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和细胞核 专项练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文档属性

名称 细胞膜和细胞核 专项练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1-11 15:4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细胞膜和细胞核 专项练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细胞膜功能的描述且正确的是( )
①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水生植物丽藻通过细胞膜的主动运输使细胞中K+浓度比池水高
③细胞膜外表面存在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密切关系
④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科学家设计了仅1纳米宽的分子转子,该转子由紫外光驱动,能以每秒200万~300万的转速进行旋转,从而在单个细胞的膜上钻孔。当分子转子与特定的靶细胞结合后,就有望将治疗试剂运送到这些细胞中,或者直接诱导这些细胞死亡。如图为分子转子钻孔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治疗试剂运送到细胞中,分子转子需要钻开两层生物膜
B.钻孔后才可以运送治疗试剂,不能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该过程体现出磷脂分子具有流动性,而蛋白质分子无流动性
D.一个细胞是否能成为靶细胞,很可能与其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3.分散到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会自发组装成充满液体的球状小泡,称为脂质体。图是一种能定向运送药物的“隐形脂质体”。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脂质体的“膜”与细胞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B.图中脂质体所运载的药物B为水溶性药物
C.脂质体膜上的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癌细胞,从而将药物定向运送到癌细胞
D.由于脂质体表面不具备可供白细胞识别的糖蛋白,故能避免被白细胞识别和清除
4.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如图是细胞核的结构简图,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结构①在细胞的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形态
B.结构②与核糖体及某种RNA的形成有关
C.结构③仅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蛋白质和RNA通过核孔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5.如下图为典型的细胞核及其周围部分结构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2为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核孔
B.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孔数目多,有利于DNA和RNA进出
C.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最本质的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D.任何细胞核糖体的形成都与细胞核内的4有关
6.下图1为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图2表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图,其中的①②③均能运动
B.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与图1中的结构③密切相关
C.图2中的激素可以是胰岛素,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起作用
D.除图2方式外,还存在其他信息交流方式,但都需要膜上受体的协助
7.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在细胞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包括三个步骤:绿色荧光染料与 膜上的蛋白质结合,细胞膜上呈现一定强度的绿色;激光照射猝灭(漂白)膜上部分绿色荧光;检测猝灭部位荧光再现速率。利用该技术测得膜上受激光照射部位的荧光强度和时间 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技术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应用该技术可以测定膜上单个蛋白质的流动速率
C.降低实验温度,漂白区域荧光强度恢复到 F2 的时间将延长
D.若不用激光照射淬灭,而是细胞膜的两部分分别被绿色和红色荧光材料标记,则一段时间后两种颜色的荧光会均匀分布
8.核孔复合体是核膜上沟通核质和细胞质的复杂隧道结构,由多种核孔蛋白构成,对进出核的物质有控制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核孔复合体对物质的运输具有选择性
B.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核孔复合体数目很少,因此红细胞代谢较弱
C.核孔复合体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D.tRNA在细胞核内合成,运出细胞核发挥作用与核孔复合体有关
9.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蛋白质是细胞核中染色质的组成成分
B.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C.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大分子物质也可以
