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单元考点大通关 第五单元
猫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郑振铎(1898—1958),笔名 ,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污涩( ) 一缕( ) 怂恿( ) 叮嘱( ) 怅然( )
蜷伏( ) 屋脊( ) 红绫( ) 悲楚( ) 冤枉( )
相称( )
【易错字词】
消耗 懒惰 失踪 怅然 忧郁 预警 安详 惩戒 断语
辩诉 虐待 妄下断语 畏罪潜逃
理解词语
1.污涩: 。
2.忧郁: 。
3.毫无生意: 。
4.怂恿: 。
5.提心吊胆: 。
6.怅然: 。
7.若有若无: 。
8.凝望: 。
9.畏罪潜逃: 。
主题识记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它只是毫无生意地、懒惰地、郁闷地躺着。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三、问题释疑:
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
3.“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 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4.“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5.“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6.“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这句话能否删去?
7.“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都在批评什么人?
8.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9.“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 子对鸟笼凝望着了。”句中的“凝望”一词有什么作用?
10.“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11.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有何好处
1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仔细体味词语的含义。
13.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14.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
四、素养提升
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 ;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 ,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我 的 白 鸽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陈忠实(1942—2016), (籍贯)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中篇小说集《初夏》,长篇小说《 》,散文集《告别白鸽》等。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喙( ) 惬意( ) 豁朗( ) 蜕变( ) 邋遢( )
骊山( ) 孵化( ) 雌鸽( ) 土坯( ) 翱翔( )
南麓( ) 兵谏( )
理解词语
惬意: 。
蜕变: 。
邋遢: 。
亭亭玉立: 。
风烛残年: 。
主题识记
二、重点讲解
课文句子 赏析
接着又是扑啦啦一声响,另一只白鸽飞落到我的肩头,旋即又跳弹到手臂上,挤着抢着啄食我手心里的玉米粒儿。
又是一个美丽的早晨,我在往地上撒下一把玉米粒儿的时候,两只白鸽先后飞下来,它们显然都瘦了,毛色也有点儿灰脏有点儿邋遢。我无意间往墙上的纸箱一瞅,两只幼鸽挤在四方洞口,以惊异稚气的眼睛瞅着正在地上啄食的父亲和母亲。那是怎样漂亮的两只幼鸽哟,雪白的羽毛,让人联想到刚刚挤出的牛乳。
两只幼鸽在墙头上转来转去,瞅瞅我又瞅瞅在地上啄食的老白鸽,胆怯的眼光如此显明,我不禁笑了。从脑袋到尾巴,一色纯白,没有一根杂毛,牛乳似的柔嫩的白色,像是天宫降临的仙女。
三、素养提升
飞鸽传书可靠吗?
五代的《开元天宝遗事》中有记载,宰相张九龄少年时期,家养群鸽,他用鸽子与亲友通信,并称鸽子为“飞奴”。那么,飞鸽传书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否可靠呢?
飞鸽传书就是利用鸽子的归巢习性来实现的。鸽子具有很强的归巢能力,即便是被送到很远的地方,也能找到回家的路。但鸽子归巢是单向的,所以用它来传递消息,只能送往一个目的地,无法实现多个地点之间的来回传递。而且由于易受天气情况、鸽子的天敌等外部因素影响,飞鸽传书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大 雁 归 来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利奥波德(1887~1948), (国家)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作家,被视作美国的野生生物管理之父。代表作《 》是一本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对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影响很大。
文体知识
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1.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2.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文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
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
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
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3.语言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志怪,记录怪异,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题内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迁徙( ) 雾霭( ) 窥( )探 缄( )默 狩( )猎
凋( )零 滑翔( ) 顾忌( ) 赌注( ) 瞄准( )
沼泽( ) 盘旋( ) 喧嚷( ) 邀请( ) 枯燥( )
稀疏( ) 弥漫( )
理解词语
1.缄默: 。
2.目空一切: 。
3.狩猎: 。
4.凋零: 。
5.滑翔: 。
主题识记
二、重点讲解
课文句子 赏析
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三、问题释疑
1.如何理解文章第一段?
2. 第2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明了大雁的什么特点?
3.“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头上高高飞过。”如何理解“目空一切”?
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3段写南飞时的大雁的作用?
5. 第4段写“3月的大雁则不同”,请结合文章说说它们的“不同”的表现。
6.“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7. 综合第6段,作者着重描写了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其妙处。
8. 怎样理解“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这句话的含义?
