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提升练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备考

文档属性

名称 辛亥革命 提升练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备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1 15:5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辛亥革命 提升练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备考
一、单选题
1.20世纪初,革命党人运用传统的诗词、戏曲等艺术,又吸收外来的话剧、漫画等,生动形象地宣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清革命的时代主题。革命党人的这些活动( )
A.推翻了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 B.实践了三民主义
C.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D.有利于经济发展
2.关键词搜索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有同学在历史学习中搜索了下列关键词:“中国同盟会”“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据此判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 )
A.维新变法 B.武昌起义 C.“府院之争” D.国民革命
3.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其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此书刚一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畅销全国。这说明( )
A.维新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B.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革命成为当时的历史潮流 D.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4.近代学者王阁运的对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该现象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以后
5.武昌起义后,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内务部取代晚清民政部。其职权变化如表 所示
时期 名称 主要职权
清政府 民政部 管理全国警察、卫生、户口等事务
南京临时政府 内务部 管理警察、卫生、宗教、礼俗、户口、田土、水利、工程、善举、公益及地方行政事务,监督所辖各官署及地方官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贯彻民生主义思想 B.意图重建社会秩序
C.尝试扩大阶级基础 D.全面学习西方制度
6.有学者指出,“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乡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革命”。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群众基础较为薄弱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促使社会风俗的变革
7.近代的《时报》曾这样报道当时的社会氛围:“……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这一社会氛围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学术研究方向引导晚清政体的变革
B.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广泛传播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社会影响深刻
D.近代中国政党政治争取民主的结果
8.1906年清廷启动预备立宪,磕磕绊绊两年后,公布了《宪政筹备九年清单》,堪称预备立宪的“顶层设计”。然而预备事项中有20%属于一般行政事务,与宪政建设毫无关系。另在各部院本机构的清单中,如农工商部的清单共列128项,无一与宪政有关。这表明( )
A.清末新政维护了清朝统治根基 B.清政府借宪政达到固民心目的
C.清末新政能成功实现君主立宪 D.清政府从根本上违背立宪原则
9.梁启超曾论辛亥革命之因缘说:“国人种族观念之郁积、晚清政治之腐恶及威信之失坠、新思潮之输入等等,皆使革命有可能性,所谓因也;铁路国有政策之高压、袁世凯之起用,能使此可能性爆发或扩大,所谓缘也。”梁启超的分析( )
①注意到诱发革命的多重原因 ②着力从经济的角度剖析问题
③认识到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④忽视了革命党人的组织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0.中华民国军需公债自1912年2月2日起发行,定额为1亿元,仅得730余万元;后南京临时政府以轮船招商局为抵押向日本借款等一系列努力失败,孙中山对短期内获得借款已经绝望,不得不接受议和。据此推知( )
A.武昌起义未能触动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 B.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C.财政匮乏是革命派选择妥协的重要原因 D.临时政府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11.下表是“外国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统计表,此表可用于研究( )
外国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张玉法《外人与辛亥革命》)
态度 国籍 美 法 德 俄 日 英
直接参加者 2 2 0 0 75 1
协助 4 4 0 0 22 7
同情 1 5 1 2 39 2
不详 0 5 0 0 10 4
总计 7 16 1 2 146 14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世界列强在华影响力
C.瓜分中国的狂潮 D.辛亥革命的世界影响
12.1912年,“中华女权同志会”创立者林宗素拜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要求承认女子完全参政权,孙立即表示“男女原应一例平等参政”。林将谈话记录公诸报端后,以章太炎为首的“中华民国联合会”随即致信孙中山,说“女子参政之说,果合社会良习惯性虽未敢知,取舍之宜,必应待于众论”。孙为了革命派内部的团结,表示前论“不过个人闲谈”。材料说明( )
A.封建顽固势力依然很强大 B.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C.孙中山注重扩大群众基础 D.传统观念妨碍妇女解放
13.清末新政改革官制、编练新军,倡导创办工商企业,废科举、兴办学堂。其目的是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但事与愿违。预备立宪产生的“皇族内阁”更是让立宪派与其离心。清政府的一系列措施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B.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C.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D.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14.孙中山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实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即此所以慕古之意,正富有理想之证据,亦大有进步之机兆也。”这表明孙中山( )
A.借助传统文化阐述共和思想 B.对三民主义内涵进行修正
C.以传承儒家政治理想为宗旨 D.革命的救国意志更加坚定
15.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省纷纷宣布“独立”。民国成立后,各省自行铸造的铜圆、银圆大量进入市场流通。湖北、四川等多地发行了有“十八星”及“汉”字的钱币。下图为中华民国元年四川大汉军政府铸造的银币。它表明,辛亥革命前后( )
军政府造有“十八星”及“汉”四川银币
A.货币体系走向近代化 B.革命排满一时成为风潮
C.地方政府自治权扩大 D.军阀割据局面开始出现
二、材料分析题
16.走向共和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材料二:著名作家老舍的《茶馆》中有这段对白:
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
李三:哼!皇上没了,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打个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我的小辫子,万一把皇上改过来呢?
