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P和酶 专题练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文档属性

名称 ATP和酶 专题练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1-11 15:4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ATP和酶 专题练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一、单选题
1.某同学将质粒DNA进行限制酶酶切时,发现DNA完全没有被酶切,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限制酶失活,更换新的限制酶
B.酶切条件不合适,调整反应条件如温度和酶的用量等
C.质粒DNA突变导致酶识别位点缺失,更换正常质粒DNA
D.酶切位点被甲基化修饰,换用对DNA甲基化不敏感的限制酶
2.红豆杉细胞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能催化苯丙氨酸生成桂皮酸,进而促进紫杉醇的合成。低温条件下提取 PAL 酶液,测定 PAL 的活性,测定过程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步骤 处理 试管1 试管2
① 苯丙氨酸 1.0ml 1.0ml
② HCL溶液(6mol/L) —— 0.2ml
③ PAL酶液 1.0ml 1.0ml
④ 试管1加0.2mlH2O,2支试管置30℃水浴1小时
⑤ HCL溶液(6mol/L) 0.2ml ——
⑥ 试管2加0.2mlH2O,测定2支试管中的产物量
A.低温提取以避免PAL 失活 B.30℃水浴1小时使苯丙氨酸完全消耗
C.④加H2O补齐反应体系体积 D.⑤加入HCl溶液是为了终止酶促反应
3.植物细胞胞质溶胶中的、通过离子通道进入液泡,Na+、Ca2+逆浓度梯度转运到液泡,以调节细胞渗透压。白天光合作用合成的蔗糖可富集在液泡中,夜间这些蔗糖运到胞质溶胶。植物液泡中部分离子与蔗糖的转运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液泡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维持膜内外的H+浓度梯度
B.、通过离子通道进入液泡不需要ATP直接供能
C.Na+、Ca2+进入液泡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
D.白天液泡富集蔗糖有利于光合作用的持续进行
4.睡眠是动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腺苷是一种重要的促眠物质。图1为腺苷合成及转运示意图,为了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地记录正常睡眠一觉醒周期中基底前脑(BF)胞外腺苷水平的变化,研究者设计了一种腺苷传感器,并使之表达在BF区的细胞膜上,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中ATP转运至胞外需要穿过4层磷脂分子
B.ATP可被膜上的水解酶水解,脱去2个磷酸产生腺苷
C.腺苷与相应受体结合改变其空间结构,从而使绿色荧光蛋白发出荧光
D.满足实验要求的传感器数量随着睡眠一觉醒周期而变化
5.某兴趣小组开展对酶的特性的实验探究,在5支注射器中加入试剂的情况如下表所示。在注射器中反应产生的气体推动注射器活塞的同时用计时器记录时间,测定氧气产生速率。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加入试剂 注射器编号
1 2 3 4 5
3%H2O2 2mL 2mL 2mL 2mL 2mL
蒸馏水 1mL - - - -
3.5%FeCl3 - 1mL - - -
新鲜猪肝匀浆液 - 1mL - -
高温处理的猪肝液 - - - 1mL -
多酶片溶液 - - - - 1mL
氧气产生速率/(mL/s)
注:多酶片中含有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
A.从实验原则上分析,注射器1仅通过加入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来控制变量
B.若注射器1、4、5中氧气产生速率为0mL/s,则证明酶具有专一性
C.注射器2、3的反应体系中氧气产生速率不等,但产生的氧气总量相等
D.若要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应选取注射器4作为注射器3的对照
6.甲试管中装有2mL可溶性淀粉溶液、2mL酶①溶液;乙试管中装有2mL蔗糖溶液、2mL酶①溶液;丙试管中装有2mL可溶性淀粉溶液、2mL酶②溶液。利用上述试管验证酶的专一性。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只需要考虑自变量的影响,不需要考虑无关变量
B.若酶①为淀粉酶,则甲、乙试管进行对比时可选用碘液作为检测试剂
C.若酶①为淀粉酶,酶②为蔗糖酶,则甲、丙试管进行对比时可选用斐林试剂作为检测试剂
D.甲试管中加入的淀粉溶液、酶溶液都是2mL,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7.驱动蛋白是一类体积微小,功能强大的ATP酶,能催化ATP水解,还能与细胞骨架特异性结合,并沿着骨架定向行走,将所携带的细胞器或大分子物质送到指定位置。驱动蛋白每行走一步需要消耗一个ATP分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驱动蛋白“行走”所需要的ATP可直接来自细胞质基质
B.细胞骨架是物质和细胞器运输的轨道
C.ATP的水解一般与细胞中的吸能反应相联系
D.代谢旺盛的细胞中ATP的水解速率远大于合成速率
