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课内重点句子和语段赏析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课内重点句子和语段赏析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1 14:1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课内重点句子和语段赏析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一、句子训练
1.品析句子,完成练习。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________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把句子补充完整。
(2)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把草原比作 ,把羊群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上鲜明的颜色,给人以视觉上的美。
(3)草原上的羊群还像什么呢?发挥想象写一写。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 。
2.品析句子,完成练习。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雨中丁香的特点是 。
(2)读了选段,你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3)下列不是“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雨中丁香朦胧绰约,线条模糊,颜色交融柔和,优美如画。
B.着了水滴的丁香花,色彩仿佛流动起来,有一种朦胧、梦幻之美。
C.雨中的丁香显得格外妩媚。
D.雨中的丁香具有坚强、高洁的特点。
3.品析句子,完成练习。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1)作为“花”,“我”悟出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的道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远向往光明 B.不顾影自怜 C.不孤芳自赏 D.不骄傲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段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
4.课内阅读:《草原》节选。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西洋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   使人惊叹,   叫人舒跟,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2)在文中的横线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文中哪句话最突出表现这个特点?
(4)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课内阅读,精彩片段赏析。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5.“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都是描写绿的,其中, 描写绿的范围, 描写绿的形态。
6.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修辞手法,“无边的绿毯”是指 ,“白色的大花”是指 。
7.写小丘的线条“柔美”,作者联想到了只用绿色 ,不用墨线 的中国画。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①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②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③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8.古人因何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在选文中找出来。
9.读第①段,说说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0.①画“﹏﹏﹏﹏”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②作者觉得虽然“丁香结”负担着解不开的 ,但人生也正是因为有解不完的问题,所以才不至于太 了。这体现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
11.读最后一句话,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说说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怎样的结,又是如何解的。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①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②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③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12.片段主要写的是( )
A.花的生长 B.花的生活 C.花的追求
13.从第①段中可以看出花常被人类用来 。
14.第③段中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的是 ,“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指的是 。
15.“花语”指人们用花来表达的语言,或寄托的某种感情与愿望,写出下面花的花语。
示例:红玫瑰——爱情
白百合——( ) 康乃馨——( )
三、诗词曲鉴赏
古诗阅读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6.判断正误,在正确的说法后面画“√”,错的画“×”。
(1)从“客愁新”和“月近人”可以感觉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 )
(2)“建德江”位于浙江省。 ( )
(3)诗中“烟渚”、“野旷”、“江清”让人感到温暖。 ( )
17.本文运用的写作手法是( )。
A.借景抒情 B.托物言志 C.借物抒情
18.“日暮客愁新”中有一个“愁”字,请写出作者在愁什么。
19.翻译诗中画线的句子。
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 ,清风 。稻花香里 ,听取 一片。
七八个 ,两三点 。旧时 社林边,路转溪桥 。
20.将这首词补充完整。
21.这首词描写了人们熟悉的 、 、 、 、 、雨、 、桥等景物。
22.选一选。(填序号)
(1)( )是词牌名,( )是题目,两者之间的标点符号是( )。
A.夜行黄沙道中 B.西江月
C.间隔号 D.顿号
(2)这是一首描写( )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A.草原风光 B.田园风光
C.城市风光 D.海边风光
23.这首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1)绿毯
(2) 无边的绿毯 白色的大花
(3)碧绿的湖面上漂浮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
(1)本题考查名篇名句识记。
书写时注意“绿”的正确写法。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作者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上鲜明的颜色,给人以视觉上的美。这样的比喻不仅描绘了草原的广阔与生机,也展现了羊群在草原上自由游走的和谐画面,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草原的辽阔与美丽。
(3)本题考查补充句子。
结合句子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发挥想象,用上比喻手法写一写。
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散落在翡翠盘中的珍珠,点缀着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
2.(1)格外妩媚
(2)蒙蒙的细雨轻柔地下着,丁香在细雨中显得形态模糊,圆圆的花苞、盛开的花朵,紫色与莹白交融在一起,色彩朦胧。
(3)D
(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根据文中“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可知,雨中的丁香具有妩媚的特点。“着了水滴”更增添了其清新娇艳的美感。
(2)本题考查根据语句联想画面。
语段写了雨中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发挥想象,将浮现的画面写出来即可。
示例:细雨如丝迷蒙一片,墙边两株紫色的丁香花花朵上挂满了晶莹的水珠,显得格外娇艳。那紫色的丁香花如印象派的画作,色彩和线条都带着一种朦胧的美,模糊的线条仿佛要将窗前那莹白的一片渗过去。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D.由句子“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可以得出作者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原因是雨中的丁香朦胧绰约,线条模糊,颜色交融柔和,优美如画;着了水滴的丁香花格外妩媚,也十分动人。这不禁让作者赞同古人常将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的写法。而“雨中的丁香具有坚强、高洁的特点”不是“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的原因。
3.(1)D
(2)人要像花一样,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无论处于哪种境地,总是积极地向往和追求光明。
(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句子“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可知,“我”悟出的道理有: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不孤芳自赏。故不正确的是:不骄傲。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句子可知,这句话中,作者纪伯伦赞美了“风”关心爱护弱者,从不畏惧骄傲不可一世的强者,敢于向它们发起挑战。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借赞美“风”来赞美具有此种优秀品格的人。据此来回答。
4.(1) 千里之内的距离都是绿色,本文形容草原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2)既 又 既 又
