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单元检测试题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单元检测试题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1 14:1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单元检测试题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安徽佛教名山九华山烟云氤氲,巍峨兀立。唐代诗人李白曾三次游厉九华山,见此山层luán 叠嶂,九峰如莲花,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以此表达对九华山秀丽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九华山山势雄伟,群峰竞秀,植被繁茂,瀑飞泉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佛教气氛融为一体,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氤氲( )兀立( ) 层luán叠嶂(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旅游胜地”中“胜”的意思是( )
A.比另一个优越 B.优美的 C.能够承担或承受 D.打败
(4)选文画线句运用 和 的修辞手法,表现九华山的壮丽雄伟。
二、选择题
2.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政通人和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峰回路转
B.觥筹交错 悄怆幽邃 横无际涯 浩浩汤汤
C.铺毡对坐 朝辉夕阴 忧谗畏讥 气象万千
D.长烟一空 伛偻提携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谪守”指因罪被贬谪流放,出任外官。“迁客”指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
B.“饮酒”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象征着富贵吉祥、子孙昌盛;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向往。
C.“更”为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定”指的是晚上八时左右。
D.“庆历四年”“崇祯五年”中的“庆历”“崇祯”指的是皇帝的年号,运用了年号纪年法;“丙辰中秋”中的“丙辰”运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三、古诗文默写。
5.
中国是诗文的国度,也是酒酿的故乡,《行路难》中,面对精心陈列的饯行酒,李白却“① ,② ”,其内心愁苦,可见一斑;《水调歌头》中,苏轼在中秋夜举杯遥祝,希望普天之下家家团圆,“③ ,④ ”,其乐观博爱,明月可鉴;《岳阳楼记》中,文人骚客“登斯楼也,则有⑤ ,⑥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其愉悦心境,隔空可感;《湖心亭看雪》中,张岱与亭中客人共饮三大白,难怪舟子感慨“⑦ ,⑧ ”,其故国之思,令人叹惋。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的观点,请你结合诗歌首联谈谈刘禹锡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无限辛酸和不平之情的。
7.作者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怀想往事,展望将来,心绪难平中又不乏刚健昂扬之气。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菱溪石记
菱溪①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倒,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涠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演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②,西经皇道山③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行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④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氓⑤,尚有居溪旁者。
余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遵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选自《欧阳修集》,有删改)
[注]①菱(líng)溪:溪名,在滁州东北,源出永阳岭,南入清流河。②永阳岭:在滁州北三里。③皇道山;在今安徽滁州东北十八里。④刘金:杨行密的部将。⑤编氓:平民。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往往祀以为神
(2)西经皇道山下
(3)遂立于亭之南北
(4)亭负城而近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
(2)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氓,尚有居溪旁者。
10.为何“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1.下列各句中“而”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其一差小而尤奇 B.水涸而石出
C.惜其可爱而弃也 D.朝而往,暮而归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熹,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尤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先生①。光武②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③,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④亿兆,天下孰加焉? 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⑤,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鹭⑥,天下孰加焉? 惟光武以礼下之。
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⑦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选自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注]①先生:严光,字子陵,东汉余姚人。少与光武帝同学,后为一代名士。光武帝即位,召他到洛阳,欲拜他为谏议大夫,他固辞不受,选择归隐。②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③《赤符》:即《赤伏符》,这里泛指帝王受命的符瑞。④臣妾:臣民。 ⑤动星象:据《后汉书》记载,严光与光武帝同床而卧,严光以足压光武帝腹上,天上显现“客星犯御座”的星象。⑥泥涂轩冕:视官爵为泥土。⑦复:免除徭役。
12.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划线字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 释义
得圣人之时 词语推断法:顺应天时,审时度势
江水泱泱 查阅字典法:①宏大的样子。②深广的样子。③云气兴起的样子。 填序号
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 课内迁移法:微斯人,与谁与归《岳阳楼记》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14.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却将岳阳楼一笔带过,转而写迁客骚人看到的洞庭湖及其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5.简要分析甲文和乙文画线句子在句式上的共同特点。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6.任选下面两个加点的词语解释。
