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提高练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备考
一、单选题
1.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提出了“中立富农”的政策。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一土地政策( )
A.与抗战时期的政策相一致 B.符合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性质
C.旨在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 D.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2.1950年,我国贸易部决定中朝、中缅等边缘区居民可在一定限制内同邻国开展农副产品小额贸易,无须经贸易机关许可。1952年,边境小额贸易的进出口总值达428.1万元人民币。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B.力图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
C.坚持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外交政策发生战略性调整
3.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抗美援朝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亿万人民用努力生产、增产节约、捐献飞机大炮、制订爱国公约、拥军优属等实际行动,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运动( )
A.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B.促进了国内经济建设恢复
C.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D.冲击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4.1952年底,中国外交部要求驻外使馆中的女同志应把做“夫人”看成一种重要的外交活动,也是重要的政治任务,因为“夫人”在国际交往中比外交官有更多的活动机会。这一做法( )
A.规范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践 B.有利于冲击西方对华外交封锁
C.使“另起炉灶”方针落到了实处 D.旨在宣传新中国妇女解放成就
5.建国初期,中国从提出与不同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到与印度、缅甸共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日内瓦会议主张通过协商方式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再到亚非会议倡导“求同存异”,促使“亚非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决议和宣言”,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已经破产
C.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影响广泛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实践
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期,农村集市贸易的传统基本上被保留下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内,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市贸易三条商品流通渠道并存,并各自发挥作用。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创新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 B.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积极探索中国发展道路
7.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农民不愿对同宗同姓的地主展开斗争,认为“卖命不卖姓”。随着土地改革深入,农民中逐渐流行“天下农民是一家”“庄稼人向着庄稼人”的说法。这反映出土地改革( )
A.改造了农村基层组织结构 B.推动了农村宗族观念消亡
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D.改变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该法律可能节选于( )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B.《共同纲领》
C.1954年宪法 D.《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9.《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这一事件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这一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爆发 B.国民革命兴起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10.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设计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蓝图。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形式具体化。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总结了党的民主革命经验,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思想。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致力于调动各阶层参加革命 B.决心打倒国民党解放全中国
C.致力于建立中国的民主制度 D.为建立新中国进行理论准备
11.如图为20世纪中期浙江武义县农民喜看土地证的历史场景。这一历史事件( )
A.践行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B.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成果
C.加速了新中国政权的成立 D.标志着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12.下表为1951年9月四川汉源县某农村生活资料年消耗统计表。由此可见,当时( )
成分 盐巴 布 清油 肉 零用
贫 农 解放前 3斤4两 3.8丈 1斤5两 3斤4两 1.5斗
解放后 6斤 5.4丈 2斤4两 5斤 2斗
中 农 解放前 4斤12两 7.2丈 3斤6两 6斤4两 2.2斗
解放后 7斤14两 7.2丈 4斤2两 6斤4两 2.5斗
A.减租减息政策促进了生产发展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顺利推进
C.生产关系变革改善了农民生活 D.农业合作化提升民众生活质量
13.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采取的措施是( )
A.进行“银元之战” B.发起“米棉之战”
C.统一国家财经 D.完成土地改革
14.1950年3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全国物资由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统一调度,合理使用,逐步建立起了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当时,建立这一体制的首要目的是( )
A.从根本上稳定物价 B.初步建立国有经济
C.加快推进土地改革 D.提前完成一五计划
15.有学者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发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
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天圣元年(1023年),因现实需要,官方成立专门的纸币发行れ构“益州交子务”,将交子固定面额,以铁钱作为发行的准备金,规定了每张交子的使用年限为两年或三年宋朝后期为解决财政困难和军费供给不足的问题,大量增印纸币,准备金却不足,同时将交子的使用期限延长至四年,导致纸币贬值、物价高涨,出现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交子甚至贬值为原来的百分之一。
——摘编自郭政《试论宋朝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
材料二 全面内战爆发后,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发行纸币。1948年前八月纸币发行量相当于1937年的47万倍。同时,投机商人纷纷抢购物资,囤积居奇,进行黑市贸易。随之而来的就是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从上海的米价来看,每担大米1月份值法币150万元,5月份值580万元,8月份值6500万元。
——摘编自龚书铎《中国近代史1919~1949》
材料三 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财政困难,物价飞涨。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出现物价飞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物价飞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稳定物价的措施,并简析稳定物价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地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苏区开展革命运动和生产竞赛,第一批劳模诞生。抗日战争时期,面临敌人的封锁,党中央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涌现出大批劳动模范。解放战争时期,各地群众积极支援前线作战,涌现出“支前劳模”,在新解放城市出现大批“工业劳模”。
——摘编自田鹏颖、姜耀东《劳模文化哲学论纲》
材料二 1950年第一届全国劳动模范情况(部分)。
地区 劳模名字 称号或贡献
辽宁 孟泰 “高炉卫士”
北京 李永 铁路系统劳模
上海 张世宝 上海电力公司护厂模范
黑龙江 李乐婷 大力推广机械化采煤法
内蒙古自治区 哈音金 勤劳致富,实现“人畜两旺”
——摘编自姚启荣《中国劳模史》
材料三 1956年4月30日,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全国21个民族,20多个产业的6156名先进工作者、先进生产者和各界特邀人士参加了会议。
