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群落及其演替 专项练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一、单选题
1.下图中的三个曲线图表示种间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①②③表示的种间关系依次是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
B.图②可以表示草原上非洲狮和斑鬣狗之间的关系
C.图③可以表示海葵与寄居蟹之间的关系
D.图①可以表示“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所体现的生物之间的关系
2.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矮错落形成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对光的利用率
B.草原上的草本植物长势整齐,没有垂直结构,只有水平结构
C.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D.决定群落中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水分和无机盐等
3.为了研究校园土壤动物丰富度,某小组采用土壤取样器在校园的不同地点、不同深度进行取样,然后进行土壤动物的分离和种类鉴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校园的不同地点动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同一地点不同深度动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若在不同地点都采集到同一种动物,则这种动物的生态位相对较宽
D.若某一地点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较高,则往往每种动物的个体数较多
4.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常用取样器取样法对土壤小动物进行采集、调查
B.如果要采集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诱虫器试管中应加入生理盐水
C.当动物个体较大且种群数量有限时,可用记名计算法进行丰富度统计
D.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推测该区域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5.荒漠、草原、森林、沼泽、湖泊等为不同的群落类型,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群落类型不同,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
B.水分、温度会影响群落类型,不同群落中的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相同
C.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
D.荒漠中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有利于保存水分
6.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爬行动物往往以尿素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B.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叶绿体颗粒小,呈浅绿色
C.全年高温,湿润的热带雨林中乔木往往有板状根,树的分支发达
D.分布于我国华北等地的落叶阔叶林夏季枝叶茂密,呈绿色,冬季则树叶枯落;树冠发达,林冠往往整齐;芽具有鳞片,树皮厚
7.某农田弃耕一段时间后,逐渐出现杂草、灌木及小型动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灌木丛遮挡草本植物,导致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降低
B.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稳定不变
C.经过漫长的演替过程,该地区一定会形成稳定的森林群落
D.该群落可能朝着物种丰富度更高,食物网更复杂的方向演替
8.群落的特征是组成群落的各个种群所不具有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
C.大鲈鱼吃小鲈鱼属于捕食
D.群落演替就是群落内原有物种逐渐恢复到原有状态
9.经调查,西沙群岛浪花礁珊瑚礁鱼类最大全长物种分布特征情况如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最大全长小于 70cm时,物种数量随最大全长的减少显著减少
B.调查该珊瑚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就是要调查分布在该珊瑚礁的所有鱼类的物种数
C.在浪花礁鱼类的体型大小分布上,小型鱼类占据了主导地位
D.若没有人类的直接干扰,浪花礁鱼类组成及其数量将长期保持稳定,不会发生改变
10.物种的生态位研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白马鸡与血雉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和日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白马鸡的分布占比(%) 血雉的分布占比(%)
旱季 雨季 旱季 雨季
针阔叶混交林 56.05 76.67 47.94 78.67
针叶林 40.13 17.78 42.06 9.17
灌丛 3.82 5.55 10.00 12.16
日活动节律
A.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
B.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季节交替影响两物种对植被类型的选择,降雨对血雉的影响更大
D.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但在日活动节律上存在生态位分化
11.在苏格兰岩岸上,人们常常可以同时发现大小两种藤壶。生态学家对两种藤壶的分布和存活情况进行了监测和调查,发现两种藤壶的幼虫可以在潮间带较大范围内定居,但是,成体仅在有限的范围内存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大藤壶和小藤壶成体栖息地分布是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由图可知,两种藤壶分布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的垂直结构,二者生态位完全不同
C.小藤壶的生态位可向下延伸至大藤壶分布区,但是来自大藤壶的竞争,将小藤壶限制在实际生态位空间,减少了2种藤壶各自可利用资源,不利于二者的生存
D.科研人员一般选用抽样检测方法调查藤壶的种群密度
12.天山山脉沿东西向横贯新疆中部,天山北麓从山脚到山顶依次是荒漠、草原、森林、草甸等群落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群落类型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天山北麓各群落物种数目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C.研究天山北麓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通过样方法进行调查
D.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阳光、温度和水分的变化而发生季节性变化
13.封山育林可使自然林朝着多林种、多树种和复层混交的方向发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封山育林过程中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B.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C.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不会影响群落演替
D.群落演替最终可能会达到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14.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看兵团。昔日的戈壁荒漠,靠兵团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军垦精神,历经几十年,从荒漠生态群落转变为农田生态群落,呈现出今日银棉如山的景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从荒漠演替至农田的过程为次生演替
