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语文园地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四级上册
一、看拼音,写词语。
1.jūn yún yín chàng lín shí zhù zhǐ
( ) ( ) ( ) ( )
xuǎn zé zhàn jù wò shì pí láo suí yù ér ān
( ) ( ) ( ) ( ) ( )
二、选择题
2.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慎重(shèng) 临别(lín)
B.搜索(sōu) 毫米(háo)
C.抛出(pāo) 挖掘(qū)
3.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是谁为我们的生活插上了翅膀?是先进的科学技术。
B.是谁将雪花撒下?又是谁将冰雪融化?
C.它们的家会不会是在桥下面呢?这也未可知,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这里从没见过有蝴蝶落到石头上的呀!
D.蝴蝶到底有家吗?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
4.下列句子中使用的诗句或俗语、谚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尧臣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常被人引用,借以说明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缺点。
B.看到黄叶纷纷飘落,我不由得想起了这样一句俗语“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秋天就这样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
C.学贵有疑,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宋代哲学家陆九渊也告诉我们:“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三、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5.风( )浪吼 山崩地( ) 水天相( ) 一年一( )
( )首东望 若( )若现 ( )头并进 ( )山人海
以上带有反义词的词语是( ),请你再写出一个 ( )。
四、积累感悟。
6.(1)学和问是分不开的。王充说:“智能之士, , 。”
(2)韩愈在《师说》中写道:“ ,孰能无惑?”
(3)妈妈常说:“喜欢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知识就会丰富;主观武断,不虚心向人求教,就办不成大事。”正如《尚书》里说的“ ”。
(4)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礼记》中说到了五个步骤:“ ,审问之,慎思之, ,笃行之。”
(5)我们学习时就怕没有问题,只有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才能进步,正所谓“ ”。
五、现代文阅读
一粒种子的太空之旅
①自1987年以来,我国先后多次利用返回式卫星、飞船及高空气球搭载了70多种植物的2000多个品种的种子,涉及粮、棉、油、蔬菜、花卉、牧草及中药材等多个方面。
②一粒种子从上天到入地再到结出果实,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第一阶段是选种。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搭载上天,要经过多重筛选,搭载的种子在纯度、净度、发芽率上要符合国家作物种子的质量标准,种子的相对含水量应控制在13%~14%。每份搭载种子的数量,小粒作物一般应在3000粒以上,大粒作物一般应在1000粒以上。搭载资源非常有限,每次都是两三千克的量,每次一百种左右。
③第二阶段是诱变。利用卫星和飞船等太空飞行器将植物种子带上太空,再利用其特有的太空环境条件,如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弱地磁场等因素对植物的诱变作用产生各种基因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出植物的新种质、新材料、新品种。一般来说,种子搭乘卫星上太空转一圈便能“变”出更优良的品质,比如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实,开出更美的花朵。
④上过太空的种子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早熟性状比较明显,比如说培育出的花卉、番茄都有早熟性状,特别是水稻能提前成熟20至30天,这个变化就为水稻在寒冷地区的生存提供了条件;第二个是种子结出的果形变大,人们都很好奇,为何航天育种过的水果蔬菜都会变大,这就是调整果型大小的基因发生了改变。第三阶段为下地。种子随着搭载的航天器返回地球后,随即要进行地面选育工作,包括地面种植、观察、突变体筛选、遗传稳定性鉴定等工作。
⑤这样,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每次在太空遨游过的种子都要经过连续几年的筛选鉴定,其中的优系再经过考验和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太空种子”。
7.阅读选文可知,一粒种子从上天到入地再到结出果实,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分别是: 、 、 。
8.阅读文章,依据关键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把种子送上太空只能通过飞船来实现。( )
(2)之所以限制搭载种子的数量,是因为搭载资源有限。( )
(3)一粒种子从送上太空到收获果实,过程比较简单。( )
9.“搭载资源非常有限,每次都是两三千克的量,每次一百种左右。”这句话中的“左右”能否删除?为什么?
