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二单元 综合检测试题(月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三级上册
一、读拼音,写词语。
1.(1)一阵 kuáng fēng( )过后,人们盼望已久的大雨终于落下来了。大家yáng qǐ shuāng bì( ),快乐地wǔ dòng( ) 起来。
(2)这多像两只zōng hóng sè( )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yè cóng( )间,yú kuài( )地蹦跳着、歌唱着。
(3)他zhuàng zhe dǎn zi( )站起来,问:“先生,您gāng cái( )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 qǐng nín( )给我讲讲吧!”
二、四字词语积累与应用
2.填字成词,并选合适的词语填空
摇头( )( ) 张( )舞( ) 提( )吊( )
( )红( )赤 ( )疾( )快 ( )干( )燥
(1)他们为了一件小事争得( )。
(2)弟弟正在( )地高声念书。
(3)一头野猪( )地向我们冲过来,李叔叔( ),拿起木棒一下子就把它打跑了。
三、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3.
安静 宁静 平静
(1)放学了,操场上十分( )。
(2)想着妈妈期待的目光,他的心情久久不能( )。
(3)( )的夜色里,月光显得非常的皎洁。
宽阔 辽阔 广阔
(4)( )的马路上人来人往。
(5)走进这( )透明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
(6)( )的田野里到处飘荡着人们的欢声笑语。
四、积累填空题
4.
(1)杜牧的《山行》一诗中的中心句“ ”展现了深秋枫林的生机盎然。
(2)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 , ”描绘孩子深更半夜借着灯火,津津有味地逗蟋蟀的情景。
(3)《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中,“金色巴掌”指的是 。
五、句子训练
5.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改为“被”字句)
6.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改成反问句)
7.她动听的口琴声招引来了许多听众。(改为“把”字句)
8.湿润的东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仿写拟人句)
的 在 。
9.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缩句)
六、现代文阅读
《大青树下的小学》节选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10.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正确的词语。
( ):平坦的场地。
( ):灿烂艳丽,色彩丰富。
11.哪句话能体现出这所小学的特色?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2.文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仿写一句。
①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②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③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13.在第②段的“□”中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4.选文节选自课文《 》,作者是 (国家)诗人 。
选文中画线的“他们”指的是 。
15.对花孩子们急急忙忙回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花孩子们希望早点关了门做功课的心理
B.表达出花孩子们希望回到母亲的怀抱
C.表现了花孩子们没有纪律的特点
16.仔细读读选文的第③段,围绕“扬起双臂”展开想象,花孩子们会对妈妈说什么?妈妈又会怎么回答他们?
沙漠也有鱼和虾
①沙漠中也有鲜鱼活虾,这并非“天方夜谭。
②澳洲西部是月大沙漠,干旱少雨,水坑中即使有水,含酸量也极高,很少有生物能够生存。但是,就在这片沙漠里,却奇迹般生活着一种“蝾螈鱼”。原来,当水坑于涸时,“螈鱼”全部钻进地下较潮湿的地方,待水坑里有水后,再出来活动。为了适应环境,它能周皮脉呼吸,并磨炼出了长期忍饥挨饿的超凡本领。
③沙漠中不仅有鱼,还有。美国科学家在美国的一个大沙漠中发现了一种水虾,它的虾卵能在沙漠干燥的缝隙中存活20~50年。每逢沙漠降下特大暴雨(这种机会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遇上一次)时,被雨水湿润的虾卵便迅速孵化成小虾。此后,这些小虾还会四处寻找水塘、水洼作为栖身地,并迅速生长。
④更令人惊奇的是,一些水生生物脱离了原来水生的环境,将家安置在沙漠中在澳洲有一种穴居的螃蟹,竟选择了干旱的大沙漠作为自己的柄身地,它的耐旱本领,连以耐旱著称的沙漠飞蝗也望尘莫及。为何它们要离开湖海对它们来说更优越的生活环境,而迁居沙漠自讨苦吃?科学家分析,也许是由于长期沧桑之变,湖海干枯了。为了生存下去,螃蟹只好在险恶的环境中施展应变本领,于是慢慢适应了干旱的沙漠气候,成为“生活的强者”。
17.短文主要写了哪几种沙漠中的鲜鱼活虾?
