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基础练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备考
一、单选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指出巩固人民政权是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成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此后,中央政府相继采取统一财经、稳定物价等措施。这些措施( )
A.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B.成功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C.为新中国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D.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2.1950年春,上海市长陈毅在上海市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上的讲话指出:“对广大人民生活有直接关系的事业逐渐参加公营方式,这是应该欢迎的。在这一类事业中的私营部分应该服从公营的领导,作适当调整与分工,公营企业能巩固能发展对私营企业仍是有利的。”这一讲话反映了当时( )
A.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 B.新中国对打赢“银元之战”的信心
C.新生的人民政权已得到全面巩固 D.上海市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方式
3.1951年11月,中央军委整编工作会议就海军建设计划做出的决定指出:一要缩小,二要推迟。会后,海军将三年计划改为《海军五年建设计划》,并大大减少了购置舰艇、飞机等装备的数量,缩小了部队基础建设规模。这些举措( )
A.折射出国际斗争局势的严峻 B.旨在为“一五”计划积累资金
C.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体现出我国自造舰艇的决心
4.1954年4月,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在北京成立,负责接待访华来宾以及自费游客。但在实际工作当中,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还负责宣传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就、揭露帝国主义的反动行动、增进来华外宾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了解等。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对外工作立足于独立自主 B.对外交流贯彻“求同存异”方针
C.旅游管理开始走上正规化 D.外事工作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5.2024年5月3日,某外国媒体刊文称:“历史上,世界主要大国以武力行事已是惯例,然而中国却颠覆了这些国家行为方式的许多细节。……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恪守着一套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美国永远无法理解,中国作为世界上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是如何与邻国保持和睦关系的。”该文旨在赞扬中国倡导的( )
A.“一边倒”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真实亲诚”理念
6.1953年9月8日至11日,政协全国委员会第四十九次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专题讨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经济建设问题。周恩来同志指出,在我们的人民民主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中,不是要等到那么一天,由国家宣布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我国……不采取这种激烈的突然变革的办法,而采取温和的逐步过渡的办法。与周恩来想法符合的是( )
A.抗美援朝 B.统一财经 C.成立合作社 D.大搞“人民公社”
7.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工业系统中女职工情况统计表,由此可知( )
上海工业系统中女职工数量表(1949—1957年)
年份 职工总人数(万) 女职工人数(万)
1949 33.72 16.96
1951 49.9 18.07
1957 101.05 28.9
A.男女平等的政策被深入落实 B.妇女开始参与经济建设
C.妇女成为工业建设重要力量 D.工业建设劳动力较缺乏
8.1952~1957年,中国银行、公私合营银行、私营典当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被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同时,财政部对所管辖的交通银行和四家保险公司进行了职能、机构的调整,使其财政机关化。这种变化有利于( )
A.大力整顿金融秩序 B.落实工业化发展目标
C.全面恢复国民经济 D.加快金融国有化进程
9.新中国有《七律二首》,“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关于此二首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正确的是( )
A.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已经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B.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使全民病有所医
C.毛泽东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D.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创建活动
10.1950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西南军区欢迎参加全国英模代表会议代表归来的晚会上指出,美帝国主义不单是侵略朝鲜,还想侵略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还想侵略正在谋求解放中的亚洲人民,我们要站起来不倒下去,就要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邓小平旨在强调( )
A.加强亚洲国家团结 B.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性
C.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D.加快西南地区的发展
11.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定了一项外交原则———“一边倒”,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领导人把外交战略调整为“一条线、一大片”的设想,即建立一条从日本经过欧洲一直到美国的统一战线,以抗衡当时霸权主义野心日益膨胀的苏联。外交战略的调整,说明中国( )
A.开始推行全方位外交布局 B.首次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
C.抛弃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弱化国家利益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12.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结盟是中国领导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自主选择,但在中苏结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国民党政府于1945年与苏联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最后中苏两国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遵循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另起炉灶”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D.“一边倒”方针
13.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吸收了马列主义哲学所主张的“对立统一”规律、国际法中关于国家主权的基本原则和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优秀传统,是集三方面思想精华之大成者。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国特色外交与西方国家外交的本质区别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C.中国外交摆脱意识形态色彩逐步走向成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渊源
14.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这体现了矿产资源勘探( )
A.服务于工业化建设的需求 B.建立完备的国家工业体系
C.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 D.适应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15.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等国有意与中国加强合作关系,但都被美国人摁下去了。戴高乐却不吃美国那一套,他对英国人讲,总有一天我要把中国人拉出万里长城。他跟下属也反复讲这样的话。当时戴高乐的言论从侧面表明( )
