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单元 课内精彩语段阅读 专项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二单元 课内精彩语段阅读 专项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1 14:1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二单元 课内精彩语段阅读 专项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级上册
1.课内阅读:《草原》节选。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西洋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   使人惊叹,   叫人舒跟,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2)在文中的横线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文中哪句话最突出表现这个特点?
(4)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①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
③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2.第①②段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 、 和 ,映衬着作者对 的憧憬和追求。
3.细细品读第③段,说说文中引用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词的作用。
4.联系上下文,下面( )不是作者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的原因。
A.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B.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C.丁香花拥有美丽的外形,令人陶醉
5.文中的丁香结象征着什么?
①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②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③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6.片段主要写的是( )
A.花的生长 B.花的生活 C.花的追求
7.从第①段中可以看出花常被人类用来 。
8.第③段中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的是 ,“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指的是 。
9.“花语”指人们用花来表达的语言,或寄托的某种感情与愿望,写出下面花的花语。
示例:红玫瑰——爱情
白百合——( ) 康乃馨——( )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①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②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10.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沉着——( ) 全神贯注——( ) 崎岖——( )
11.本文采用的是 的顺序,用小标题的方式概括整篇文章为:( )——痛击敌人——( )——( )——英勇跳崖。
12.选文第一自然段采用了 写法,描写了五位战士痛击敌人情形,对他们 、 (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方面的刻画,突出了五位战士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
13.读选文第二自然段中画横线的部分,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开国大典》节选)
14.这一段是写开国大典开始之前 的场面。
15.作者在描写这个场面时运用了 的方法。其中,先总写 ,接着对 和 两个群体进行细节的描写。
16.画“ ”句子运用了 修辞手法,体现出场面 。
17.借助关键词的理解作批注,体会句子字里行间传达的意思。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我从 这个词语中,体会到 。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zhuó zháo)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zhōnɡ zhònɡ)了。
18.给文段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19.仿照“黑魆魆”写几个与夜晚有关的叠词: 、 、 。
20.“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指的是( )
A.半个小时后,战斗打响的时刻。
B.后续部队在进攻中受阻,情况非常危急的时刻。
C.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情况极其危险的时刻。
21.这点微弱的光是 (谁)点燃的,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路。
22.你认为郝副营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写一写。
①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着,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恶毒的敌人竟使用燃烧弹来进行搜索了。
②……
③这个时候,邱少云如果迅速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是可以扑灭的。我们卧在他附近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跳过去把他拉出来,扯掉他着火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敌人的哨兵发觉,那么不仅是我们这一个班要牺牲在这里,也不仅是埋伏在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要受到重大损失,更严重的是我们准备了好久的这次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
④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23.用“______”画出表现“我”内心非常悲痛的句子。
24.选文最后一段话是对作者的 描写和 描写,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当时邱少云可以自己救自己,“我”也可以救他,可是不能救的原因是 。
25.结合全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邱少云严守纪律,为了整体胜利而自我牺牲,称得上是“伟大的战士”。
B.“敌人竟使用燃烧弹”中的“竟”字表示敌人使用燃烧弹完全出我们的意料。
C.“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又忍不住不看”体现了“我”复杂又矛盾的痛苦心理。
D.选文是邱少云同志的战友,回忆了抗日战争英雄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壮烈牺牲的故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6.本词作者是南宋词人 ,“西江月”是这首词的 。
27.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词的上片描写了喜鹊、蝉等景物,看似热闹,实则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
B.词的下片写星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星暗示乌云,反而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C.词人描摹了一幅秋天江南山村月夜图,充满了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D.“路转溪桥忽见”,前面“路转”,后面“忽见”,既写出词人骤然看出临近旧屋的惊喜,又表达了对未来路途遥远的焦虑。
28.这首诗中有两个对偶句,请找出来。(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9.这首词表达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诗歌阅读( 8分)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0.全诗是围绕“ ”来展开叙事抒情的,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即:攀五岭、越 、渡 、夺 、翻 。
31.“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万水千山”的意思是(  )
A.千座山,万条河。“千”“万”是实指。 B.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32.诗的第3句和第4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两句诗表现了红军战士( )
