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课外文言文类文阅读 专项练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游宝石山记
都穆
壬戌秋,八月既望①,予至杭,闻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故人周学谕与予自山之阴②而登,酌元学士黄晋卿③读书之轩④,俯瞰金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据,类屏障然。其余若凤凰、南屏之山,万松、慈云之岭,又皆蜿蜒回拱,欲趋而先。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予情愈著,飞觞痛饮,巡阑⑤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
余性好月,丙辰中秋,尝玩之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今复玩于此,殆造物者之不吾靳⑥,而亦岂易得哉!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前乎吾者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也。
(选自《天下名山游记选》,有删改:
注释:①既望:农历十六日。②山之阴:山的北面。③黄晋卿:黄溍,元代人,官至侍讲学士,④轩:小屋。⑤巡阑:飞觞痛饮将要结束。⑥靳:吝啬。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类: (2)诚: (3)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
(2)前乎吾者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也。
3.《月夜游宝石山记》第二段中哪句话阐明了景与情的真谛?其所折射出来的悲喜观与《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悲喜观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②之阳,其占为有年③。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⑤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扶风。②岐山: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境内。③占:占卜。有年:指丰收。④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这里的乙卯、甲子、丁卯,分别为四月初二、十一、十四日。⑤忭(biàn):高兴,快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5.选文中表明亭子命名原因的句子是“ , ”。
6.结合上文以及《醉翁亭记》的学习积累,分别说说“与民同乐”这一思想在欧阳修和苏轼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阅读下文,结合本课课文回答问题。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 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指黄庭坚。
7.请用“/”给文中画线内容断句(两处)。
暗 窗 红 火 任 意 看 数 卷 书 亦 复 有 少 趣。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
(3)辄复不遂 辄:
(4)鲁直所谓 谓: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阻。
10.本课课文中,“ ”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夜雪》一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描写,反衬 。
11.本文与课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班级开展古诗文专题阅读活动,请你参与。
标山记
[元]张养浩
①绰然亭西三四里,有双山曰标。各广四十亩,童①无树林。东西并峙,皆青石叠矗,势陂陀②可步而上。按《舆图经》无其名,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其居东者,上有洞如屋,可避风雨。
②泰定甲子三月,命童携酒肴,偕馆客清江谕仁本登焉。始有小劳,既戾其上,神超气逸,身欲羽飞。环视众山,手若可即。其联岩属巚,盛于东南,而微杀于西北。诸支流之水,萦络交碧,练横绳引③,析而复合。盖郊外可登眺者,莫此胜焉!
③尝欲构亭其上,时杖履往来,以豁心目,因仍未暇。既而坐洞屋中,出觞更酌,咏古人闲适之诗,如陶谢韦柳者数篇,其清欢雅思,悠然而集,若世若形,两忘其所恃。加以烟岚坌涌,相与冥合,窅乎④不知余之为山,而山之为余也!
④于是仁本举酒相属曰:“乐也哉,公之游乎,殆不可以无记!”遂书而贻之。
[注释]①童:山无草木。②陂陀:不平。③练横绳引:形容河水蜿蜒交叉,好像被索引着一样。练,绳,均为索引之物,练,白绢。④窅乎:深远的样子。
12.请完成实词积累手册。
实词 方法:课内迁移 字词释义
A.偕馆客清江谕仁本登焉 宠辱偕忘。(范仲淹《岳阳楼记》)
B.故以名之 名之者谁。(欧阳修《醉翁亭记》)
C.既戾其上 鸢飞戾天者。(吴均《与朱元思书》)
13.“标山”得名的缘由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
14.结合画线句,任选一角度欣赏本文的写景文字。
欣赏角度一:奇特的想象
欣赏角度二:色彩的运用
欣赏角度三:修辞手法
15.体会“窅乎不知余之为山,而山之为余也!”中“也”字表达的语气及作用。
16.假如穿越时空,你认为作者会和谁成为知己?请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A.范仲淹《岳阳楼记》。
B.欧阳修《醉翁亭记》。
C.张岱《湖心亭看雪》。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①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②,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③里中,以赡族人。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④洛阳,树园圃,为逸老⑤地。仲淹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
及卒,谥文正。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为政主忠厚,所至有恩。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五十二,有删减)
【注释】:①矫厉:振奋。②重肉:两种以上的肉。③义庄:一种慈善救国机构,由范仲淹开创。④治第:建府宅。⑤逸老:安享晚年。
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退( ) (2)逾( ) (3)患( )
