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夜间飞行的秘密 》 每课巩固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四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自然动物 仿生物品 具体介绍
蝙蝠 雷达 蝙蝠( )可以依靠回声进行定位,在夜里,jí( )使是一条细细的shéng( )索,它也可以轻易避开。对此,科学家们通过yán jiū( )发明了雷达,从而保证了飞机在夜间的安全jiàshǐ( )
苍蝇 蝇眼照相机 苍蝇( )之所以能够精巧地避开障碍物,是因为它的每个眼睛中都有4000多只能独立成像的小眼,可以突显出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据此,科学家们发明了能够一次拍摄很多张照片的蝇眼照相机。
鱼 潜艇 鱼类为什么能够在水中自由沉浮呢?因为它们拥有一个独特的器官——鱼鳔。当鳔里鼓足了气,鱼的身体就会略微变大,鱼便能够浮上来,反之则会沉下去。据此,科学家们研制出了潜水艇。
1.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2.表中画线的词语运用不当,请你用本课学过的词语进行替换。
3.表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二、选择题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横坚 竖强 B.到达 回答 C.架驶 书驾 D.即然 既使
5.下列对《夜间飞行的秘密》一课从写法方面提出的问题是( )。
A.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B.课文先写提出问题,再写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
C.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D.蝙蝠发出的超声波碰到蚊子会怎样?
三、句子训练
6.蝙蝠到处乱撞。(改成比喻句)
7.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改成设问句)
四、现代文阅读
赏析句子。
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8.句中“证明”一词是用可靠的事实来表明结论的真实性,能够突出说明文的特点。你能根据课文中三次实验的内容用“证明”一词来说一说吗?
第一次实验证明: 。
第二次实验证明: 。
第三次实验证明: 。
综合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 。
9.可以把句子中的“配合起来”去掉吗?为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0.联系上下文,结合以上句子针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别提问,并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出解答。
根据内容提问:
根据写法提问:
解答:
11.比较下面句子的不同,你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①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②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12.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
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是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一般是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
此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材料二
日前,由广东省发明协会主办、搜狐网发起的“新四大发明”评选结果最终出炉,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复方蒿甲醚最终入选。
材料三
近日的一项调查中,来自多个国家的青年选出“你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祖国”,得票最多的是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它们被学生们称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新四大发明”的走红,彰显了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显著进步与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但如何让更多的新发明源源不断地涌现,不仅要靠企业在新技术革命的持续竞逐中不断创新,还需要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做好服务与护航的工作,帮助国内企业提高在世界产业链、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四大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材料三中的“新四大发明”更看重的是这些发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B.材料三,作者介绍了“新四大发明”的调查结果,充满了浓浓的自豪感。
C.“新四大发明”被评选出,可以看出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显著进步。
D.过去,中国给世界的印象是制造业大国、世界代工厂,如今“新四大发明”如此受欢迎,代表着中国已融入新产业变革背景下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从古到今,科学技术始终在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及历史进程。
B.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国古代改进造纸术的人是毕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因他的突出贡献也被誉为“当代毕昇”。
C.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可知,四大发明是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总结出来的,“新四大发明”同样是由外国青年提出来的,这样的巧合,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和“互联网+”所驱动的新经济、新生活的魅力。
D.根据材料三,“新四大发明”的走红让我们相信未来我们会有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受到各国青年的喜欢,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原生动力,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共赢。
课外阅读。
大自然的启示
传说我国西汉末年,就有人身插大鸟的翅膀,从高处滑翔下来。但直到20世纪初,由于航空发动机的发明和新材料的出现,才真正完成飞机的发明。
更有趣的是钢筋混(hún hùn)凝土的发明。19世纪末,法国园艺家莫尼哀在观察植物的根部时,发现植物盘根错节的根系(xì jì)能牢牢地和土壤结合在一起,于是他联想到用铁丝来模(mó mú)仿植物的根系,用水泥来模仿土壤,让厚厚的水泥将铁丝包裹起来以制作花坛,结果花坛坚实异常,于是就(发现 发明)了钢筋混凝土。
科学发展到了今天,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仍然不断受到大自然的启示。由于深入地研究了蝙蝠高度(灵敏 灵活)的超声定位的本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并且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仪器外形像一副眼镜,鼻梁架上装有超声波发射器。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回来后,经过仪器上的传感器接收,变成人耳可闻的信号,通过颞(niè)侧的两个耳机提供(gōng gòng)给盲人的双耳,从而使盲人可判断出障碍物。因此,戴上这种超声眼镜,经过一段训练后,盲人便能辨认各种障碍物。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于是一门新型的边缘科学“仿生学”便应运而生了。人们必将充分利用来自大自然的启示,为人类造福。
13.用“——”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4.用“\”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15.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盘根错节:
不胜枚举:
应运而生:
16.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盘根错节(交错) B.不胜枚举(胜过)
C.应运而生(顺应) D.人耳可闻(听见)
17.说说文中加点的“西汉末年”“许多”在表达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
1.biān fú 即 绳 研究 驾驶 ying 2.精巧——灵巧,突显——显示 3.设问
4.B
A.横坚——横竖,竖强——坚强;
C.架驶——驾驶,书驾——书架;
D.即然——既然,既使——即使;
5.B
A.“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是从课文内容方面提出的问题。
B.“课文先写提出问题,再写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是从写法方面提出的问题。
C.“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是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问题。
D.“蝙蝠发出的超声波碰到蚊子会怎样?”是从课文拓展方面提出的问题。
6.蝙蝠如同迷失方向的飞行器,在漆黑中盲目地四处乱撞。
7.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哪里得到的启示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8.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蝙蝠夜间飞行和耳朵有关系 蝙蝠夜间飞行和嘴巴有关系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9.不可以。“配合起来”强调了蝙蝠的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缺一不可的。从这里我们体会到科学家用词的准确,对待工作的一丝不苟。 10. 科学家一共做了几次实验? 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的过程呢?