A.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B.本领高,没有困难能难住他们。
33.从诗中我们知道长征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个难关是 。“ ”这个词语表达了红军战士历尽艰难险阻取得胜利的喜悦心情。
参考答案:
1.(1) 千里之内的距离都是绿色,本文形容草原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2)既 又 既 又
(3)文中写出草原的绿。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的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结合“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可知到处都是绿色,一碧千里:千里之内的距离都是绿色,形容在一个十分广阔的范围内全是绿色。本文形容草原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结合“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西洋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可知到处都是绿色并且都要流淌出来了。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2)本题考查关联词的掌握情况。
结合句子语境可知,“惊叹”“舒服”是并列的关系,“愿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两个句子之间也是并列的关系。所以应填写“既……又……”“既……又……”。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可知,这段话主要写的是草原的绿。其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最能突出草原的特点:柔美而又翠色欲流。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阅读语段中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可知,描写草原色彩的词语有: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绿毯、绿色渲染。
2. 形状 色彩 气味 美好理想 3.说明丁香与愁怨的关系,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丁香结的情感并增添文学色彩。 4.C 5.美丽、愁怨。
2.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结合第①段“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可知,“星星般的小花”是丁香的形状;结合第②段“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可知,“白”“紫”是丁香的颜色,“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则是丁香的气味。故本文通过从视觉和嗅觉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形状、颜色和气味,真实地表现出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作用。
结合第③段“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可知,文章引用古诗能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使文章更生动,用更加凝练的语言表情达意。
4.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全文和第③段“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不仅因为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还因为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而C项只是作者喜欢丁香花的一个原因。
5.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
仔细阅读文章,可以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丁香结的美丽,而且担负着解不开的愁怨,并用古诗佐证,所以丁香结象征着美丽和愁怨。
6.B 7.表达真挚美好的感情 8. 星星 太阳 9. 纯洁 爱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阅读第②自然段“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第③自然段“我在原野上摇曳……我在清风中呼吸……我微睡时……我醒来时”可知,本片段主要写的是花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时的生活。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礼品、冠冕、祭献”等词语可知,花被人们用在不同的场合下,表达自己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8.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结合第③自然段“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可知在夜晚,夜空中星星在对我查看,因此这里“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的是夜空中的星星。结合“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可知,白天,天上有明亮的太阳向我凝视。因此,“硕大无朋的独眼”指的是太阳。
9.本题考查课外知识积累。
花语是指人们用花来表达人的语言,表达人的某种感情与愿望,例如最具代表意义的玫瑰与许愿花,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约定形成的,为一定范围人群所公认的信息交流形式。
白百合花语主要包括纯洁、庄严、百年好合、持久的爱、高贵、优雅等。这些含义共同描绘了白百合的纯洁无暇、高贵优雅以及对于爱情和家庭的美好祝愿。
康乃馨,大部分代表了爱,魅力和尊敬之情,红色代表了爱和关怀。粉红色康乃馨传说是圣母玛利亚看到耶稣受到苦难流下伤心的泪水,眼泪掉下的地方就长出来康乃馨,因此粉红康乃馨成为了不朽的母爱的象征。
10. 惊慌 心不在焉 平坦 11. 事情发展 接受任务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12. 点面结合 动作 神态 13.从“斩钉截铁”“走”“热血沸腾”可体会到五位壮士,坚决果敢,毫不犹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0.本题考查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沉着:指从容不迫,情绪稳定。其反义词可以是“急躁、慌张”等。
全神贯注:指全副精神高度集中。其反义词可以是“心神不定、心不在焉”等。
崎岖:形容山路坎坷。也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其反义词可以是“平坦、平展”等。
11.本题考查写作顺序和语段的概括。
通读语段的第①自然段可知,本文采用的是按事件发生先后顺序讲的七连的五战士痛击追上来的敌人。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从第①段“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可知先写五个战士接受任务;从“ 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可知,再写五个战士痛击敌人;从第②段“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可知,最后战士们准备把敌人引上绝路。最后写五位战士调谐悬崖。故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峰顶歼敌——跳下悬崖。
12.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的“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写的是整个班的战士怎样与敌人战争的,是“面”的描写。“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分别写的每一个战士与敌人斗争的场景,是“点”的描写。这样点面结合写法,既从整体描写了五位战士歼敌情形,又突出了五位战士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句中的“在吼一声”“抡一个圈”可知,是对他们进行动作的描写,“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可知,是对他们的神态进行描写。
13.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可知,马宝玉说话时“斩钉截铁”的语气和他简洁但坚定的语言“走!”,让我感受到作为班长的他在生死抉择面前的坚决果断、毫不犹豫。结合第②自然段中“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中的“热血沸腾”可知,战士对班长所作决定的认同,以及舍生取义的决心。