9.第9段写大雁鸣叫之前为什么先写了几种动物的声音?
10.第9段中,作者是怎样描绘大雁集会的鸣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结尾句有什么深刻含义及作用?
四、素养提升
古诗词中的意象:雁
在古诗词中,“雁”这一意象往往被作者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常与季节的更替、羁旅的游子、贬谪的官员、爱国的将士紧密相连。或代指书信,表达殷切期盼;或触动游子,寄予浓浓乡情;或描写景物,寄托文化内涵。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狼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蒲松龄(1640—1715),字 ,别号 ,世称 ,清代文学家,山东淄川人。代表作是《 》,其是一部 小说集,多以 故事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表露作者的思想。
文体知识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志怪,记录怪异,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题内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积薪( ) 苫蔽( ) 奔倚( ) 少时( ) 诱敌( )弛担( ) 隧入( ) 假寐( ) 大窘( )
【易错字词】
眈眈 径去 顷刻 狼亦黠矣
名句积累
1.文中表现狼制造假象,诱惑敌人的句子是:“ , , 。”
2.文中最能体现屠户当机立断的句子是:“ , , 。”
3.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主题识记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三、素养提升
文章运用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出狼的形象,揭示出狼的本性。狼虽“黠矣”,但也很愚蠢:“假寐”的狼,给了屠户“以刀劈狼首”的有利时机;“洞其中”的狼,由于“身已半入”,给屠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作者得出故事的结论(告诉人们的道理):像狼一样的敌人,不管怎么狡诈、耍什么花招,终归都是要被识破、被消灭的。
四、文言现象
例句 解析
一词多义 意 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前 狼不敢前
其一犬坐于前
敌 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文言句式
倒装句 投以骨
省略句 投以骨
场主积薪其中
词类活用 恐前后受其敌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其一犬坐于前
狼不敢前
五、理解文言文
1.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注释】
屠: 。
止: 。
缀行甚远: 。
【译文】
2.原文: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注释】
投以骨: 。
并驱: 。
如故: 。
【译文】
3.原文: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注释】
窘: 。
敌: 。
顾: 。
积薪: 。
苫蔽: 。
少时: 。
径: 。
去: 。
犬: 。
瞑: 。
意: 。
倚: 。
弛: 。
前: 。
眈眈: 。
【译文】
4.原文: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注释】
少时: 。
径: 。
去: 。
犬: 。
瞑: 。
意: 。
暴: 。
洞: 。
隧: 。
尻: 。
股: 。
寐: 。
盖: 。
【译文】
5.原文: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注释】
黠: 。
变诈: 。
几何: 。
耳: 。
【译文】
六、问题释疑
1.第①段交代了什么 有什么作用
2.作者写“两狼并驱如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少时,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乃悟前狼假寐 ,盖以诱敌。”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5.作者结尾处发出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单元考点大通关 第五单元
猫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污涩(sè) 一缕(lǚ) 怂恿(sǒng yǒng) 叮嘱(zhǔ) 怅然(chàng)
蜷伏(quán) 屋脊(jǐ) 红绫(líng) 悲楚(chǔ) 冤枉(yuān) 相称(chèn)
【易错字词】
消耗 懒惰 失踪 怅然 忧郁 预警 安详 惩戒 断语
辩诉 虐待 妄下断语 畏罪潜逃
理解词语
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主题识记
文章通过记叙自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写出了“我”的不同感受,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我”内心的痛苦和自责之情,进而揭示出这样的人生哲理:做事不能仅凭自己的好恶而主观臆断,否则不但会冤枉别人,还会给自己留下痛苦。同时呼吁人们要善待生命,同情弱小。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它只是毫无生意地、懒惰地、郁闷地躺着。 拟人:“懒惰”“郁闷”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猫的病态,暗示了小猫将会出现不测。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比喻:把“我”对小猫的暴怒、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突出了“我”的愧疚之深。
三、问题释疑:
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
本题可运用内容归纳概括三步法进行分析。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 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题可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进行分析。将猫称为伴侣,说明“我”对它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免不了为它的不幸而难过。“酸辛”,既有对小猫死去的惋惜,也有失去小猫的痛苦。
4.“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只小猫太活泼了,以至于让人提心吊胆,生怕它丢了。三妹的玩笑话表现了她对这只小猫的喜爱之情。为下文这只小猫的亡失埋下伏笔。
5.“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只猫在为“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的同时,还为家庭作了贡献,它的活泼、能干,更增添了“我”及家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6.“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这句话能否删去?
