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7 百家争鸣 课时巩固练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历史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与下面诗歌表达思想相契合的是( )
我教人以愚中之智,弱中之强,水及未玷污的新生婴儿的柔顺的力量。我教人以谦卑的功课,张得过满则折弓,废物有用,居下位的有益。…… ——林语堂
A.“仁者爱人” B.“无为而治” C.辩证法 D.顺应自然
2.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活跃时期,各种学说兴起。与下面示意图所示思想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
A.道家学派——老子 B.儒家学派——孔子
C.墨家学派——墨子 D.法家学派——韩非子
3.郭沫若曾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了( )
A.改革风潮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商业繁荣
4.《论语·乡党》中记载,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后看见马棚被烧,赶紧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 ”却不问马怎么样了。该故事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 )
A.以德治国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因材施教
5.韩非子指出,“强兵得先富国,而重农则是富国的根本途径”。道家认为“我无事则民自富”,倡导让百姓休养生息,自由发展社会经济。儒家则主张顺应农时,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兼顾民富。各学派的经济思想从本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思想自由和百家争鸣 B.战争频繁与诸侯割据纷争
C.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 D.思想融合与统一趋向加强
6.墨子提出“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以下活动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公务员招考 B.亚运会比赛 C.中高考测试 D.教师招聘会
7.“治大国若烹小鲜”“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从此内容来看,这些话最可能出自( )
A.《论语》 B.《道德经》 C.《墨子》 D.《韩非子》
8.如表人物的主张共同反映了( )
人物 观点
孔子 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墨子 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A.社会转型的必然性 B.诸子百家思想的无差别性
C.兼并战争的残酷性 D.对社会大一统的理想追求
9.《礼记·中庸》记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反映的精神追求是( )
A.为人求本,人性本善 B.为国求和,成业在德
C.为事求理,本仁行义 D.为世求安,天下为公
10.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曾说:"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 B.儒家思想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C.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D.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1.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下面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分封制把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B.强大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
C.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
D.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12.“仁者以无私之心待人,治国以诚信为本”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主张。这一学派是( )
A.提倡节俭的墨家 B.强调依法治国的法家
C.主张实行民贵君轻的儒家 D.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
13.战国时期,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他们都主张( )
A.无为而治 B.以德治国 C.因势而变 D.兼爱非攻
1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政治角度讲,有为百姓而“鸣”,有为统治者而“鸣”,其中为百姓而“鸣”的民本思潮和为统治者而“鸣”的君主专制主义思想分别出自( )
A.墨家、儒家 B.法家、道家
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
15.《孟子·万章下》中说道:“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离娄上》中亦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据此可知,孟子( )
A.主张实行仁政 B.具有民主思想
C.维护君主统治 D.注重以法治国
二、识图题
16.阅读下面的哲理漫画,回答问题。
漫画一 漫画二 漫画三
(1)漫画一是哪家学派的思想?该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谁?
(2)漫画二中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漫画体现了怎样的治国思想?你同意这种治国思想吗?请说明理由。
(3)漫画三中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春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谁?试举一例其在教育领域的贡献。
(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5)诸子百家的思想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请你试着举一例说明。
三、综合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儒、法、道、墨、阴阳的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后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
材料四 学习“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同学们一致认为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数学钱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英语孙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政治李老师鼓励互利互爱,生活节俭。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
(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援引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说明如何来实现这一核心主张
(3)材料三中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他的主张后来在哪个国家得以实现?
(4)根据材料四,你认为数学、政治老师的管理风格类似于古代哪个思想学派?