18.“螈鱼”在沙漠中是怎样生活的?用“——”画出来。
19.读了短文,我觉得之所以说澳洲的一种穴居的螃蟹是“生活的强者”,是因为
20.短文采用了( )的结构方式。
A.总分 B.总分总 C.前后呼应
踩花山节
①农历正月初二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
②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塞的苗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涌到几个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拍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杆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③“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来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彩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跳狮子舞,还有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④滇东北和滇南一带的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传说古时苗族战败后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国着这棵树喝歌跳舞、吹芦笙,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以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吹芦笙、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⑤这就是苗族热闹的踩花山节。
2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招展:
引人注目:
22.用“___”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23.下列说法,符合短文内容的打“√”,不符合的打“×”。
(1)踩花山节是傣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
(2)云南屏边等地踩花山节举办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六日( )
(3)“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 )
(4)在踩花山节中,大家围着树唱歌跳舞、吹芦,预示着这一年健康平安( )
24.“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涌到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参考答案:
1. 狂风 扬起双臂 舞动 棕红色 叶丛 愉快 壮着胆子 刚才 请您
2. 晃 脑 牙 爪 心 胆 面 耳 眼 手 口 舌 面红耳赤 摇头晃脑 张牙舞爪 眼疾手快
3. 安静 平静 宁静 宽阔 辽阔 广阔
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安稳平静。
宁静 :(环境、心情)安静。
平静:(心情、环境等)没有不安或动荡。
宽阔:面积大;范围广;广阔。宽度和厚度。
辽阔:宽广博大。
广阔:广大宽阔。
4. 霜叶红于二月花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梧桐树的落叶
5.学校被那鲜艳的服装打扮得绚丽多彩。
本题中主动者是:那鲜艳的服装,被动者是:学校。
故改为:学校被那鲜艳的服装打扮得绚丽多彩。
6.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难道有用吗?
本题中:①可在“稀里糊涂地背”后面加上“难道”;②将否定词“没有用”改为肯定词“有用”;③在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吗”,句号改为问号;④将句子梳理通顺。改后为: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难道有用吗?
7.她动听的口琴声把许多听众招引来了。
原句为一般句式,结构是:主语+谓语+宾语。本句中主语是“口琴声”,谓语是“招引来了”,宾语是“许多听众”。“把”字句的结构是:主语+把+宾语+谓语。按照“把”字句的结构改写句子即可。
故改为:她动听的口琴声把许多听众招引来了。
8. 纷纷扬扬 大雪 山上飞舞着
例句分析可知,句子中把“东风”赋予人的动作行为“吹着口笛”,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们在仿写时也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一个句子。
示例:快乐的小鸟在树林里唱着歌曲。
9.这是地毯。
缩句方法:①去掉修饰语,即去掉“的”“地”“得”前面的词语以及数量词等。②保留句子的主干,即主语、谓语、宾语。
在这句中“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都是修饰“地毯”的修饰语,去掉这些修饰语后,句子就变成了“这是地毯”。
10. 坪坝 绚丽多彩 1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12.排比。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良药,能治愈你的痛苦;书是你的最好家人,与你共度完美时光。
10.考查了根据意思写词语。
坪坝:平坦的场地。
绚丽多彩:灿烂艳丽,色彩丰富。
11.考查了对语段内容的理解。语段中“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这句话能体现出这所小学的特色。
12.考查了对排比句的认识以及仿写。排比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文段中的排比句: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13.? ? 14. 花的学校 印度 泰戈尔 花儿们 15.B 16.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合理发挥想象即可。即:花孩子说:“妈妈,我们回来了,我们好想您,也想家。”妈妈说:“好孩子,妈妈也想你们。”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的正确使用程度。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语句“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是疑问句,所以标点符号是“?”。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资料的了解程度。本语段选自《花的学校》,作者是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A“写出了花孩子们希望早点关了门做功课,要不老师会罚他们站墙角的“这一项不恰当,孩子们原来是在地下写作业,下雨后才出来戏耍。