我们发现,由于后两次实验只是分别把第一次实验中的“蒙住眼睛”变成了“塞上耳朵”“封住嘴”,其他条件并未改变,如果再把后两次实验具体地写出来,就会显得重复、啰唆。作者这样写,可以使表达更简洁。 11.第二个句子中多了“反复”和“终于”两个词。从“反复”可以体会到科学家做实验的次数之多。从“终于”可以体会到科学结论不是轻而易举得到的。这两个词语都体现了科学家严谨的工作态度。
8.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本题出自《夜间飞行的秘密》。课文讲述了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受此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使其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启发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激发我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由文中“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可知,第一次实验是为了证明蝙蝠在夜间飞行靠的是不是眼睛。
由文中“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可知,第二次实验是为了证明蝙蝠夜间飞行与耳朵相关。
由文中“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可知,第三次实验是为了证明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是靠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
由文中“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可知,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9.本题考查关键字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课文进一步分析。
不可以。“配合起来”指的是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着重强调蝙蝠在夜间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相互打配合。启发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对待工作要认真。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写法的掌握能力。
①根据内容提出问题:读完这篇课文你知道蝙蝠在夜里如何飞行的吗?
解答:由文中“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可知,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②根据写法提问:课文中哪一段用了设问的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解答:课文的第二段用了设问句:“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叫做设问,这个句子也叫做设问句,这种写法也叫做采用了设问的写法。设问就是先提问,后回答,也叫做自问自答。主要的作用就是通过“问”来引起注意,然后再通过“答”来解决问题。这句话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第二个句子中“反复”这个词,体现出科学家为了证明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很多次实验。“终于”这个词,体现出通过科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得出蝙蝠夜间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的结论。更能突出科学家工作认真的态度。
12.(1)B
(2)B
(1)本题考查的是材料内容的理解。
B.虽然材料三提到了“新四大发明”的走红彰显了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显著进步与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但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表达作者个人的“浓浓自豪感”,而是客观陈述了这一现象及其背后的意义。因此描述是不准确的。
故选B。
(2)本题考查的是材料内容的理解。
B.改进造纸术的人是蔡伦,而非毕昇。毕昇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
13.hùn xì mó gōng 14.发现 灵活 15. 树根盘绕,枝节交错;形容事情或关系等相互交织,纷繁复杂。 无法一个一个全部列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 16.B 17.“西汉末年”表示时间,使所举事例时代明确,使语言表达周密。“许多”表示范围,指范围广而又不是全部,语言表述十分严密。
13.本题考查字音识记。
混:[hùn](1)搀杂在一起。组词:混杂、混合、混为一谈。(2)苟且度过。组词:胡混、混事(3)蒙、充。组词:蒙混、混充、鱼目混珠。
[hún](1)糊涂;不明事理。组词:混蛋。
混凝土[hùn níng tǔ]: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
系:[xì](1)关联;连接(多用于抽象事物)。组词:关系、维系、联系。(2)挂念,牵挂。组词:系念、系恋、心系。(3)系统;有联属关系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组词:水系、派系、世系。(4)高等学校中按学科分的教学单位。组词:中文系、化学系。
[jì]打结;扣上。组词:系鞋带、系上。
根系[gēn xì]:一株植物全部根的总称。
模:[mó](1)规范;标准。组词:模型、模式。(2)仿效。组词:模仿、模拟。(3)指模范。组词:劳模。
[mú](1)模子。组词:模板、模具。(2)形状;样子。组词:模样、装模作样。
模仿[mó fǎng]: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
供:[gōng]提供东西或条件给需要的人应用。组词:供应、供给、提供。
[gòng](1)把祭品陈列在祖先、神佛的像或牌位前以示敬奉。组词:供奉、供案。(2)旧时祭祖先或求神拜佛用的祭品。组词:供品。(3)受审者口述案情,也指叙述案情的话或文字。组词:口供、供认。
提供[ tí gōng ]:供给(意见、资料、物资、条件等)。
14.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发现:看到或找到以前不知道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创造出新的事物或方法。
法国园艺家莫尼哀通过用铁丝来模仿植物的根系,用水泥来模仿土壤,让厚厚的水泥将铁丝包裹起来以制作花坛,创造出钢筋混凝土。根据词语和句意,钢筋混凝土是由法国园艺家莫尼哀创造的,应该搭配词语“发明”,应划去词语“发现”。
灵敏:指具有容易受影响或受感动的能力;能够显示微小差别。也指头脑机敏。
灵活:极敏捷而不死板;毫不拘泥而善于随机应变。
蝙蝠的超声定位是依靠着能够察觉微小差别的听觉。根据词语和句意,应该用“灵敏”来形容蝙蝠的超声定位的本领,应划去词语“灵活”。
15.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盘根错节:原义是树木根干盘曲,枝节交错;比喻事物的关系错综复杂,很难处理。
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部列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应运而生:旧指顺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1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盘根错节:原义是树木根干盘曲,枝节交错(盘:盘曲;盘旋。错:交错。节:枝节);比喻事物的关系错综复杂,很难处理。
B.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部列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胜:尽。枚:个。
C.应运而生:旧指顺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应:顺应。运:原指天命,泛指时机。
D.人耳可闻:人的耳朵可以听到。闻:听见。
选项B的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故选B。
17.本题考查分析字词的含义与作用。
西汉末年:指的是西汉末期。(末年:历史上一个朝代或一个统治者统治的末期。)
“西汉末年”表示时间,使所举事例时代明确,使语言表达周密。
许多:若干;很多。
“许多”表示范围,指范围广而又不是全部,语言表述十分严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