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2 内能 同步巩固练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为用注射器对密闭容器内空气做功的示意图,注射器初始状态如图甲所示,小芳在第一次实验中缓慢下压活塞,注射器末状态如图乙所示;小芳在第二次实验中迅速下压活塞,注射器末状态如图丙所示。已知两次实验中,活塞均对注射器筒内空气做功,则从甲到乙的过程中,筒内空气分子动能(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2.关于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的物体没有内能
B.物体可以同时具有内能和机械能
C.物体内能大小与温度无关
D.具有机械能的物体不一定具有内能
3.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的温度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体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比乙物体中的剧烈
B.甲物体的内能比乙物体的内能大
C.甲物体的热量比乙物体的热量大
D.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也没有内能
4.下列物体中导热性最好的是( )
A.做饭用的铁锅 B.小孩盛饭用的木碗
C.喝水用的塑料杯 D.暖气管道上包的泡沫塑料
5.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层摩擦产生高温形成火球。下列改变内能的方式,与“火球”的形成相同的是( )
A.冬天时人们经常用热水袋取暖 B.两手相互摩擦,会感到手发热
C.围着火炉烤火,身体感到暖和 D.金属勺在热汤中放一会儿就烫手
6.甲、乙、丙为同种物质,已知甲的温度为10℃,乙的温度为0℃,丙的温度为-10℃。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的内能为零
B.丙的内能有可能大于甲的内能
C.甲的内能最大
D.若甲和乙的内能相同,则它们之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7.质量相等,温度都为的水和水蒸气,它们的内能( )
A.相等 B.水的内能比水蒸气的内能大
C.水蒸气的内能比水的内能大 D.无法确定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腌制鸭蛋就是通过扩散使盐进入蛋中
B.“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是用相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
C.云中形成的冰粒在下落过程中温度渐渐升高变成雨滴,机械能增大,内能减小
D.热量总是由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
9.下列实例中,属于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铁丝反复弯折处会发热 B.太阳将棉被晒得暖乎乎的
C.两手相互摩擦,手心发热 D.锯木头时,锯条变得烫手
10.农历五月初五,人们有煮茶叶蛋的习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鸡蛋颜色变深是发生了扩散现象
B.蛋壳能轻松敲碎,说明蛋壳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C.煮熟鸡蛋是通过做功增大鸡蛋内能
D.水煮沸后冒出大量的“白气”,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二、填空题
11.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 的总和叫做内能, 的冰块(选填“具有”或“没有”)内能。质量相同的100℃水蒸气和100℃水,温度 大,内能 大(后两空均选填“水蒸气”、“水”或“一样”)。
12.葱扒羊肉是河南传统名菜之一,如图所示。烧制羊肉时是通过 的方式增大羊肉的内能;羊肉出锅时肉香扑鼻,这是因为分子在做 。
13.生活中的“热”含义非常丰富,物理学中,“天气很热”中的“热”是指 高;“两手相互摩擦手会发热”的“热”是指 增加;“烧红的碳放热”的“热”是指 。
14.同学们爱吃的爆米花是通过如图所示的爆米花机制作出来的,玉米粒在密封的锅体内被炉火加热,这是通过的 方法改变了玉米粒的内能;开盖瞬间,锅内高压气体迅速爆出,内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玉米粒内的高压水蒸气对外 ,玉米粒膨胀,成了胖乎乎的爆米花。
三、实验题
15.在一次实践活动中,小华在家帮妈妈做饭,她看到妈妈从冰箱冷冻室拿出一根排骨泡在常温的自来水中,妈妈告诉她,排骨泡在常温自来水中解冻速度比在热水中快。小华决定自己动手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妈妈的说法是否正确,于是她找来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两块相同的冻排骨、常温自来水、热水。
(1)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小华先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常温自来水和热水,然后把两块相同的冻排骨分别放入两个玻璃杯中,接下来的操作是 ,若 ,则说明冻排骨泡在常温自来水中解冻速度比在热水中快,妈妈的说法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
1.C
从甲图到乙图的过程中,温度不变,物体质量状态均不变,所以分子的动能不变,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2.B
A.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0℃的物体有内能,故A错误;
B.一切物体具有内能,物体可以发生机械运动,则可以同时具有机械能,故B正确;
C.物体的内能与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故C错误;
D.具有机械能的物体一定具有内能,故D错误。
3.A
A.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因为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的温度高,所以甲物体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比乙物体中的剧烈,故A正确;
B.物体的内能不仅和温度有关还与质量有关,故B错误;
C.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物体的热量是多少,只能说吸收或放出热量,故C错误;
D.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但一切物质都具有内能,故C错误。
