湎在浪涌处,只浮泛在浪花里,一年年,红的是凤凰花,白的是少年头!
夏,年年来,年年去,而红尘依旧,炎凉依旧,而这人生,却再也不能重新走过。
10.文章第一段主要写盛夏的 ,以及人们对雨的 。
11.文章第三段中的加点词有什么好处?试作评析。
12.如何理解“浮泛的人生,遍布的枷锁,妄求夏之风,如何可得”这句话?
1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春风如诗
①早晨,我轻轻推开窗户,瞬间,一股带有暖意的风扑在脸上。这是春风啊!这风,暖暖的,绵绵的,已没有了冬日里刺骨的感觉,而像母亲温柔的手。我索性把头伸出窗外,享受一下这春风的吹拂。
②中华民族对季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就像日月行天、江河行地一样准确。在这规律里,我们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魅力。季节如一位诚信守诺的君子,总会在日出日落的轮回中如约而至。
③小区远方是一方播种小麦的田野。冬季的麦苗是暗绿色,这颜色与冬季的寒冷苍凉十分般配。而此时,田野里麦苗的颜色在春风的吹拂下,已发生了变化,由暗绿向翠绿、青绿转换。细细观看,麦苗的尖端已吐出了鲜嫩的新芽。春风催醒了麦苗的冬梦,于是,麦苗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摇摇晃晃向上拔高。待到收获之时,昔日嫩绿的麦苗,将会变成金色的麦浪,翻滚到天边。
④走在河堤上,你会感觉到春风正在奔跑,向人们讲述着冬去春来的故事。柳树是春风的知心朋友,此时的岸柳已是鹅黄色,冬季那僵硬的身躯已被温暖的、柔软的身躯代替,特别是那垂下来的柳条,表现得更为突出。长长的柳条,柔软得像是少女的秀发,从树头飞泻下来,随春风起舞,颜色已由鹅黄向绿色过渡,嫩嫩的柳芽呼之欲出。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唐代诗人贺知章那首著名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尽管现在还是农历正月,但这带有暖意的春风,已在为二月做准备了。
⑤“春天的使者”迎春花开放了。在河堤岸边,那一条条纵横交错、密密麻麻的迎春花藤条上,绽放出一朵朵金黄的小花,让人眼前为之一亮。金黄的小花沐浴着春风,明晃晃地洒落在河堤岸边。
⑥河堤里的水也有了明亮的感觉。春风里,河面荡起了轻微的波纹,像是人们脸上绽放出的微笑。河底里的河草不断地摇晃,也在享受着春风的吹拂。一些小鱼显得很活泼,不停地在水草周围游动,时不时还要啄一下水草的身躯,又加快了水草的摇晃。此时,春水应该有了一定的温度吧?瞧,水面上一些水鸟玩得那么惬意,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有的水鸟为了展示自己的游泳技能,翻一个跟头潜入水中,在远处冒出身子,再扑扑棱棱地抖一抖身上的水。
⑦春风在季节进程中,在田野山川中,书写出动人的诗章,这诗是 ,是 ,更是 。
14.读到选文第①段画线句,你会想到朱自清《春》中的这句话:“ ”, , 。
15.品味下面句子,体会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春风催醒了麦苗的冬梦,于是,麦苗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摇摇晃晃向上拔高。
16.散文往往采用“画龙点睛”的写法,本文也不例外。请结合文意,在选文结尾横线处补上“画龙点睛”的句子。
春风在季节进程中,在田野山川中,书写出动人的诗章,这诗是 ,是 ,更是 。
1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春风如诗”运用比喻,既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又揭示了主旨,新颖别致,吸引读者。
B.第④段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通过对柳树的细致描摹,表现作者对春天美景及春风的喜欢之情。
C.第⑥段采用“总——分”结构,写出了春风里小河的生机勃勃之景。
D.从表达方式看,本文主要运用了描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对春风加以赞美。
18.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说说这则材料与本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的传送花香,同情的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桂湖中
肖复兴
①桂湖在成都之北,湖面开阔,号称“川西第一湖”。
②桂湖,相传是杨升庵年轻时在湖边遍植桂花树而得名,又有说桂湖是杨升庵的读书处,也有人说是他的故居。当然,这样的传说,本不必较真。当年,湖是官湖,并不是杨家的私家花园,杨升庵中第入仕之前,怎么可以有权跑进湖中遍植桂花树?他家那时候在城里的状元巷(这个名字也是因为杨升庵中了状元后改的),离着湖还有段距离,他可以跑到湖边来玩,也可以到这里读书,怎么可以绕湖沿堤种植一圈桂花树?