10.阅读选文,选择一个角度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
我选择从 角度提出问题,问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节选)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那么多幻想在现代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
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现在,这句话依然适用。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为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11.“‘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代分别指 、 和 。
12.根据选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画“ ”的句子在表达上不够简洁,改为“那时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和汽车”更恰当。( )
(2)文中引用古诗句形容20世纪的科学成就,让我们更形象地体会到20世纪的科学成就取得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变化之大。( )
(3)科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为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所以“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
1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画“______”句子的理解。
14.读完选文,你还有哪些疑问呢?把你的疑问写出来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吧。
酸雨
①什么是酸雨?酸雨就是酸性的雨。
②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知道,在生产、生活中,我们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硫,这些物质在燃烧时和氧结合,便生成二氧化硫。
③二氧化硫排向天空后,在空中的金属粉末和水蒸气的作用下,就成了硫酸。这种酸随着雨水降落下来,就是酸雨了。
④酸雨是会污染环境的。它的危害,首先表现在能使水体酸化,影响鱼类及其他生物的生长。现在全球有许多湖泊、河流,由于落入大量酸雨,水中酸的含量急剧增加,既杀死了鱼类,又危及四周的植物。每年全球有近百万公顷的树木死亡,有大批茂盛的热带雨林枯萎。其次,它会腐蚀建筑物。希腊的雅典女神庙、意大利的斗兽场、北京故宫的石狮子,这些数千年来保存完好的古代文化遗址,在数十年间就被酸雨腐蚀了。第三,它飘浮在空中形成的酸雾对人体的危害相当大,能刺激人的呼吸道和眼黏膜,使人患病甚至死亡。据统计,现在每年酸雨中的硫化物可造成约5万人死亡。
⑤现在,人们已经认清了酸雨对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科学家称它为“空中杀手”呢。当然,目前对付这一杀手还没有什么其他高招,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全球共同努力,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逐渐消除大气污染。
15.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降落——( ) 增加——( ) 巨大——( )
枯萎——( ) 死亡——( ) 消除——( )
16.用“——”画出短文中说明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句子。
17.短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我能仿照着写一句话:
18.请你从不同的角度,针对短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提出两个问题,并进行解答。
问题一:
解答:
问题二:
解答:
19.科学家把酸雨称为“ ”,因为它 。
20.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请你针对酸雨拟一条宣传标语。
参考答案:
1. 均匀 吟唱 临时 住址 选择 占据 卧室 疲劳 随遇而安
2.B
3.B
A.根据例句“是谁为我们的生活插上了翅膀?”“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可知,先提出问题,后自己回答,由此可见是设问句。
B.根据例句“是谁将雪花撒下?又是谁将冰雪融化?”可知,句子中有两个连续的疑问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C.根据例句“它们的家会不会是在桥下面呢?”“这也未可知,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这里从没见过有蝴蝶落到石头上的呀!”可知,先提出问题,后自己回答,由此可见是设问句。
D.根据例句“蝴蝶到底有家吗?”“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可知,先提出问题,后自己回答,由此可见是设问句。
4.A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5. 号 裂 接 度 昂 隐 齐 人 若隐若现 瞻前顾后
6.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人非生而知之者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博学之 明辨之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7. 选种 诱变 下地 8. × √ × 9.不能。因为删去后内容变为“每次一百种”,数量变得非常具体,与实际可能不符。 10. 选文内容 如何在太空对种子实施诱变?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一粒种子从上天到入地再到结出果实,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第一阶段是选种”;第③自然段“第二阶段是诱变”;第④自然段“ 第三阶段为下地。”可知,一粒种子从上天到入地再到结出果实,需要经过选种、诱变、下地”三个阶段。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
(1)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利用卫星和飞船等太空飞行器将植物种子带上太空”可知,把种子送上太空不只是通过飞船,还可以利用返回式卫星及高空气球等。故判断错误。
(2)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搭载资源非常有限,每次都是两三千克的量,每次一百种左右。”可知,文中提到搭载资源非常有限,所以限制了搭载种子的数量。故判断正确
(3)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一粒种子从上天到入地再到结出果实,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第⑤自然段“ 这样,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可知,一粒种子从送上太空到收获果实,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故判断错误。
9.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句子“搭载资源非常有限,每次都是两三千克的量,每次一百种左右。”可知,该句运用了列数字的描写方法,其中:“左右”表示约数,不是精确的数量。如果删除“左右”,就意味着每次搭载的量就是精确的“两三千克”和“一百种”,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在实际操作中,每次搭载的重量和种类可能会有一定的上下浮动,并不是绝对固定的。“左右”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谨性,让读者了解到这些数据并非绝对精准,而是大致的范围。
10.本题考查阅读方法和策略。
首先先仔细阅读选文,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然后确定自己想要选择的角度。比如可以从科学原理的角度,思考太空环境对种子诱变的具体机制;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琢磨下地选育工作的具体流程和困难;从发展前景的角度,畅想太空育种未来的应用范围和潜力等。最后基于选定的角度,结合文中提供的信息,提出具体、有针对性且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比如:从技术应用角度提出问题,问题:如何准确鉴定经过太空诱变后的种子所发生的基因变异?