参考答案:
1.C
根据材料“我教人以愚中之智,弱中之强,水及未玷污的新生婴儿的柔顺的力量。我教人以谦卑的功课,张得过满则折弓,废物有用,居下位的有益”可知,林语堂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属于道家的辩证法思想,C项正确;仁者爱人属于儒家思想,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无为而治强调通过无为而达到天下大治,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顺其自然强调遵循自然规律,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
2.B
春秋晚期,孔子创办儒家学派,主张仁者爱人,以德治国,有教无类,与材料内容相符合,B项正确;道家学派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
3.C
依据题干关键词“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C项正确;改革风潮不属于思想方面的内容,与题干“学术思想史”不符,排除A项;诸侯争霸与战争有关,不符合题干学术思想,排除B项;商业繁荣属于经济方面的内容,与题干学术思想不符,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后看见马棚被烧,赶紧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 ’”我们可以看到,孔子马棚失火后,没有关心马棚和马,而是关心有没有人受伤。这明显体现出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即孔子的核心思想“仁”,C项正确;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这是孔子的治国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和,都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与题干“孔子在着火后首先关心的是人”无关,排除BD项。
5.C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儒、法、道等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当时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确立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小农经济确立时期,C项正确;思想自由和百家争鸣、战争频繁与诸侯割据纷争都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并不是本质,排除AB项;春秋战国后期出现思想融合与统一趋向加强,但题干并未说明三家思想出现融合,且并未反映出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无法得出统一趋势,排除D项。
6.A
墨子主张选举有才能的人来管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是直接选拔有才能的人才参与国家的管理,A项正确;亚运会比赛是体育竞赛,不是选举贤能者管理国家,排除B项;中高考测试属于选拔人才继续学习深造,不是选举贤能者管理国家,排除C项;教师招聘会属于选拔人才从事教育事业,不是选举贤能者管理国家,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可得出,这些话是老子的无为的主张,结合所学可知,老子的代表作是《道德经》,B项正确;《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编成的语录文集,排除A项;《墨子》是墨子的代表作,排除C项;《韩非子》是法家韩非著作总集,排除D项。
8.D
根据题干“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孔子认为应该维护周礼,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墨子主张应该选出适应民意的君主,韩非子主张天下一统,他们的思想都 带有对统一的追求,D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社会转型的趋势,孔子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秩序,排除A项;孔子认为应该维护周礼,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墨子主张应该选出适应民意的君主,因此可知诸子百家思想有差别性,排除B项;题干没有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酷性,排除D项。
9.B
从材料中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等信息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中庸是天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平和是获得事物客观规律、道德和行为标准的道路,主张为国求和,成业在德,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性本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和,没有涉及为事求理,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天下为公,排除D项。
10.D
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见解,涌现出一批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D项正确;战国时期社会兼并战争不断,排除A项;儒家思想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的汉武帝以后,排除B项;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是在西汉初期,排除C项。
11.D
历史解释强调对史实进行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是对百家争鸣的评价,D项正确;分封制把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属于分封制的内容,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A项;强大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这属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表现,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B项;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是老子观点的叙述,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C项。
12.C
这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因此这一学派是主张实行民贵君轻的儒家,C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仁”无关,排除A项;法家强调依法治国,与“仁”无关,排除B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仁”无关,排除D项。
13.C
商鞅、韩非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也就是顺应时势的发展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法令。韩非的观点“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意思是法律能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国家就能治理好;治理方式因时制宜,就能收到实际效果。所以二者都强调立法与治国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因势而变,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以德治国为儒家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兼爱非攻为墨家的主张,排除D项。
14.C
儒家思想强调统治者实行仁政,反对苛政和刑杀;道家思想主张无为,反对过多的扰民,儒家和道家是为民而“鸣”。法家思想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为君主而服务的,法家为统治者而“鸣”,C项正确;为百姓而“鸣”的民本思潮出自儒家和道家,为统治者而“鸣”的君主专制主义出自法家,排除ABD项。
15.A
由材料中“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君仁,莫不仁……一正君而国定矣”可知,孟子强调了君主要实行仁政,即材料反映了孟子主张君主要实行仁政。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民主思想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孟子强调了君主要实行仁政,而非维护君主统治,排除C项;注重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16.(1)学派:道家;人物:庄子。
(2)人物:韩非子。思想:以法治国加强法治。是否同意:同意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理由是可以有利于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不同意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理由是秦朝加强法治,法律严苛,刑罚残酷,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是秦暴政的体现,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
(3)思想:仁。人物:孔子。举例: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公平。
(4)局面:百家争鸣。
(5) 举例:建立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尊老爱幼;依法治国等。
17.(1)背景: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共同问题:如何治理国家。
(2)核心主张:仁。
做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主张:重视严刑重罚(重视法律、法治)。
国家:秦国。
(4)思想流派:数学—道家,政治—墨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