A.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B.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C.西方出现对华建交的高潮 D.法国借中法建交跻身大国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起一些原来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汽车、重型机器、新式车床等。此后机械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东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机械工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十年间创新成果丰硕,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85%,国产“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机组等成套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机械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稳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徐念沙《十年辉煌挺起装备制造的脊梁》等
(1)根据材料,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是某班级的一期黑板报(局部)。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党的农业发展思想与之相适应。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亟待恢复,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党的推动下,我国颁布了《土地改革法》,以法律形式彻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政府为农民发放土地证。为克服传统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党认为应推动农业合作化,要稳步前进,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渐进式地过渡到集体所有,农业经营方式由农户分散经营过渡到合作经营,进一步过渡到集体统一经营。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我国工业化推进,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在物资短缺的条件下,为满足城镇人口的基本农产品需求,1953年党中央决定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即政府计划购进农村余粮户的粮食,计划供应城市人口和农村缺粮人口,同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统购统销”稳住了当时的粮价和市场,促进了工农的结合,巩固了工农联盟,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初始资本。
——摘编自戚振宇、李金叶《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思想的百年演进、逻辑脉络与原创性贡献》
(1)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政策的内容及其特点。
(2)为该黑板报拟定一个标题,并谈谈你对中国农业发展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
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作为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有利于将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由此为基础,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于三大改造,排除B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新中国发展奠定制度基础,排除C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于一五计划到四五计划期间,排除D项。
2.A
1950年春,我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对广大人民生活有直接关系的事业逐渐参加公营方式,这是应该欢迎的。在这一类事业中的私营部分应该服从公营的领导”,反映了政府引导私营经济与公营经济融合;私营经济接受公营经济的领导,这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A项正确。“银元之战”发生于1949年,排除B项;1950年春新中国政权尚未得到全面巩固,排除C项;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D项。
3.A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建国初,中央军委压缩海军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军建设投入大,周期长,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战斗力,压缩海军建设是要集中有限财力增强陆空力量以打赢抗美援朝战争,折射出国际斗争局势的严峻,A项正确;此时主要任务是应对国际斗争局势的严峻,巩固政权,为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不是进行“一五”计划,排除B项;“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C项;“自造舰艇”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项。
4.D
结合“宣传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就、揭露帝国主义的反动行动”等可知,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在特定时期成立,肩负了部分外交职能,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事工作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D项正确;“对外工作立足于独立自主”,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求同存异”方针1955年才提出,排除B项;旅游管理的正规化并非材料强调内容,排除C项。
5.B
根据材料“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恪守着一套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美国永远无法理解,中国作为世界上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是如何与邻国保持和睦关系的。”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1953年,中国提出、确定并倡导“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不仅长期指导中国的外交实践,为我国同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提供规范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方针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排除A项;“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针对某些国家针对中国、制造矛盾的行径,为推动会议顺利进行、增强与会国的团结、表明中国的立场而提出的一项基本方针,求同存异即要寻求大家的共同利益,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2022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报告再次表达了“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美好愿景和“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坚定决心,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6.C
这一想法强调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也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结合材料“我国……采取温和的逐步过渡的办法”可知是关于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合作社符合我国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式,C项正确;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排除A项;新中国初期的统一财经是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排除B项;人民公社是快速建设社会主义,与“温和的逐步过渡”不符,排除D项。
