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评分参考
1.【答案】B【解析】据材料“围绕‘中’形成了‘以时中万邦’”可知,西周时期形成的各种方位观念如“以时中万邦”、“圣人南面而治天下”等,均与礼制、政治秩序紧密相关,这些方位词被赋予了特定的礼制和政治涵义,体现了礼制在方位观念中的深刻影响,故选B项;材料更多的是在阐述方位观念与礼制的关系,而非地方行政管理,排除A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方位观念及其与礼制的关系,并未涉及家国一体的观念,排除C项;材料的核心是方位观念与礼制的结合,不能说明同源共祖意识的确立,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据材料“皇帝专制,那是和历史事实不相符的”结合所学可知,廷议是指在朝堂之上,大臣们集体商议国家大事的制度。在廷议过程中,皇帝会听取大臣们的各种意见。这说明皇权并非绝对专制,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大臣们集体意见的约束,故①正确;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以丞相为首的行政机构为外朝。中朝的官员主要是侍从、常侍等,他们能够参与决策过程。皇帝通过中朝来制衡外朝,从而加强君主专制,故②错误;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有封驳权,这就防止了皇权通过中书省滥用权力,故③正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3.【答案】A【解析】据材料“东晋时期出身士族的官员比例情况统计”可知,东晋时期出身士族的官员比例日益提高,这反映出士族把持政权的程度加深和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增强,导致专制皇权的相对弱化,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维护自身特权的工具,故选A项;东晋时期,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政权,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排除B项;从社会阶层的角度看,士族与豪强并不完全等同,通过土地兼并等手段获得大量土地、拥有私人武装、控制人口的群体为豪强,门阀士族则是通过掌握文化而世代居官的名门望族,排除C项;士族把持政权导致专制皇权的相对弱化,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据材料“大量无主荒地属国家所有……授田数与平民相同”可知,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将大量的土地分给农民,极大地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得鲜卑族从一个以游牧为主的民族逐渐成为了农耕民族,使封建生产方式得以扩展,故选C项;结合所学,均田制是推行封建生产关系,把国家手中掌握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和动摇世家大族割据无关,排除A项;北魏仅仅统一了北方,不会推动南北民族大交融,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北魏仅处于北方,不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据材料“不得担任本路一级长官”“不得在家乡州县任地方长官”“禁止官员在自己产业所在地任官”“回避在长期居住的州县任职”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的回避制度是为了防止官员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为自己或家族谋取私利,在地方形成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因此宋代回避制度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回避制度一定程度上防止结党营私,有利于促进吏治清明,但封建官僚体制之下无法“确保”吏治清明,排除B项;强化地方治理要具体看地方行政制度、地方政策及治理效果等,材料不涉及地方“治理”,涉及的是官员回避制度,排除C项;“民本”思想要体现“以民为本”、爱惜民力等关注百姓的思想,材料并不是民本思想,材料中的回避制度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官员纠结乡党形成势力危害中央集权,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辙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破富民以惠贫民”,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的现象,即官吏借机盘剥百姓,导致公私都受害,因此,苏辙认为王安石变法背离了改革初衷,故选D项;材料中王安石的做法并没有达到其目的,最终没能缩小贫富差距,排除A项;据材料“吏缘为奸,至倍息”可知,官吏对青苗法进行破坏,未涉及民众对此的态度,不能证明其缺乏社会基础,排除B项;据材料“公私皆病矣”可知,损害了政府的利益,排除C项。
7.【答案】D【解析】材料显示西方的文官考试涉及到经济相关内容以及不同国家的语言,这些内容都是服务于工业化带的商品经济发展和区域联系增强的历史现实。而中国的科举考试仍然固守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这反映中国农本经济性质一直没有改变,故选D项;中国的科举制对英国选官制影响巨大表现在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等,排除A项;材料中对于中国科举考查内容的各自的地位轻重未进行介绍,得不出“最看重”的结论,排除B项;中国向西方学习器物在洋务运动时期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8.【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君权神圣不可侵犯,同时规定臣民拥有的政治权利,体现宪法对君主权利的维护,以法律形式保障君权的权威性,故选D项;结合所学主权在民强调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而不是某个个人或特定阶层,材料强调大清皇帝是大清帝国永远的绝对主宰,两者主旨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该宪法规定的臣民的权利是有限的权利,未完全满足民主政治的需求,民主政治强调对最高统治者权力的制约,材料中的宪法内容未体现这一点,排除B项;材料强调大清皇帝是大清帝国永远的绝对主宰,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臣民的权利受到限制,故未完全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C项。
