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提高练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备考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提高练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备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1 15:5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提高练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备考
一、单选题
1.永嘉南渡后,玄学清谈在江南风靡一时,而在北方几乎断绝。且南学重义解,儒经注疏多以老庄之言,与汉人说经相去甚远;北学则重名物训诂,与南学差异甚大。这反映了( )
A.儒学地位深受道家冲击 B.南北学说并存发展
C.北方学术因南迁而凋敝 D.南学继承汉代经学
2.南北朝时期,南北儒学学风有别,南学“约简”,北学“深芜”。到隋代刘程“学通南北”,还为儒家典籍及旧注作解释,士大夫“咸师宗之”。这体现了( )
A.“三教合一”趋势逐渐加强 B.选官制度的改革扩大了统治基础
C.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学术发展受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
3.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提到“隋、唐盛运复兴,其时则佛学亦有新蜕变。教义精神,逐渐中国化;而佛法重心,亦逐步南移。”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佛教传播平民化 B.活字印刷的普及
C.戏曲艺术大众化 D.理学体系的建立
4.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5.中国古代绘画功能论在汉末魏晋时期发生转变,具体表现为由春秋两汉时偏重绘画对客观对象的把握、探讨绘画与外在理性世界的联系、宣扬绘画的“教化”功能,演变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绘画对作者心灵的主观抒写与对主体情感的认知,宣扬绘画的“畅神”功能。这一转变( )
A.强化了绘画的社会实用功能 B.受到政治文化与哲学思潮影响
C.冲击了儒家正统思想的地位 D.促进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兴起
6.贾思勰编撰《齐民要术》的标准有三:农业及食品加工存储技术属于“资生之业”,要“靡不毕书”;对尚未引进的国外作物仅存其名目;对“商贾之事”和“花草之流”绝不记录。这表明《齐民要术》的社会历史价值是(  )
A.革新传统农业技术 B.倡导农业立国精神
C.推动中外文化交融 D.增益国家粮食安全
7.唐朝初年,孙思邈著《千金方》等书,总结唐以前的医药学成果,兼及养生方法,对道教医药学做出很大贡献;成玄英为老庄作注疏,结合老庄,吸收佛教学说,将《老子》中的“玄之又玄”解释为“重玄”。上述现象,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唐朝初年( )
A.思想文化兼收并蓄 B.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C.中外文明交流繁盛 D.中医独特理论体系的完善
8.璎珞原为古代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后来随着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唐代时,被爱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进,变成了项饰。它形制比较大,在项饰中最显华贵。这表明( )
A.佛学影响民众审美观念 B.佛教文化影响唐代社会生活
C.佛教冲击传统主流思想 D.唐朝政府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9.公元734年,日本僧人荣叡和普照来华求法,并在洛阳邀请到了唐僧道琳、印度僧人菩提迁那、占城乐师佛哲、波斯哲人李密器等人一同赴日。这可以用于印证( )
A.洛阳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B.日本遣唐使以求法僧人为主
C.唐朝政府推动了宗教交流 D.中外交流由陆路向海路转变
10.穿带壶一面扁平易于携带,多流行于西亚地区。扬州唐墓曾出土长沙窑生产的穿带壶,器身饰有阿拉伯文“真主”等字样。此文物的发现说明( )
A.扬州与长沙间贸易往来频繁 B.伊斯兰教受唐朝统治者重视
C.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中外交流 D.外国商品因朝贡贸易而流行
11.曹魏景元年间的摩崖刻石作品《李苞通阁道题名》,在隶书中间用楷体。魏晋之际,钟繇自习三体,其“章程书”为八分汉隶,“铭石书”则为正楷。王羲之将个人审美意识寄托于字体、笔意、结构、走势,其书法自由潇洒。王献之则将行书发展为“今草”。这反映出( )
A.书法的艺术性特征日益明显 B.玄学思潮影响艺术审美倾向
C.另辟蹊径成为新的艺术时尚 D.政权分立激发文人家国情怀
12.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科技 评价
A 《千金方》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B 《齐民要术》 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C 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D 《唐本草》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A.A B.B C.C D.D
13.唐朝时期,中亚康国农事有关的民间歌舞——“泼水乞寒”曾盛行于长安地区,其乐曲“苏幕遮”因受到人们的喜爱而被民间曲子所吸收。据此可知唐朝( )
A.农业发展影响艺术创作 B.对外交流推动艺术发展
C.因俗而治繁荣文化市场 D.西域文化受统治者重视