③其实,任何传说都表达着百姓心中对历史对人物的评判尺度,是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中渗透进来的感情。杨升庵是四川是成都更是新都人的骄傲。在明代,四川仅出过他一个状元。自然,杨升庵值得人们为之骄傲。杨升庵不仅成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曾经在京为官时刚正不阿,因直言犯谏,而遭受贬黜,乃至发配充军,最后客死他乡,如此颠沛流离的命运,自然更会博得人们的同情和敬重。这样两重原因,成都人让桂湖归属于杨升庵名下,并让他植桂花树于满园之中,便可以理解了。
④事实上,桂湖中最重要的建筑升庵祠,是清代道光十九年一个叫张韦书的县官到新都上任后,敬重杨升庵而修建的。至于澄心阁、绿漪亭等亭台楼阁,更是后建的。
⑤桂湖,最值得看的,其实不是湖,而是春天里大门口的紫藤和秋天里满园的桂花。
⑥那两架紫藤,左拥右抱,纵横交错。春天的时候,绿叶如盖,紫藤花如蝶飞舞,更似紫瀑倾泻,或似一条紫龙腾空,是园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景象。在全国所有园林中,我从未见过这样巨大的古藤。同为明期的古藤,与杨升庵、解缙并称“明代三才子”的徐渭绍兴老宅里,他亲手种植的那架古藤,也难与之比抵。不要说徐渭没有杨升庵那样的骨气,投降在严嵩严党门下当走狗,而后又翻云覆雨,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杀了,就是古藤本身也难敌桂湖的这样铺天盖地的壮观。或许,花品里有人品,便忍不住想起美国生物学家迈克尔·波伦的话,他称郁金香、百合、兰花是植物界里的莎士比亚、密尔顿和托尔斯泰。那么,桂湖里的紫藤就应该是植物界里的泽畔长吟的屈原,起码也是和杨升庵命运相似的苏东坡,或是路谪八千的韩愈吧?
⑦十多年前的秋天,我第一次来桂湖,正赶上桂花盛放,仿佛赶上了一场新嫁娘隆重的婚礼。花香馥郁,水流一样,弥散到园子里的四面八方。举目之处,身临之处,向往之处,处处都是桂花之香。金桂、银桂和四季桂,仿佛小姑娘、少妇和老夫人,齐齐地都跑进园中看新娘,个个裙袂叮当,衣襟带香。我从来没有闻过这样浓郁的花香,几近醉人。同为花香,桂花香味浓郁,要香就搅得周天香透,绝不遮遮掩掩,不屑于扭扭捏捏的小家子气和故作姿态的含蓄状,是花中的烈性子,迸发如潮,按捺不住,如烈酒。这一点,暗合了杨升庵的心性与品性。
⑧想想,桂湖这样一座园林,实属难得。
(节选自《成都三潮》,有删改)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
19.文末说“桂湖这样一座园林,实属难得”,桂湖“难得”之处有哪些?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20.文章第②段在谈及桂湖的传说后,连用了两个反问句,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1.按要求回答。
(1)下面链接的句子与文章第⑥段划线句子都是在描写 ,只是写法不同。链接的句子所用的写法是 。
【链接】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宗璞
(2)文章第⑦段中画线句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
22.如果要将这篇文章编入一本文集,请从下面四本文集中选出最合适的选项,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1)( )A《故事成都》 B.《风骨成都》 C.《古迹成都》 D.《文化成都》
(2)理由:
四月醉芳菲