1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2)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
19.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请说说范仲淹的“仁人之心”在上文中的具体表现。
武昌九曲亭记①(有删节)
【宋】苏辙
子瞻②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③,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西山)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④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古时也称齐安)团练副使,苏辙亦受牵连被谪。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辙到黄州看望哥哥苏轼,弟兄俩载酒泛流,到武昌九曲亭游玩,苏辙写此记以宽勉哥哥贬谪黄州。②子瞻:苏轼的字。③浮图:梵语,指佛寺;精舍:僧人住所。④褰(qiān)裳:提起衣服。
【解词释义】
20.请你根据方法提示,参与推断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句 推断方法 释义
庐于江上 内外联系法 结庐在人境 (1)
辄睥睨终日 饮少辄醉 (2)
遂相与营之 查阅词典法:①军队的编制单位;②建造;③经营,管理;④谋求。 (3)
及其既厌 参考成语法:学而不厌/贪得无厌 (4)
【划分句读】
21.请你给文中画横线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以文品人】
22.作者回忆“少年”时与兄长同游的情景,以下这句话集中、精炼地勾勒出“少年苏轼”的个性形象。请翻译句子,并对此句描写作简要赏析。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翻译:
赏析:
【关联比较】
23.上文子瞻“有乐于是”,《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太守之乐其乐也”,请结合两文分析“太守之乐”和“子瞻之乐”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①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②,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莲舟不能从。暝色③四下,始返。
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甃(zhòu):砌。②阈(yù):门槛。③瞑色:夜色。
2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闻堂左下有黄经洞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大为叹惋( )
②盖为高寒所勒耳( )
③俱无可观( )
④循路登绝顶( )
2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石甓塞其门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①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 ②战胜于朝廷
C.①乃从小径 ②乃记之而去
D.①又里许,为珠帘水 ②中轩敞者为舱
2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
28.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请回忆所学《醉翁亭记》,比较两篇文章表达情感的异同。
参考答案:
1. 好像 实在,确实 所以 2.(1)竟不知夜深到了什么时辰,仿佛置身在月宫中,快乐得无话可说了!(2)在我前面来的(人)是否赏到月亮,他的心情是悲是喜我就不得而知了。 3.文中揭示真谛的句子是: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即人的心情有所不同,景物的悲、喜也就随之变化。而《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悲喜观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即不因外物的变迁而欣喜,也不因自身的遭遇而悲伤,物我两忘,内在的情感不受外在事物的影响。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吴山)好像屏障一样。类:好像。
(2)句意:(这)实在是天下的绝景啊!诚:实在,确实。
(3)句意:所以悲伤喜悦的心情也就随之产生了。故:所以。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1)重点字词:盖,大概、恐怕。几何:多少。恍然:忽然,猛然间。若:好像,如同。广寒清虚之府:月宫。言:语言表达。
(2)重点字词:前乎吾者,在我之前的人。赏:欣赏,观赏。与否:是否。其:他们的。固:本来,原本。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和情感主旨把握。
根据《月夜游宝石山记》“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湖光山色的月色千古以来都是新鲜的,只是因为人的情感不同,所以悲喜随之变化。它阐述了景物本身的情感是恒定的,而人的感情会因个人境遇和心态的不同而产生悲喜的差异。相比之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悲喜观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强调个人的情感不应受外界环境(物)的好坏和个人得失(己)的影响,主张以无私无我的高尚情操来面对生活中的起落。这是一种超脱的、更加豁达的人生态度。综上所述,两者的不同在于,《月夜游宝石山记》中都穆认为景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悲喜由个人情感决定;而范仲淹则主张超越个人情感的束缚,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然。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八月十六日,我到杭州,看到西湖边上有一座宝石山,风景优美,(我)将在这天晚上登上宝石山赏月。老朋友周学谕和我从山的北面登山,(我们)在元朝学士黄晋读书的屋子里喝酒,俯视整个西湖,一片碧绿,广阔无际,而对面的吴山正在前面蹲坐着,与屏风的样子类似。其他的如凤凰山、南屏山,万松岭、慈云岭,又都回复环绕,像将要疾步而抢先的样子。山的东面是钱塘江,水汽弥漫烟波浩渺,极目远眺,无边无际。而西边山陵的各个山峰,都在弥漫着的绿色的云气中出没,实在是天下绝美的境地。夕阳已经落下,明月照在长廊上。山容水色,变幻很快。我心中更加豁达,拿起酒杯痛饮,夜深了却忘了睡觉,大概不知道是晚上几点了,恍惚间好像身体在清净虚无的广寒宫中,快乐的心情怎么能用语言表达得出来呢!
