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1917.3
1917.7
1917.11
1918
1921
二月革命
七月事件
十月革命
内战爆发
内战结束
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一位农民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你觉得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
课堂导入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学习目标
课标解读
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史料实证:
知道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实施的时间,主要内容和作用;了解苏联的成立;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苏联模式。
唯物史观:
理解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认识苏联模式的特点、分析苏联模式的利与弊。
家国情怀:
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通过本课学习,结合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壹:求生存:“战时共产主义”
壹:求生存:“战时共产主义”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红军凯旋
送粮食的农民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
①积极:战时共产主义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和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
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逐渐平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却在继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征集制;中小企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思考:它反映的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壹:求生存:“战时共产主义”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俄粮食产量
苏俄粮食征购量
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重的无偿征购,有意减产,以抗拒粮食征集。导致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农民中反苏维埃的情绪日益严重。 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工人大量失业,开始罢工游行。 -《全球通史》
②消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列宁面对着哪些困境?有了怎样的认知和改变?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探究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
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实际。
直接过渡
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1921年春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壹:求生存:“战时共产主义”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贰:谋发展: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1.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
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分配 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①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③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④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有利于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新”的特点:
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商品经济
贰:谋发展: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强制性计划经济
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人们建设的积极性。
启示:
意义: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
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列宁从苏俄的国情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2.作用
贰:谋发展: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农民踊跃交纳粮食(1922年)
①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
②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俄国,后改名为苏联。
③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④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发展道路。
一个政党
一个国家
一个主义
一大政策
1924年1月列宁逝世,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贰:谋发展: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3.列宁的贡献
叁:图崛起:斯大林与苏联模式
1.苏联的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922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共有15个加盟国。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叁:图崛起:斯大林与苏联模式
2.列宁逝世:
斯大林认为,苏联已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可以依靠政权力量,加快经济发展。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作法。苏联不应走这条旧路。可以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自己的工业化。因为苏联的重要企业都是国家所有的,政府可以通过指令性计划,调动大部分人力物力资源去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 ——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继任者斯大林认为应该怎样发展苏联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
实行计划经济
叁:图崛起:斯大林与苏联模式
列宁逝世
列宁逝世后,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3.苏联的工业化:
斯大林为什么要重点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国防工业?
叁:图崛起:斯大林与苏联模式
材料二:由于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涉和侵略,扼杀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材料一: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内部:苏联工业基础落后;
外部:苏联受资本主义包围、威胁和封锁,战争威胁仍然存在。
叁:图崛起:斯大林与苏联模式
3.苏联的工业化:
措施:
①提出设想:
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②开始建设:
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
主义工业化建设。
③实现完成:
1928
1932
1937
1933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
3.苏联的工业化:
叁:图崛起:斯大林与苏联模式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苏联
13.7%
不同年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的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例
1913-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在欧洲的位次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3.苏联的工业化:
材料二:“我们的计划不是臆测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而是指令性的计划,这种计划各类领导机关必须执行,这种计划能决定我国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将来发展的方向。”——1927年斯大林
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局限?
叁:图崛起:斯大林与苏联模式
特点:
①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苏联的工业化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我命令你们今天每人造12个螺丝!
厂长:斯大林
工人们
Yes! Sir!
积极影响: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消极影响: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2)原因:
(5)实质:
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成公有制。
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4)措施:
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①开展消灭富农运动;②政府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
苏联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
(1)概念阐述:
(3)开始时间:
20世纪30年代初
叁:图崛起:斯大林与苏联模式
4.农业集体化: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苏联的农业机械化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全盘集体化运动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它使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现代史》
(1)积极影响:解决了粮食问题,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2)消极性: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叁:图崛起:斯大林与苏联模式
4.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1形成的背景
2.确立标志:
3.确立意义:
4.模式特点: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宣告苏联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1.权力高度集中。
2.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生产资料私有制 公有制
农业国 工业国
剥削阶级 消灭剥削
叁:图崛起:斯大林与苏联模式
5.斯大林模式: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发展表
二战中的三巨头之一
1957年世界
第1颗人造卫星
1961年登月人类第1次进入太空
积极:
①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②开辟了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和工业化模式,为一些国家提供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等);
③推动了科技进步,影响了世界格局。
叁:图崛起:斯大林与苏联模式
5.斯大林模式:
跛脚巨人
消极:
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慢。
②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没有尊重经济客观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行业 增长/倍 年均增长速度%
重工业 18.4 21.2
轻工业 6.2 4.1
农业 0.26 1.5
叁:图崛起:斯大林与苏联模式
5.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
斯大林时期
经济
工业:
农业:
1928—1937年,苏联进行两个五年计划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0世纪30年代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政治: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合作探究: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不同?从中你有何启示?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发展道路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启示:
①任何改革,都应当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②政府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③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列宁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
1922年,成立了苏联
1921年,新经济政策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完成一五二五计划)
3.苏联模式形成
2.农业集体化
1936年,公布了新宪法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评价:①积极②弊端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