8.ATP水解酶在不同生物中结构不完全相同。图1为来自三种生物的ATP水解酶的活性检测实验结果,图2为ATP水解酶作用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说明三种酶的催化活性都随ATP浓度增大而升高
B.图1中a、b两点处反应速率的限制因素相同
C.图2中的A显著降低了该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D.图2体现了ATP水解酶具有高效性
9.小李同学对“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只松开分止水夹时,H2O2溶液不会注入各试管中。下列叙述不恰当的是( )

A.各个试管内除了缓冲液的pH不同外,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
B.水槽中滴几滴黑墨水的作用是便于观察量筒内的氧气体积读数
C.先打开总止水夹,再打开分止水夹可保证各组实验同时开始
D.为保证实验结果可靠,各组反应时间应相同且时间不宜过长
10.利用淀粉酶、糖化酶生产葡萄糖的方法称为双酶法,大致生产流程如图。液化是将淀粉水解为低聚糖,糖化是将低聚糖水解为葡萄糖。液化时间过长会导致产物不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双酶法生产葡萄糖体现了酶具有专一性的特点
B.不同生产阶段的温度不同是为了保持酶的活性
C.淀粉酶和糖化酶的作用机制是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D.为保证产物纯度,液化后应先缓慢降温,后调pH,再加入糖化酶
11.活性氧(ROS)是生物体内与氧代谢有关的含氧自由基和易形成自由基的过氧化物的总称。线粒体内膜两侧H+分布不均匀的极化状态形成的膜电势△ψ是驱动ATP合成的动力,细胞内高水平的ROS能使线粒体膜去极化,加剧氧化应激甚至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ADP、过氧化氢与△ψ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ADP转化为ATP能降低线粒体膜电势
B.加入ADP有利于降低线粒体内ROS水平
C.细胞内产生ROS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D.线粒体内高水平的ROS存在正反馈调控形式
12.每年6月前后,当夜幕降临时,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树林中常有成群萤火虫穿梭飞舞,宛若星河落入林间,雨后更显梦幻和浪漫。萤火虫利用发光向异性发出求偶信号,但驱蚊水、闪光灯会干扰萤火虫的繁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萤火虫发光由细胞中的ADP直接提供能量
B.种群密度是萤火虫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水分对萤火虫种群来说,是一种密度制约因素
D.驱蚊水和闪光灯对萤火虫来说是行为信息
13.生物膜上存在着一些能携带离子通过膜的载体分子。某种载体分子对X离子有专一的结合部位,能选择性地携带 X 离子通过膜,转运机制如下图所示。已知X离子可参与构成线粒体内的丙酮酸氧化酶,载体IC的活化需要ATP。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磷酸激酶能促进 ATP 的分解,磷酸酯酶催化活化的载体释放磷酸基团
B.X离子进入线粒体基质发挥作用至少需要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C.ATP脱离下来的末端磷酸基团挟能量与IC结合后会使 IC发生空间结构的改变
D.图中只有线粒体才能为载体IC的活化提供ATP
14.现有一种天然多糖降解酶,其肽链由4段序列以Ce5-Ay3-Bi-CB方式连接而成。研究者将各段序列以不同方式构建新肽链,并评价其催化活性,部分结果见表。关于各段序列的生物学功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肽链 纤维素类底物 褐藻酸类底物
W1 W2 S1 S2
Ce5-Ay3-Bi-CB + +++ ++ +++
Ce5 + ++ — —
Ay3-Bi-CB — — ++ +++
Ay3 — — +++ ++
Bi — — — —
CB — — — —
注:—表示无活性,+表示有活性,+越多表示活性越强。
A.Ay3与Ce5 催化功能不同,但可能存在相互影响
B.Bi无催化活性,但可判断与Ay3的催化专一性有关
C.该酶对褐藻酸类底物的催化活性与Ce5无关
D.无法判断该酶对纤维素类底物的催化活性是否与CB相关
15.ATP可为代谢提供能量,也参与RNA的合成,ATP结构如图所示,图中~表示高能磷酸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转化为ADP可为离子的主动运输提供能量
B.用α位32P标记的ATP可以合成带有32P的RNA
C.β和γ位磷酸基团之间的高能磷酸键不能在细胞核中断裂
D.光合作用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于β和γ位磷酸基团之间的高能磷酸键
二、非选择题
16.利用蓝细菌将CO2转化为工业原料,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
(1)蓝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质中同时含有ATP、NADPH、NADH(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和丙酮酸等中间代谢物。ATP来源于 和 等生理过程,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蓝细菌可通过D—乳酸脱氢酶(Ldh),利用NADH将丙酮酸还原为D—乳酸这种重要的工业原料。研究者构建了大量表达外源Ldh基因的工程蓝细菌,以期提高D—乳酸产量,但结果并不理想。分析发现,