——摘编自《人民日报》1956年5月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前劳动模范发挥的历史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建国前劳动模范相比,指出20世纪50年代劳动模范的新变化并分析其成因。
参考答案:
1.D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保留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因此,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D项正确;1950年的土地政策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相比,已经不是简单的“双减双交”政策了,排除A项;1950年的土地改革与计划经济无关,排除B项;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2.B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贸易部决定中朝、中缅等边缘区居民可在一定限制内同邻国开展农副产品小额贸易,有利于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外贸易,而非国民经济恢复,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间是1953年,排除C项;外交政策发生战略性调整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
3.B
亿万人民用努力生产、增产节约、捐献飞机大炮、制订爱国公约、拥军优属等实际行动,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说明抗美援朝运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建设恢复,B项正确;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并不是抗美援朝运动,排除A项;抗美援朝运动的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但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抗美援朝运动促进了国内经济建设恢复,未体现对两极格局的影响,排除D项。
4.B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封锁,“夫人外交”有利于冲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外交封锁,B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排除A项;“另起炉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夫人外交”的宗旨并非单纯宣传新中国妇女解放的成就,排除D项。
5.C
建国初期,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影响,C项正确;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A项;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排除B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特点,与建国初期不符,排除D项。
6.D
材料的主旨是农村集市贸易传统的保留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在建立社会主义统一市场过程中,恢复和发展农村集市贸易,这表明当时我国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D项正确;材料讲的是商品流通渠道,未讲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排除A顶;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完成,排除B项;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发生在1959—1961年间,且材料也未涉及,排除C项。
7.A
土地改革下,农村宗族、血缘为主的结构被打破,国家借用土改的力量,彻底重组了农村基层社会,对中国农村社会基础再造,A项正确;“消亡”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后,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后的土改,从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其本质还是小农经济,仍然具有分散性,排除D项。
8.B
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1949年的《共同纲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1954年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是人民民主国家,与材料中的规定不一致,排除C项;《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是在抗战时期,排除D项。
9.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C项正确;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但没有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排除A项;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但没有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排除B项;材料所述历史事件“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因此该历史事件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排除D项。
10.C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章,主张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建立中国的民主制度,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人运动,开展土地革命争取农民等,不能得出“调动各阶层参加革命”,排除A项;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与“打倒国民党”不符,排除B项;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政治理论准备的是《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不符合,排除D项。
11.A
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其践行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A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排除B项;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排除C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排除D项。
12.C
表中看出贫农和中农在解放后生活资料的消耗要大于解放前,可知农民的生活有所改善,这得益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实行土地改革,C项正确;减租减息是抗战时期的政策,排除A项;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从1953年开始,排除B项;农业合作化是从1953年开始,排除D项。
13.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党和国家在财政经济方面采取了统一国家财经的措施,故C项正确;建国初期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打击了投机资本,平抑了物价,使市场物价回落并逐步走上长期稳定的局面,排除A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我国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D项。
14.A
根据材料信息“1950年3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全国物资由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统一调度,合理使用,逐步建立起了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反动势力的破坏,出现物价暴涨,导致社会动荡,党中央采取统一财经的政策,首要目标就是要稳定物价,A项正确;初步建立国有经济属于没收官僚资本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加快推进土地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而统一财经是面向全国,排除C项;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年至195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5.C
据材料“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工人和农民”可知,这反映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C项正确;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指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这是1954年宪法的原则,与参与人员无关,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题中没有提及社会主义原则,排除D项。
16.(1)原因:宋朝大量发行纸币;准备金不足;纸币使用期限延长。
(2)影响:导致国统区人民生活困难;国民党反动派借机攫取了大量财富;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3)措施: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意义: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17.(1)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巩固了根据地、解放区政权;树立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2)变化:劳模地区和行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人数众多;少数民族劳模涌现。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一五计划的推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