我天性喜欢月亮,丙辰年的中秋,曾经在扬子江边上的金山上赏月,常常向人夸耀,认为那是生平看到的奇观。今天又在这里赏月,大概造物主对我不吝啬,难道是容易得到的吗?湖光山色,千年以来常常更新,只是因为人的心情不同,(景物的)悲喜也就随之变化了。在我之前欣赏山水的人,他们的悲喜固然是不能知道的了。
4.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 5. 亭以雨名 志喜也 6.欧阳修的与民同乐具体表现为与民同游,与宾客同宴、同欢、同醉;以民之乐为乐………
苏轼的与民同乐表现为久旱之后,天降大雨,百姓喜乐,苏轼也与之喜乐,并且为纪念这一乐事,把所建之亭命名为喜雨亭。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重点字词:喜:喜事,好事。则:于是,就。以:用。名:命名。示:表示,表明。忘:忘记。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或肯定。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根据文中“亭以雨名,志喜也”可知,这句话直接表明了亭子的命名原因。因此,选文中表明亭子命名原因的句子就是“亭以雨名,志喜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亭子是用雨来命名的,目的是为了纪念这件喜事。所以,亭子的命名源于对雨的喜悦和庆祝,以此表达对喜事的纪念和珍视。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
根据《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等可知,欧阳修的“与民同乐”体现在他与民众一起游玩,设宴与宾客共饮、共享欢乐,甚至在醉酒时和民众一起快乐,清醒时则用文章记述这些乐事,他把民众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
根据《喜雨亭记》“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及“亭以雨名,志喜也”可知,苏轼的“与民同乐”则体现在他与民众共享天伦之乐,当久旱逢甘霖,民众因此欢乐时,他也欢乐,并且为了纪念这一乐事,他将自己新建的亭子命名为“喜雨亭”,以此表达他与民众同乐的情怀。
参考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7.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8.(1)杯,酒杯 (2)客居 (3)总是 (4)说(认为) 9.(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2)晚上下起大雪,(我)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最终被雨雪所阻挡。 10. 湖中人鸟声俱绝 夜的寂静(寂静) 11.课文趣在:①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
本文趣在: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各写一点即可)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本句译为:在暗暗的窗户和红红的炉火旁,随意翻看几卷书,也还是有少许乐趣。
“暗窗红火”描述的是环境,“任意看数卷书”描述的是行为,“亦复有少趣”则是对这种情境的感受。
故断为: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告别。白,杯,酒杯;
(2)句意: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3)句意:总是不能成行。辄,总是;
(4)句意:黄庭坚所说。谓,说(认为)。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莫,不要;痴,痴迷;更,还。
(2)作,下;时,当时;欲,想要;竟,最终;阻,阻挡。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在《湖心亭看雪》中,“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通过“俱绝”两个字,生动地描绘出西湖在严寒天气下,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不见的景象,营造出了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氛围。
第二空:《夜雪》一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 在万竹之中雪子敲打的声音都能清晰听见。本句从听觉角度描写,通过雪粒敲打竹子发出铮铮之声,以有声反衬无声,更加突出了夜的寂静。
1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这句描绘了作者在更定之时,独自撑着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去湖心亭赏雪。在这寒冷的深夜,大多数人都在温暖的家中休息,而作者却不惧严寒,独自前往欣赏雪景,展现出他与众不同的高雅情趣。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作者在湖心亭竟能巧遇知音,被邀请一同饮酒,而后强饮三大杯告别。这种在雪夜中的意外相逢和把酒言欢,体现了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和高雅的情趣。
《夜雪》中,“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尽管外面大雪纷飞,出行受阻,但作者能静下心来聆听雪子敲打竹子发出的铮铮之声,从这细微的自然之声中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美,体现出他善于发现和欣赏自然之趣。
“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在雪夜中,作者面对暗窗红火,随意翻阅几卷书,享受着这份宁静与闲适,展现出他在困境中依然能保持悠然自得的心态和对读书的热爱,充满了高雅的情趣。
