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时巩固练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历史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6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时巩固练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历史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1 15:5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时巩固练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历史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
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B.统一趋势增强
C.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D.周王室统治被推翻
2.有学者指出、商鞅变法“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以下措施中、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有( )
①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②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木牍。木牍是战国晚期参加伐楚的秦军士兵黑夫兄弟写给长兄的家书。在家书里,他们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这封家书佐证了商鞅变法( )
A.建立县制 B.奖励军功 C.鼓励耕织 D.废除特权
4.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该水利工程( )
A.修建于春秋时期 B.连接了湘水和漓水
C.增强秦统一的实力 D.减少了黄河水患
5.春秋时期,秦、楚等国开始设县,都在边境地区,悬在外边。用本意为悬挂的“县”字作行政设置名,可谓名副其实。战国时期,在秦国普遍推行、确立县制的是( )
A.夏禹 B.商汤 C.夫差 D.商鞅
6.都江堰在修建过程中,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 )
A.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 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C.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7.商鞅在秦变法历时21年,《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该现象得益于商鞅( )
A.严明法度 B.确立县制 C.废除井田 D.奖励军功
8.据《墨子》记载,战国时期,商人之四方,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战国时期( )
A.分封制度瓦解 B.商业贸易流行 C.政治局势动荡 D.思想文化活跃
9.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的主人喜出生于公元前262年,祖辈原是楚国人,由于其家乡安陆被秦国攻占,他便从“楚人”变成了“秦人”。这一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 )
A.铁器牛耕出现,推动经济发展
B.各国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
C.兼并战争不断,各国此消彼长
D.诸子百家争鸣,思想学术繁荣
10.战国时期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同时手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货币逐渐成为交换的媒介。铁犁牛耕的推广使得生产力得到发展、荒地开垦后,百姓的私有土地面积增加,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这反映了( )
A.农业发展水平逐渐由衰转盛 B.东周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C.东周在南方地区建立了稳定统治 D.战国时期开放的社会风气
11.下图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商鞅方升,升上刻有铭文。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底部刻:“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商鞅方升上的记载,不能见证( )
A.商鞅变法 B.秦的统一 C.统一度量衡 D.统一文字
12.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材料旨在说明战国时期( )
A.兼并战争的残酷性 B.变法改革的必要性
C.百家争鸣的可能性 D.社会变革的全面性
13.历史课上,李同学学习了“田氏代齐”“长平之战”“地主阶级兴起”等,下列对这些史实所处时代的主要特征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文明起源 B.国家建立
C.社会变革 D.民族交融
14.岷江出山口弯道处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两条江;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 )
A.不违农时,尊重规律 B.乘势利导,因地制宜
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1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成效最大的一次改革。其中最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是( )
A.确立县制 B.鼓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禁止私斗
二、识图题
16.请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1)图一和图二中的诸侯国是处于哪一朝代的统治之下?各诸侯国在名义上要听谁的命令
(2)图一中首先称霸的是 ,战国后期最强的是 。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成效最大,请问商鞅变法是哪国推行的?
(4)请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春秋争霸战争的利与弊。
三、综合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鞭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鞭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卫鞅”是谁?根据材料一图片(图1)回答,这个标准容器是指变法中的的哪个内容?“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变法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的水利工程(图2)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这是我国古代哪一重要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李冰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塑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
都江堰建成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
(1)根据材料,指出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
(2)都江堰作为四川省一张闪亮的名片,吸引无数国人和国际友人前往研学、参观,请你就都江堰发挥的作用,向前来参观的人做一个简要的解说。
参考答案:
1.B
大国兼并效果,大国相互兼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局部统一,即统一趋势增强,B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兼并现象,未涉及的变法影响,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现象,无法得出各国君主内心想法,排除C项;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了东周的宗室国,周王室统治被推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
2.A
商鞅变法中规定,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一措施和农业生产有关,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条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稳定了内部统治,③不符合题意,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逐渐加强了中央集权,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3.B
商鞅变法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B项正确;商鞅变法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商鞅变法经济上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商鞅变法政治上,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4.C
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促进了秦国的发展,助力秦统一六国,C项正确;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而非春秋时期,排除A项;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链接起来。排除B项;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与黄河无关,排除D项。
5.D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商鞅在秦国普遍推行、确立县制,产生了重大影响,D项正确;夏禹建立了夏朝,排除A项;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排除B项;夫差是春秋时吴国国君,排除C项。
6.D
根据题干信息“都江堰在修建过程中,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的修建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朝的安史之乱,排除A项;隋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都江堰修筑在四川成都平原,并无法加强南北地区的联系,排除B项;清朝时期设置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都江堰的修筑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无关,排除C项。
7.A
根据题干“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知但是由于秦朝法度严明使得秦朝出现了道不拾遗,没有盗贼,百姓怯于私斗,出现了乡邑大治的现象,A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秦朝在地方实行县制,排除B项;题干没有废井田,实行土地私有,排除C项;奖励军功是商鞅变法采取的军事措施,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商人之四方,获利丰厚,盗贼之危,材料意思是商人经商获利丰厚,表明战国时期商业贸易流行,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业贸易情况,未涉及分封制,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战国时期政治局势动荡,排除C项;题干没有反映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9.C
喜生于公元前262年,是秦国人。他的祖辈原是楚国人,由于家乡被秦攻占,便从“楚人”变为了“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这一时期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各国实力此消彼长,C项正确;铁器牛耕出现,社会经济发展是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各国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是各个国家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胜,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诸子百家争鸣,思想学术繁荣是战国时期思想发展的表现,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0.B
题干反映了东周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B项正确;题干不仅反映了东周的农业发展,也反映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东周在南方地区建立了稳定统治,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战国时期开放的社会风气,强调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排除D项。
11.D
商鞅方升体现的是统一的度量衡的措施,统一文字是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的措施,与商鞅方升无关,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商鞅方升来源于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商鞅方升中的铭文体现了秦始皇统一全国,统一度量衡的内容,ABC三项是可以从商鞅方升的记载中得出的历史信息,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
12.B
根据题干“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变法更好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故题干反映的是变法改革的必要性,B项正确;题干信息并未强调兼并战争的残酷性,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变法的必要性,与百家争鸣无关,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变法的必要性,而不是变法的全面性,排除D项。
13.C
根据材料“田氏代齐”“长平之战”“地主阶级兴起”可知,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国瓜分,齐国由田氏取代。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战国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地主阶级兴起。这些都体现了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C项正确;远古人类的产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排除A项;夏商周建立的主题是早期国家的产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D项。
14.B
材料中分水堤的作用和“结合弯道环流原理”体现了都江堰的修建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乘势利导,因地制宜,B项正确;《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都江堰修筑充分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因势利导,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体现不出人定胜天,天顺人愿,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因势利导,听天由命、逆天无功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D项。
15.B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变法规定鼓励耕织。这一措施最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B项正确;确立县制是政治角度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奖励军功加强了军事力量,排除C项;禁止私斗有利于社会安定,排除D项。故选B项。
16.(1)朝代:东周。人物:周天子。
(2) 齐桓公 秦国
(3)国家:秦国。
(4)评价:利,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弊,由于连年战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人民遭受极大灾难,经济发展也因此停滞。
17.(1)商鞅。
内容:统一度量衡。
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为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不断提高,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都江堰;李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