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第1课时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每年的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思考一下,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基础堂清
1. 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对下列现象进行解释,错误的是 ( )
A.气体易压缩,说明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
B.夏天,荷花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水烧开后,水壶壶盖被顶开,是因为分子体积变大
D.品红在热水中扩散得更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2.空气清新剂能够保持衣物持久留香,是因为 ( )
A.分子质量变小
B.分子体积变大
C.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D.分子在不断运动
3.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
A.氧气(O2) B.水(H2O)
C.二氧化碳(CO2) D.氧化汞(HgO)
4.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的一种思维方式。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
A.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水分子很小
B.湿衣服在阳光下晾干——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水分子体积变大
D.水可以通电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5.座式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可达1000 ℃以上,使用时,向预热盘中注入酒精(C2H5OH)并点燃,待灯壶内酒精受热汽化从喷口喷出时,预热盘内燃着的火焰就会将喷出的酒精蒸气点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预热过程中,分子的运动速率发生了改变
B.燃烧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C.壶内酒精受热汽化从喷口喷出的过程中,分子的体积发生了改变
D.此过程中既发生了物理变化,又发生了化学变化
6.“冰七”一般是在深海强压力作用下形成的固态水,水分子会整齐排列成排或排成一列非常整齐有规则的冰晶,像是一个立方体的牢笼裹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单个水分子可以形成“冰七”
B.“冰七”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海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冰七”
D.“冰七”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
7.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若用“ ”表示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下图的四种变化中能体现“水蒸发”的微观本质的是 ( )
8. 在玻璃管两端同时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几秒钟后玻璃管内有一团白烟产生(如图所示),白烟是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的氯化铵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不可再分
B.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运动的速率相等
C.白烟是氯化铵固体,所以氯化铵微粒不运动
D.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氨分子运动更剧烈
9.根据所学化学知识,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一滴水里的水分子个数约为1.67×1021个: 。
(2)金秋十月,丹桂飘香: 。
(3)海底世界中,表演者常常携带氧气瓶,在水中与鱼“共舞”,氧气能被压缩在氧气瓶中是因为 。
(4)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 。
素养日清
10.(中考真题)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弄花香满衣”是因为 ( )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的体积很小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的质量很小
11. 实验创新是重要的科学素养,右图是实验室探究分子性质的改进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b段纱布条先变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B.最终纱布条会全部变红
C.氨分子在不断运动,酚酞分子静止不动
D.若将纱布条干燥后进行实验,也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
12.(中考真题)请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生活、生产中的现象。
(1)当我们走进鲜花盛开的花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
(2)6000 L的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 L的钢瓶中。
13. 下图是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的探究实验(无色酚酞溶液遇碱性物质会变红)。
(1)甲实验的目的是 。
(2)对比甲、乙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3)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4)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装置如图所示。
①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③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的优点是 。
参考答案
基础堂清
1.C 2.D 3.A 4.C 5.C 6.C 7.B 8.D
9.(1)分子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分子的构成不同(或分子种类不同)
素养日清
10.C 11.B
12.(1)分子在不断运动
(2)分子之间有间隔
13.(1)进行对比,说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2)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3)C中的溶液变红
(4)①B试管中的无色酚酞溶液慢慢变红,C试管中的无色酚酞溶液很快变红
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③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或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速率受温度影响等)
解析: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水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通过实验过程及其现象可知,氨气分子不断运动,溶解在水中生成氨水,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