参考译文:
夜间下起了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万竹林中雪粒敲打着,铮铮有声。暗暗的窗户红红的炉火,随意地看几卷书,也有少许乐趣。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能成行,然而顺流而行,遇阻而止,听任它罢了。这正是黄庭坚所说的“无处不可寄一梦”啊。
12.A.共同,一起;B.取名,命名。C.至,到达。 13.因为附近没有别的山,只有这两座像是远处可以看到的标志一样的山峰。 14.示例1:作者借助想像写登临山顶游目骋怀的心理感受,像飞一般;写周围的山触手可及,表现了视野的开阔。
示例2:作者把蜿蜒的河水比作白练、绳索,在苍翠的山中蜿蜒曲折、分分合合,运用比喻描摹河水形态,白练表现了河水的清澈、苍翠写出植被的生机,描绘出一幅色彩艳丽的山水图。 15.“也”是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表现了作者山我一体的梦幻境界,抒发了心灵和大自然交融后的迷醉情味。 16.示例:我选择范仲淹。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了的政治抱负和豁达胸襟令人敬佩。我觉得年轻人要学习这种家国情怀,提升自己,为国为民。
1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依据课内迁移方法,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宠辱偕忘”一句,意为受宠或受辱都一起忘记,其中的“偕”也是共同、一起的意思。与题目中的“偕馆客清江谕仁本登焉”(和清江人谕仁本一起登上这座山)中的“偕”用法相同。
B.依据课内迁移方法,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名之者谁”一句,意为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其中的“名”是取名、命名的意思。与题目中的“故以名之”(因此用标来命名)中的“名”用法相同。
C.依据课内迁移方法,在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一句,意为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其中的“戾”是至、到达的意思。与题目中的“既戾其上”(等到我们登上山顶)中的“戾”用法相同。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第①段“按《舆图经》无其名,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可知,“标山”得名的缘由是因为标山旁边没有别的山,只有这两座山像是标志一样可以看到,因此人们将这两座山命名为“标山”。
14.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解答时,首先,选择一个角度,如“奇特的想象”、“色彩的运用”或“修辞手法”。对于选择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如果是“奇特的想象”,就要找出画线句中哪些描述是借助了想象,并分析这些想象如何增强了写景的效果,如何使读者有更深的感触。如果是“色彩的运用”,就要分析画线句中使用了哪些色彩词汇,这些色彩如何描绘出景物的特点,以及给读者带来怎样的视觉感受。如果是“修辞手法”,就要识别画线句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如何更生动地表现了景物的特点,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阅读体验。最后,总结分析,说明这种写景手法如何有效地传达了作者的意图和情感,以及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审美享受。
示例1:作者在描述自己登上山顶的感受时,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如“身欲羽飞”,仿佛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如羽,能够自由飞翔。这种想象不仅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欢愉和自在,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登高远眺所带来的无限遐想和畅快淋漓的感觉。
示例2:作者在描绘山水景色时,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变化,如“诸支流之水,萦络交碧”,将清澈的河水与周围的绿色植被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这种色彩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景色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也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示例3:“环视众山,手若可即”运用了夸张手法,表达了山峰离观察者之近,仿佛触手可及。通过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作者成功地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观察者站在高处俯瞰众山时的震撼和惊叹。
15.本题考查句末语气词的理解和分析。