①正应了那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古诗,仿佛在一日之间,那被凛冽的寒风吹得只剩下枯枝和荒芜的小城大地,眨眼之间便在四月的一天桃红柳绿、春色阑珊了。
②四月天,人间芳菲开遍。所有的日子,都被一种肆无忌惮的明媚所笼罩,仿佛一切都被琥珀了一般,闪着别样的光鲜,润出别样的色泽。路边的迎春花是一树树开的,黄灿灿的花儿一下压住了树枝的全部,稀疏的地方,也是满枝条的绿芽。轻风吹来,黄绿相间着一种陶醉,映亮了心灵。园里的垂柳挥舞着柔软的纤手,似乎在微微地向林荫道上的人们问好致意,草坪也在一夜之间布满了嫩绿色,用恬淡清新诉说着季节的生动。我站在柏油路上,仰头感受暖暖的春日,一瞬间,如同被什么所击中,或被攫住了似的,只感到流光中的迷离与幻动,令人无可抗拒地几乎融入了和煦的暖风、游离的暗香以及不息的声色中。
③四月的芳菲使人醉呵!
④一时间,缤纷的思绪像杏花雨般落下……
⑤想去踏青。踩着油菜金黄绿草青青的田垄,寻找一些儿时的记忆,让自己从纷杂和困惑里释然,深深地呼吸,大声的呼喊,自在地和自然做个亲密的接触,做最放纵的自我。然后采一束野花带回家,放在窗台那个已经空了很久的花瓶里,把春天收藏在心里,把芬芳留在属于自己空间里的四月。
⑥想去远行。想去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江南,感受烟雨霏霏,着一身丝绸的长裙寻一些天上人间的浪漫,和着踏歌的节奏赏大街小巷细致的风情,于亭台楼阁里觅一些让心悸动的情感。使喧嚣中有些浮躁的心静下来,思索,再思索,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⑦想去耕种。踏着四月泥土的松软,架一柄木犁,以蹒跚的姿势,把种子播在春梦的端头。禾一把锄头,擦掉额头的汗水,在古诗平平仄仄中,深谙着粒粒皆辛苦的哲理。握一把牛鞭,赶一架老车,轧着车轱辘菜的新绿,吱吱扭扭地奏出岁月的向往。或者穿透四月薄薄的雨雾,听蛙鸣声声,如一首温馨的歌谣,唱响内心深处清脆的乡音。
……
⑧四月,融融的春光,无处躲藏的明媚饮醉了山水,也酣畅了爱情。人间四月天,在林微因笔下是一曲爱的礼赞,“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以几近阳光的心情去听这首美妙的抒情诗吧,你会感觉那一树花开就是一片林的爱,那一声燕呢就是一首爱的乐章。你会不经意间想起某个人,曾经擦肩而过,却成为永远的风景,永远的记忆。
⑨四月,多少缱绻的情怀,摩挲着春光流溢的感触。将思绪放飞,随影而行,随风遁远。四月,一半是醉人的芳菲,一半是疯长的憧憬。
(本文有改动)
2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抒发了作者那些感情。
24.第2段中加点的“黄绿相间”和“被攫住”分别指什么?
黄绿相间:
被攫住:
25.品味文中两处划线句,按要求答题。
(1)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草坪也在一夜之间布满了嫩绿色,用恬淡清新诉说着季节的生动。
(2)说说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四月,一半是醉人的芳菲,一半是疯长的憧憬。
26.第④段中说“缤纷的思绪像杏花雨般落下”,作者有哪些思绪呢?请根据⑤—⑧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思念过去,让自己从纷杂和困惑里释然;
向往远方, ;
播种梦想,畅想奋斗的乐章;
,真爱的呢喃。
2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写了四月明媚的春光,表达了自己的真切的感受。
B.文章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生动地传递了作者的情感.
