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花开》教学设计
课题:《黄梅花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家乡戏——黄梅戏,主要曲目有《谁料皇榜中状元》、《天女散花》等,根据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本单元重新进行了组合。黄梅戏唱腔优美,曲调明快,节奏灵活,旋律流畅,易学易唱,表演形式活泼欢快,适合学生模仿和表演。
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程理念为依据,本节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把学生的兴趣培养为首要任务,以学生为主体,把听、念、唱等学习手段结合起来,以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黄梅戏,乐于分析、探究黄梅戏唱腔的风格特点,乐于学唱黄梅戏。本课利用课件的辅助教学开展情景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感受体验黄梅戏的韵味美、语言美、唱腔美。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较七年级稍显成熟,他们喜爱音乐,对初中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女生的学习主动性较男生强。八年级的学生由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自控能力缺乏,但逆反心理已经萌芽,特别是男生,这就使得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和强化课堂秩序成为必然。少数学生性格内向、胆小,不愿参与各种活动,这些都需要老师耐心引导、沟通和教育。
课型:音乐综合课
教学内容:
1、了解黄梅戏的起源、基础知识,名人传记。
2、欣赏、学唱《谁料中状皇榜元》,体会主人公内心情感变化。
3、师生共同演绎黄梅戏经典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培养学生对我国的戏曲文化感兴趣,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戏曲文化知识以及历史背景,积极参与聆听、演唱等音乐实践活动。感悟江淮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演唱、创编、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体会黄梅戏的韵味。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黄梅戏的起源,名人传记,名腔名段,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的品味和修养。
教学重点: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和自身的积极性,品味黄梅戏的韵味。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创编、表演能力。
教学方法:
以视听欣赏为主,与听、唱、分析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学生随着黄梅戏的音乐进入课堂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是歌曲还是戏曲?
生:戏曲
导入:
教师演唱三种戏曲片段,请学生听辨分别是什么剧种。
师:今天我们主要的学习目的就是学习黄梅戏的基础知识,了解名人传记,欣赏黄梅戏的名腔名段。
新课:
一、黄梅戏的起源:
中华民族5000年的漫长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仅就江淮地区的传统戏剧就有好几种,其中黄梅戏是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采茶戏,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起源于皖、赣、鄂,三省相邻的民间歌舞和田头小戏,得名于湖北省黄梅县,后传至江西,却在安徽蓬勃发展、生根开花。
1926年黄梅戏开始进入安徽省安庆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正式称为黄梅戏。在安庆地区,家家有人会唱黄梅戏,人人都能哼上几句黄梅戏,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都能听到黄梅戏的乐句,实在是太平常的一件事了。可谓是:“黄梅家家语,处处黄梅腔”。2006年5月20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优美的黄梅戏是由谁推广传承、发扬光大的呢?
二、一代宗师——严凤英(1930-1968)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出生于安徽安庆,九岁登台,十五岁演出了《送香草》、《春香闹学》等传统戏,并开始用艺名严凤英。
严凤英的唱腔亮丽沙甜,委婉动听,韵味浓郁,吸收了京剧、越剧、评剧、民歌等唱腔之长,自成一家,誉为“严派”。演唱的段子广为流传,并被后人作为“精唱”来唱,是公认的黄梅戏的一代宗师。主演的电影《天仙配》荣获文化部“金质奖章”,她本人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三八红旗手,但在“文革”期间,受到严重迫害,被诬陷为“文艺黑人物”,含冤自杀,年仅38岁,一代名伶香消玉殒。
但是黄梅戏后继有人,马兰、黄新德、吴琼、吴亚玲、韩再芬等一代新星已经冉冉升起,黄梅戏新作的创编也形势喜人,屡获全国大奖。在新老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黄梅戏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从安庆小戏一跃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剧种。现在,黄梅戏与黄山一起,并称“安徽二黄”,成为安徽省、安徽人的骄傲。(视频播放严凤英图片、当代青年演员表演剧照)