B“表达出花孩子们希望回到母亲的怀抱”这一项恰当,花孩子们的家在天上,所以他们渴望自由、希望回到母亲的怀抱。
C“表现了花孩子们没有纪律的特点”这一项不恰当,诗句描写了花孩子们欢快的特点,而不是没有纪律。
16.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合理发挥想象即可。即:花孩子说:“妈妈,我们回来了,我们好想您,也想家。”妈妈说:“好孩子,妈妈也想你们。”
17.短文主要写了澳洲西部沙漠中的 “蝾螈鱼”、美国大沙漠中的水虾、澳洲大沙漠中的穴居螃蟹这几种沙漠中的鲜鱼活虾。 18.原来,当水坑干涸时,‘蝾螈鱼’全部钻进地下较潮湿的地方,待水坑里有水后,再出来活动。为了适应环境,它能用皮肤呼吸,并磨炼出了长期忍饥挨饿的超凡本领。 19.湖海干枯后,为了生存下去,螃蟹在险恶的环境中施展应变本领,慢慢适应了干旱的沙漠气候。 20.A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但是,就在这片沙漠里,却奇迹般生活着一种“蝾螈鱼”。”第③自然段“美国科学家在美国的一个大沙漠中发现了一种水虾”、第④自然段“将家安置在沙漠中在澳洲有一种穴居的螃蟹”内容可知,这三段分别讲述了澳洲西部沙漠中的 “蝾螈鱼”、美国大沙漠中的水虾和澳洲大沙漠中的穴居螃蟹。
18.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原来,当水坑干涸时,‘蝾螈鱼’全部钻进地下较潮湿的地方,待水坑里有水后,再出来活动。为了适应环境,它能用皮肤呼吸,并磨炼出了长期忍饥挨饿的超凡本领。”可知这句话明确描述了 “蝾螈鱼” 在沙漠这种特殊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包括在水坑干涸和有水时的不同行为以及适应环境的特殊本领。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内容“沙漠中在澳洲有一种穴居的螃蟹,竟选择了干旱的大沙漠作为自己的柄身地,它的耐旱本领,连以耐旱著称的沙漠飞蝗也望尘莫及。为何它们要离开湖海对它们来说更优越的生活环境,而迁居沙漠自讨苦吃?”可知,之所以说澳洲的一种穴居的螃蟹是 “生活的强者”,是因为在湖海干枯这样恶劣的环境变化下,它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当原本优越的水生环境消失后,它选择了干旱的大沙漠作为栖身之地,并且在沙漠中施展应变本领,慢慢适应了干旱的沙漠气候。这体现了它强大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面对巨大的生存挑战,不畏惧、不退缩,勇于改变自己去适应新环境,所以称它为 “生活的强者”。
20.本题考查文章结构。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短文开头提出沙漠中有鲜鱼活虾并非 “天方夜谭”,后面分别介绍了 “蝾螈鱼”、水虾、穴居螃蟹在沙漠中的生存方式,故该篇文章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方式。
21. 飘扬;摇曳。本文指彩旗随风飘摇。 吸引人们注意。本文指爬花杆活动最吸引人注意。 22.这就是苗族热闹的踩花山节。 23. × × √ × 24. 比喻 苗族人民参加踩花山节时人数众多、场面壮观的情景
2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结合文中第③段“鲜花、彩旗迎风招展”可知鲜花、彩旗随风飘扬。结合所学可知“招”表示吸引或引起注意;“展”表示展开、展示。故词语解释:飘扬;摇曳。本文指彩旗随风飘摇。
结合文中第④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可知,爬花杆活动中,谁爬得最高,就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并获得奖励,形象地表达了这一活动环节特别吸引观众的注意。结合所学可知“引”表示引导或导致;“注”表示集中或注入;“目”指眼睛或视力。故词语解释:吸引人们注意。本文指爬花杆活动最吸引人注意。
2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中心句是文章中用来概括或总结文章主题、核心思想的句子。这篇文章云南地区苗族人民过踩花山节的热闹场面,第一自然段引出主题苗族人民的踩花山节;第二自然段写了踩花山节的习俗“花杆”;第三自然段写了“踩花山”这天的热闹场面;第四自然段写了滇东北和滇南一带的苗族过踩花山节的热闹场面;第五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这就是苗族热闹的踩花山节。”这句话概括了整篇文章的主题,即描述苗族踩花山节的热闹场景。因此本文的中心句:这就是苗族热闹的踩花山节。
2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1)由第①段“农历正月初二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可知踩花山节是苗族的一个传统节日,而非傣族,故原句说法错误。
(2)由第①段“农历正月初二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可知,云南屏边等地的踩花山节举办时间是农历正月初二初七,而非六月六日,故原句说法错误。
(3)由第②段““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拍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杆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可知,“花杆”确实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故原句说法正确。
(4)文中第④段“大家国着这棵树喝歌跳舞、吹芦笙,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说明围着树唱歌跳舞、吹芦笙的习俗是希望庄稼丰收,故原句说法错误。
2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涌到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这句话把参加踩花山节的苗族人民比作潮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动形象地写出了苗族人民参加踩花山节的热情和人数众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