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1 21:1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第23—24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内容要求〗“1.7人民解放战争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事;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了解重庆谈判基本内容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⑵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①结合历史地图,了解解放战争不同阶段的历程,进一步培养时空观念。(时空观念)
②通过探究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原因的分析,培养阅读史料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③立足唯物史观,认识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故能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唯物史观)
④通过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和意义,培养家国情怀,感悟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努力奋斗的精神。(家国情怀)
⑶能结合语文、地理、音乐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1、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本单元由两节正课组成。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于1946年发动了全面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先后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展开战略进攻,发起三大战役。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本单元教材共二课。
《第23课 内战爆发》的教学:本课上承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下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教材内容共分为三个子目:重庆谈判;国民党发动内战;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到内战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人民开展自卫反击的历史。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教学:本课主要内容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人民解放战争是国共两党的最后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人民解放军屡战屡胜,获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中国近代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时空纵览
3、单元大概念架构
①政治: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国共两党的关系由合作走向对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②经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使得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③中外联系: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推行冷战政策,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中国陷入国共内战的混乱局面。
④专题线索:
一次谈判 重庆谈判
一次会议 七届二中全会
一次改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两个重点 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
三个阶段 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
四次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4、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5、本单元教材体例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目的,知道蒋介石的真内战假和平,知道共产党争取和平。
2.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国民党发动内战,解放区军民运用运动战开展自卫反击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3.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分析理解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关系。
4.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5.通过阅读教材,知道三大战役胜利的史实与意义,分析胜利的原因。
6.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的覆灭等史实,知道南京解放的重大历史意义。
7.通过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8.尝试阅读相关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或有根据地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难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的决策及有关方针;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七单元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事;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素养目标 1.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关情况,认识到土地改革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关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重点、难点)2.知道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三大战役、渡江战役有关情况及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重点)3.通过对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难点)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人民解放战争是国共两党的最后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人民解放军屡战屡胜,获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中国近代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关键词:(土地改革、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24课整合为四部分:1、得民心--解放区土地改革2、扭战局--千里跃进大别山3、定乾坤--三大战役的胜利4、换新天--蒋家王朝的覆灭
学情分析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是需要学生铭记并体会共产党得道者多助的奋斗过程。其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近,学习过程中可以以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观,也可运用多类史料和地图加深学生对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原因的理解。