三、欣赏《谁料皇榜中状元》(黄梅戏传统剧《女驸马》选段)
1、《女驸马》剧情介绍:民女冯素珍为救身陷冤狱的未婚夫李兆廷,女扮男装,冒名考中状元,并被招为驸马。洞房中她向公主说明真情,奏请皇上,救出了李兆廷,惩治了恶人,伸张了正义。
2、《谁料皇榜中状元》背景资料
这段唱腔是20世纪30年代初,作曲家王文志为新排《白蛇传》编创的一首插曲,名为《花好月圆》。1958年,作曲家方集富为舞台剧《女驸马》谱曲时将该曲整理后名为《为救李郎》,1959年拍成电影《女驸马》后改名为《谁料皇榜中状元》。
3、视频欣赏唱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随着媒体画面,完整欣赏歌曲,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
4、学唱《谁料皇榜中状元》
师:现代黄梅戏艺术融歌、舞、诵、奏于一体,唱必动,动必演。
采用听唱,教唱等方法突破难点,找出戏曲中难唱的句子,了解黄梅戏的唱腔特点;学习拱手、山膀等动作。
5、问题:
(1)这一选段,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内心活动?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这段唱腔表现了冯素珍考中状元之后的兴奋、新鲜、得意的心情,以及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还有几分羞涩和甜蜜。
(2)问题:你知道这一选段采用了什么样的唱腔吗?(黄梅戏的传统唱腔分类?主要伴奏乐器是什么?)
分为:主调类和花腔类两种。
主调类的唱腔主要用于正本戏中,如“平词”“八板”“对板”等,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委婉悠扬,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变化多而适应性强,如《梁祝》、《天仙配》等。
花腔类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如《夫妻观灯》、《打猪草》等。
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6、随伴奏完整演唱《谁料皇榜中状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聆听和观看这段戏曲,让学生在歌声与画面中去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及黄梅戏的韵味,然后教师讲解这段戏曲的风格,演唱情趣等要素,通过探讨和体验的过程来完成这一教学过程。)
四、拓展延伸
师:一部《天仙配》让黄梅戏流传于大江南北,就连外国人也知道了中国的黄梅戏。
《天仙配》取材于《董永遇仙》(也称《七仙女下凡》)的神话故事,寄托着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批判了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封建专制思想。影片上映后,受到海内外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1958年底仅大陆的观众就多达一亿四千万人次之多,创造了当时票房的最高纪录。
1、视频欣赏《夫妻双双把家还》
2、师生共同演绎《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发挥其创造能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完成学习目的。)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家乡戏——黄梅戏的一些基础知识,名人传记,名腔名段。中国的戏曲博大精深,黄梅戏比起其他剧种,就像一条淙淙不尽的清泉,让人赏心悦目、耳目一新。作为安徽人,继承和发扬黄梅戏责无旁贷,希望大家倡导更多的人弘扬民族音乐,传承历史文化,为安徽的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业:1、评测练习。
2、收集流传在安徽省其它有名的剧种、名腔名段。
新课在黄梅戏戏曲联唱中结束。
附:板书设计
黄 梅 花 开
一、听黄梅
二、看黄梅
三、唱黄梅
四、品黄梅
教学反思
现代流行音乐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是这一节音乐课下来,我和同学们却都很兴奋,因为黄梅戏是我们安徽的代表剧种,同学们都很熟悉我们的家乡戏,每个人都能哼上几句。黄梅戏优美的唱腔,黄梅歌美好的旋律,剧中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我们,我们体会到了和现代流行音乐不一样的乐趣。
黄梅戏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本课通过欣赏戏曲片段,展现了黄梅戏艺术的魅力,通过多媒体欣赏唱腔、板式,学生们掌握了黄梅戏的一些基础知识、名腔名段、名人传记,了解了音乐情绪,初步分辨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了黄梅戏的韵味,真正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寓教于乐。同时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听、多看黄梅戏,作为安徽人,继承和发扬黄梅戏责无旁贷,将我们的民族音乐继续发扬光大、传承下去。这也对我们音乐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去设计一堂有趣、生动的音乐课,才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达到课堂所追求的展示音乐魅力、愉悦学生身心、健康快乐为本的教学目标。
黄梅戏的起源
听黄梅
看黄梅
唱黄梅
品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