C.全文按照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D.文章语言清新明快,在细腻的描述中渗透着热烈的情感.
参考答案:
1.①蔚蓝;②澄净;③空旷 2.(1)“攻陷”一般指在战争中某个地方被敌军占领,桃花“攻陷”山村水郭,就把曾经的春天的桃花开遍了山村水郭的景象写活了。
(2)运用了排比和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蜂蝶翩飞、春花烂漫、春意盎然的景象,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愉悦之感。 3.表达了作者对没有蒙受现代“文明”污染的已然逝去的春天般境界的肯定和向往。 4.因为所有的鸟都计算不出天的蓝度、透明度、高度和深度;表达了作者对远古的春季那蔚蓝、透明、旷远的天空的赞叹与喜爱的心理。
1.此题考查的的是对文章的感知。文中第⑤段中“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的排比句中可以看出春天的天空有“蓝度”“透明度”“高度和深度”。据此概括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1)“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攻陷”的原意是攻克;攻占。这里形容桃花攻陷了所有的山村水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漫山遍野的情景。(2)“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烂漫,蜂围蝶阵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
3.此题考查的是文章结尾句的理解。文章结尾“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②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句中“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是现代社会的象征,“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写出了美好春天的向往和已将不复返的惋惜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文中写到“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但是“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叽叽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因为天空的蔚蓝、透明和空旷是谁都无法计算出来的,写出了作者对曾经的春天的天空的赞叹之情。
5.(1)绿色的谷和清澈涧水里的花瓣。(2)我与小山居者凯凯相遇的画面。 6.“清瘦”这里用来形容去年的秋天,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山之萧瑟景象,从而反衬出春天山上的丰盛之美。“退潮”这里是写白绒绒的芦花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时芦花繁茂和美丽,像白色的浪花一般,而到了春天,满山是绿色,通过这样的颜色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7.春天的时候我们人类应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 8.(1)通过小女孩凯凯对春的反应和大自然景物的照应来衬托出春的美妙。(2)通过小女孩的话,自然引出作者的观点“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3)小女孩的纯朴快乐就像春天一样美好。(4)小女孩的年纪就正处在人生中的春天。(5)小女孩让作者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春天的故事。 9.(1)运用了多个疑问句和反问句。多个疑问句连用表现了作者联想的过程,构成了悬念,使读者被带领吸引着往下读,引出了下文写童年自己,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2)紧接着是几个反问句,回忆了童年对自己春天的生活,非常强烈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怀念,对童年的追忆,对母亲的爱。(3)最后又是两个疑问句,表现了作者对童年不再的怅然若失之情。
5.此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注意审题,要求概括的是实写的画面,一个是大自然的画面,一个是人在自然中的画面。第①②③段描写作者的所见,美丽的春天的景象,看到的相思树、荷叶桐、新生的竹子、刚冒尖儿的小草都是绿色的,清澈的山涧流着,许多浅紫、嫩黄的花瓣上下飘浮。可以概括为“绿色的谷和清澈涧水里的花瓣”;第⑤~ 段描写作者在观赏过程中遇到一位小女孩,和小女孩(凯凯)发生的事情。即“我与小山居者凯凯相遇的画面”。
6.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清瘦”的本义指瘦的婉辞。“退潮”的本义指海水在涨潮以后逐渐下降。这里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用“清瘦”来形容去秋时的“山容”,突出表现去秋时节山上草木枯萎、萧条的景象,衬托出春天山上的丰盛之美;以“海”来比喻芦花之盛、之茂、之广。选取典型的景物,写出了不同层次的绿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日绿色的多样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春日的热爱之情。