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扩展,个性较突出。因此,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本课土地革命的内容较为简单,可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通过图片、文字资料的引导,使学生感受到土地改革的成果及意义即可。关于挺进大别山及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则需要借助战争示地图,帮助学生梳理战争形势,使学生认识到解放军是怎样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步步拿下各个国统区,直至最后解放南京的。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单元整合】人民解放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导入新课】PPT展示:教师:国民党因何而败?共产党为何能胜?我们来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读图,思考问题。 单元整合,整体感知解放战争的史实。结合图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导入新课,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一) 任务一、得民心--解放区土地改革1.背景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国民党共产党拥有军队430万127万武器装备全部日、美装备小米加步枪拥有人口、地区3亿多、大城市1亿多、小城镇、乡村思考:国共实力对比悬殊,共产党如何去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1936年毛泽东提示:争取农民的支持Q1.抗战胜利后中国土地制度存在什么问题?农民的生活状况如何?怎么解决?展示材料:材料: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概况:【播放视频】阅读材料,观看视频,梳理土地改革的史实展示图片与材料:材料: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了新面貌:广大农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摘编自郭文涛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本通》时间:内容:总路线:结果:学生回答后PPT展示:3.意义:Q2.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胜利起到什么作用?材料:1937年,这里的贫雇农平均土地占有只有0.93亩,到1947年,他们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亩,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地主、雇农和长工都不存在了 ……——《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师: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拓展】国统区VS解放区【知识整合】依据所学知识回忆中共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提示: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在封建土地制度下,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农民手中无田,生活困苦。 提示:(1)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2)内容: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3)路线:制定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4)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提示: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的能力。结合图片与文字史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加强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史料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分析,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二) 任务二、扭战局--千里跃进大别山1.战略进攻的背景【小小军事家】面对下列情况,你有何作战计划?材料: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共歼敌112万人,其中正规军97个半旅78万人,平均每月歼敌八个旅。国民党总兵力从430万人下降至373万人,机动兵力只剩下40个旅左右。人民解放军则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总兵力增加到195万人,并积累了大兵团作战的经验。——王桧林《中国现代史》教师:1947年夏,战略进攻的条件成熟了。2、概况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4万人,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Q.人民解放军为什么选择向大别山挺进?教师展示材料:材料: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中原)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毛泽东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明确大别山地处武汉和南京正中间,控制住大别山就意味着西可取武汉;东可取南京,为战争的胜利赢得可能性。3.意义:Q.千里跃进大别山有何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战略:由敌人进攻我方防御变为我方战略进攻;战场:由解放区转入国统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被动防御作战。 提示:(原因)大别山接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在此创建革命根据地,可以直接威胁到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减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压力。(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引导学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的历史史实,增强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教材相关史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讲授新课(三) 任务三、定乾坤--三大战役的胜利1、三大战役的背景材料
材料:当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的时候……这时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仍有 365 万人, 其中正规军 198万人,但这些部队大多是重建的,或经受过严重打击的,士气不高,战斗力不强。它们被人民解放军分别钳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 5 个战场上,大部分只能担任守备任务,可作战略机动的兵力已寥寥无几。在整个国民党统治区,无论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出现了严重危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上升到 280 万人,其中正规军 149 万人。——摘编自丁守和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师:进入1948年8月,国共的态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总结: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人民解放军已由130万人增至280万人,军队士气高涨,斗志昂扬。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的1/4,人口占全国的1/3,土地改革大部分完成,后方更加巩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2、三大战役师: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阅读教材P118~119内容,对重要的时间、人名、地名等作出醒目的阅读标记。生:填写三大战役的表格。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时间1948年9—11月1948年11月—1949年1月1948年11月—1949年1月指挥林彪、罗荣桓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等聂荣臻、林彪、罗荣桓参战部队东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华北人民解放军歼敌人数47万余人55万余人52万余人意义解放东北全境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华北全境基本解放①辽沈战役: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名称东北华北华东中原西北解放军70万20万42万20万7万国民党55万55万60万75万30万生:讨论回答。师总结: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②淮海战役:师:淮海战役中,我军投入的兵力为60万人,而敌人在徐州地区的总兵力达80万余人,为什么在人数相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我军能够迅速取得胜利?《人民支前统计表》民工543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76.7万头船只8500只筹粮9.6亿斤挑子20.6万副生: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师:不错,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正因为这样,陈毅才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③平津战役:展示材料:材料:1948年底到1949年初,为和平解放北平,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苦的但卓有成效的劝说、策反、和谈,对象从敌对的一般军官到“剿总”司令。……这一切努力,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使北平城内的文化古迹免于战火,能够完整保存下来。师: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要和平解放北平?生:讨论回答。