问题:
(1)材料一体现了哪些政治主张?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称之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请说明理由。
(3)综合材料,说明王淑芬与李三的对白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17.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周鸿年是湖南长沙的中下层士绅,没有科举功名。他因受到郭嵩焘的影响,接触西方知识,认识到“欧西政教,远较中土为灵”,并开始阅读严复的译著。光绪二十九年(1903)黄兴自日本返国,联络湖南“会党异人”,并吸收周鸿年等人共组华兴会。辛亥八月下旬,周鸿年决定参与革命,“率会党人员及农民数千”起事,占领株洲,越醴陵、攻萍乡。这时由于革命军兴,致使省城长沙纷乱,大吏皆追。使维新分子深感不安。其后,浴议局议长谭延闿(立宪派)随后被推举为都督,起而维护治安。这主要是因为“湖南士人多惧革葬英雄”,在“士绅疑忌”下,不愿由具豪强背景之革命党条主导,才由谭延间出任都督。
——摘编自周德伟(周鸿年之子1892—1976)回忆录《我的一生与国民党的点滴》
材料二 19261942年中国共产党纪念辛亥革命的文章节选
纪念文章 内容摘要
1926年10月,张太雷(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今年纪念双十节之意义》 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把中国建成一个类似近代西方的民主国家,它是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始,但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国民革命的任务。
1942年10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纪念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是在它推翻了几千年来统治于中国的专制政治,而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政体。它掘开了封建制度的根基,铲除了中国社会千百年来的君权思想,唤醒了千百万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
——摘编靳燕凌《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纪念与评价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进辛亥革命时期湖南革命成功的因素;分析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纪念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革命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C
20世纪初,革命党人通过各种方式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C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排除A项;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等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的信息,排除D项。
2.B
“中国同盟会”“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等,分别为辛亥革命的组织、军事和外部条件,这些关键词可以体现的共同主题是武昌起义,B项正确;维新变法的时间在“中国同盟会”“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等事件之前,排除A项;府院之争指民国五至六年 (1916年至1917年)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 权力斗争,与“中国同盟会”“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等无关,排除C项;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的国民革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战争,与前三个关键词无关,不是材料主题,排除D项。
3.C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1903年邹容《革命军》一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这表明革命成为当时的历史潮流,C项正确;邹容在《革命军》中谈的是革命思想而不是维新思想,故除A项;“公车上书”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不是邹容的《革命军》,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排除D项。
4.D
对联强调男女平权,传统纪年和公历同时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纪年,提倡男女权利平等,D项正确;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技术,未涉及男女平权的问题,排除A项;戊戌变法未提出使用公历纪年,排除B项;清末新政未涉及对社会习俗的改变,即提出男女平权的问题,排除C项。
5.B
武昌起义后,光复诸省各自为政的状况以及南北对峙的背景下,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内务部,扩大了原来民政部的职权,尤其是管理和监督所辖各官署的地方行政事务及地方官,有防范各省政制自行其是乃至分裂割据的用意,反映了当时南京临时政府意图重建社会秩序,B项正确。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企图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也并未真正实施过,排除A项;南京临时政府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而且材料内容不能起到扩大阶级基础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对各省地方行政的管控,未体现“全面学习西方制度”,排除D项。
6.A
辛亥革命没有贫穷平民阶层参加,军人、官僚、士绅仍然掌握权力,辛亥革命群众基础较为薄弱,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清帝退位,结束君主专制制度,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传播民主共和理念,C项与材料表述不一致,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促进社会风俗变革,D项表述与材料不一致,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应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这些变革深刻影响了社会各个方面,包括教育、服饰、礼仪等,C项正确;“学术研究方向引导晚清政体的变革”的说法夸大了“学术研究”的作用,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主要是在20世纪初,特别是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而这段描述的社会变化更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排除B项;政党政治和争取民主的过程确实对社会有所影响,但材料描述的变化更多地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与政党政治争取民主的结果不完全对应,排除D项。故选C项。
8.D
据材料“预备事项中有20%属于一般行政事务,与宪政建设毫无关系”可知,清末新政中启动预备立宪,但宪政并未得到有效落实,因此清政府从根本上违背立宪原则,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D项正确;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预备立宪的骗局,立宪派的幻想逐渐破灭,革命派的斗争此起彼伏,清政府很快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而非维护了清朝统治根基,排除A项;清政府谋求借预备立宪挽救统治危机,但宪政并未得到有效落实,清政府更加失去民心,排除B项;清末新政并未能成功实现君主立宪,排除C项。 9.C
梁启超对辛亥革命的分析中,确实注意到了诱发革命的多重原因,包括国人种族观念的郁积、晚清政治的腐恶及威信的失坠、新思潮的输入等,这些都是导致革命爆发的重要因素。同时,他也提到了铁路国有政策之高压、袁世凯之起用等具体事件,这些事件使得革命的可能性得以爆发或扩大,①符合题意;梁启超的分析更多地是集中在宏观的社会背景和思潮上,而忽视了革命党人的组织因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梁启超的分析并没有着力从经济的角度剖析问题,他是从政治、文化和思潮等方面进行探讨,②不符合题意;梁启超的分析中并没有明确提及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他主要是分析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可能性,而非革命的成败得失,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C