D.染色质和染色体是不同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存在形式
10.核小体是染色质组装的基本结构单位,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左右的DNA进一步扭曲盘绕形成的超螺旋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以及一个分子的组蛋白H1.下列有关核小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B.沙眼衣原体核小体中含有C、H、O、N、P元素
C.高倍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核小体
D.核小体中的组蛋白在细胞质合成后经核孔的选择作用进入细胞核
11.许多植物在种子发育时会储存大量的油脂,油脂积累在油质体中,油质体的产生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油脂与磷脂分子都是脂质,所含元素相同
B.内质网能衍生出油质体与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C.油质体的膜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
D.富含油脂的种子播种时宜深种
12.螺旋藻是一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蓝细菌门颤藻科螺旋状微藻,它含多种人体所需的元素,如钙、镁、钠、钾、磷、碘、硒、铁、铜、锌等,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为是一种未来食品。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新鲜的螺旋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H2O
B.螺旋藻有叶绿体,能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是自养型生物
C.螺旋藻含有的元素中Fe、Mn、Zn属于微量元素
D.螺旋藻无生物膜系统,黑藻有生物膜系统
13.如图表示人体中吞噬细胞吞噬、清除衰老红细胞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吞噬泡与②的融合体现膜的流动性
B.②中的水解酶将吞噬泡中的蛋白质、RNA、DNA等降解
C.吞噬细胞识别衰老的红细胞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D.结构②为溶酶体,是由①断裂后形成的
14.细胞自噬有三种形式,如下图所示。衰老、受损的细胞器可通过巨自噬或微自噬途径进入溶酶体,结构或功能异常的蛋白质会被分子伴侣识别、转运到溶酶体中。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细胞内缺少内质网膜时,自噬过程仍能发生
B.巨自噬和微自噬过程都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C.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不需要膜蛋白的参与
D.细胞自噬能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15.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在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合成蔗糖,如图表示蔗糖运输至韧皮部薄壁细胞和伴胞的过程,其中①表示H+-蔗糖同向运输载体,②表示H+-ATP酶,③表示W载体。韧皮薄壁细胞内能积累高浓度的蔗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蔗糖通过协助扩散出韧皮薄壁细胞
B.蔗糖通过胞间连丝进入韧皮薄壁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C.抑制细胞呼吸,蔗糖进入伴胞的运输会受影响
D.图示过程说明某些转运蛋白兼有酶活性
二、非选择题
16.有迁移能力的动物细胞边缘常见不规则突出物,曾被认为是细胞膜碎片。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在电镜下发现这些突出物具有石榴状结构(PLS),如图1。
请回答问题:
(1)若PLS是细胞膜碎片,则其主要成分应包括 和蛋白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 等功能。
(2)科研人员分析了PLS中蛋白质的来源及其功能,结果如图2,发现与“PLS是细胞膜碎片”的观点不符,理由是:该结构中的蛋白质 。
(3)科研人员将细胞中只参与PLS形成的特定蛋白质用荧光蛋白标记,追踪在细胞迁移过程中PLS的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分别用细胞迁移促进剂和抑制剂处理可迁移细胞,实验结果如图3,推测PLS的形成与细胞迁移有关,依据是 。
②细胞沿迁移路径形成的PLS,其荧光在形成初期逐渐增强,推测迁移细胞可主动将细胞中的蛋白运输到 中。
③迁移细胞在某处产生PLS,后续细胞经过此处时,若观察到 ,则说明PLS被后续细胞摄取。进入后续细胞的PLS最可能在 (细胞器)中被分解。
(4)具有迁移能力的细胞可普遍形成PLS,后续细胞摄取PLS后,可获知细胞的迁移路线等信息。综上分析,PLS的形成可能与细胞间的 有关。
17.下图1所示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为典型的细胞核及其周围部分结构示意图。

(1)图1中细胞膜的外侧是 (填“M”或“N”)侧,判断的依据是 。
(2)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性,这是因为 。
(3)图2中[3] 主要由 组成,[2]的功能是 。
(4)为研究细胞中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关系,细胞生物学家以伞藻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甲伞藻的A部分与乙伞藻的B部分(如图)嫁接在一起,发现第一次长出的帽状体呈中间类型;若切除这一帽状体,第二次长出的帽状体则与甲的帽状体形状相同。当伞藻的帽状体长到一定大小时,就不再继续长大,而是开始发生细胞分裂;在帽状体已经长出、核将要分裂时,将伞切去,核的分裂就受到抑制,直到新的帽状体再生出来,核才恢复分裂。

①你认为第一次长出的帽状体呈中间类型的原因是 。
