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诗词三首》 同步检测题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古代诗词三首》 同步检测题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1 14:1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古代诗词三首》 同步检测题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一、书写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具有优秀的品。
(2)在民间,人们认为听到喜叫就一定会喜事临门。
(3)阳光柔和,夏鸣噪,行人悠闲,整个县城一派静谧安闲。
二、选择题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野旷(kuàng)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B.黑云翻墨(mò)未遮(zhē)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C.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zhuàn)溪桥忽见(xiàn)。
D.移舟泊烟渚(zhǔ),日幕(mò)客愁新。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的作者是元代词人辛弃疾。
B.《宿建德江》写了江边夜景,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
C.《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题目中“黄沙”指的是黄沙铺成的路。
D.《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乱入船”一词写出了当时的雨急、雨大。
三、解释诗句中加点的字。
4.(1)移舟泊烟渚。
(2)野旷天低树。
(3)旧时茅店社林边。
(4)路转溪桥忽见。
(5)望湖楼下水如天。
四、将下列含有“雨”的诗句补充完整。
5.(1)小楼一夜听春雨,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 ,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 ,天气晚来秋。——[唐]王维《山居秋暝》
(4)渭城朝雨浥轻尘,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诗词曲鉴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 ,清风 。稻花香里 ,听取 一片。
七八个 ,两三点 。旧时 社林边,路转溪桥 。
6.将这首词补充完整。
7.这首词描写了人们熟悉的 、 、 、 、 、雨、 、桥等景物。
8.选一选。(填序号)
(1)( )是词牌名,( )是题目,两者之间的标点符号是( )。
A.夜行黄沙道中 B.西江月
C.间隔号 D.顿号
(2)这是一首描写( )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A.草原风光 B.田园风光
C.城市风光 D.海边风光
9.这首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东 坡①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kēng然曳杖声。
【注】①东坡:地名。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正值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②荦(luò)确:怪石嶙峋貌,或者坚硬貌。
10.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东坡 、 的环境特点。
11.结合注释①,分析诗中“市人”和“野人”分别指什么。
12.说一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下面古诗,完成练习。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①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②素娥③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④。
注释:①征雁:远飞的大雁。②青女:神话中的霜神。③素娥:嫦娥的别称,传说中嫦娥是住在月亮上面的。④婵娟:美丽娇柔的样子。
13.这首诗写的是 季节,诗人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 的夜景。
14.本诗表现了诗人对 的赞赏,并以此衬托诗人在浑浊的现实环境里 、 的深切愿望。(作出评价能力训练)
15.诗题为“霜月”,作者却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 ”和“ ”,用“ ”“ ”来象征霜和月的美好品质。
16.请你根据诗歌创设的意境,展开想象,具体描绘一下“百尺楼高水接天”的景色。(创意应用能力训练)
参考答案:
1.略
2.B
3.D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A.有误,“辛弃疾”是宋代的,不是元代的。
B.有误,“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错,是表达作者羁旅之思。《宿建德江》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C.有误,“黄沙”指的是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D.正确。“乱入船”一词写出了当时的雨急、雨大。
4.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空阔远大。 用茅草盖的旅舍。 忽然出现。 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5.(1)深巷明朝卖杏花
(2)夜阑卧听风吹雨
(3)空山新雨后
(4)客舍青青柳色新
(5)平明送客楚山孤
6.别枝惊鹊 半夜鸣蝉 说丰年 蛙声
星天外 雨山前 茅店 忽见
7. 月 鹊 蝉 蛙 星 店 8. B A C B 9.表现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6.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默写能力。
这要求学生平日对诗歌要熟记,需要回顾词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词的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7.本题考查学生辨认景物的能力。
根据题目的提示,可以找出“明月别枝惊鹊”中有“明月”和“鹊”;“稻花香里说丰年”中有“稻花”;“两三点雨山前”所写景物有“雨”;“路转溪桥忽见”中写到了“溪桥”。
参考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8.本题考查的是词的基本常识。
①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表示音乐性的词调;题目是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在词调下面另加的;中间用间隔号隔开。
本词中“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是间隔号。
②本题考查词的风格。从“稻花香”“丰年”“茅店”“蛙声”等景物中可以推断,本词写的是田园风光。
9.本题考查词的思想情感。
词的上片写了月明风清的夏夜,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作者笔下的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
10. 清幽 宁静 11.“市人”是指为求名利而奔波的人们;“野人”此指诗人自己。 12.体会到东坡的清幽之景,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旷达与乐观;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世俗名利的不屑。
10.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接着写这样清幽的景色下,城里的人早已离开,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烘托出了无人喧闹的宁静气氛。“雨洗东坡”“市人行尽”都表现了月下东坡清幽、宁静的特点。
1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结合注释①东坡:地名。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正值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联系诗句第二句“市人行尽野人行”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可知“市人”原指在集市中的人,他们追逐喧嚣,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气息。因此诗人也以“市人”指代追名逐利、奔走于仕途的人。“野人”原指山野中的人,在此处,诗人以“野人”自比。“野人”脱离热闹的市集,能在僻静中闲游守志,并且自足于怀。“市人”和“野人”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志趣。
12.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这首诗作于诗人被贬黄州之时,“荦确坡头路”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的象征。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诗人不嫌弃坡头路,反而就是喜欢在这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上,拄着拐杖,铿然前行,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乐观豪迈精神和旷达胸怀,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小诗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13. 深秋 霜月交辉 14. 霜月 追求美好 向往光明 15. 素娥 青女
俱耐冷 斗婵娟 16.在月白霜清的夜晚,我登上高楼,极目远眺,水天接成一片,望去一片澄澈空明。
13.本题考查古诗理解。
从诗句“初闻征雁已无蝉”“月中霜里斗婵娟”中,可以看出,现在已是深秋季节。诗人在高楼上观赏“水接天”,水接天的意思是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14.本题考查古诗分析鉴赏。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诗人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诗人所描绘的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
15.本题考查古诗分析鉴赏。
诗人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女。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诗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写出了青女和素娥的品质“俱耐冷”和“斗婵娟”。
1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题干“具体描绘一下‘百尺楼高水接天’的景色”,我们可以结合诗句的意思,加上环境描写,和诗人的所看、所闻、所想来进行描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