7.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句子含义的理解。通过联系上下文把握句子里比喻词的深层含义,“另一所学校”在文中指的是大自然。“念书”指的是亲近大自然,品读大自然。大自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句子呼吁人们到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去大自然中学习。
8.本题考查人物在文中作用的分析。解答这个题目,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来回答,理解小女孩和景物之间的关系,小女孩和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小女孩自身的象征含义。“魔季”描写的是春天的魔幻景象,表现“我”对春的沉迷与着魔。文中的小女孩是春天魔幻景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女孩身上的纯朴快乐象征春天的美好,小女孩花一样的年纪象征人生中的春天;作者通过小女孩引出童年的自己,“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感慨时光飞逝自己已经不再是孩童。同时在她身上寄托着作者的生活理想——亲近自然,向往恬静的生活。
9.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作用。十个问句,较多,可以根据内容和情感的不同进行划分来解答。前几个问句,引出后面对自己童年春天生活的回忆,依次回忆了江南小城的自己、童年时的母亲,一连串的回忆,表达对江南的怀念,对童年自由、纯真生活的喜爱,对母亲的怀念;层层追问,造成悬念,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注意;最后一个问句“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感慨时光飞逝自己已经不再是孩童,表达童年不再的失落怅然。
10. 炎热 渴盼 1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比作“银箭”,形象生动地描写出雨的特点,更有画面感;“疾射”形容雨下得急,表达了作者对雨的期盼。 12.风,只在无所欲、无所求时才会弥漫周身,作者借此讽喻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告诉我们要远离浮躁,不要有过多的贪求。 13.示例:人生只有一次,走过便不能回头。时光流逝是我们不能改变的。所以,要珍惜现在,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10.此题考查学生对语段内容的把握。概括文章内容,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画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仔细阅读第一段,可从“蒸沤的热浪”“潺潺的汗珠”“黏答答的”与“雨,成了人间的渴盼与最爱”思考作答。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雨,如根根银箭,带着雪亮的镞矢,疾射而下,狂暴猛戾地射向每一个角落”一句中,“银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雨的特点;“疾射”形容雨下得急,表达了作者对雨的渴盼之情。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结合文段的内容来理解,作者借“浮泛的人生,遍布的枷锁,妄求夏之风,如何可得”一句讽喻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告诉人们要远离浮躁,不要有过多的贪求。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2)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3)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4)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夏,年年来,年年去,而红尘依旧,炎凉依旧,而这人生,却再也不能重新走过”一句,由季节变化联想到人生,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把握人生。
14.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15.运用拟人,把“春风”“麦苗”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催生麦苗,麦苗茁壮生长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春风春景的喜爱。 16. 示例:是温暖, 是欢乐, 更是岁月的希望。 17.B 18.材料运用对比的手法,把“济南”与“青岛”的春风作对比,突出了两地春风“粗猛”的特点,表现出了我对两地春风的不喜欢;本文则通过对麦苗、柳树、迎春花、河堤里的水及小鱼、水鸟等景物的描写,表现春风带来的勃勃生机。
14.本题考查课内迁移。第①段画线句“这风,暖暖的,绵绵的,已没有了冬日里刺骨的感觉,而像母亲温柔的手”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如母亲温柔的手。这与朱自清《春》中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意思相近,都写出了春风的温暖。