是由于细胞质中的NADH被大量用于 作用产生ATP,无法为Ldh提供充足的NADH。
(3)蓝细菌还存在一种只产生ATP不参与水光解的光合作用途径。研究者构建了该途径被强化的工程菌K,以补充ATP产量,使更多NADH用于生成D—乳酸。测定初始蓝细菌、工程菌K中细胞质ATP、NADH和NADPH含量,结果如下表。
注:数据单位为pmol∕OD730
菌株 ATP NADH NADPH
初始蓝细菌 626 32 49
工程菌K 829 62 49
由表可知,与初始蓝细菌相比,工程菌K的ATP含量升高,且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被抑制∕被促进∕不受影响),光反应中的水光解 (被抑制∕被促进∕不受影响)。
(4)研究人员进一步把Ldh基因引入工程菌K中,构建工程菌L。与初始蓝细菌相比,工程菌L能积累更多D—乳酸,是因为其__________(双选)。
A.光合作用产生了更多ATP B.光合作用产生了更多NADPH
C.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了更多ATP D.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节省了更多NADH
17.酶的抑制剂能降低酶的活性,不同的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同。某科研小组通过实验研究两种抑制剂对某消化酶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1。不同的抑制剂抑制酶活性原理如图2所示。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实验中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 。
(2)实验小组的实验过程:将某消化酶溶液等分为①②③三组,将每组等分为若干份→在①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②③中分别加入 →在一定条件下将三组消化酶溶液均与等量的不同浓度的底物混合→定时取样检测各反应中 ,记录实验结果并绘图。
(3)据图1分析,随着底物浓度升高, (填抑制剂类型) 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小。抑制剂降低酶促反应速率的原因是 。
(4)结合图1和图2分析抑制剂Ⅰ属于 性抑制剂。
参考答案:
1.B
A、限制酶失活会使DNA完全不被酶切,此时应更换新的限制酶,A正确;
B、酶切条件不合适通常会使切割效果下降,调整反应条件如温度和PH等,调整酶的用量没有作用,B错误;
C、质粒DNA突变会导致限制酶识别位点缺失,进而造成限制酶无法进行切割,此时应更换为正常质粒,C正确;
D、质粒DNA上酶切位点被甲基化修饰,会导致对DNA甲基化敏感的限制酶无法进行酶切,此时应换用对DNA甲基化不敏感的限制酶,D正确。
2.B
A、温度过高酶失活,因此本实验采用低温提取,以避免PAL 失活,A正确;
B、B、本实验是测定酶活性的实验,需要根据单位时间内产物生成量来计算酶活性,所以不能在 1h 内将试管里的苯丙氨酸消耗完,否则产物量由实验开始时的底物量决定,而与酶活性无关,无法达到实验目的,B错误;
C、④加H2O,补齐了②试管1没有加入的液体的体积,即补齐反应体系体积,保存无关变量相同,C正确;
D、pH过低或过高酶均会失活,⑤加入HCl溶液是为了终止酶促反应,D正确。
3.C
A、由图可知,细胞液的pH3-6,胞质溶胶的pH7.5,说明细胞液的H+浓度高于细胞溶胶,若要长期维持膜内外的H+浓度梯度,需通过主动运输将细胞溶胶中的H+运输到细胞液中,A正确;
B、通过离子通道运输为协助扩散,、通过离子通道进入液泡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ATP直接供能,B正确;
C、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能将H+转运出液泡的同时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Ca2+转运到液泡内,说明Na+、Ca2+进入液泡的直接驱动力是液泡膜两侧的H+电化学梯度,因此该过程Na+、Ca2+的进入液泡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液泡膜两侧的H+电化学梯度提供,C错误;
D、白天蔗糖进入液泡,使光合作用产物及时转移,减少光合作用产物蔗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过度积累,有利于光合作用的持续进行,D正确。
4.C
A、由题图1可知,储存在囊泡中的ATP通过胞吐的方式转运至胞外,不穿过磷脂分子,A错误;
B、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A为腺苷,所以ATP需要被膜外或膜内的水解酶分解,脱去3个磷酸才能产生腺苷,B错误:
C、由题图2可知,腺苷与相应受体结合改变其空间结构,从而使绿色荧光蛋白发出荧光,C正确:
D、腺苷是一种重要的促眠物质,腺苷传感器的作用是记录正常睡眠一觉醒周期中基底前脑胞外腺苷水平的变化,所以,胞外腺苷水平的变化随着睡眠一觉醒周期而变化,而不是传感器数量随着睡眠一觉醒周期而变化,D错误。
5.C
A、从实验原则上分析,注射器1不仅通过加入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来控制变量,加入相同体积的溶液也能达到控制变量的目的,A错误;
B、虽然注射器5中加入的多酶片中含有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但其不能催化H2O2水解;注射器4中加入的高温处理的猪肝液中H2O2酶失活,因此,若注射器1、4、5中氧气产生速率为0mL/s,不能证明酶具有专一性,B错误;