孙中山因得不到借款,只能接受议和,故体现出财政匮乏是革命派选择妥协的重要原因,C项正确;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成为社会共识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临时政府财政匮乏,与群众基础无关,排除D项。
11.B
外国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存在差异,有直接参加者、协助者、同情者,也有不详者。此外,不同国家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如美国奉行中立政策,日本则有较多的参与和干涉。这些不同的态度反映了辛亥革命在国际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折射出了列强在华的不同影响力,B项正确;民族危机的加深是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而不是外国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排除A项;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辛亥革命对世界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据材料“以章太炎为首的‘中华民国联合会’随即致信孙中山,说‘女子参政之说,果合社会良习惯性虽未敢知,取舍之宜,必应待于众论’。孙为了革命派内部的团结,表示前论‘不过个人闲谈’。”和所学可知,孙中山由完全赞同男女平等平等参政到为了革命派内部的团结收回言论,体现了资产阶级政治的软弱和妥协,B项正确。章太炎为首的“中华民国联合会”是资产阶级政党,并非代表封建顽固势力,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孙中山注重扩大农民和工人等群众基础,排除C项;“传统观念妨碍妇女解放”只是材料的表面信息,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13.B
清末新政进一步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新政和预备立宪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前,谈不上篡夺革命果实,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预备立宪产生的‘皇族内阁’更是让立宪派与其离心”可知立宪派对清政府失去信心,转而支持革命,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根据材料“倡导创办工商企业”可知新政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4.A
材料“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实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体现的是孙中山先生认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民主共和思想,说明孙中山先生借助传统文化阐述共和思想,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民主义的信息,排除B项;孙中山借助传统文化阐释民主共和思想,非传承儒家政治理想,排除C项;材料是对政治主张的表达,无法体现革命救国,排除D项。
15.B
据材料“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省纷纷宣布‘独立’”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中十五省纷纷宣布“独立”是汉人脱离清朝政权即革命排满的形式,民国成立后,湖北、四川等多地发行了有“十八星”及“汉”字的钱币体现革命排满风潮,B项正确;据材料“各省自行铸造的铜圆、银圆大量进入市场流通”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各省仍旧可以自行制造货币,且货币体系混乱,中国货币尚未形成近代化的货币体系,排除A项;在辛亥革命之前,地方政府就有铸币权,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武昌首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的事情,此时期军阀割据局面尚未出现,排除D项。
16.(1)主张: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思想。
(2)理由:它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3)社会现实:这段对白表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虽取得巨大成就,但任务艰巨,道路曲折;无论主张改良(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运动,还是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政治主张: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知,主权在民;据材料“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可知,自由平等;据材料“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可知,三权分立。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理由: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它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可知,这段对白表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虽取得巨大成就,但任务艰巨,道路曲折;据材料“哼!皇上没了,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打个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我的小辫子,万一把皇上改过来呢”可知,无论主张改良(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运动,还是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7.(1)因素:西方民主思想传播;立宪派的支持;会党以及农民的参与;革命党人宣传发动与英勇斗争等。
价值:
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为当时人,反映了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事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回忆录具有主观意图,要注意甄别。
(2)作用:推动民主革命发展(宣传动员民众进行革命)推动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促进国共合作,巩固统一战线;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任4点即可)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第一小问是因素,据材料一“他因受到郭嵩焘的影响,接触西方知识,认识到‘欧西政教,远较中土为灵’”可知, 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据材料一“并开始阅读严复的译著”可知,立宪派的支持;据材料一“辛亥八月下旬,周鸿年决定参与革命,‘率会党人员及农民数千’起事”可知,会党以及农民的参与;据材料一“黄兴自日本返国,联络湖南‘会党异人’,并吸收周鸿年等人共组华兴会”可知,革命党人宣传发动与英勇斗争。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据材料一“周德伟(周鸿年之子1892—1976)回忆录《我的一生与国民党的点滴》”可知,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为当时人,反映了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事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结合所学从回忆录具有主观意图的角度分析。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据材料二“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把中国建成一个类似近代西方的民主国家”“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是在它推翻了几千年来统治于中国的专制政治,而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政体”可知,推动民主革命发展(宣传动员民众进行革命);据材料二“1942年10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纪念辛亥革命》”及所学可知,推动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据材料二“1942年10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纪念辛亥革命》”及所学可知,进一步促进国共合作,巩固统一战线;结合所学从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的角度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