11. 望远镜 电话 飞机 12. × √ √ 13.在新的世纪,现代科学技术一定还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例如智能手机的使用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方式;移动支付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等。 14.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11.考查了词语的理解.”‘千里眼’‘顺风耳’顾名思义是看得远.听得远.结合文中的句子,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可以想象现实中没有这样的人,是一种“超脱自然”的能力。 通过读文可知在现代分别指望远镜、电话、飞机。
12.考查句子的辨别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短文内容。第(1)小题画曲线句子“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四个“没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当时的艰苦的生活。如果去掉‘没有’感情就不那么强烈了。所以不能改为“那时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和汽车”。第(2)小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的意思: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象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所以文中引用古诗句形容20世纪的科学成就,让我们更形象地体会到20世纪的科学成就取得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变化之大。正确。根据文意可知科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为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所以“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正确。
13.考查句子的理解能力。要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可以列举身边科学进步的例子
14.考查拓展能力。要结合文章内容来提疑问。可以想象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问题合理即可
15. 上升 减少 微小 茂盛 诞生 产生 16.二氧化硫排向天空后,在空中的金属粉末和水蒸气的作用下,就成了硫酸。这种酸随着雨水降落下来,就是酸雨了。 17. 设问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18. 酸雨的危害有哪些? 第一,能使水体酸化,影响鱼类及其他生物的生长;第二,它会腐蚀建筑物;第三,它飘浮在空中形成的酸雾对人体的危害相当大,能刺激人的呼吸道和眼黏膜,使人患病甚至死亡。 酸雨腐蚀了哪些著名的建筑物? 酸雨腐蚀了希腊的雅典女神庙、意大利的斗兽场、北京故宫的石狮子。 19. 空中杀手 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20.酸涩的雨水,不正是苍穹的控诉吗?
15.本题考查反义词。
降落:从空中降下来;下降着落。反义词:升起。
增加:在原来的基础上添加。反义词:消减。
巨大:规模或程度相当大的。反义词:渺小。
枯萎:因干枯而萎缩。反义词:繁茂。
死亡:丧失生命;不继续生存。反义词:生存。
消除:使不存在;除去。反义词:保留。
16.本题考查找出关键句子。
由第③段“二氧化硫排向天空后,在空中的金属粉末和水蒸气的作用下,就成了硫酸。这种酸随着雨水降落下来,就是酸雨了”可知,这是酸雨形成的原因。
17.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赏析和仿写句子。
“什么是酸雨?酸雨就是酸性的雨”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属于设问。
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再回答即可,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18.本题考查阅读策略与方法。
第④段“酸雨是会污染环境的”为本段的中心句,主要写酸雨对环境的污染,提的问题围绕“酸雨对环境的污染”来提即可。如:
问题一:酸雨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解答:能刺激人的呼吸道和眼黏膜,使人患病甚至死亡。
问题二:酸雨对人造成的死亡数量是多少?
解答:现在每年酸雨中的硫化物可造成约5万人死亡。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第⑤段“现在,人们已经认清了酸雨对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科学家称它为‘空中杀手’呢”可知,科学家把酸雨称为“空中杀手”,因为酸雨是从天上降落下来,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20.本题考查开放性题型。
宣传标语一定要简洁,明了,朗朗上口,突出保护环境的主题。如:预防酸雨,造福子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