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辛亥革命 基础练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备考
一、单选题
1.1904年《南洋官报》发表文章《皖南风俗利病说》,细数当地存在的六大问题,如地广人稀,多商少农;没好好开发黄山上的药材资源等,解决措施即“垦荒地、讲种植、开矿产、兴水利”。1905年《北洋官报》曾报道新闻一则“洋烛一宗,近来销售颇巨,上海早经设厂仿制,借以抵制外货,成效卓著”。这些近代报纸反映了( )
A.新思潮的萌发 B.中体西用原则 C.维新变法主张 D.实业救国思想
2.湖北军政府成立后,将所属军队的编制分为步兵、骑兵、炮兵、辎重队、医队(如下表所列)。这一做法( )
基本编制 8人为1排,3排为1列,共25人;4列为1队,共107人;4队为1营,共444人;4营为1标,共1800人。1标中设1个炮队、1个工队、1个医队、1个辎重队(编制暂由标统决定)
相关待遇 步兵每月饷银10元,排长20元,副排长15元,号旗手、号筒手15元,鼓乐手、旗手20元,列长40元,队长100元,营长300元,标统500元
A.提高了军人的福利待遇 B.避免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C.扩大了湖北的政治影响 D.适应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3.如图所示条文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图中条文的意图是( )
“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参议院有权议决一切法律、预算、决算、税法、币制及度量衡准则,募集公债,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统率全国海陆军,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等,但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受参议院弹劾时,由最高法院组成特别法庭审判,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利。”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防范袁世凯专权
C.宣扬民主共和思想 D.推翻清王朝统治
4.近代以来,面对中国社会的沉沦,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改变贫弱的祖国前仆后继,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20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属于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指使中国( )
A.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B.建立了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
C.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阶段 D.人民经受了民主共和的洗礼
5.民国初,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经由普选产生的议会机构拥有较高的权威,包括大总统在内的各种重要官职,均需选举或得到认可,方能产生;各项法律政令和重大行政事务,亦需经批准方可实施。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解决了社会根本问题
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D.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6.有学者在评价清末预备立宪时认为,由于救亡图存实用价值使然,源于近代西方的宪政被引入中国后,“其本意就发生了变异”。这说明当时( )
A.封建君主专制依然有统治基础 B.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C.资产阶级革命适应了时代需要 D.洋务派救亡图存是当务之急
7.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化的新陈代谢》写道:“当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鸠、卢梭、华盛顿的理想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之后,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楔入到文化心理层面,从中西之间的形而下的比较进入形而上的比较。”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革命派君主立宪的理想因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而破灭
B.东西方文化主要存在“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
C.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层面的过程
D.辛亥革命反映了向西方学习已由器物楔入到制度层面
8.“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内容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从侧面反映了共和已是人心所向
C.中国由此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9.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恰当的是
A.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B.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势力
10.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11.“革命程序”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之一,即主张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的步骤,才能实现最后的目标,即( )
A.政党政治 B.法律治国 C.主权在民 D.平均地权
12.1911年12月,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在致各省都督电中称“今日代表选举,乃认文为公仆”。他发布通令,要求所有政府官员“须知凡属官员,皆系为民服务,官规具在,莫不负应尽之责任,而无特别之利益”。这体现了( )
A.主权在民的理念 B.保护私有财产的意识
C.三权分立的原则 D.责任内阁制度的要求
13.从武昌起义到11月9日,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全国有湖北、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江苏、贵州、安徽、广西、福建、广东13个省和上海市等地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
①“东南互保”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②“三民主义”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③“立宪运动”的失败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④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4.在20世纪的亚洲觉醒中,1911年发生在中国的辛亥革命意义重大,其意义主要在于( )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主权完整
B.使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D.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15.梁启超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这一观点折射出( )
A.启蒙国民思想的必要 B.否定辛亥革命的成果
C.民族主义思想的觉醒 D.共和制度不符合潮流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朱执信(1885-192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理论家,出生于广东番禺的书香世家。1902年,朱执信考入广州“教忠学堂”,接受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教学方针的综合教育。1904年,朱执信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东京法政大学攻读经济专业,并结识了孙中山以及其他留学日本的革命青年,接受了反清革命思想;1905年,担任《民报》主要撰稿人。1906年,他撰文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片段;武昌起义爆发后,朱执信在广东发动民军起义,对于促成广东兵不血刃而光复,起了重大作用。五四运动期间,他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发表《革命党应该如何》等文章。此外,朱执信还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学生爱国精神,积极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白话文。
——摘编自何岸《民主革命家朱执信》
(1)根据材料,概括朱执信对民主革命的贡献。
(2)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执信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1904年8月31日),《孙中山全集》第1卷
材料二
油画《武昌首义》
材料三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基础。不否定皇帝专制,就难以得到辛亥革命后的大幅进步,就难以发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在艰难中诞生、发展和壮大,就不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就不会有现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甚至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辛亥革命反帝不彻底,辛亥革命未能成功地发动和解决农民的问题,都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张海鹏《怎么看待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阐述此类史料的类型及价值。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基础”的理解。
参考答案:
1.D
《南洋官报》主张“垦荒地、讲种植、开矿产、兴水利”能解决皖南当地存在的问题,《北洋官报》报道上海设厂仿制洋烛,很好的抵制了外货,两者都主张发展实业,体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想,D项正确;“新思潮”说法笼统,所指不明,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 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项;维新派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D
湖北军政府成立后,将所属军队的编制分步兵、骑兵、炮兵、辎重队、医队,由此可见,湖北军政府的做法适应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军人福利待遇得到提高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避免阶级矛盾激化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湖北的政治影响力扩大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3.B
依据材料“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但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中能够看出总统权力受到限制,因此颁布该约法的主要目的是防范袁世凯专权,B项正确;中华民国不是中央集权制度,其目的也不是为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条文内容是限制总统权力,其目的不是为宣扬民主共和思想无关,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布的,这时期清王朝已经被推翻了,排除D项。故选B项。
4.D
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指辛亥革命带来的影响,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使人民经受了民主共和的洗礼,D项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辛亥革命革命虽然建立了共和国,但民主并未真正建立,而是处在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之下,排除B项;辛亥革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