师总结:和平民主是当时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可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北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的文物,避免战争的破坏。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材料:三大战役胜利结束,警卫员李银桥发现毛泽东长了一根白发,毛泽东看着警卫员拔下来的白发,风趣地说:“白了一根头发,胜了三大战役,值得!”【知识拓展】七届二中全会: 提示:1:人民解放军军队人数上升到280万人,解放区面积扩大,军民士气高涨。2: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365万人,军民士气低落,危机四伏,国民党收缩到一些战略要地。提示:1、当时东北战场的形势对人民解放军最为有利。一旦夺取东北,就可以使东北解放军腾出手来转入关内作战;还可以利用东北的工业来支援全国解放战争。提示:意义: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合作探究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并突破教学难点。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表达能力。顺利过渡到三大战役。明确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过程基本史实,感悟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启示。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自主学习,培养概况与归纳史实的能力。展示地图,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四) 任务四、换新天--蒋家王朝的覆灭1.背景【问题探究】美国的划江而治与蒋介石求和是何居心?司徒雷登大使曾说: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解放战争全记录》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表示:“只要共党一有和平的诚意,能作确切的表示,政府必开诚相见,愿与商讨停止战事,恢复和平的具体方法……”【问题探究】共产党在稳操胜券情况下,为何要和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明确表示:人民渴望和平……中国共产党同意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毛泽东在会见国民党代表时不仅在口头上多次表示出和谈的诚意,而且电令处于长江沿线的人民解放军缓期渡江……教师:1949年4月,北平谈判,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共产党为和平所做的最后的努力也失败了。2、渡江战役[多媒体展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师: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师: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和展示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材料:材料一:万急,延安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电报材料二:解放区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踊跃参军。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也由战前的120万增加到195万,在战场上逐渐占据了主动。为此,中共中央做出了人民解放军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的决策。材料三:解放战争(1946.7—1950.6)国共军队人员损失统计表教师结合学生探究成果归纳总结: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其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二是实行土地改革,激发农民积极性;其三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作战方针明确,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提示:美国:分裂中国、控制中国国民党:主力被歼,缓兵之计共产党: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提示:师总结:①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②中国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政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提示:①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为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人民的支持和拥护;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正确的作战方针政策;④解放军英勇善战;⑤国民党军队内部不团结,政府腐败,失去民心;等等。 文史资料展示,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得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突破难点。结合与文字史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加强唯物史观的史学素养。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这是国共两党的最后决战。对照国民党的统治危机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明确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军队,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通过总结,凝练主题,引发学生的共鸣,进行情感升华。
课堂练习 1.(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题)“我军这一战略行动,恰似一把利剑插进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扭转了整个战争形势。”此次军事行动是( )A.渡江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挺进大别山【答案】D2.(2024·广东广州·中考真题)1947年,邓颖超同志参加了在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会后,她深入河北农村搞土改蹲点,开展调查研究。下列与邓颖超同志开展调研工作直接相关的文件是(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答案】A3.(2024·江西·中考真题)基于各主要的解放区相继连成一片,为了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人民解放军就必须攻击敌人坚固设防的大城市,必须同敌人的强大机动兵团作战。于是发起A.湘江战役 B.淞沪会战 C.百团大战 D.三大战役【答案】D4.(2024·四川达州·中考真题)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我市某校组织八年级学生参观达州市博物馆,如果你是该博物馆的讲解员,下列篇章你将按照怎样的顺序为学生讲解①“抗日烽火” ②“苏区壮歌” ③“辛亥革命” ④“黎明前夜” ⑤“星星之火”③①⑤④② B.③⑤②①④ C.②⑤①④③ D.②①④③⑤【答案】B 课堂随练,检查了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又是对本课知识进行小结和梳理,强化了本课重点,很好地落实本课课标要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对一系列战役的梳理,通过战役示意图和动画示意图,带领学生了解解放军是怎样一步步解放各个地区,走向战争的胜利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特别是老百姓支援革命的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解放军和人民一条心,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斗,以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课堂容量较大,文字史料较多,易造成阅读疲劳;课堂板书应该更精致。 反思得失,不断前进。
附1:板书设计
附2:【学史崇德】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祖国统一,不可阻挡!
(设计意图:学史崇德,课堂升华,由小见大,让学生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附3:【作业布置】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提问:毛泽东为什么强调“宜将剩勇追穷寇”(P119材料研读)
【答案】
毛泽东强调“宜将剩勇追穷寇”主要是基于当时解放战争的战略形势和革命的彻底性要求。
从战略形势看,三大战役胜利后,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基本消灭,但仍妄图划江而治,维持其统治的半壁江山。如果此时解放军停止进攻,就会给国民党留下喘息机会,使其有可能卷土重来,也会导致中国出现南北分裂的局面。
从革命的彻底性来讲,这体现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只有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这一理念避免了革命半途而废,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