(1)摧: (2)景:
(3)芳: (4)谓:
17.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8.读懂选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洁的语言填空:
两文都写到自然物的变化,但目的不同。甲文以 之景,衬托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乙文以朝暮四时变化之景,衬托太守的 。两文都抒发心系百姓的情怀,但各有侧重。甲文重在抒写 的政治抱负;乙文重在抒写 的和谐喜乐。
参考答案:
1.(1) yūn wù 峦
(2) 游厉 游历
(3)B
(4) 比喻 引用
(1)本题考查字音。
氤氲(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也用来形容气氛或景象朦胧、迷离。
兀立(wù):形容直立而高耸,也用来形容人孤独地站立。
层峦luán叠嶂:山峰重重叠叠,连绵不断。
(2)本题考查对常见错别字的识别与纠正。
游厉——游历:表示经历或游览;
(3)本题考查字词含义理解。
根据文段“九华山山势雄伟,群峰竞秀,植被繁茂,瀑飞泉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佛教气氛融为一体,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可知,“旅游胜地”一词用来形容九华山,它的自然风光、气候条件和人文特色,都让人流连忘返。它是一个吸引游客、值得游览的地方。根据上下文内容分析,可以推知“胜”的意思是优美的、美好的;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1)比喻:“九峰如莲花”,将九华山的九座主峰比作莲花,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形态和美感,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九华山的壮丽和雄伟。
(2)引用:“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引用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这些诗句不仅增加了文段的文学色彩,而且通过李白的视角和笔触,更加生动地展现了九华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底蕴。
因此,这段选文通过比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九华山的壮丽和雄伟,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九华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2.C
C.正确的划分方式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巴山楚水”是地名,连在一起;“凄凉地”与“弃置身”都是偏正短语,中间不能断开;“二十三年”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
3.C
“辉”应为“晖”。故选C。
4.B
B.“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象征着富贵吉祥、子孙昌盛”表述不正确。八月十五应喝桂花酒,雄黄酒应在端午节喝;
5.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6.①诗人用“巴山楚水”“二十三年”来点明被贬之地的荒凉偏远和被贬时间之长,表达自己的无限辛酸和不平之情。②诗人借助“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两个富有感彩词语的渲染,表达自己的无限辛酸和不平之情。 7.凄凉的巴山楚水,“闻笛赋”和“烂柯人”,“沉舟”和“病树”,这些意象表现了作者难以平静的心绪;而“千帆过”“万木春”等意象又表现出诗人刚健昂扬的精神。所选意象,无论是悲还是喜,无论是扬还是抑,都带有诗人的感彩。
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开篇即用“巴山楚水”“二十三年”来点明被贬之地的荒凉和被贬时间之长。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无限辛酸和不平之意,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7.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
诗歌首联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用“凄凉地”“弃置身”表现被贬之地的荒凉、被贬时间之漫长,表达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无限的辛酸和愤滋不平之情,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颔联典故,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用王质进山观棋烂柯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人事变迁的感慨。颈联比喻,用“沉舟”和“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用“千帆”和“万木”比喻在诗人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愤激之情;也借用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定会比现在好。表现出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尾联用“长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8.(1)作为 (2)向西 (3)于是,就 (4)背靠,靠着 9.(1)到实地探求,如今并没有叫作荇溪的溪流。
(2)如今刘氏的后代散居在滁州成为平民,还有居住在菱溪旁的。 10.因为这条小溪在历史上叫荇溪,只是后来杨行密占据淮南,淮南人因为要避讳他的名字,才改“荇”字为“菱”字,所以没有记载。 11.AC
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常常把它祭祀当作神灵。为:当作。
(2)句意:向西经过皇道山下。西:向西。
(3)句意:于是立在亭子的南北两边。遂:于是,就。
(4)句意:亭子背靠城墙而且靠近(城池)。负:背靠。
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以,按照;求,寻找;谓,称作。
(2)散,分散;编氓,平民;尚,还。
10.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
从“杨行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可知,菱溪这条小溪,当地方志的图画和正文都没有记载,是因为这条小溪在历史上叫荇溪,只是后来杨行密占据淮南,淮南人因为要避讳他的名字,才改“荇”字为“菱”字,所以没有记载。
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A.却,表转折;
B.于是,表顺接;
C.却,表转折;
D.无实意,表修饰关系;
参考译文:
菱溪的石头有六块:其中四块被人拿走了;一块稍微小一点但尤其奇特,也被收藏在百姓家中;其中最大的一块,安然躺卧在溪边,因为难以移动,所以能够独自留存。每年秋霜降落,水位下降石头露出,溪边的人看到它形状怪异,往往把它当作神灵祭祀。
菱溪,查看地图和典籍都没有记载。唐朝会昌年间,刺史李演写了《荇溪记》,说水从永阳岭流出,向西经过皇道山下。按照地理位置寻找,现在没有叫荇溪的地方。向滁州人询问,回答说:“这就是那条溪。”杨行密在淮南时,淮南人为了避讳他名字中的嫌名,把荇改成菱,道理或许是这样的。
溪旁好像有遗址,说是过去将领刘金的住宅,石头就是刘氏的东西。如今刘氏的后代分散成为平民,还有居住在溪边的。
我感慨人物的兴衰,惋惜这些可爱的石头被抛弃,于是用三头牛把最大的石头拉到幽谷;又找到那块小一点的,从白塔百姓朱氏那里得到,将它们依次立在亭子的南北。靠近滁州城而且地势较高,把它作为滁州人每年按时游玩的好去处。
12.时:时机;泱:②;微:如果没有。 13.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14.这样写可以突出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气象,借景抒情,表达迁客骚人因景生情的复杂心情,进而引出作者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深化文章主题。 15.①散句和骈句交替使用,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骈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②议论中善用问句,引起读者的深思。