7.C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工业系统中女职工人数不断增加,妇女群体成为新中国工业建设的重要力量,C项正确;仅仅就表格中妇女职工数量增加无法看出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平等政策被深入落实,排除A项;“开始”材料依据不足,排除B项;从表格中职工总数量和女职工数量的增加,无法得出工业建设劳动力较缺乏的结论,排除D项。
8.B
材料涉及的是把中国的金融机构纳入到国家的金融管理体系之中,成为政府的管理机构,从而使国家对经济进行有限管理,这样有利于此时一五计划的实施,落实工业化发展的目标,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金融秩序的混乱,排除A项;国民经济的恢复在1952年基本完成,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金融机构所有权的变化,涉及的是管理权的变化,排除D项。
9.A
《七律二首》中第一首诗通过对广大农村萧条凄凉情景的描写,反映了旧社会血吸虫病的猖狂肆虐和疫区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第二首诗写新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治山理水,同时大举填壕平沟,消灭钉螺的动人情景。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 起来。国家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进行血吸虫病防治是新中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其背景是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已经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A项正确;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时间不符,排除B项;毛泽东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与材料中的区域不符,材料仅限于江西地区,而非全国农村,排除C项;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创建活动始于1995年与材料中的防止疾病无关,排除D项。
10.B
根据材料“我们要站起来不倒下去,就要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可知,面对当时国际环境,邓小平意在强调要加紧国防工业建设,强调国家工业化建设对巩固国家安全的重要性,B项正确;加强亚洲国家团结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当时国家已经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没必要再强调抗美援朝重要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要加快西南地区建设的内容,加快西南地区建设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11.D
“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表明我国在对外战略中不再仅限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而是把国家利益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意识形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决策中逐渐减弱,D项正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开始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排除A项;首次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外交行动,是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排除B项;我国一向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C项。12.B
据材料“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国民党政府于1945年与苏联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最后中苏两国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不承认南京国政府与苏联签订的条约,重新签订了新的条约,反映了“另起炉灶”方针,B项正确;1950年尚未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废除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与材料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一边倒指的是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材料强调的是如何处理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订的条约问题,反映了的另起炉灶,并非一边倒,排除D项。
13.D
据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吸收了马列主义哲学所主张的‘对立统一’规律、国际法中关于国家主权的基本原则和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优秀传统,是集三方面思想精华之大成者”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吸收了马列主义哲学、国际法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三方面思想精华,成为其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渊源,D项正确;材料提及中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吸收西方国际法原则,体现中西方外交的相似性和关联性,而非区别,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渊源而非影响,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可以和平共处,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但这些材料未提及,排除C项。14.A
根据材料“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即可得出矿产资源勘探服务于工业化建设的需求,A项正确;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建立完备的国家工业体系、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无关,排除B、C两项;三大改造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矿产资源勘探与三大改造无关,排除D项。
15.A
据材料“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等国有意与中国加强合作关系”“戴高乐却不吃美国那一套,他对英国人讲,总有一天我要把中国人拉出万里长城”及所学知识可知,法国之所以愿意与中国加强合作,是因为与中国合作有利于法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摆脱美国的控制,而只有中国综合实力上升、国际地位提升,法国加强同中国的合作,才能达到目的,所以戴高乐的言论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A项正确;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没有丧失世界霸主地位,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对华建交的高潮,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法国在二战后本身就是世界五大国之一,不需要借助中法建交跻身大国,排除D项。16.(1)发展:“一五”计划开始建立装备制造业,之后形成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改革开放后,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新时代装备制造业取得重大发展,自给率提高,成为世界装备制造大国。
(2)因素: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坚强领导;国家产业政策引导;改革开放的深化;新发展理念;不断的科技创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
17.(1)内容:推动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改变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与农业经营方式。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改变农业资源配置方式。
特点:发展农业生产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农业政策立足于工业化战略;党和政府坚强领导。
(2)标题:过渡时期党的农业政策;党的农业政策放光芒;新中国农村的深刻变革。,
认识:坚持和完善党对农业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持续稳定协同的推进机制;优化调整农业领域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工农城乡发展;立足基本国情农情,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言之成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