14.群众队伍入场的热闹 15. 先总后分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工人 农民 16. 比喻、夸张 宏大 17. 直奔 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心情
14.本题考查段落内容概括。
这一段是写开国大典开始之前群众进场的场面。描述了丁字形广场上群众队伍的汇集,人们手持红旗和红灯,按照预定地点排列。特别提到了来自不同地方的工人和农民,他们为了参加大典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最终在天安门广场形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呈现出一幅热闹壮观的景象。
15.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手法。
作者在描写开国大典群众进场的场面时,运用了先总后分的方法。首先,总写了丁字形广场上群众队伍的汇集和人们手持红旗、红灯的壮观景象。接着,对工人和农民这两个群体进行了细节的描写。写了工人们从远方赶来,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的情景,以及郊区农民们摸黑起床,步行数十里路赶来的艰辛与决心。这种描写方法,既展现了整个场面的宏大与热烈,又通过具体细节凸显了群众们的参与热情和对开国大典的重视程度。
16.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从“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可知,将天安门广场上的人群比喻为海洋,红旗的翻动比喻为海上的波浪,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场面的宏大、壮阔和热烈。
17.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我从“直奔”这个词语中,体会到工人们对于开国大典的期待和激动之情。这个词语生动地描绘了工人们下车后,没有片刻的停留,而是直接、迅速地前往会场的情景。同时,“直奔”也表现了工人们对于参加大典的积极态度和坚定决心。
18.zháo zhònɡ 19. 静悄悄 黑漆漆 黑洞洞 20.B 21.郝副营长 22.他是一个英勇无畏、勇于献身的人。
18.本题主要考查对多音字的掌握。
着:zhuó接触;挨上,着手;zháo燃烧,也指灯发光。着了火柴。
中:zhōng 跟四周的距离相等。中间;zhòng 正对上;恰好合上,打中。
19.本题主要考查对叠词的掌握。
“黑魆魆”类似的叠词有:黑丛丛、乌黑黑、黑浸浸、黑黜黜、黑郁郁
20.考查了课文的理解。
从“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可知,“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指的是后续部队在进攻中受阻,情况非常危急的时刻。
21.考查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从“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可知,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22.考查了人物的特点。
注意结合课文中心内容,郝副营长在战斗打响后,为了给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点燃了那本书,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看出郝副营长是一个舍己为人,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23.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24. 心理 动作 我们动的话就会使整个潜伏部队暴露,就会给这次行动造成重大的损失,这次的作战计划就会完全落空 25.D
23.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通读第④段,可知,这段描写了“我”内心的纠结和担心。最后一句“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写出“我”内心非常悲痛。
24.本题考查了描写方法和作用。
第④段,读句子“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可知,这是对作者的心理描写;
读句子“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可知,这句是对作者的动作描写。
本段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担忧。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况,邱少云是可以自救的,“我”也可以救他。第③段,读句子“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敌人的哨兵发觉,那么不仅是我们这一个班要牺牲在这里,也不仅是埋伏在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要受到重大损失,更严重的是我们准备了好久的这次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可知,只要我们一动就会影响到我们的行动,暴露在敌人的面前。更严重的是我们准备了好久的这次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
2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D.《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篇革命回忆录,作者是邱少云同志的战友,回忆了朝鲜战场上英雄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壮烈牺牲的故事。故“抗日战争英雄”说法错误。
26. 辛弃疾 词牌名 27.CD 28.AC 29.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26.考查了文学常识。
根据积累可知,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的辛弃疾,“西江月”是词牌名。
27.考查内容理解。
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故AB正确。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故C错误。
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故D错误。
28.考查修辞。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明月别枝惊鹊”与“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与“两三点雨山前”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运用了对偶的写法,故选AC。
29.考查思想情感的理解。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30.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乌蒙山 金沙江 泸定桥 岷山 31.B 32. 比喻、夸张 A 33. 翻岷山 尽开颜
30.本题考查查找关键句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结合诗歌内容可知,本诗结构为总分总式。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本诗的中心句,后面的内容围绕这两句展开,全诗展现了五幅“征难图”,分别是翻越五岭图,穿越乌蒙山图,巧渡金沙江图,飞夺泸定桥图,翻越岷山图。
3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本诗中“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意思是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此句中“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蓝图。此处并非实指,而是形容红军长征的不易,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的意思。
3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掌握和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结合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可知,句中把“五岭”和“乌蒙”两座大山说成“细浪”与“泥丸”,这是缩小夸张。从局部看,把“五岭”和“乌蒙”分别比喻成“细浪”与“泥丸”,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33.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关键词的查找。
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意思是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结合译文可知,红军长征中最后一个大难关,就是翻过千里积雪的岷山。“尽开颜”,即战士们个个笑逐颜开,这一词写出了战士们的双重喜悦,一重是战胜雪山的喜悦,一重是胜利在望的喜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