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综合试题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距今8000多年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这些房屋排列整齐,内有石锄、石铲等生产工具及陶钵、陶罐等生活用具。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形成了早期国家
C.出现了定居生活 D.产生了贫富分化
2.传说中的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三次祭祀黄帝陵的高潮,凝集了中华民族,团结了全球华人。这是因为黄帝( )
A.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
B.为首的部落联盟是华夏族前身
C.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D.采用疏导法有效治理黄河水患
3.下列原始居民中,过着定居生活的有那些人( )
①北京人 ②元谋人 ③半坡人 ④河姆渡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黄帝时代结束了混沌蛮荒,开启了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先河,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这一时期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是( )
A.黄帝和炎帝 B.黄帝和大禹 C.黄帝和蚩尤 D.炎帝和蚩尤
5.中国原始农耕文明具有差异性特点。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人种植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饮食习惯的迥异 B.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
C.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D.历史发展程度的区别
6.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
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7.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 D.贾湖遗址出土的古笛
8.从距今4300年前起,黄河流域的陶寺先民创造出灿烂文明城市、宫城与宫殿、王墓、观象台,宣示王权的礼器、铜器、文字,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龙,都出现在了晋南大地。对陶寺遗址解读正确的是( )
A.多元一体格局已形成 B.具备了早期国家形态
C.处于旧石器时代阶段 D.分封制度进一步完善
9.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考古发现共同印证了( )
A.粟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物 B.我国农业生产的悠久历史
C.农业北粟南稻的种植格局 D.原始农业发源于黄河流域
10.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表明我国( )
A.陶器既简单又实用 B.陶器生活气息浓郁
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陶器艺术造型奇特
11.202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再次引起广泛关注。该遗址发现了如青铜尊、青铜鼎、玉璋、玉琮、玉璧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渚遗址也曾出土了与之造型相似的玉琮。以上现象说明(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C.审美观念逐渐趋同 D.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12.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 的特征( )
A.多源性 B.多元一体 C.多样性 D.共容性
13.《周易》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盖房定居),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材料中该发明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强化了民族交融 B.提高了人类生产力水平
C.便利了人口的迁徙 D.创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14.相传远古时期炎帝、黄帝和他所带领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诲和智慧,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最初基础。这折射出( )
A.农耕文明高度发达 B.早期文明国家形成
C.部落联盟格局打破 D.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15.《尚书·禹贡》记载禹的贡献不仅仅是治水,还有划分“九州”“五服”,扩大统治疆域。上述现象反映了( )
A.神话传说日益受到重视 B.时代变迁中历史记录出现讹误
C.早期国家的建立 D.社会混乱需要精神寄托
二、识图题
16.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黄河流域代表性部落联盟首领画像展示
(1)排列出这四位人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先后顺序。
(2)图1、2、3三位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与哪一制度有关?这种制度下部落联盟首领以什么方式产生?
(3)有同学发现这组画像展示并不完整,请补充一位部落联盟首领,并说明理由。
(4)有同学发现这些人物都是生活在远古传说时代,质疑传说的可信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事实与远古传说之间的关系呢?
三、综合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考古学者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多件人工加工痕迹清楚的粗糙石器,还有大量的炭屑和两块烧骨。
材料二 1929年12月2日下午,中国考古学家装文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后来,
考古学家又发现了多个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骼化石,还有大量的打制石器、动物化石和灰烬。
材料三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1)请分别说出两则材料所介绍的远古人类的名称。
(2)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根据下列史实和推论,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完成相关史实和推论。
举例:史实: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两枚上内侧门齿和人类活动痕迹 推论:云南元谋县附近有原始人类生活
①史实: 推论:材料一中的原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②史实: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炭屑和两块烧骨。 推论:
③史实: 推论:材料二中的原始人会制作打制石器,会狩猎。
(3)你认为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4)材料一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据材料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据题干“距今8000多年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这些房屋排列整齐,内有石锄、石铲等生产工具及陶钵、陶罐等生活用具。”可知,当时该地区出现了定居生活,C项正确;处于旧石器时代说法错误,题干上兴隆洼遗址反映的是原始农耕文明时期,排除A项;;形成了早期国家与题意不符,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内蒙古兴隆洼遗址的定居生活,排除B项;产生了贫富分化与题意不符,题干中未涉及贫富分化的信息,反映的是定居生活,排除D项。
2.B
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后来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至今,海外华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B项正确;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排除A项;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是炎帝,排除C项;采用疏导法有效治理黄河水患是禹的功绩,排除D项。
3.C
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居民已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住半地穴式房屋,已经饲养家畜,制作彩陶。依据课本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所以③④选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北京人和元谋人还不会种植农作物,饲养牲畜,建造房屋,过着群居生活,没有过上定居生活,排除含有①②的ABD三项。
4.A
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此后炎帝、黄帝又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随着炎黄部落的不断发展壮大,华夏族逐渐形成,因此黄帝、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A项正确;大禹是黄帝之后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因治水有功而著称,排除B项;黄帝、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蚩尤被炎黄联盟击败,不是“人文始祖”,排除CD项。
5.C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因此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燥,因此他们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正是由于地理与气候原因,造成了他们居住房屋与种植作物的不同,C项正确;生活习惯不是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河姆渡人、半波人的生产工具都是磨制工具,排除B项;河姆渡人、半坡人都是原始农耕文明,历史发展程度的并无区别,排除D项。故选C项。
6.B
根据“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联系所学可知,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生存通过物品交换来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排除A项;商朝时期广泛使用青铜工具,排除C项;牛耕技术开始推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7.B
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以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B项正确;北京人生活在打制石器时代,主要靠采集为生,没有从事原始农业生产,排除A项;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址,该时期不属于原始社会,且不属于农业,排除C项;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与农业方面无关,排除D项。