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顺应天时,审时度势:遵循天命,顺应时势。观察了解现状的特点,估计形势的发展变化。时:时机。根据词语推断法可知,“时”在此句中也应理解为“时机”,句意为:获得了登极称帝的时机。
②句意为:大江的水浩浩荡荡。根据查阅字典法刻字,“泱”在字典中有三个义项,结合句意可知,此处应理解为“深广的样子”,故选②;
③“微斯人,与谁与归”意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微:如果没有。根据课内迁移法可知,此处的“微”也应理解为“如果没有”,句意为:如果不是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气量的宏大。
1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重点字词:此:这。则:就。大观:雄伟景象。备:详尽,完备。矣:语气词“了”。之:的。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第二段“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可知,范仲淹通过详细描绘洞庭湖的景色,如波涛汹涌、风平浪静、朝晖夕阴等,展现了自然之美;根据“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可知,通过写迁客骚人在洞庭湖畔的不同感受,如“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或“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迁客骚人的心情往往随着洞庭湖景色的变化而变化,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借景抒情,表达了迁客骚人复杂的心情;根据“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熹,不以己悲”可知,在描绘了洞庭湖的景色和迁客骚人的感受之后,范仲淹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他通过对比迁客骚人与古仁人在面对自然和人生时的不同态度,强调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据此作答即可。
15.本题考查句式特点分析。
在甲文中,“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乙文画线句中的“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等句子,长短错落,表达自由,没有固定的对仗和格式,这是散句。散句使得文章读起来更加质朴平实,易于理解。在甲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典型的骈句,两句话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也相互关联。同样,在乙文中,“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也是骈句,两句相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呼应。骈句的使用使得文章语言优美,节奏鲜明,富有韵律感。这两段文字都散句和骈句交替使用,使得文章既有散句的质朴平实,又有骈句的优美韵律,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在甲文中,“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以及“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等句子都使用了问句。这些问句不仅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也推动了文章的议论进程。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作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在乙文中,“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同样使用了问句,强调了先生和光武之间的相互成就关系。这两段文字在议论中都善于使用问句,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并接受作者的观点。据此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有时)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与洲上的芷草、兰花,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严先生是光武帝的老朋友。他们之间以道义互相推崇。后来光武帝得到预言天命所归的《赤伏符》,乘驾着六龙的阳气,获得了登极称帝的时机。那时他统治着千千万万的人民,天下有谁能胜过他呢?只有先生能够以节操方面来尊崇他。后来先生与光武帝同床而卧触动了天上的星象,后来又归隐江湖,他获得了圣人的清高之德,先生视官爵为泥土,天下又有谁比得上呢?只有光武帝能够用礼节对待他。  
可以说先生的品质,比日月还高;光武帝的气量,比天地还广阔。如果不是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气量的宏大;如果不是光武帝,又怎能促成先生品质的崇高呢?先生的作为使贪婪的人清廉起来,胆怯的人勇敢起来,这对维护礼仪教化确实是很有功劳的。   
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从而又作了一首歌:“云雾缭绕的高山,郁郁苍苍,大江的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16.(1)摧:折断。 (2)景:日光。 (3)芳:花。 (4)谓:为,是。 17.(1)浮动的月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壁。
(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8. 阴晴(变化) 山水之乐 忧国忧民(先忧后乐); 与民同乐
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桅杆倒下,船桨折断。摧:折断。
(2)句意: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景:日光。
(3)句意: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花。
(4)句意:太守是谁呢?谓:为,是。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跃金,像跳动的金子;沉璧,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2)从,跟着;第一个“而”,表承接;第二个“而”,然而、却;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第一空。根据甲文中“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可知,甲文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写了因天气的阴晴变化而造成的不同景致,而引起迁客骚人的悲喜不同的两种感情。因此第一空可填“阴晴”或“阴晴变化”。
第二空。乙文中“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写了山间朝暮四时变化的景物,衬托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即太守欧阳修的山水之乐。
第三空。甲文作者范仲淹以“古仁人”自况,写他们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本空可填“忧国忧民”或“先忧后乐”等。
第四空。根据乙文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乙文重在抒写太守(作者欧阳修)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的思想感情,即与民同乐的和谐喜乐之情。
参考译文:
【甲】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