(3)文中写出草原的绿。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的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结合“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可知到处都是绿色,一碧千里:千里之内的距离都是绿色,形容在一个十分广阔的范围内全是绿色。本文形容草原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结合“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西洋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可知到处都是绿色并且都要流淌出来了。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2)本题考查关联词的掌握情况。
结合句子语境可知,“惊叹”“舒服”是并列的关系,“愿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两个句子之间也是并列的关系。所以应填写“既……又……”“既……又……”。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可知,这段话主要写的是草原的绿。其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最能突出草原的特点:柔美而又翠色欲流。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阅读语段中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可知,描写草原色彩的词语有: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绿毯、绿色渲染。
5.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6. 比喻 草原 羊群 7. 渲染 勾勒
5.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一碧千里”的意思是: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很大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描写绿的范围。
“翠色欲流”的意思是: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点。描写绿的形态。
6.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结合“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可知,句中把“草原”比作了“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了“白色的大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草原风光的优美。
7.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可知,作者在写小丘的线条“柔美”时,联想到了只用绿色渲染,不用黑线勾勒的中国画。
8.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9.雨中丁香具有妩媚、形态模糊、色彩朦胧的特点。作者将丁香融入雨的境界中,使象征着愁怨的丁香花更加凄楚动人,更加勾起人的愁绪,不禁让作者认同古人将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的说法,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 10. 拟人 将人的情感赋予丁香花,借助丁香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人物内心积蓄的愁怨 愁怨 平淡无味 乐观豁达 11.一次,我和妈妈争吵时,愤怒地对妈妈说“我再也不爱你了!”。之后,一种愧疚感一直藏在我心里,直到妈妈生日那天,我用积攒的零用钱给妈妈买了蛋糕,并亲口对她说“妈妈,我爱你!”,这种愧疚感才有所缓解。
8.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
阅读文中“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可知“丁香结”的由来。
9.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结合句子: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从这句话可知,丁香花和微雨在一起的原因是细雨迷蒙中的丁香格外妩媚。
10.①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文中将人的情感赋予丁香花,借助丁香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人物内心积蓄的愁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②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并填空回答问题。回答本题问题,可从文中的这些内容“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中总结出答案,这体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1.此题为思路拓展题,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写出自己的体会即可,但要言之有据,不能偏离文章所表达的文章主旨中心。
围绕自己经历的“心结”后面是怎么解开的来写即可。
12.B 13.表达真挚美好的感情 14. 星星 太阳 15. 纯洁 爱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阅读第②自然段“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第③自然段“我在原野上摇曳……我在清风中呼吸……我微睡时……我醒来时”可知,本片段主要写的是花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时的生活。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礼品、冠冕、祭献”等词语可知,花被人们用在不同的场合下,表达自己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14.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结合第③自然段“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可知在夜晚,夜空中星星在对我查看,因此这里“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的是夜空中的星星。结合“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可知,白天,天上有明亮的太阳向我凝视。因此,“硕大无朋的独眼”指的是太阳。
15.本题考查课外知识积累。
花语是指人们用花来表达人的语言,表达人的某种感情与愿望,例如最具代表意义的玫瑰与许愿花,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约定形成的,为一定范围人群所公认的信息交流形式。
白百合花语主要包括纯洁、庄严、百年好合、持久的爱、高贵、优雅等。这些含义共同描绘了白百合的纯洁无暇、高贵优雅以及对于爱情和家庭的美好祝愿。
康乃馨,大部分代表了爱,魅力和尊敬之情,红色代表了爱和关怀。粉红色康乃馨传说是圣母玛利亚看到耶稣受到苦难流下伤心的泪水,眼泪掉下的地方就长出来康乃馨,因此粉红康乃馨成为了不朽的母爱的象征。
16. √ √ × 17.A 18.作者在思念家乡。 19.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好似更与人相亲。
16.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理解。
(1)结合阅读诗句“日暮客愁新”意思是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其中“愁”指的是为思乡而忧思不堪。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表现出诗人怀着愁心浓浓的思乡之情。
故正确。
(2)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故正确。
(3)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野旷:原野空阔远大。江清:江水清清,将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并不能让人感到温暖。
故错误。
17.本题考查的是古诗写作手法。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故可知本文运用的写作手法是借景抒情。
故选A。
18.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的理解。
“日暮客愁新”意思是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其中“愁”指的是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19.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翻译。
野:原野。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故翻译句子为: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20.别枝惊鹊 半夜鸣蝉 说丰年 蛙声
星天外 雨山前 茅店 忽见 21. 月 鹊 蝉 蛙 星 店 22. B A C B 23.表现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20.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默写能力。
这要求学生平日对诗歌要熟记,需要回顾词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词的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1.本题考查学生辨认景物的能力。
根据题目的提示,可以找出“明月别枝惊鹊”中有“明月”和“鹊”;“稻花香里说丰年”中有“稻花”;“两三点雨山前”所写景物有“雨”;“路转溪桥忽见”中写到了“溪桥”。
参考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22.本题考查的是词的基本常识。
①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表示音乐性的词调;题目是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在词调下面另加的;中间用间隔号隔开。
本词中“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是间隔号。
②本题考查词的风格。从“稻花香”“丰年”“茅店”“蛙声”等景物中可以推断,本词写的是田园风光。
23.本题考查词的思想情感。
词的上片写了月明风清的夏夜,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作者笔下的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