9.【答案】C【解析】据材料“清廷在度支部设立清理财政处…并向地方派遣财政监理官”及“但各疆臣…往往采取敷衍态度,更有甚者意加阻扰”可知,对于中央的政策,地方态度敷衍甚至阻扰,这说明中央集权受到挑战,故选C项;据材料“1909年”可知,这一时期维新变法早已经结束,排除A项;据材料“各疆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还未形成割据势力,排除B项;据材料“但各疆臣…往往采取敷衍态度,更有甚者意加阻扰”可知,材料强调的不是因财政体制僵化而进行改革,而是意在说明财政改革过程中中央受阻,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据漫画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故选D项;1994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排除B项;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是改革成功的决定性力量,排除C项。
11.【答案】B【解析】据选必一第7课所学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可知,随着西学的传播、洋务运动的开展、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选官制度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制,①应填入科举制;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②应填入学堂选官;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③应填入北洋政府;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④应填入党管干部;选择A项符合题意。
12.【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人们的态度立场在公民大会的进程中显著波动这一方面体现公民集体决议政务,蕴含人民主权特点,另一方面也体现公民大会决议具有随意性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体钟的机构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人民直接决定国家大事,体现人民主权,而且雅典民主范围具有广泛性,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能够参与国家管理,容易导致决策的随意性,与材料信息相符,故选A项;斯巴达的公民大会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并不真正掌握决策权,而材料中的公民大会掌握决策权,排除B项;罗马共和政体实质上具有浓厚寡头特征,并不由公民大会决策,排除C项;罗马君主政体实行独裁统治,公民大会不可能真正享有决策权,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随着庄园管理从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并产生了多种正式的记录文件,这表明庄园的管理和治理方式正在变得更加规范和系统化。这种转变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减少误解和争议,是基层治理规范化的重要体现,故选B项;庄园管理方式的转变更多地反映了行政管理手段的进步,而非王权的增强,排除A项;庄园管理方式的转变主要关注的是管理手段的进步,而非农奴与领主之间关系的变化,排除C项;题目中虽然提到了“受教育群体扩大”,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世俗学校广泛设立”。此外,学校设立与庄园管理方式的转变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D选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趋势,但并非题目描述的主要内容,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尽管威尔克斯最初因批评国王而遭受打压,但他的支持者迅速组织起来,并通过选举方式使他重新进入议会。这一过程显示了民众对民主权利的强烈诉求和捍卫,以及民主化趋势的不可逆转。这反映了英国政治制度中民主力量的增长和影响力的扩大,故选B项;威尔克斯因批评国王而被监禁并被撤销议员职务,这看似是王权对议会的压制。然而,结合英国的历史背景,自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以来,王权已经受到议会的明显限制。威尔克斯的遭遇更多地是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而非王权开始受到议会限制的新起点,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议会改革的相关信息,威尔克斯重新进入议会更多地是民众支持的结果,而非议会改革的直接成效,排除C项;威尔克斯最初因批评国王而被监禁并被撤销议员职务,这明显表明他的议员权利并未得到充分保障。虽然他最终通过选举重新进入议会,但这并不能说明议员权利已经得到充分保障,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美国代。根据材料“从而使其区别于其他政治制度所起的作用,比任何其他单个因素都要大得多”和所学知识可知,作者意在强调“1787年宪法”最大贡献是让美国走上了共和制道路,而不是像西欧国家那样的君主制道路,深刻的影响了影响了美国政治进程,B项正确;维护美利坚独立和1787年宪法无关,材料没有涉及到美国独立的问题,排除A项;“1787年宪法”和注重保护公民个人权威无关,排除C项;根据材料“然而它对于形成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形式的特殊性、实质和程序,从而使其区别于其他政治制度所起的作用,比任何其他单个因素都要大得多”可知材料只提及“1787年宪法”对于美国的意义,并未提及“1787年宪法”的世界意义,无法得出成为西方法治的典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C【解析】材料中显示英国文官制度构成中包括了执行人员、专业人员、办事员等多个类别,这反映了文官人员设置体现分工专业化,故选C项;材料中显示的是文官制度在调整后的内部结构构成,未涉及其在政府中的地位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展示的官员构成比例的问题,无法得出人数的具体情况,排除B项;文官人员分工专业化,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共同特点:①都是为封建统治服务;②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国家的治理。(4分)
原因: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地矛盾升级,地方政治需要革新,对技术性知识的需求增加;②皇帝在用人铨选方面的观念和标准发生变化;③理学官僚为实现个人政治价值,主动拓展知识领域,涉足技术领域。(6分)
(2)背景:①原有的文官制度存在高级文官贵族化趋向,导致人才选拔不公平;②科技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处于文官队伍中下层,外行领导内行,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③政府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6分)