B.原有优势种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使群落内部环境越来越不适于自身发展
C.演替可更充分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能量
D.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温带草原
15.退耕还林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的重要措施之一、下图表示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目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在该演替的过程中,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
C.与自然演替相比,退耕还林加快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
D.在演替过程中,灌木最终会被乔木取代而消失
二、非选择题
16.自20世纪60年代起,长江中游某湖泊进行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湖水面积缩减近50%。对该湖泊多种生物进行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
生物类群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水生植物 种类 92种 68种
优势物种 菱、竹叶眼子菜、苦草、黑藻 微齿眼子菜、菰、金鱼藻、黑藻
鱼类 种类 74种 54种
优势物种 鲤鱼、鲫鱼、鳊鱼 鲫鱼、黄颡鱼、红鳍鲌
回答下列问题:
(1)鲤鱼、鲫鱼被喻为水底“清洁工”,栖息在水体底层;鳊鱼被喻为水中“卫生员”,栖息在水体中下层。群落中鱼类分层现象具有的优势是 。
(2)20世纪60-80年代群落的优势物种发生改变,原因是 。
(3)若要研究金鱼藻的生态位,研究的内容有 (答出2点即可)。
(4)为恢复湖泊生态,当地实施退田还湖,同时排除人类活动的干扰。请预测实施该措施后湖泊群落结构的变化是 。
17.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天然牧场,在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某草原群落中贝加尔针茅生活力强、个体数量多和生物量 ,据此判定贝加尔针茅是该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繁殖,对群落的 和功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2)为探究草原放牧强度和氮素施加量对草原群落的影响,进行了相应实验。
①思路:设置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组,每个氮素水平都设置 处理,一段时间后对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功能特征等指标进行检测。其中植物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 法。
②结果: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
③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组之间植物的物种丰富度 。过度放牧会导致植物的物种丰富度 ,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过度放牧使适口性好的植物先被家畜采食,使其与适口性 的植物竞争资源时容易处于劣势。
(3)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既要保护草场资源,又要肉、奶高产,保证牧民经济效益,根据逻辑斯谛增长(“S”形增长)原理,牧民应将家畜种群数量维持在 水平。
参考答案:
1.D
分析题图,图①a和b种群之间出现先后变化的数量关系,且b种群的数量变化具有滞后性,则a和b的关系为捕食,且b是捕食者,a是被捕食者;图②a和b种群数量呈现“同增同减”的情况,故两者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③a增加,b先增加,但后下降,可能两者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且a的竞争能力更强。
A、据图可知,①是捕食,②是互利共生,③可能是种间竞争,A错误;
B、图中②是互利共生,草原上非洲狮和斑鬣狗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故②不能表示两者的关系,B错误;
C、③是种间竞争,海葵与寄居蟹是原始合作的关系,故③不能表示两者的关系,C错误;
D、“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体现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D正确。
2.D
A、竹林中竹子属于同一种群,竹林中竹子高矮错落,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草原上的草本植物长势整齐,也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错误;
C、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而是群落的地带性分布,C错误;
D、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温度等,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和无机盐等,D正确。
3.C
A、校园的不同地点动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同一地点不同深度动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若在不同地点都采集到同一种动物,则这种动物的栖息地较广泛,生态位相对较宽,C正确;
D、若某一地点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较高,则往往该地点物种种类较多,但每种动物的个体数未知,D错误。
4.B
A、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常常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A正确;
B、如果要采集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诱虫器试管中应放入湿棉花,B错误;
C、记名计算法适合调查动物个体较大且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当动物个体较大且种群数量有限时,可用记名计算法进行丰富度统计,C正确;
D、通过对取样的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统计,来推测该区域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D正确。
5.B
A、不同群落的主要区别是物种组成的不同,所以群落类型不同,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A正确;
B、水分、温度会影响群落类型,不同群落中的生物都能适应各自的环境,所以适应环境的方式不相同,B错误;
C、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减少水分散失,能抵抗干旱,C正确;
D、荒漠中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减少体内水分散失,有利于保存水分,D正确。
6.D
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爬行动物往往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以减少水分的散失,A错误;
B、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可以充分利用光能,B错误;
C、全年高温,湿润的热带雨林中乔木往往有板状根,树的分支不发达,C错误;
D、分布于我国华北等地的落叶阔叶林夏季枝叶茂密,呈绿色,冬季则树叶枯落;树冠发达,林冠往往整齐;芽具有鳞片,树皮厚,D正确。
7.D
A、灌木丛和草本植物等形成垂直结构,植物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A错误;
B、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B错误;
C、在适宜环境条件下,经过漫长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才有可能最终演替成为森林群落,C错误;