14.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5.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各具风格。南朝作品体现的文学性较强,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北朝作品体现的纪实性较强,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衡之的《洛阳伽蓝记》。这( )
A.促进了南北朝民族交流融合 B.体现了文明发展的延续性
C.有利于隋唐多元文化的发展 D.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国瓷器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交流和贸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之时胡风盛行,有一种被称为胡瓶的银带把壶沿丝路传入中原,这便是唐三彩凤首壶的原型,银带把壶有“萨珊(波斯王朝)式”和“粟特(西域古国)式”之分。唐三彩凤首壶在继承“粟特式胡瓶”长颈、扁腹、圈足、单柄特征的基础上,将凤鸟的头部雕塑成具有三维空间特征的立体造型,使得凤首壶多了几分传统意韵,更重要的是,这从整体上改变了壶的形制结构,使之成为一种新的器形,凤首壶腹部两面堆贴纹饰、有弯弓骑射的人物,有翩斑起舞的凤凰,所饰纹样明显汲取了本土化的艺术元素。隋唐以来,凤乌纹摆脱了原始迷信和宗教思想的限制,在各种工艺品上展翅鸣舞,是这一时代审美特征的显现。
——摘编自罗佳《唐宋陶瓷凤首壶所见丝绸之路艺术交流》
材料二
自唐朝起,中国瓷便开始风靡亚洲内部贸易市场;而在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之后,瓷器更成为连接亚洲与欧洲,乃至美洲的重要货物。随之而来的是文化、技术上的密切交流、传播与融合,促成了欧亚大家族瓷器制造的繁荣发展。虽然外销瓷往往被中国人认为在品质上不如内销瓷,但实际上,它比内销瓷更深入地渗透到世界上的贸易。
——摘编自〔德〕吉乐《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外销瓷如何塑造全球化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凤首壶所呈现的时代风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瓷器风靡世界的主要原因以及外销瓷对世界的影响。
三、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长廊中,曹操可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演变。下表为古代中国不同作品关于曹操形象的历史叙述。
记述 出处
“曹操少时见乔玄,玄谓之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世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曹操辅佐汉献帝如“伊尹之臣殷室,王道昏而复明;霍光之佐汉朝,皇纲否而还泰。” 唐太宗李世民《祭魏太祖文》
“操阴贼险狠,特鬼蜮之雄者。” [北宋]苏轼《孔北海赞》
“皇叔刘备仁德之人,曹操兵已至,杀人不知其数,俺百姓来随皇叔,便死不悔。” [元]《三国志平话》
“好游猎、喜歌舞、游权谋、多机变”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
“曹孟德,八里桥前把行饯,谋害圣贤。关老爷,刀挑红袍,药酒祭天把火光现,曹操胆寒。” [清]《灞桥挑袍》
——摘编自陈天祥《曹操形象的历史演变》等围绕“曹操在中国古代形象的演变”这一主题,从上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永嘉南渡,玄学传播至江南后,南北学术发展不同。南学重义解,重视老庄骈文,北学重名物训诂,南新北旧,并立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玄学冲击儒学正统地位,排除A项;南学与汉人说经相去甚远,排除D项;永嘉南渡后,北方学术恢复了汉代传统,并未凋敝,排除C项。故选B项。
2.D
南北朝时期,南朝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玄学成为时代风尚,南北方差异明显。隋朝实现国家统一,推动南北儒学学风合流。,因此学术发展受到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儒学,没体现三教合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学术的发展,不是选官制度,排除B项;儒学当时就是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3.A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隋唐大一统盛世局面出现,佛教为了更好的在中国传播,教义有了新蜕变,教义精神逐渐中国化、平民化,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北宋年间,理学体系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
4.C
据题干“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并结合所学可知,王羲之的书法不仅结构好,笔体好,并且还具有“丈夫之气”,符合唐太宗时期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C项正确;皇帝好恶只能影响社会对艺术的批判,“决定”表述绝对,排除A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可得出对书法艺术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唐太宗认可王羲之的书法,也仅代表唐代的审美风格,仅据该材料不能得出王羲之书法“不可超越”,排除B项;“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只解释了南朝后期和太宗时期唐朝社会对艺术的认可风格不同,不能解释“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5.B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连年的战乱和社会动荡中,文人儒士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发生着变化,对政治的厌恶和对现实的不满促成了玄学的兴起,文人士大夫由此逃避现实,寻求精神寄托和个性解放,故这一时期的绘画创作更多“注重 主观抒写与对主体情感的认知”,B项正确;当时绘画更注重个体感受,而非社会功能,排除A项;材料中绘画功能由“教化”转为“畅神”不足以冲击儒家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文人画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讲求意境,始于唐,排除D项。故选B项。