实施效果:
积极方面:调整文官分级制度,将专家科技人员自成一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科技人员的地位,有利于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2分)
不足方面:未能彻底打破通才体制,政府机构臃肿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依然束缚着行政效率。(2分)
18.【答案】
(1)A.科举制(2分),作用:选官权收归中央,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任答一点2分)
B.监察制(2分),作用:加强对官员的监督,防止腐败;缓和社会矛盾,强化君权(任答一点2分)
C。陶片放逐法(2分),作用:民主监督,防止腐败,维护民主体制(2分)
示例
科举制发展历程:隋唐将科举作为选拔官员的新制度,隋炀帝始设进士科,武则天设武举殿试,两宋发展完善,分三级考试,糊名法,成为主要选官途径,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走向僵化衰落,八股取士等。(有阶段有史实,4分)
原因: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皇权不断加强的需要。(4分)
19.【答案】(12分)
示例:
选择:两宋时期“文”冠一时(3分)
解读:(1)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遵循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信条,社会形成“重文轻武”的价值导向,对后世中国文明形态影响深远。宋代科举制度发展迅速,不重门第,推动社会阶层流动加快,发展出“士大夫政治”,形成具备高度政治主体性的地主阶级士大夫群体。宋代制度运作与政治文化在世界政治发展进程中较早显露出理性政治精神。 (3分)(2)宋代的文人政治使社会相对稳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城市随之更加繁荣。(3分) (3)在宋代,“理学”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市民文化”日益勃兴,艺术创作革新兴盛;科技发明创新活跃。宋代文化具有“内省”“深刻”“思辨”的特征,中华文化经过宋代的创造性发展,内涵趋于完善成熟,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突出的创新性特征,故宋代文明可称是“文”冠一时。(3分)
第1页【考试时间:2024年11月】
绵阳南山中学2024年秋季高2023级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共5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 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1.从现有材料来看,周人围绕“中”形成了“以时中万邦”,围绕“四方”方位形成了“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围绕“左右”方位形成了“左祖右社”、“左昭右穆”,围绕“上下”方位形成了“上尊下卑”,围绕“内外”方位形成了“内诸夏外夷狄”等方位观念。这表明,西周时期
A.周王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 B.方位观念被赋予礼制内涵
C.家国一体观念得到了认同 D.同源共祖的意识初步确立
2.钱穆曾经讲道:皇权和相权之划分,这常是中国政治史上的大题目。这几十年来,一般人认为中国从秦汉以来,都是封建政治,或说是皇帝专制,那是和历史事实不相符的。下列制度能印证钱穆观点的是
①廷议制 ②中外朝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军机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下表是东晋时期出身士族的官员比例情况统计,表中所示的变化反映了
时期 士族官员占比
东晋前期(317—344年) 65.9%
东晋后期(371—396年) 80.8%
A.九品中正制的发展 B.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C.豪强势力逐步膨胀 D.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4.北魏孝文帝亲政后下诏,在全国实施均田法。大量无主荒地属国家所有,分配给人民耕种。十五岁以上男子授田四十亩,女子授田二十亩。同时规定,奴婢也可领种土地,授田数与平民相同。这一做法
A.动摇了世家大族割据基础 B.推动了南北民族大交融
C.使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5.北宋政府规定,本路籍贯者不得担任本路一级长官,也不得在家乡州县任地方长官;后来又增加一条:禁止官员在自己产业(田产)所在地任官;北宋晚期,回避法又增加了新内容,即官员必须回避在长期居住的州县任职。宋代回避制度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确保吏治清明 C.强化地方治理 D.践行民本思想
6.苏辙认为:“(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他意在说明王安石变法
A.缩小了贫富差距 B.缺乏社会基础
C.增加了财政收入 D.背离改革初衷
7.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局部)的对比,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
项目 英国文官制度 (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中国科举制(乡试)
考试内容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 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A.中国的科举制对英国选官制影响巨大 B.中国科举制最看重考察时务策
C.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 D.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差异
8.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规定:大清皇帝是大清帝国永远的绝对主宰,君权神圣不可侵犯;臣民有在法律范围内的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自由之权利。《钦定宪法大纲》
A.践行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B.满足民主政治的需求
C.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D.具有君权宪法的性质
9.1909年,清廷在度支部设立清理财政处,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并向地方派遣财政监理官,长期驻扎各地。但各疆臣对于省财政清理与财政监理官往往采取敷衍态度,更有甚者意加阻扰。这反映了