“窅乎不知余之为山,而山之为余也!”中的“也”是一个句末语气词,在这句话中,作者描述了自己与山的关系,仿佛已经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山与我已经不再是两个独立的存在,而是合而为一。这种描述不仅表现了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更体现了他心灵与自然的交融,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也”字在这里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使得作者的感叹之情更加突出,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迷醉情味。同时,这个字也体现了古代汉语中语气词的独特魅力,使得整句话读起来更加有韵味和节奏感。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把握。解答时,首先,理解所给选项中的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表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豁达胸襟;《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则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和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体现了他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的怀恋。然后,理解“标山记”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中作者热爱自然,向往闲适的生活,有着高洁的情操和遗世独立的情怀。最后,将“标山记”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所给选项中的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比较,找出最相似的选项,阐述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我选择张岱。张岱在明亡之后,选择避居山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体现了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对故国的深深怀恋。这与“标山记”中作者表现出的对自然的热爱和遗世独立的情怀非常相似,因此我认为他们可能会成为知己。
参考译文:
绰然亭的西边,三四里远的地方,有两座山叫标山。每座山约占地四十亩,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林木。这两座山东西相对,山上都青石重叠,高耸直立。山势高低不平,可以稳步上登。查找《舆图经》书,没有这山的名字。大概当地人认为近处无山,只有这两座小山像个标志历历在目,所以给它起了“标山”这个名字。坐落在东边的山,山上有洞像屋,可以在里面躲避风雨。
泰定元年三月间,让童仆们提着酒和菜,同馆人清江的谕仁本一起去登标山。开始登时稍觉累,登上了山顶以后,心里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身上像长了翅膀,要飞升天空一样。环顾周围的群山,好像用手就可以摸到。那些连接不断的山峰,东南方的崇高雄伟,西北方的小而分散。这标山下的条条小河,河水碧绿,互相环绕,像白绸纵横,如绳索牵动,一段儿分开,又一段儿合流。这郊外可以登高望远的地方,没有比标山更好的了!
我曾经打算在山上建座亭子,经常拄杖漫步这里,用以开阔我的心怀,然而一直没有时间去修建。接着,我们坐进洞里,摆出酒具和菜肴,斟满了美酒,又吟咏起古人的闲适诗篇,像陶渊明、谢灵运、韦应物、柳宗元等人写的一些作品。那种清静娴雅的心情,悠然而来,忽隐忽现,这时出时没的思绪不知从哪儿来的。加上这时山顶烟雾蒸腾上升,天色变得昏晦幽暗,渺渺茫茫,不知道我变成青山,还是青山变成我啦!
在这时,谕仁本举起酒杯相托付说:“多快乐啊,张公这次游山,恐怕不能不写篇游记吧!”于是,我写了这篇游记赠送给他。
17. 退( 退隐、隐退) 逾( 超过 ) 患( 担心 ) 18.(1)没有宾客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够自足。
(2)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住的房子呢 19.古仁人之心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乐善施舍,置义庄赡养族人;不愿意为颐养天年而修建住宅。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家中的晚辈就知道他有退隐的理想。退,引退,归隐。
(2)句意:我现在超过六十岁。逾,超过。
(3)句意:而不是担心退下来没有住的地方。患,担心。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如原句有特殊句式,翻译时按现代语序来,如省略句,省略的部分翻译时要补上。重点词语有:
(1)重肉,两种以上的肉;妻子,妻子儿女;自充,自给自足。
(2)苟有:如果有;道义之乐:道义的快乐;可外:可以不要;况:何况。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及概括。
根据《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古仁人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
通读全文知,范仲淹的“仁人之心”的具体表现在:
根据第①段“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创之”可知,范仲淹的“仁人之心”的具体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
根据第②段“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可知,范仲淹的“仁人之心”的具体表现:把衣食施舍给别人,设立义庄赡养族人;根据“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可知,范仲淹的“仁人之心”的具体表现:不愿意为颐养天年而修建住宅;根据“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可知,范仲淹的“仁人之心”的具体表现:生活节俭。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范仲淹年少时(就)有非凡的志向,对于(个人的)富有、贫贱、赞美或诋毁、快乐或忧愁,一点都不动心,而是慷慨激昂有志于天下,经常自己诵读:“士人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每当慷慨激昂讨论天下事的时候,不在意自己的身份,一时之间士大夫风气大大振奋,纷纷崇尚风格品节,这是范仲淹首先倡导的啊。