不能,因为这句话表明由于太喜爱这只猫了,找不到它,心中难免会有不祥之兆,也为下文写小猫的亡失作了铺垫。
7.“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都在批评什么人?
三妹埋怨邻居家的丫头,“我”诅骂捉走猫的人,实际是批评了两类人:一类是事不关己、不闻不问、麻木不仁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损人利己、自私自利、横刀夺爱的小人。这两类人都会给善良的人带来伤害,而有时这种伤害是长久的。
8.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可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因守护不住生命而产生的痛心与惋惜之情。那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作者不想再让自己品尝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从对上文两只小猫的叙述过渡到对第三只小猫的叙述,结束上文,为第三只小猫的出现埋下伏笔。
9.“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 子对鸟笼凝望着了。”句中的“凝望”一词有什么作用?
两次提到“凝望”,写出了猫对两只鸟的关注,为下文“我们”冤枉小猫埋下伏笔。
10.“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永不”则抒发了决然毅然的情绪。并且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照应,使文章在结构上具有了首尾照应的特点。
11.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有何好处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极其自然地借“我”之口,抒发真实感情,揭示作品主题,引起读者共鸣。
1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仔细体味词语的含义。
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13.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14.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因为写第三只猫最能表现主旨。
四、素养提升
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我 的 白 鸽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陈忠实(1942—2016),陕西西安(籍贯)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中篇小说集《初夏》,长篇小说《白鹿原》,散文集《告别白鸽》等。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喙(huì ) 惬意(qiè) 豁朗(huò) 蜕变(tuì) 邋遢(lā tɑ)
骊山(lí) 孵化(fū) 雌鸽(cí) 土坯(pī) 翱翔(áo)
南麓(lù) 兵谏(jiàn)
理解词语
惬意:满意,称心。
蜕变:形质发生改变或转化。
邋遢:肮脏,不整洁。
亭亭玉立:花木主干挺拔或女子身材修长。文中形容姿态端正美好。
风烛残年:比喻临近死亡的晚年。文中指即将不再存在。
主题识记
本文通过写“我”与四只白鸽相伴相依的一段经历,表达了作者对白鸽的喜爱和珍视、对家乡山水田园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命的尊重和追求。
二、重点讲解
课文句子 赏析
接着又是扑啦啦一声响,另一只白鸽飞落到我的肩头,旋即又跳弹到手臂上,挤着抢着啄食我手心里的玉米粒儿。 “飞落”“跳弹”“挤”“抢”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喂食时白鸽落到“我”身上争抢着啄食的情景,表现出白鸽对“我”的信赖及“我”与它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又是一个美丽的早晨,我在往地上撒下一把玉米粒儿的时候,两只白鸽先后飞下来,它们显然都瘦了,毛色也有点儿灰脏有点儿邋遢。我无意间往墙上的纸箱一瞅,两只幼鸽挤在四方洞口,以惊异稚气的眼睛瞅着正在地上啄食的父亲和母亲。那是怎样漂亮的两只幼鸽哟,雪白的羽毛,让人联想到刚刚挤出的牛乳。 老白鸽的消瘦、邋遢与幼鸽的漂亮形成对比,突出老白鸽为养育后代付出了很多,暗含对它们的赞美之情。
两只幼鸽在墙头上转来转去,瞅瞅我又瞅瞅在地上啄食的老白鸽,胆怯的眼光如此显明,我不禁笑了。从脑袋到尾巴,一色纯白,没有一根杂毛,牛乳似的柔嫩的白色,像是天宫降临的仙女。 将纯白的幼鸽比作仙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幼鸽的纯洁、本真之美,表现了对幼鸽由衷的喜爱之情。
三、素养提升
飞鸽传书可靠吗?
五代的《开元天宝遗事》中有记载,宰相张九龄少年时期,家养群鸽,他用鸽子与亲友通信,并称鸽子为“飞奴”。那么,飞鸽传书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否可靠呢?