②有人认为细胞开始分裂与细胞核质体积的比例有关,当细胞核的体积与细胞质的体积比值太小时,细胞就会发生分裂;反之,就不会发生分裂。请你利用伞藻设计一个补充实验,进一步证明上述假说 。
参考答案:
1.A
①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属于细胞膜的功能,①正确;
②水生植物丽藻通过细胞膜的主动运输使细胞中K+浓度比池水高,体现了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②正确;
③细胞膜外表面存在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属于细胞膜的功能之一,③正确;
④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属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④错误。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2.D
A、细胞膜是单层膜,因此将治疗试剂运送到细胞中,分子转子需要钻开一层生物膜,A错误;
B、钻孔前治疗试剂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错误;
C、细胞膜中的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图示过程不能体现出蛋白质分子无流动性,C错误;
D、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所以一个细胞是否能成为靶细胞,很可能与其表面的糖蛋白有关,D正确。
3.B
A、脂质体的“膜”结构与细胞膜相似,两者均以磷脂双分子层(脂双层)作为基本支架,A正确;
B、磷脂分子的头部具有亲水性,尾具有疏水性,图中药物A位于脂质体内部,接近磷脂分子的头部,为水溶性药物,药物B位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接近磷脂分子的尾部,为脂溶性药物,B错误;
C、脂质体膜上镇嵌的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癌细胞,从而将药物定向运送到癌细胞,从而杀死癌细胞,C正确;
D、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有关,“隐形脂质体”在运送药物的过程中,能避免被吞噬细胞识别和清除,原因可能是脂质体表面不具备可供吞噬细胞识别的糖蛋白,D正确。
4.C
A、结构①在分裂间期是染色质的形态,到分裂期高度螺旋化为染色体,A正确;
B、结构②是核仁,核仁与核糖体及某种RNA的形成有关,B正确;
C、结构③是核孔,据图所示部分小分子物质也可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C错误;
D、蛋白质和RNA通过核孔的运输由ATP水解供能,D正确。
5.C
A、图中2为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但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不能自由通过,A错误;
B、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重要通道,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孔数目多,有利于RNA等物质的进出,但DNA不能通过核孔,B错误;
C、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最本质的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C正确;
D、结构4是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原核生物没有核仁,其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无关,D错误。
6.C
A、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都能运动,蛋白质大多能运动,但不是所有,A错误;
B、③为糖蛋白,糖蛋白上的糖类分子参与构成糖被,主要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关,与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无关,B错误;
C、图2中的激素可以是胰岛素,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起作用,C正确;
D、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不需要膜上受体协助传递信息,D错误。
7.B
A、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
B、该技术不能定膜上单个蛋白质的流动速率,B错误;
C、降低实验温度膜的流动速度下降,漂白区域荧光强度恢复到F2的时间将延长,C正确;
D、若不用激光照射淬灭,而是细胞膜的两部分分别被绿色和红色荧光材料标记,则一段时间后两种颜色的荧光会均匀分布,D正确。
8.B
A、核孔复合体由多种核孔蛋白构成,对进出核的物质有控制作用,说明核孔具有选择性,A正确;
B、人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因此也没有核孔复合体,B错误;
C、核孔复合体是核膜上沟通核质和细胞质的复杂隧道结构,核孔复合体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C正确;
D、tRNA在细胞核内形成,通过进入细胞质发挥作用,与核孔复合物有关,D正确。
9.D
细胞核中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A正确;遗传物质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能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B正确;分子直径较小的物质可通过核孔,大分子物质如酶、RNA等也能通过核孔, C正确;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存在形式,D错误。
10.B
A、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A正确;
B、衣原体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质,而核小体是染色质组装的基本结构单位,故沙眼衣原体没有核小体,B错误;