(范仲淹)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家中贫穷,以后虽然显贵,没有宾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够自足。喜欢施舍给予别人,在里巷中设义庄,来赡养族人。他做杭州知府的时候,家中的晚辈就知道他有退隐的理想,趁着空闲的时候请求在洛阳建住宅,栽种树木花圃,作为他安享晚年的地方。范仲淹说“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住的房子啊?我现在超过六十岁,生命将没有几年了,竟然考虑建住宅种植园中的树木,但肯定住不上了。我所担心的是在高位上很难退下来,而不是退下来没有住的地方……”
等到他死后,谥号文正。安葬以后,皇帝亲手在他的墓碑上写着“褒贤之碑”。范仲淹为政主张忠厚,所到之处皆有恩义。他死后,羌族首领几百人,像哀悼死去的父亲一样为他哭泣,斋戒三天才离去。
20. 本指“简陋的房屋”,这里是动词,“建造房屋”,指居住 就 建造 满足 21.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或: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22. 翻译: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随意捡着山中的落果,喝着溪水,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做神仙。 赏析:示例用一系列动词“往、撷、拾、酌、饮”以及“翩然、逍遥、独、仙”等词表现了少年苏轼寄情山水、率性自由、飘然闲逸的个性和风度。句式整散结合,轻快且富有韵律,刻画出少年苏轼超然洒脱、自由乐观的形象。 23.相同点:都有虽遭贬谪却能随遇而安之乐(安然自适或适意为悦)和寄情山水之乐;
不同点:①“太守之乐”是与民同乐。《醉翁亭记》通过描写滁人游、太守宴和众宾欢乐等热闹场景,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②“子瞻之乐”是自得其乐(适意为悦)。(通过写子瞻沉浸于山水之乐,不在意外在指贵,表现子瞻超然洒脱、乐观豁达的个性和态度。
2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句意: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结庐在人境”的意思是:在人群居住的地方建造房屋。庐:本指“简陋的房屋”,这里是动词,“建造房屋”,指居住。
②句意: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饮少辄醉”的意思是:喝一点酒就醉了。辄:就。
③句意: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结合查阅词典法可知,“营”应理解为②“建造”。
④句意: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学而不厌”指学习总感到不满足。“贪得无厌”指人的贪心没有满足的时候。厌:满足。
2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大风雷雨”在句子里做主语,“拔去其一”是动宾结构,做谓语和宾语,因此“大风雷雨”后面要断开;或者:“一旦”做时间状语,其后断开;“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是完整的陈述句,其后断开;“斥其所据”是动宾结构,其前面应断开;句意: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拨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故断句为: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或者: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2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和赏析句子。
翻译时应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逍遥:自由自在。之:助词,的。“逍遥泉石之上”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完整的句子是:(于)泉石之上逍遥。撷:采摘。林卉: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捡。涧实:山中的落果。酌:喝。“见者以为仙也”是沈略句,完整的句子是“见者以(之)为仙也”。以……为:把……当做。
赏析:“翩然独往”“逍遥”写出了苏轼率性自由、飘然闲逸的个性和风度。“往、撷、拾、酌、饮”等一系列的动词,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苏轼寄情山水、自由洒脱的个性;“见者以为仙也”从侧面体现了苏轼超然洒脱和飘然闲逸的形象。“撷林卉”“拾涧实”句式简短整齐,“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与“撷林卉”“拾涧实”整散结合,读来具有音韵美。
2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对比阅读。
相同点:欧阳修和苏轼两人的遭遇相同,都遭到贬谪,此时的苏轼被贬到齐安,欧阳修被贬到了滁州,但两人到被贬之地以后,都能随遇而安,寄情山水,通过山水表达自己安闲自适的乐趣,都借山水之乐来排遣遭贬后心中的郁抑。