飞鸽传书就是利用鸽子的归巢习性来实现的。鸽子具有很强的归巢能力,即便是被送到很远的地方,也能找到回家的路。但鸽子归巢是单向的,所以用它来传递消息,只能送往一个目的地,无法实现多个地点之间的来回传递。而且由于易受天气情况、鸽子的天敌等外部因素影响,飞鸽传书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大 雁 归 来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作家,被视作美国的野生生物管理之父。代表作《沙乡年鉴》是一本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对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影响很大。
文体知识
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1.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2.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文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
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
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
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3.语言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志怪,记录怪异,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题内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迁徙(xǐ) 雾霭(ǎi) 窥(kuī)探 缄(jiān)默 狩(shóu)猎
凋(diāo)零 滑翔(xiáng) 顾忌(jì) 赌注(dǔ) 瞄准(miáo)
沼泽(zhǎo zé) 盘旋(xuán) 喧嚷(xuān rang) 邀请(yāo) 枯燥(zào)
稀疏(shū) 弥漫(mí)
理解词语
1.缄默:闭口不说话。
2.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中,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文中是贬词褒用,形容大雁深知地面危险,在高飞时非常专注的样子。
3.狩猎:打猎。
4.凋零:(草木)凋谢零落;衰落。
5.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主题识记
本文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说明大雁是人类的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二、重点讲解
课文句子 赏析
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的大雁比作凋零的枫叶,形象地写出了大雁从盘旋到着陆时的悠闲姿态。
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主红雀、花鼠及大雁以人的思想和行为,并且将主红雀、花鼠与大雁判断季节的种种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大雁对春天感应的准确性,表现出大雁的迁徙是坚定的。
三、问题释疑
1.如何理解文章第一段?
此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作者将燕子与大雁进行对比,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说明了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2. 第2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明了大雁的什么特点?
主要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赋予主教雀、花鼠及大雁人的思想及行为;并且将主教雀、花鼠及大雁对季节的判断的种种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大雁对季节的判断非常准确的特点。
3.“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头上高高飞过。”如何理解“目空一切”?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目空一 切”原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这里运用拟人,贬词褒用,写出了大雁高高飞过时的专注神情,因为它们深知地面上的危险,必须一声不响,直达目的地。
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3段写南飞时的大雁的作用?
内容上,写的是南飞时大雁一声不响地笔直飞行,发现沙滩和沼泽也不会停留,反衬下文回归时大雁的种种表现。结构上,为下文作了铺垫,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了解到大雁的不同表现。
5. 第4段写“3月的大雁则不同”,请结合文章说说它们的“不同”的表现。
本题运用“定向—分析—归纳”法。
①“低语”“问好”“叫起来”写出大雁回归时快乐、热闹的样子,不再是“一声不响”,更惹人喜爱。
②“曲折地穿行”“试探性的盘旋”“向池塘滑翔”等这些动作的描写,写出了大雁回归时的警觉、聪明和放松,不再“目空一切”地笔直飞行,更快乐更自由。
6.“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前一句中的“客人”指大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雁的归来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后一句着重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7. 综合第6段,作者着重描写了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其妙处。
着重描写了大雁觅食前后的动作和鸣声特 点。主要运用了明喻和拟人的修辞,使大雁的形象生动逼真,极为丰满,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充满乐趣,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8. 怎样理解“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这句话的含义?
“单调枯燥的数字”指六只或六的倍数。由这些数字分析,六只成员的雁群是一个家庭。孤雁之所以孤单,是因为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被猎杀。作者原先就为这样的推断而感伤,现在六年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结论,进一步引起了作者的感伤,也代表了爱鸟者的感伤。为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动感情的情形是少有的,但是关于大雁的单调枯燥的数字,包含着丰富的意味,不能不使人动情。
9.第9段写大雁鸣叫之前为什么先写了几种动物的声音?
写沙锥鸟、猫头鹰、半蹼鹬的轻微的声音,是为下文写大雁喧闹的声音作铺垫,也起到衬托作 用,突出大雁鸣叫的特点。
10.第9段中,作者是怎样描绘大雁集会的鸣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题运用拟人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把大雁的鸣叫说成是“辩论”“发言”“谈论”,声音由激烈慢慢趋于平静,有层次感和画面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11.结尾句有什么深刻含义及作用?