C、依据题干信息,核小体是由200bp左右的DNA进一步扭曲盘绕形成的超螺旋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以及一个分子的组蛋白H1,所以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高倍显微镜下观察不到,C正确;
D、组蛋白的合成场所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属于生物大分子,而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故核小体中的组蛋白在细胞质合成后经核孔的选择作用进入细胞核,D正确。
11.C
A、油脂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而磷脂分子可能还有N和P,A错误;
B、内质网能衍生出油质体与膜的流动性有关,B错误;
C、据图可知,油质体的膜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C正确;
D、富含油脂的种子含有的C和H较多,O较少,需要的氧气较多,故富含油脂的种子播种时宜浅种,D错误。
12.B
A、螺旋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A正确;
B、螺旋藻是蓝细菌的一种,无叶绿体,但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能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是自养型生物,B错误;
C、Fe、Mn、Zn在人体中含量较少,属于微量元素,C正确;
D、螺旋藻是原核生物无生物膜系统,黑藻是真核生物有生物膜系统,D正确。
13.B
A、 吞噬泡与②的融合体现膜的结构特性,即膜的流动性,A正确;
B、吞噬泡中是衰老的红细胞,衰老的红细胞没有RNA和DNA,B错误;
C、吞噬细胞的表面具有能够识别衰老的红细胞的糖蛋白,C正确;
D、 据图分析,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形成的,D正确。
14.C
A、据图分析,没有内质网巨自噬不能进行,但可以进行微自噬,A正确;
B、巨自噬和微自噬过程中都存在生物膜的形变,即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B正确;
C、据图分析分子伴侣介导需要膜受体的参与,即需要膜蛋白参与,C错误;
D、细胞自噬可以清除衰老、受损的细胞器,分解结构或功能异常的蛋白质,从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D正确。
15.B
A、蔗糖出韧皮薄壁细胞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转运蛋白的协助,属于协助扩散,A正确;
B、叶肉细胞产生的蔗糖通过胞间连丝进入韧皮薄壁细胞,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B错误;
C、蔗糖进入伴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抑制细胞呼吸会影响能量供应,蔗糖进入伴胞的运输会受影响,C正确;
D、图示H+-ATP酶既能转运H+,又有ATP水解酶的活性,D正确。
16. 磷脂 物质运输、信息交流、催化 不仅来自于细胞膜,也不只具有细胞膜蛋白质的功能 促进细胞迁移,PLS增多(抑制细胞迁移,PLS减少) PLS 荧光标记出现在后续细胞中 溶酶体 信息交流(通讯)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物质运输、信息交流、催化等。
(2)通过该图可以看出,该蛋白质主要来源于细胞膜和细胞质等,功能中显示也不只具有细胞膜蛋白质的功能,故PLS是细胞膜碎片观点不对。
(3)①由图示可以看出,处理组较未处理组比较,促进细胞迁徙,PSL增多,故PLS的形成与细胞迁移有关。
②由“细胞沿迁移路径形成的PLS,其荧光在形成初期逐渐增强”推测迁移细胞可主动将细胞中的蛋白运输到PLS中。
③荧光标记出现在后续细胞中,说明PLS被后续细胞摄取,溶酶体具有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的功能。
(4)“可获知细胞的迁移路线等信息”说明PLS的形成可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17.(1) M M侧有多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
(2) 流动 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3) 染色质 DNA和蛋白质 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4) 细胞质中原有物质仍能发挥作用,嫁接后长成的帽状体有甲、乙两种伞藻的蛋白质,故呈中间类型 在帽状伞尚未长成、核不分裂时,将幼小的帽状伞切去,嫁接上一个长成的帽状伞,这个原不该分裂的核就开始分裂了
4表示核仁,5表示核膜。
【详解】(1)图1中糖蛋白位于M侧,而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因此,代表细胞膜外侧的是M侧。
(2)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这是因为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且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
(3)图2中[3]为染色质,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与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2]代表的是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 
(4)①由于伞柄细胞质和假根中原有物质仍能发挥作用,嫁接后长成的帽状体有甲、乙两种伞藻的蛋白质,故第一次长出的帽状体呈中间类型。
②有人认为细胞开始分裂与细胞核质体积的比例有关,当细胞核的体积与细胞质的体积比值太小时,细胞就会发生分裂;反之,就不会发生分裂。结合题目信息可以在帽状伞尚未长成、核不分裂时,将幼小的帽状伞切去,嫁接上一个长成的帽状伞,此时细胞核的体积与细胞质的体积比值变小,此时这个原不该分裂的核就开始分裂了,因而证明了题中的相关结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