不同点:结合《醉翁亭记》“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可知,欧阳修通过描绘“与民同乐”的场景,彰显了“醉能同其乐”的政治主张,“太守之乐”是与民同乐。依据本文中“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可知,这表现了苏轼寄情山水、安然自适,乐观豁达,适意为悦的个性,因此“子瞻之乐”是自得其乐。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什么名山,可是长江南岸武昌的群山,连绵起伏,山谷非常幽深,其中有寺庙、僧舍。西边的山叫西山,东边的河叫寒溪。它们紧靠着山梁,面朝山沟,被茂密的松树枥树丛所隐蔽,其中寂寞、清静、恍然绝世,听不到车马的喧嚣,看不见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的时候,江面波平浪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上酒,驾着渔舟,到江南去。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水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西山)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棵古木,它差不多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拨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我年轻的时候,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遇山就登山,遇水就划船,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有些地方不能到达,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随意捡着山中的落果,喝着溪水,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做神仙。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是最开心的。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常常感到吃惊,又自我解嘲。就好像是喝酒吃饭,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呢?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又有什么呢。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24.闻/堂左下/有黄经洞 25. 感叹惋惜 限制 全,都 沿着,顺着 26.A 27.中间一层有两块巨石对峙着,好像一道门,溪水受到石门的约束,势头非常汹涌。 28.相同点:两篇文章都表现了对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不同点:《醉翁亭记》还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4.本题考查断句。
句子意思:说太白堂左下方有黄经洞可游览。
省略主语“我”,“闻”为谓语,“堂左下”点明“有黄经洞”的位置;
正确断句为:闻/堂左下/有黄经洞。
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我)非常为之叹惜。叹惋:感叹惋惜;
(2)句意:大概是被高处寒冷限制的吧。勒:限制;
(3)句意:都没有值得观赏的景物。俱:全,都;
(4)句意:然后顺山路登上顶峰。循:沿着,顺着。
2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用/连词,因为;
B.均为介词,均译为:在;
C.均为连词,均译为:于是;
D.均为动词,均译为:是;
故选A。
2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如,好像;为,被;束,约束;甚怒,形容非常汹涌。
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知,欧阳修喜爱滁州的山间之景,表现了欧阳修对山水的喜爱与赞美;联系本文结尾“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可知,作者观赏眼前的景色,甚至不想入睡,表现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与赞美。
根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欧阳修寄情山水,以禽鸟之乐,百姓之乐来衬托自己与民同乐的情怀;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参考译文:
初三日清晨起床,果然见阳光灿烂,决定向山顶前进。向上攀爬几里山路,到达华顶庵;再走三里,已快要接近华顶峰了,到达太白堂,都没有值得观赏的景物。听说太白堂左下方有黄经洞可游览,于是从小路走。二里路后,俯身看见一块很突出的大石头,感到很是秀丽华美。临近一看是一位发僧在黄经洞前搭的庵,恐怕风从洞里吹出来,就用石头砌塞洞门,(我)非常为之叹惜。于是又重新往上走,到达太白堂,然后顺山路登上顶峰,(四处的)荒草(被劲风吹得)纷纷倒伏,峰高因而寒风凛冽,草上结的霜约有一寸多厚,同时四周听山壁反射日光,放眼望去全是玲珑剔透的美丽的花和树。山脚下山花盛开,峰顶上反而不开花,大概是被高处寒冷限制的吧。
听说断桥、珠帘水尤其是著名胜景,僧人说吃过饭再去还来得及往返,于是由仙筏桥先去山后。翻过一座山岭,顺着溪涧走八九里,就见流水形成瀑布从石门飞泻而下,回旋流转,经过三道溪湾。最上面的层次是断桥,有两块巨石倾斜而相结联,溪水迸流两石之间,浪花飞溅,汇合后流转入潭;中间的层次,两巨石相对峙有如窄门,溪水为窄门所约束,流势很汹涌;最下面的层次,潭的出口很宽阔,而溪水倾泻处又受到门槛阻隔,只能从低洼的地方斜涌而下。三台瀑布每台都高达数丈,各级的景观都很神奇,但溪流顺台级而下流,弯转的地方被溪湾所遮掩,不能一览无余。又一里多路,就是珠帘水,溪水倾泻而下的地方很平坦宽阔,水的流势因此缓和、散漫,扫泪流水弥漫潭内。我光着脚跳进草莽之中,攀援树木,沿着山崖前行,弄得莲舟上人不能跟随。夜色四处降下时,才返回。
在仙筏桥上停下脚步,在朦胧的夜色中观赏如彩虹的天然石桥,瀑布水花飞溅有如喷雪一样的奇妙景观,几乎使人不想去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