15.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春风催醒了麦苗的冬梦,于是,麦苗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摇摇晃晃向上拔高”句中的“催醒”“冬梦”“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可知,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春风”“麦苗”以人的行为动作,由上文第③段“而此时,田野里麦苗的颜色在春风的吹拂下,已发生了变化,由暗绿向翠绿、青绿转换。细细观看,麦苗的尖端已吐出了鲜嫩的新芽”可知,在春风的吹拂下,麦苗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个拟人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麦苗茁壮成长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风、对春天勃勃生机的景象的赞美喜爱之情。
16.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画龙点睛的句子。前文主要描写了在温暖的春风的吹拂下,麦苗、杨柳、迎春花、河堤里的水及小鱼、水鸟等都展现出勃勃的生机,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春风、春景的喜爱赞美之情。文章横线处所补的句子应该是描述春风的特点、作用方能与上文所写的内容相呼应,因此可填:是柔和,是喜悦,更是新生命的开始。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B.“直接抒情”表述有误,第④段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通过对柳树的细致描摹,表现作者对春天美景及春风的喜欢之情;
1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从材料“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可知,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济南的春风”与“青岛的春风”做对比,写出了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的特点,由材料“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可知,“我”不喜欢济南、青岛的春风。
本文通过对麦苗、柳树、迎春花、河里的水和水草、小鱼、水鸟的细致描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风、春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9.①桂湖关联着令成都人敬重并感到骄傲的有骨气的文学家杨升庵;②桂湖有开花时极其壮观、花品高的巨大紫藤;③桂湖有花香极其浓郁、暗合杨升庵刚正品性的满园桂花。 20.两个反问句分别表明杨升庵既无权,也不可能做到在桂湖遍植桂花树,连用两个反向句来强调他在湖边种桂树的传说不可信;②将它们放在传说之后引人思考,引出下文对传说产生原因的分析。 21. 藤萝 多感官互通/通感 比喻、拟人,将不同品种的桂花比作不同年龄的女性,写出了它们开放的不同样子;写她们都跑来看新娘的热闹情形,生动地表现出桂花的盛与香;表达出“我”对桂湖桂花的喜爱,能与前文“婚礼”的比喻形成呼应。 22. B 理由①文章重点写的与成都桂湖有关的人与物都展现出“风骨”:杨升庵为官刚正不阿;紫藤的花品如同屈原等人的人品,桂花是花中的烈性子。②文章表达出对这些人与物“风骨”的赞美,以及对“风骨”的推崇。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第③段“杨升庵不仅成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曾经在京为官时刚正不阿,因直言犯谏,而遭受贬乃至发配充军,最后客死他乡,如此颠沛流离的命运,自然更会博得人们的同情和敬重。这样两重原因,成都人让桂湖归属于杨升庵名下,并让他植桂花树于满园之中,便可以理解了”可概括为:成都人敬重并感到骄傲的有骨气的文学家杨升庵与桂湖有关联;
结合第⑤段“桂湖,最值得看的,其实不是湖,而是春天里大门口的紫藤和秋天里满园的桂花”、第⑥段“……是园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景象。在全国所有园林中,我从未见过这样巨大的古藤”“桂湖里的紫藤就应该是植物界里的泽畔长吟的屈原,起码也是和杨升庵命运相似的苏东坡,或是路谪八千的韩愈吧”可概括为:桂湖里有开花极为壮观的紫藤,紫藤的花品在植物界中很高大;
结合第⑦段“我从来没有闻过这样浓郁的花香,几近醉人。同为花香,桂花香味浓郁,要香就搅得周天香透,绝不遮遮掩掩,不屑于扭扭捏捏的小家子气和故作姿态的含蓄状,是花中的烈性子,迸发如潮,按捺不住,如烈酒。这一点,暗合了杨升庵的心性与品性”可概括为:桂湖里有花香极其浓郁的桂花,桂花暗合了杨升庵的心性与品性。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两个反问句“杨升庵中第入仕之前,怎么可以有权跑进湖中遍植桂花树”“怎么可以绕湖沿堤种植一圈桂花树”表明杨升庵既无权、也不可能做到在桂湖遍植桂花树,再结合第②段“桂湖,相传是杨升庵年轻时在湖边遍植桂花树而得名,又有说桂湖是杨升庵的读书处,也有人说是他的故居”可知,连用两个反问句,突出强调了杨升庵在湖边种桂树的传说不可信;
结合第③段“其实,任何传说都表达着百姓心中对历史对人物的评判尺度,是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中渗透进来的感情”“这样两重原因,成都人让桂湖归属于杨升庵名下,并让他植桂花树于满园之中,便可以理解了”分析可知,先将两个反问句放在传说之后,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引人思考,“为何有这样的传说出现?”接着后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所以引出下文对传说产生原因的分析。
2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结合第⑥段划线句子中“那两架紫藤”“紫藤花如蝶飞舞”可知,描写的是紫藤萝,而结合材料中“宗璞”及材料内容可知,该材料出自《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所以链接的句子与文章第⑥段划线句子都是在描写紫藤;