5.D
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经由普选产生的议会机构拥有较高的权威”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D项正确;据所学,人民当家做主愿望的实现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A项;材料提及辛亥革命后,振幅改变国家政治结构及法律法令,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根本问题,排除B项;据所学,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是在1949年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6.B
根据材料“由于救亡图存实用价值使然,源于近代西方的宪政被引入中国后,‘其本意就发生了变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宣布预备立宪,主要是为了挽救其统治,并非真正的想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因而注定了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走不通,B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基础如何,且根据所学可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清政府的反动面目,转而支持革命,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资产阶级革命,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预备立宪,并不是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7.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开始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努力,先是看到西方的坚船利炮与技术,以林魏、曾李为代表,这时处于器物的阶段;接着是维新变法和革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与共和政体,以康梁、孙中山为代表,这时上升到制度层面;但二者都有达到目的,故又出现了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以陈李为代表,转向“文化心理层面”。分析选项,C项表述最为准确,所以应选C。
8.B
依据材料“人心所向,天命可知……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是《清帝逊位诏书》的内容,清政府的统治结束,封建帝制终结,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项正确;该文是《清帝逊位诏书》的内容,排除A项;在此之前,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已经在中国确立了共和政体,排除C项;仅从材料,不能得出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排除D项。故选B项。
9.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故选A;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是《钦定宪法大纲》,排除B;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的是辛亥革命的功绩,排除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针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所以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势力与题意无关,排除D。故选A。
10.B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为本题主要考查点。从题干材料扩展,“新县长”作为民国时期的县长,仍然“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表明其深受传统礼教的影响,说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A、D明显错误;C与题意相反,所以应选B。
11.C
“革命程序”论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民主革命从发轫到完成的程序,具体划分为军政、训政和宪政三个时期,是孙中山关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整体发展战略的宏观构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革命程序”论的目标是推翻封建专制,实现主权在民,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党政治,排除A项;法律治国是手段,不是孙中山“革命程序”论的目标,排除B项;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强调官员是人民的公仆要为人民服务,这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没涉及保护私有财产,排除B项;三权分立指的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材料没涉及,排除C项;责任内阁制是《临时约法》中规定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武昌起义爆发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主要是因为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的“东南互保”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中央集权遭到破坏;同时“立宪运动”的失败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并不广泛,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②④错误,排除BCD项。 14.C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 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C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排除A项;中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排除B项;1889年日本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宪法的颁布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政治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由材料“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可知,梁启超认为当时资产阶级共和制难以真正实现是因为中国社会文化落后,国人束缚于旧思想,要实现新制度必须要启蒙国民思想,A项正确;“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指的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北洋军阀所窃取,但并没有否定辛亥革命的成果,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民族主义思想的觉醒不相符,排除C项;材料是梁启超对中国人格觉醒的认知,并没有体现共和制度不符合潮流,排除D项。
16.(1)贡献:担任《民报》撰稿人,宣传了革命思想;介绍了无产阶级政治学说;参与革命实践,发挥重要作用;协助孙中山撰写政论文章;投身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学革命。(答出4点即可)
(2)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思想开放包容、远见卓识;不畏牺牲、献身革命的爱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答出3点即可)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由材料“1905年,担任《民报》主要撰稿人”“撰文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片段”得出担任《民报》撰稿人,宣传了革命思想;由材料“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片段”得出介绍了无产阶级政治学说及革命实践;由材料“武昌起义爆发后,朱执信在广东发动民军起义,对于促成广东兵不血刃而光复,起了重大作用。”得出参与革命实践,发挥重要作用;由材料“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发表《革命党应该如何》等文章”得出协助孙中山撰写政论文章。由材料“此外,朱执信还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学生爱国精神,积极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白话文。”得出投身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学革命。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由材料“出生于广东番禺的书香世家”得出家庭环境及进步思想的熏陶;由材料“朱执信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东京法政大学攻读经济专业”得出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的精神;由材料“1905年,担任《民报》主要撰稿人。1906年,他撰文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片段;”得出其思想开放包容,远见卓识;由材料“武昌起义爆发后,朱执信在广东发动民军起义,对于促成广东兵不血刃而光复,起了重大作用。五四运动期间,他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发表《革命党应该如何》等文章。”得出其不畏牺牲、献身革命的爱国情怀;由材料“此外,朱执信还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学生爱国精神,积极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白话文。”得出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7.(1)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2)类型:图片史料;价值:《武昌首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武昌起义时的场景,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油画属于艺术创作作品,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3)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促进社会进步;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04年中国。根据材料“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孙中山的主张是要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911年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油画《武昌首义》属于图片史料。其价值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武昌首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武昌起义时的场景,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油画属于艺术创作作品,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辛亥革命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基础。不否定皇帝专制,就难以得到辛亥革命后的大幅进步”可知,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促进社会进步;根据材料“就难以发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在艰难中诞生”可知,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根据材料“甚至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如辛亥革命反帝不彻底、辛亥革命未能成功地发动和解决农民的问题,都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可知,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