8.B
根据题干信息“从距今4300年前起,黄河流域的陶寺先民创造出灿烂文明城市、宫城与宫殿、王墓、观象台,宣示王权的礼器、铜器、文字,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龙,都出现在了晋南大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遗址是一个较为发达的王权社会,已经具备了礼乐制度和王权国家的架构,已经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陶寺遗址,并未提及其它遗址或文明,因此无法得出多元一体格局已形成,排除A项;据题干“宫城、青铜器”等信息可知该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不是旧石器时代,排除C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制度,西周晚于陶寺遗址,排除D项。
9.B
根据题干“东胡林遗址碳化粟”等考古发现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大地上的各地区在距今一万到八千年前出现原始农业发展的印记,说明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B项正确;题干中除了有粟之外还有黍和稻,说明当时最主要的农作物有粟、黍和稻,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出东胡林种植粟,兴隆洼种植粟和黍 , 贾湖种植稻,但不能反映农业北粟南稻的种植格局,排除C项;贾湖遗址发源于淮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据材料“陕西宝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河南陕县出土的陶釜、陶灶(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山东泰安出土的白陶鬶(约公元前4200--前2500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我国陶器文化可以追溯到前5000多年,这表明我国陶器历史文化悠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陶器的作用,而是强调时代悠久,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陶器时代悠久,而未涉及不是强调其生活用途,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历史悠久,年代久远,未而不是“陶器艺术造型奇特”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根据“该遗址发现了如青铜尊、青铜鼎、玉璋、玉琮、玉璧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渚遗址也曾出土了与之造型相似的玉琮。”可得出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A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是谁更先进,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审美观念逐渐趋同,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南北文化渐趋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中华古文明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因为大江大河流域冲积平原地形平潭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发展。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约5000年,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辽河流域进入了早期文明社会,这表明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正确;中国早期文明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地区,但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内在统一性,排除AC项;题干重在强调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性,而不是不同地区文明的共容性,排除D项。
13.B
根据题干信息“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盖房定居),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由“穴居而野处”到“宫室”变化减轻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和人类生产力水平,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居住方式的变化,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项;人类建造房屋,有利于定居生活,便利了人口迁徙说法错误,排除C项;大禹创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据题干“相传远古时期炎帝、黄帝和他所带领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诲和智慧,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最初基础。”可知,这折射出华夏文明源远流长,D项正确;农耕文明高度发达与题意不符,炎黄时期是远古传说时期,不是原始农耕时期,排除A项;早期文明国家形成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炎黄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排除B项;部落联盟格局打破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部落联盟的信息,反映的是炎黄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排除C项。故
15.C
《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曰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九州”“五服”都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国家行政区划的设计和对地方的管理,反映了早期国家的建立。C项正确;《尚书·禹贡》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讹误”与“精神寄托”。排除BD项。
16.(1)顺序:黄帝、尧、舜、禹。
(2)制度:“禅让制”;方式:民主推选
(3)首领:炎帝;理由: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4)关系:历史事实是真实可靠的,而神话传说难免有夸张虚构的成分,但不少神话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1)顺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以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为抵御黄河的洪水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因此,先后顺序为黄帝、尧、舜、禹。
(2)制度和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说,尧年老的时候,召集部落联盟会议,推选继承人,大家推选有才有德的舜,舜用同样的办法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办法在历史上叫做禅让制。这种制度下部落联盟首领以部落联盟和平、民主推选首领的方式产生。
(3)补充首领及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经过涿鹿之战,炎黄联盟打败蚩尤部落,炎黄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补充的部落联盟首领是炎帝;理由: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4)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传说与历史史实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历史史实一般认为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远古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夸张、迷信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因此历史事实是真实可靠的,而神话传说难免有夸张虚构的成分,但不少神话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17.(1)材料一:元谋人、材料二:北京人
(2) 考古学者发现了多件人工加工痕迹清楚的粗糙石器 元谋人已经会使用火 考古学者发现了大量的打制石器、动物化石
(3)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态度;坚持论从史出
(4)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1)名称:根据材料一“云南元谋县”可知,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 ,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因此材料一介绍的远古人类的是元谋人;根据材料二“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和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因此材料二所介绍的远古人类的是北京人。
(2)①:根据题干中推论“原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和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所以,①史实为考古学者发现了多件人工加工痕迹清楚的粗糙石器。②:根据题干中史实“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炭屑和两块烧骨”和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对元谋人遗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已经知道使用火。所以,②推论为元谋人已经会使用火。③:根据题干中推论“原始人会制作打制石器,会狩猎”和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又相继发掘出土5个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约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所以,③史实为考古学者发现了大量的打制石器、动物化石。
(3)素质: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理论素养、治学态度等角度来回答即可。如:考古学家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态度;坚持论从史出等。
(4)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三“制耒耜,教民农作”并结合所学可知,耒耜是农业生产工具,“农作”是农业耕作,因此说明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原因:根据材料“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人民众多,禽兽不足。”可得出原因是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