结合第⑥段划线句子中“左拥右地”“绿叶如盖,紫藤花如蝶飞舞,更似紫瀑倾泻,或似一条紫龙腾空”等可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紫藤,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盛开得茂盛、壮观、形态多样。
结合材料中“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可知,运用了通感(多感官互通)的手法,视觉描写与嗅觉描写互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香气迷人、茂盛梦幻的特点。
(2)“金桂、银桂和四季桂,仿佛小姑娘、少妇和老夫人”运用比喻修辞,将不同品种的桂花比作“小姑娘、少妇和老夫人”,这是不同年龄的女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们开放的不同样子;
“齐齐地都跑进园中看新娘,个个裙袂叮当,衣襟带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金桂、银桂和四季桂”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们都跑来看新娘的热闹情形,突出了桂花开得茂盛,香气迷人的特点,表达出“我”对桂湖桂花的喜爱。再结合前文第⑦段“十多年前的秋天,我第一次来桂湖,正赶上桂花盛放,仿佛赶上了一场新嫁娘隆重的婚礼”可知,与这里的划线句子与前文句子中“婚礼”的比喻形成呼应。
22.本题考查阅读拓展。
文章记叙了桂湖关联着令成都人敬重并感到骄傲的有骨气、刚正不阿的文学家杨升庵,桂湖有极其壮观、花品高的巨大紫藤,这些都展现出桂湖的“风骨”。结合第⑦段“我从来没有闻过这样浓郁的花香,几近醉人。同为花香,桂花香味浓郁,要香就搅得周天香透,绝不遮遮掩掩,不屑于扭扭捏捏的小家子气和故作姿态的含蓄状,是花中的烈性子,迸发如潮,按捺不住,如烈酒。这一点,暗合了杨升庵的心性”分析,文章表达出对这些人与物“风骨”的赞美以及对“风骨”的推崇。
23.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抒发了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憧憬。(两点,意对即可) 24.(1)指路边的迎春花的花儿与绿枝相映的情景。(2)指(心)被深深陶醉。 25.(1)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一夜之间”、“嫩绿”、“诉说”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坪的春意盎然和恬淡清新,表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动,表达了作者的陶醉之情。
(2)美丽的春天既使人陶醉又使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意对即可) 26.让浮躁的心情宁静;饮醉爱情。(意对即可) 27.C
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与主题的概括能力。做这类题,要知道文中的景是作者抒情的依托,通过写景来抒发主观情感。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出来的,有的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第②段写出了草坪的春意盎然和恬淡清新,表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动,表达了作者的陶醉之情;⑤—⑧自然段描写了四月明媚的春光,表达了自己的真切感受,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此两小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此种题目的答案是与问题伴生的,就在问题所处位置的上下句中“路边的迎春花是一树树开的,黄灿灿的花儿一下压住了树枝的全部,稀疏的地方,也是满枝条的绿芽。轻风吹来,黄绿相间着一种陶醉,映亮了心灵。……令人无可抗拒地几乎融入了和煦的暖风、游离的暗香以及不息的声色中”。文中“黄绿相间”指路边的迎春花的花儿与绿枝相映的情景;“被攫住”指被深深陶醉。
25.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1)句运用了拟人、夸张的手法,将垂柳和草坪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垂柳的柔软纤细,草坪的春意盎然和恬淡清新,表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喜欢春天,陶醉于春天的情感。(2)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读选文,结合选文内容去理解。“四月,一半是醉人的芳菲,一半是疯长的憧憬。”中“醉人”指美丽的春天使人陶醉;“憧憬”指在春天里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的梳理能力。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细读选文⑤-⑧段,根据题中提示,从文中筛选处相关语句,加以归纳即可。从第⑥段“使喧嚣中有些浮躁的心静下来”和第⑧段“饮醉了山水,也酣畅了爱情”这两句可以得到答案。
27.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描写了四月明媚的春光,语言清新明快,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态度和情感,但并不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景物,所以C项是错误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