C、注射器3的反应体系中氧气产生速率比注射器2的快,但由于底物量相等,因此产生的氧气总量相等,C正确;
D、若要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应选取注射器1、4作为注射器3的对照,D错误。
6.C
A、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实验的自变量应为酶的种类或底物的种类,且实验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需控制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A错误;
B、若酶①为淀粉酶,则甲、乙试管进行对比时不可选用碘液作为检测试剂,因为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水解,B错误;
C、若酶①为淀粉酶,酶②为蔗糖酶,则甲、丙试管进行对比时可选用斐林试剂作为检测试剂,根据是否有还原糖的生成判断淀粉是否水解,C正确;
D、甲试管中加入的底物量与酶量相等,是为了保证在合理的浓度和用量下,反应能顺利进行,D错误。
7.D
A、细胞呼吸中,葡萄糖氧化分解的第一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产物是NADH和丙酮酸,并利用释放的能量合成ATP,所以,ATP可直接来自细胞质基质,A正确;
B、由题干“驱动蛋白与细胞骨架特异性结合,并沿着骨架定向行走,将所携带的细胞器或大分子物质送到指定位置”,说明细胞骨架是物质和细胞器运输的轨道,B正确;
C、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提供给细胞中的吸能反应,ATP的水解一般与细胞中的吸能反应相联系,C正确;
D、细胞代谢旺盛时,ATP的水解速率和ATP的合成速率都升高,但两者处于平衡状态,D错误。
8.C
A、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的影响,不受底物影响,A错误;
B、据图1分析,此实验的可变因素有ATP的浓度相对值和酶的种类,a点处反应速率限制因素为ATP浓度和酶种类,b处反应速率的限制因素为酶种类,B错误;
C、图2中的A反应前后数量和性质不变,因此A为酶,酶显著降低了该反应所需的活化能,C正确;
D、图2体现了ATP水解酶具有专一性,D错误。
9.C
A、本实验是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除了自变量缓冲液的pH不同外,其他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A正确;
B、水槽中滴几滴黑墨水,量筒中收集气体后可形成透明空气柱,便于观察量筒内的氧气体积读数,B正确;
C、先打开分止水夹,再打开总止水夹才能使H2O2溶液同时注入各个试管,可保证各组实验同时开始,C错误;
D、反应时间为无关变量,为保证实验结果可靠,各组反应时间应相同且时间不宜过长,防止H2O2溶液被消耗完,导致收集到的氧气含量相同,影响实验结果,D正确。
10.D
A、液化是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低聚糖,糖化是糖化酶将低聚糖水解为葡萄糖,体现了酶具有专一性的特点 ,A正确;
B、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不同生产阶段的温度和pH不同是为了保持酶的活性,B正确;
C、酶的催化作用机制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正确;
D、液化时间过长会导致产物不纯,因此为保证产物纯度,液化后应先迅速降温、调pH,加入糖化酶,D错误。
11.C
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DP转化为ATP时,Aψ降低,即线粒体膜电势降低,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细胞内高水平的ROS能使线粒体膜去极化,而ADP转化为ATP时,Aψ降低,即线粒体膜电势降低,因此加入ADP有利于降低线粒体内ROS水平,B正确;
C、细胞内产生ROS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C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细胞内高水平的ROS能使线粒体膜去极化,加剧氧化应激甚至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因此线粒体内高水平的ROS存在正反馈调控形式,D正确。
12.B
A、ATP是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A错误;
B、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B正确;
C、水分的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D、驱蚊水通过气味起作用,是化学信息,闪光灯是通过光起作用,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
13.D
A、磷酸激酶催化ATP分解为ADP时,ATP脱离下来的末端磷酸基团挟能量与IC(未活化载体)结合使之变成AC(活化载体),在磷酸酯酶的作用下,CIC分子发生去磷酸化过程中,成为未活化载体(IC),A正确;
B、X离子进入线粒体基质发挥作用至少需要穿过3层生物膜(1层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6层磷脂分子层,B正确;
C、磷酸激酶催化ATP分解为ADP时,ATP脱离下来的末端磷酸基团挟能量与IC(未活化载体)结合使之变成AC(活化载体), IC发生空间结构的改变,C正确;