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和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结尾句写大雁的鸣叫是 “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认为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里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含蓄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及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份温馨,突出了文章主旨,发人深思。作用:总结全文,画龙点睛。
四、素养提升
古诗词中的意象:雁
在古诗词中,“雁”这一意象往往被作者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常与季节的更替、羁旅的游子、贬谪的官员、爱国的将士紧密相连。或代指书信,表达殷切期盼;或触动游子,寄予浓浓乡情;或描写景物,寄托文化内涵。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狼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山东淄川人。代表作是《聊斋志异》,其是一部文言小说集,多以鬼狐故事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表露作者的思想。
文体知识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志怪,记录怪异,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题内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积薪(xīn) 苫蔽(shàn) 奔倚(yǐ) 少时(shǎo) 诱敌(yòu)弛担(chí) 隧入(suì) 假寐(mèi) 大窘(jiǒng)
【易错字词】
眈眈 径去 顷刻 狼亦黠矣
名句积累
1.文中表现狼制造假象,诱惑敌人的句子是:“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文中最能体现屠户当机立断的句子是:“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3.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主题识记
文章通过写一个屠户智取两狼的故事,揭露了狼的凶残、狡诈而又愚蠢的本性,告诫人们:对待像狼这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要善于斗争。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动作描写:凝练的语言写两只狼的行为,紧张的气氛似乎有了缓和,殊不知这其中隐含着更大的阴谋,极其形象地表现了狼的阴险狡诈。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照应前文的“目似瞑,意暇甚”,是本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狼的狡猾奸诈。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内容上: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主旨: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无论多么狡诈,终究会失败的。结构上:总结全文。
三、素养提升
文章运用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出狼的形象,揭示出狼的本性。狼虽“黠矣”,但也很愚蠢:“假寐”的狼,给了屠户“以刀劈狼首”的有利时机;“洞其中”的狼,由于“身已半入”,给屠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作者得出故事的结论(告诉人们的道理):像狼一样的敌人,不管怎么狡诈、耍什么花招,终归都是要被识破、被消灭的。
四、文言现象
例句 解析
一词多义 意 意暇甚 名词,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动词,企图。
前 狼不敢前 动词,向前、前进。
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前面。
敌 恐前后受其敌 动词,攻击。
盖以诱敌 名词,敌人。
文言句式
倒装句 投以骨 状语后置,应是:以骨投。
省略句 投以骨 “以”前省略了“之”,应是:投(之)以骨。
场主积薪其中 “期中”前省略了“于”,应是:场主积薪(于)其中。
词类活用 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用如动词,攻击,胁迫。
一狼洞其中 名词用如动词,挖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狼不敢前 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前进。
五、理解文言文
1.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注释】
屠:屠户。
止:仅,只。
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行,走。
【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2.原文: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注释】
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并驱:一起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译文】
屠户害怕了,把一块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扔给另一只狼一块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就停了下来,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了上来。骨头已经被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3.原文: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注释】
窘:处境困迫,为难。
敌:敌对。这里是攻击的意思。
顾:看,视。
积薪:堆积柴草。
苫蔽:覆盖、遮盖。
少时:一会儿。
径:径直。
去:离开。
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瞑:闭上眼睛。
意:神情、态度。
倚:靠。
弛:解除,卸下。
前:上前。
眈眈:注视的样子。
【译文】
屠户处境困迫,非常为难,恐怕前后一起受到它们的攻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4.原文: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注释】
少时:一会儿。
径:径直。
去:离开。
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瞑:闭上眼睛。
意:神情、态度。
暴:突然。
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尻:屁股。
股:大腿。
寐:睡觉。
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译文】
过了一会,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面前。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杀死它。屠户正要上路,转身看柴草堆的后面,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攻击屠户的背后。(狼的)身子已经进入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5.原文: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注释】
黠:狡猾。
变诈:巧变诡诈。
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耳:罢了。
【译文】
狼也够狡猾的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六、问题释疑
1.第①段交代了什么 有什么作用
第①段交代了一个屠户,卖完肉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两只狼紧追不放。简单几笔,勾画出屠户处境的危险,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与狼做斗争作铺垫。
2.作者写“两狼并驱如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骨头被扔完了,两狼“并驱如故”,狼并没有满足,暴露了狼贪婪的本性。屠户迁就妥协的策略失败,再没有可以引开狼的东西,处境更加危险。情节引人入胜。
3.“少时,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在紧张的气氛中,两只狼的反常行为让人捉摸不透,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乃悟前狼假寐 ,盖以诱敌。”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说明表面上看狼很聪明,一只狼假装睡觉来迷惑屠户,使他丧失警惕,等待与打洞进入柴草堆的那只狼前后夹击,最后却弄巧成拙。这句话是点睛之笔,呼应上文,上文的悬念得以揭开。
5.作者结尾处发出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本题可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画龙点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