6.D
根据材料“农业及食品加工存储技术属于“资生之业”得出,《齐民要术》注重食品的加工和储存,有利于提高国家粮食安全,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加工和储存技术,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农业对国家的影响,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齐民要术》对国外作物仅存其名目,排除C项。故选D项。
7.A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时期孙思邈总结以前医学成果,吸收道教、佛教相关理论,充实中医理论,说明思想文化兼收并蓄,A项正确。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不符合材料中中医理论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国内思想交流,不属于中外文明交流,排除C项;材料强调思想的借鉴,无法体现中医独特理论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8.B
古代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随着佛教传入了中国,并且在唐代女性的改进下成为了华贵的装饰品,体现了佛教文化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佛学对民众审美观念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佛教对儒家思想的冲击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材料未涉及三教并行政策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9.A
根据材料“日本僧人荣叡和普照来华求法,并在洛阳邀请到了唐僧道琳、印度僧人菩提迁那、占城乐师佛哲、波斯哲人李密器等人一同赴日。”及所学可知,日本僧人荣叡和昔照在洛阳邀请到了唐僧道琳、印度僧人菩提迁那、占城乐师佛哲、波斯哲人李密器等人,说明在洛阳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精英,据此可知,该史实可以印证当时的洛阳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A项正确;日本遣唐使以学习政治制度为主,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作用,得不出唐朝政府推动了宗教交流,排除C项;材料是材料未涉及中外交流由陆路向海路转变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据本题材料“扬州唐墓曾出土长沙窑生产的穿带壶,器身饰有阿拉伯文‘真主’等字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本流行于西亚地区的“穿带壶”,却在中国长沙被生产出来,且壶身装饰带有阿拉伯文,说明唐朝海上丝绸贸易兴盛,内陆城市长沙的长沙窑瓷器大量出口,说明外向型经济发展兴盛,而唐代对外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所以长沙生产了具有西亚风格的器具,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与西亚的文化交流状况,仅凭材料无法对唐代扬州与长沙之间的贸易往来是否频繁,排除A项;据材料“器身饰有阿拉伯文‘真主’等字样”,不能得出伊斯兰教受唐朝统治者重视的历史结论,排除B项;唐代与西亚的贸易交往并不属于朝贡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根据材料可知,“在隶书中间用楷体”“将个人审美意识寄托于字体、笔意、结构、走势,其书法自由潇洒。”“将行书发展为‘今草’”,这些都反映了书法艺术讲究个性,艺术性特征越来越明显,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玄学思潮,排除B项;材料中书法的发展是在传统中创新,并非另辟蹊径,排除C项;虽然此时政权分立,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激发文人的家国情怀,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根据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代建设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C项正确;《千金方》是私人撰述的医学书籍,排除A项;《齐民要术》是农书,排除B项;《唐本草》是药物学著作,而非农书,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据本题材料可知,在唐朝,中亚康国乐曲“苏幕遮”受到人们喜爱而被民间曲子所吸收,这反映出唐朝的对外交流推动了艺术发展,B项正确;材料主要内容是唐朝对外交流对艺术的影响,没有涉及唐朝农业发展,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唐朝的对外交流对艺术的影响,没有涉及唐朝因俗而治的政策对文化市场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民间对西域文化的喜爱,但是不能直接反映出统治者重视西域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据题干“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传到中国”可直接得出,“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不能体现沿线地区“经济是否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丝绸之路”是否是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也不能得出中国是否是世界经贸“中心”,排除BC项。故选D项。