D、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都可以为载体IC的活化提供ATP,D错误。
14.B
A、由表可知,Ce5具有催化纤维素类底物的活性,Ay3具有催化褐藻酸类底物的活性,Ay3与Ce5催化功能不同,Ay3-Bi-CB与Ce5-Ay3-Bi-CB相比,当缺少Ce5后,就不能催化纤维素类底物,当Ay3与Ce5同时存在时催化纤维素类底物的活性增强,所以Ay3与Ce5 可能存在相互影响,A正确;
B、由表可知,不论是否与Bi结合,Ay3均可以催化S1与S2,说明Bi与Ay3的催化专一性无关,B错误;
C、由表可知,Ay3-Bi-CB与Ce5-Ay3-Bi-CB相比,去除Ce5后,催化褐藻酸类底物的活性不变,说明该酶对褐藻酸类底物的催化活性与Ce5无关,C正确;
D、需要检测Ce5-Ay3-Bi肽链的活性,才能判断该酶对纤维素类底物的催化活性是否与CB相关,D正确。
15.C
A、ATP为直接能源物质,γ位磷酸基团脱离ATP形成ADP的过程释放能量,可为离子主动运输提供能量,A正确;
B、ATP分子水解两个高能磷酸键后,得到RNA的基本单位之一——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故用α位32P标记的ATP可以合成带有32P的RNA,B正确;
C、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如为rRNA合成提供能量,故β和γ位磷酸基团之间的高能磷酸键能在细胞核中断裂,C错误;
D、光合作用光反应,可将光能转化活跃的化学能储存于ATP的高能磷酸键中,故光合作用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于β和γ位磷酸基团之间的高能磷酸键,D正确。
16.(1)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2)有氧呼吸
(3) 被抑制 不受影响
(4)AD
(1)蓝细菌是原核生物,但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能产生NADH(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和丙酮酸等中间代谢物,也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蓝细菌内的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NADH(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因此蓝细菌中细胞质中的NADH可被大量用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ATP,无法为Ldh提供充足的NADH。
(3)NADH是有氧呼吸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被利用,NADPH是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代谢产物,是水光解的产物,据表格可知,与初始蓝细菌相比,工程菌K的NADH较高,NADPH相同,说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被抑制,光反应中的水光解不受影响。
(4)工程菌K存在一种只产生ATP不参与水光解的光合作用途径,能使更多NADH用于生成D—乳酸,把Ldh基因引入工程菌K中,构建工程菌L,光合作用产生了更多ATP,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样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节省了更多NADH,这样工程菌L就能利用NADH将丙酮酸还原为D—乳酸,能积累更多D—乳酸,AD正确,BC错误。
故选AD。
17.(1) 抑制剂种类和底物浓度 温度、pH、酶浓度、抑制剂量等
(2) 等量的抑制剂Ⅰ、Ⅱ 产物增加量
(3) 抑制剂Ⅰ 在抑制剂作用下,酶的活性降低
(4)竞争
(1)由图1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分别是抑制剂种类和底物浓度。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酶浓度、抑制剂的使用量、反应时间等。
(2)实验设计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该实验小组的实验过程是:将某消化酶溶液等分为①②③三组,将每组分为若干等份;在①中加入一定量的一定量的蒸馏水,②中加入等量的抑制剂Ⅰ,③中加入等量的抑制剂Ⅱ;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将三组消化酶溶液均与等量的不同浓度的底物混合;定时取样检测各反应中底物的量或产物的量,计算出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记录实验结果并绘图。
(3)由图1可知,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曲线②的酶促反应速率逐渐与曲线①无抑制剂时相同,即抑制剂I的作用逐渐减小甚至消失。在抑制剂作用下,酶的活性降低,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的能力下降,催化速率下降。
(4)图1中抑制剂Ⅰ可以降低化学反应速率,但是随着底物的浓度的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会增加,最终和没有抑制剂的相等,再分析图2说明抑制剂Ⅰ和底物都可以和酶结合,抑制剂Ⅰ与底物结合同一位点,属于竞争性抑制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