4.A
铁锅是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是热的良导体,导热性好,木碗、塑料杯、泡沫塑料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性差,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5.B
A.冬天时人们经常用热水袋取暖,人们吸收水的热量,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故A不符合题意;
B.两手相互摩擦,会感到手发热,手克服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故B符合题意;
C.围着火炉烤火,身体感到暖和,身体通过吸收热量,改变内能,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故C不符合题意;
D.金属勺在热汤中放一会儿就烫手,金属勺的温度高,将热量传递给手,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故D不符合题意。
6.B
A.一切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有内能,故乙的内能不为0,故A错误;
B.内能与物体的质量、状态、温度有关,则丙的内能有可能大于甲的内能,故B正确;
C.仅由温度大小无法判断物体内能大小,故C错误;
D.若甲和乙的内能相同,它们存在温差,会发生热传递,故D错误。
7.C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质量相等温度相等的水和水蒸气,分子动能相等,水蒸气的分子势能大,所以水蒸气的内能大一些。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8.A
A.把鸭蛋放在盐水里一段时间,鸭蛋就变咸了,这就是鸭蛋与盐之间的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表现,故A正确;
B.“炙手可热”是利用火加热把热量转移给了手,因此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物体的内能;“钻木取火”,是利用物体与木头相互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木头的内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故B错误;
C.冰粒在下落过程中,要克服空气阻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冰粒的内能,所以冰粒机械能逐渐减小,内能逐渐增大,温度升高,冰粒变成了雨滴,故C错误;
D.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因为内能的大小还与质量和状态有关,故D错误。
9.B
A.弯折铁丝时,对铁丝做功,机械能转化为铁丝的内能,铁丝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故A不符合题意;
B.太阳将棉被晒得暖乎乎的,太阳以辐射的方式和棉被之间发生热传递,属于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故B符合题意;
C.两手互相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故C不符合题意;
D.锯木头时,锯子和木头相互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锯条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故D不符合题意。
10.A
A.鸡蛋颜色由浅变深,是发生了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正确;
B.蛋壳能轻松被敲碎,是因为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小,外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不能说明蛋壳分子间不存在引力,故B错误;
C.在煮熟鸡蛋的过程中,鸡蛋吸收热量,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来增大鸡蛋的内能,故C错误;
D.水沸腾后,冒出的大量“白气”,是锅内的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故D错误。
11. 势能 具有 一样 水蒸气
[1] 分子热运动具有分子动能,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凭借其相对位置而具有能叫分子势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 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故的冰块具有内能。
[3] 质量相同的100℃水蒸气和100℃水,温度都是100℃,温度一样大。
[4] 100℃水变成100℃水蒸气需要吸收热量,故质量相同的100℃水蒸气和100℃水,100℃水蒸气内能大。
12. 热传递 无规则运动
[1]烧制羊肉时,羊肉吸收热量,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大其内能。
[2]羊肉出锅时肉香扑鼻,这是因为羊肉的香气分子扩散到空气中,是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做无规则热运动。
13. 温度 内能 热量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天气很热,是指温度高。
[2]“两手相互摩擦手会发热”是指通过摩擦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3]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 “烧红的碳放热”的“热”是指放出热量,故“热”指热量。
14. 热传递 减小 做功
[1]玉米粒在密封的锅体内被炉火加热,玉米粒从外界吸收热量,这是通过的热传递的方法改变了玉米粒的内能。
[2][3]开盖瞬间,锅内高压气体迅速爆出,玉米粒内的高压水蒸气体积膨胀,对外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气体内能减小。
15. 秒表 相同 见解析 见解析
(1)[1]实验中需要记录排骨在常温水和热水中解冻所需要的时间,因此还需要秒表。
(2)[2]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应在玻璃杯中装入质量相同的常温自来水和热水。
[3][4]把两块相同的冻排骨分别放入两个玻璃杯中,用秒表记录排骨在常温自来水中解冻所用的时间t1,记录排骨在热水中解冻所用的时间t2,若,则说明冻排骨泡在常温自来水中解冻速度比在热水中快,妈妈的说法是正确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