D、该群落可能朝着物种丰富度更高,食物网更复杂的方向演替,最终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
8.B
A、竹林中的竹子属于同一物种,是种群而非群落,而垂直结构属于群落特征,A错误;
B、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在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B正确;
C、大鲈鱼吃小鲈鱼是种内斗争,而非捕食,C错误;
D、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D错误。
9.C
A、由图分析可知,当最大全长小于70cm时,物种数量随最大全长的增加显著减少。当最大全长大于70cm时,物种数量随最大全长的增加而缓慢减少,A错误;
B、调查该珊瑚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就是要调查分布在该珊瑚礁的所有生物的物种数,B错误;
C、由图可知,小型鱼物种数量多,因此在浪花礁鱼类的体型大小分布上,小型鱼类占据了主导地位,C正确;
D、若没有人类的直接干扰,但是环境的变化,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变化,浪花礁鱼类组成及其数量可能会发生改变,D错误。
10.B
A、从灌丛到针叶林,再到针阔叶混交林,生境越来越复杂,由表格数据可知,其白马鸡和血雉分布占比会发生改变,说明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A正确;
B、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属于不同地域的分布,不在同一个生态系统,其分布差异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由表格数据可知,季节交替(旱季和雨季)影响两物种对植被类型的选择,如旱季时,针阔叶混交林白马鸡的分布占比高,而血雉的分布占比更低。三种植被类型中,旱季与雨季血雉的分布占比差值大于白马鸡的分布占比差值,说明降雨对血雉的影响更大,C正确;
D、由图可知,两物种在8:00左右相对密度最大,说明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一天的时间内,其相对密度会很大的波动,说明在日活动节律上两物种存在生态位分化,D正确。
11.A
A、大藤壶在潮间带均可生存是环境因素决定的,小藤壶只能在较高处生存是与藤壶的种间竞争导致的,因此影响大藤壶和小藤壶成体栖息地分布是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A正确;
B、由图可知,两种藤壶分布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的垂直结构,二者生态位有部分重叠,B错误;
C、小藤壶的生态位可向下延伸至大藤壶分布区,但潮间带下部小藤壶种群密度低是被捕食和自身生长特点及环境影响的结果,利于二者的生存,C错误;
D、藤壶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藤壶的种群密度,D错误;
12.D
A、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群落类型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天山北麓各群落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错误;
C、研究天山北麓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通过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C错误;
D、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就为群落的季节性,D正确。
13.C
A、封山育林保留了原有的土壤和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所以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B正确;
C、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和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C错误;
D、自然群落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并不是一个绝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
14.D
A、荒漠有一定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发生的岩体为次生演替,A正确;
B、原有优势种在发展过程中,优势地位会被其他物种取代,群落内部的环境会变得不适于自身的发展,B正确;
C、演替可形成更复杂的群落结构,可更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能量,C正确;
D、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温带森林,如温带落叶阔叶林,D错误。
15.C
A、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错误;
B、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在该演替的过程中,草本植物的种类逐渐增多而后减少,B错误;
C、与自然演替相比,退耕还林是人为条件下对群落演替速度和方向的改变,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加快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确;
D、在演替过程中,只要条件适宜,灌木的优势地位最终会被乔木取代,但不会消失,D错误。
16.(1)充分利用栖息空间、食物条件(食物)
(2)围湖造田造成湖泊环境变化
(3)金鱼藻在湖泊中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物种丰富度增大、优势物种改变、空间结构变复杂、种间关系变复杂
(1)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动物的分层可以充分利用栖息空间、食物条件(食物)。
(2)依题意,自20世纪60年代起,长江中游某湖泊进行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湖水面积缩减近50%,围湖造田造成湖泊环境变化,使得群落的优势物种发生改变。
(3)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 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因此,若要研究金鱼藻的生态位,研究的内容有金鱼藻在湖泊中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恢复湖泊生态过程中,排除人类活动的干扰,湖泊群落发生次生演替,则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大、优势物种改变、空间结构变复杂、种间关系变复杂。
17.(1) 大 结构
(2) 不同程度的放牧强度 样方 基本相同 减小 差
(3)K/2
(1)优势种是指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有明显决定作用的物种。贝加尔针茅作为优势种,应该具有生活力强、个体数量多和生物量大,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2)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草原放牧强度和氮素施加量对草原群落的影响,自变量是放牧强度和氮素施加量,检测指标是丰富度相对量。据图所示,设置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组,每个氮素水平都设置不同程度的放牧强度处理。
植物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
图示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组之间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基本相同。据图所示,高放牧强度下物种丰富度相对量远小于不放牧对照,说明过度放牧会导致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减小。由于过度放牧使适口性好的植物先被家畜采食,使其与适口性差的植物竞争资源时容易处于劣势。
(3)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根据逻辑斯谛增长(“S”形增长)原理,牧民应将家畜种群数量维持在K/2水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