A.维新变法受地方抵制 B.割据势力不断增强
C.中央集权面临着挑战 D.财政体制走向僵化
10.下图为2013年有关我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漫画。对该图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
A.国家初步确立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C.市场资源配置是改革成功的决定性力量
D.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这是某高二同学对《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整理的课堂笔记,空白处
①②③④应填写的内容正确的是
A.①察举制 ②礼部选官 ③南京临时政府 ④军管干部
B.①科举制 ②学堂选官 ③北洋政府 ④党管干部
C.①科举制 ②礼部选官 ③南京临时政府 ④党管干部
D.①察举制 ②学堂选官 ③北洋政府 ④军管干部
12.古代西方著名的教育家伊索克拉底曾对某地区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形象批判:“我们……甚至在同一天对同一件事都会持有不同的态度。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的事情,却恰恰是我们在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下列最符合作者描述的政治制度是
A.雅典民主政治 B.斯巴达寡头政治
C.罗马共和政体 D.罗马君主制政体
13.中世纪中期,随着受教育群体扩大、王室司法行政书面化,英国庄园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产生了地籍册、账簿、法庭案卷等文件。这表明,当时英国
A.王权得以持续强化 B.基层治理趋于规范
C.农奴的依附性减弱 D.世俗学校广泛设立
14.1763年,英国激进派议员威尔克斯发表文章批评国王乔治三世力图恢复专制王权的行为,遭到国王监禁,并被国王收买的下院撤销了议员职务。此举引起社会广泛不满,支持者组织了“威尔克斯后援会”,喊出“威尔克斯和自由”的口号,到1768年,威尔克斯又重新被人们选入议会。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A.王权开始受到议会限制 B.民主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C.议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D.议员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15.有学者提出:“支配美国政治生活的不只是这一文件(“1787年宪法”),然而它对于形成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形式的特殊性、实质和程序,从而使其区别于其他政治制度所起的作用,比任何其他单个因素都要大得多。”该学者意在强调,美国“1787年宪法”
A.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独立 B.影响了美国政治进程
C.注重保护公民个人权威 D.成为西方法治的典范
16.二战结束后至1968年间,英国政府曾对文官制度作了新的调整。观察下图,从中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是
A.行政人员在政府中的作用降低
B.福利制度导致官员的人数膨胀
C.文官人员设置体现分工专业化
D.文官层次过多影响行政的效率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清初的社会治理重视根据理学宗旨整饬基层教化,强调敦厉风俗对社会治理的重要性。然而,进入雍乾时期,地方政治因人地矛盾升级而亟须革新,皇帝在用人铨选方面也有所变化。雍正、乾隆不再推崇康熙时期颇受重视的理学官僚治理模式,诸如水利、农桑等较为专门性、技术性的知识,亦被视作为官之必需。为实现个人政治价值,部分理学官僚开始在处理地方政务的过程中主动将目光延伸到河工、漕运等技术领域,实现了从理学官僚到技术官僚的转变。自洋务运动开始,大量的新式技术官僚涌现。他们作为18世纪技术官僚的后辈,既是传统封建官僚体系中的新元素,也是近代西方科技向中国渗透的过程在制度上的反映。
——摘编自张少娜《从理学官僚到技术官僚:清雍乾时期地方治理模式的转型》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实行以“通才”为标准择优录取的原则。由于牛津、剑桥等贵族学校以培养通才著称,因此高级文官出现了贵族化的趋向。科技人员、经济管理人员长期处于文官队伍的中下层,使许多部门出现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20世纪60年代,福尔顿委员会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调整文官分级制度,专家科技人员自成一类称“科学类”。另外还设立专业技术、训练、法律、警察等十大类。此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彻底打破通才体制,而且政府机构臃肿也严重束缚着行政效率。
——摘编自阎玲玲铃《英国文官制度中的“通才”原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学官僚和技术官僚的共同特点,并分析清朝部分理学官僚转变为技术官僚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并简评其实施效果。(10分)
18.制度演进(20分)
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文明的标志之一,随着社会发展与治理需要,国家制度日益具体、细化。
材料一
制度之广
国家制度是由一系列的制度单元组成的多系统体系,涵盖多个领域。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下列图片所对应的制度并说明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12分)
A.进士题名碑 B. 明代监察御史王忬的象牙腰牌 C.刻有雅典政治家地米斯托克利名字的陶片
制度之变
(2)制度并非恒常不变,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调整与变化也是常态。请将上述图片对应的制度任选一个说明其发展演变历程并说明制度创立的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总目录中关于中华文明史的鸦片战争前的部分目录。
第一章 文明肇基(史前)
第二章 夏殷之礼(夏商)
第三章 周命维新(西周)
第四章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
第五章 六合同风(秦汉)
第六章 汇聚融合(魏晋南北朝)
第七章 四海一家(隋唐五代十国)
第八章 “文”冠一时(两宋)
第九章 多元一统(辽夏金元)
第十章 近代初曙(明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历史阶段的目录,并对该阶段目录中呈现的时代特点进行解读。(要求:史实准确,论从史出,逻辑清晰。)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