15.C
据材料“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各具风格。南朝作品体现的文学性较强,北朝作品体现的纪实性较强”可知,南北朝文化的发展使中国古代文化更加丰富,有利于唐多元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题目中主要讨论的是文学作品的风格,并未直接提及民族交流融合,排除A项;材料中讨论的是南北朝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学风格,而非同一文明或文化的延续,排除B项;中华文化的开放性主要指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包容,题干中主要说的是南北朝自身文学作品的特点,与开放性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6.(1)特点:开放包容;富于创新;豪放大气。
(2)主要原因:中国瓷器制作工艺精湛,品质优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的瓷器贸易进一步扩大到了欧洲和美洲,成为了连接亚洲与欧洲美洲的重要货物;中国瓷器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也与文化交流和传播有关。
影响:外销瓷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制瓷技术的交流和传播;促进了欧洲瓷器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和传播。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一关键信息,“在继承‘粟特式胡瓶’长径、扁腹、圈足、单柄特征的基础上,将凤鸟的头部雕塑成具有三维空间特征的立体造型,使得凤首壶多了几分传统意韵”,从中概括其时代风格:开放包容,富于创新;“凤首壶腹部两面堆贴纹饰、有弯弓骑射的人物,有翩斑起舞的凤凰”,从中概括其时代风格:豪放大气。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瓷器制作工艺精湛,品质优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由材料“自唐朝起,中国瓷便开始风靡亚洲内部贸易市场;而在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之后,瓷器更成为连接亚洲与欧洲,乃至美洲的重要货物。”可知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的瓷器贸易进一步扩大到了欧洲和美洲,成为了连接亚洲与欧洲美洲的重要货物;由材料“随之而来的是文化、技术上的密切交流、传播与融合,促成了欧亚大家族瓷器制造的繁荣发展。”可知中国瓷器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也与文化交流和传播有关。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自唐朝起,中国瓷便开始风靡亚洲内部贸易市场;而在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之后,瓷器更成为连接亚洲与欧洲,乃至美洲的重要货物。”得出外销瓷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随之而来的是文化、技术上的密切交流、传播与融合,促成了欧亚大家族瓷器制造的繁荣发展。”得出促进了制瓷技术的交流和传播;促进了欧洲瓷器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和传播。
17.论题:宋代以后,曹操形象呈现负面化。
阐述:三国至隋唐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曹操突出的政治与军事才能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顺应民众需求。因此,这一时期,对曹操的评价以正面为主,认为其是英雄;宋代,理学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曹操挟持汉献帝的行径与其倡导的封建道德规范不符。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盛,民间文艺作品对曹操奸雄形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因此,宋代以后,对曹操的评价日渐负面化,认为其是奸雄。
综上所述,曹操在中国古代形象的演变,是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材料主要反映了曹操在中国古代形象的演变,根据材料“曹操少时见乔玄,玄谓之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世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曹孟德,八里桥前把行饯,谋害圣贤。 关老爷,刀挑红袍,药酒祭天把火光现,曹操胆寒”可知,三国至隋唐时期,对曹操的评价以正面为主,认为其是英雄;宋元明清时期,对曹操的评价日渐负面化,认为其是奸雄。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即可,如:三国至隋唐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曹操突出的政治与军事才能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顺应民众需求。因此,这一时期,对曹操的评价以正面为主,认为其是英雄;宋代,理学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曹操挟持汉献帝的行径与其倡导的封建道德规范不符。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盛,民间文艺作品对曹操奸雄形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因此,宋代以后,对曹操的评价日渐负面化,认为其是奸雄。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如:综上所述,曹操在中国古代形象的演变,是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