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26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提倡“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其英勇斗争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内容要求〗“1.8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通过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通过了解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制度等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事及民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
2.2022年课标解读
(1)梳理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及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这些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能够初步阅读和理解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史料,并运用这些史料分析近代社会变化的原因。(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学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历史,知道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性,认识近代社会变化,以及文化教育事业取得成就,学习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英勇斗争的精神,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①以地图和时间轴的形式梳理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及发展的全过程,用地图展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分布变化,增强时空观念,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时空观念)
②联系前后史实并解析史料,认识不同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和理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历史解释)
③整理图片、文字等多种史料,通过史料实证,认识近代社会教育、新闻传播、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史料实证)
④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理解近代社会变化的原因。(唯物史观)
⑤通过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的事迹和爱国报刊、出版社的创办,感受近代国人救亡图存的努力,激发爱国情怀。(家国情怀)
(4)能结合语文、地理、音乐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1、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本单元由两节正课组成。
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艰难成长。西方的文化、器物大量涌入,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近代教育和新闻出版业取得长足进步。在文艺创作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的教学:从教材地位上看,本课是第八单元的第1课,作为“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单元的开篇之课,既补充了之前学习过的近代史中经济社会史的空白,又为下一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课内容分为两个子目,分别介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由浅入深,线索清晰,有利于学生认识、了解近代经济社会变化的主要内容,但对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补充相关史料,同时,教材对于近代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介绍较为表面,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理解,因此教师应当整合资源,作适当的补充与拓展,帮助学生理解。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的教学:本课是八年级上册近代史内容的最后一课,主要有两个子目,包含三方面内容,即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成就。各个内容之间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清政府艰难迈出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近代新闻出版业迅速发展,出现一批有影响力的报刊和新闻出版机构;“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文学艺术取得很大成就。学习这部分内容,需要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五四运动”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步的文学艺术家都高奏时代主旋律,他们的作品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激励人民英勇奋斗的巨大号召力。进步的文学艺术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了唯物史观的一条原理,即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新闻出版、电影等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2、时空纵览
3、单元大概念架构
①阶段特征: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②经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艰难成长;
③社会生活:西方的文化和器物大量涌入,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
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④专题线索:
两个因素 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政局的更替
两条主线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
两种经济形式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
四大变化 交通通信、饮食服饰、传媒娱乐、风俗习惯。
4、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5、本单元教材体例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一、教学目标:
①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阅读与分析史料,认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曲折发展历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曲折发展的原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
②在中国近代史的时空背景下,了解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创设历史情境,感受国家逐渐走向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梳理新式教育的变革、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理解每个阶段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时空观念)
③依据历史图片、视频等史料,增强学习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文学艺术内容的教学,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建立作品与时代之间的有机联系。认识文学艺术、大众传媒的深刻影响力,体会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的客观反映(史料实证)
④了解张謇等近代爱国实业家的经历,结合“提倡国货”热潮,感受国人的救国热情,培养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家国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发展的过程、特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文学艺术的成就。
难点:近代民族工业受挫的根本原因;理解客观历史环境下,一切历史客观因素相互影响的唯物史观;体会文艺工作、大众传媒深刻影响人们生活和社会进程,及人物身上的家国情怀。
第八单元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制度等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
素养目标 1.了解近代新式教育、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等基本史实。(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重点、难点)2.利用剧照、图片、绘画资料,通过活动开展,激发学生的创新与想象。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文学艺术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重点)3.使学生认识到文学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大众传媒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家国情怀)(难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事业的发展》中的最后一课。中国近代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的过程,本课的文化教育事业作为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之一,包含了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成就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内容之间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其中,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并且中间有些内容与学生的其他学科或与学习生活相关,授课时注重与生活联系,注重学科知识的迁移,帮助重点内容的突破。本课关键词:(新式教育、传播媒介、文学艺术)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26课整合为四部分:1、千秋大业、教育为本--新式教育的发展2、信息传递、推动潮流--新闻出版业的发展3、笔诛口伐、时代号角--近代文学的成就4、大咖云集、民族强音--近代艺术的成就
学情分析 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是需要学生体会近代发展过程中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感悟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其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近,学习过程中可以以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观,也可运用多类史料和地图加深学生对近代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因素的理解。
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扩展,个性较突出。因此,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指导学生利用表格归纳总结民国时期的教育文学事业的发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作品来感受人物精神,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冼星海、聂耳的《黄河大合唱》和《义勇军进行曲》,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和《愚公移山》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单元整合】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五四运动”后,进步的文学艺术家都高奏时代主旋律,他们的作品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激励人民英勇奋斗的巨大号召力。进步的文学艺术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了唯物史观的一条原理,即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导入新课】PPT展示:有一所高等学府,在这里,从沙滩红楼到未名湖畔,民主与科学熠熠生辉,从历史走向未来,光荣与责任一脉相承。你们知道这是哪所学校?教师: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注定要在中国的教育史、救亡史、奋斗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有去过北大的同学吗?北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读图,思考问题。 单元整合,整体感知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史实。
讲授新课(一) 任务一、千秋大业、教育为本--新式教育的发展1.新式教育的创办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近代兴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有何作用?生:时期新式学校作用洋务运动时期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北洋西学堂、南洋公学百日维新期间京师大学堂【图说历史】新式教育的创办北京大学的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是“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2.科举制度的废除①1901年,清政府决定从1902年开始,废除八股文;②1903年,清政府以科举阻碍学校发展,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③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废除科举制度的影响。【播放视频】材料一:翰苑清才……若问以亚洲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材料二:《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堂一、二年级课程与课时生:废除科举制度,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师:随着新式教育的发展,科举制的废除,读书人不再以“学而优则仕”为唯一出路。他们可以从事哪些职业?生:老师、画家、作家、经济学家,企业家,军人、历史学家……师:这里展示的几位伟大人物都是在新式教育中重获新生的典型代表。他们或改革或办实业或做文章或修铁路,还有一个敢叫日月换新天,创立新中国。他们从各方各面为中国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由此可见,社会发展推动教育革新,教育的革新将推动社会进步。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思考问题。京师大学堂(补充:北大的前身)废除科举制(补充: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约1300年) 结合文字史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加强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体现新课标中的“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新理念。
讲授新课(二) 任务二、信息传递、推动潮流--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新闻业的发展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途径极其丰富,我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及时了解时事。在中国近代社会,又是通过什么手段来传递信息,影响舆情呢?①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师:报刊是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政府信息的发布平台,是历史发展的晴雨表。中国近代的报刊是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出现的。②报刊杂志: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播放视频】【知识补充】《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申报》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大公报》《新闻报》《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③影响师:这些新式报刊有何重要作用?生:这些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它们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2.出版业的发展:师:中国近代兴起了哪些出版企业?有何作用?生:主要有商务印书馆(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还有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的新华书店等。作用:起到了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作用,保存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文化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①商务印书馆【播放视频】侵华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说:“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复。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人民日报评论部编:《人民论坛 (2005年卷) 》,红旗出版社,2006年,第299页。 教师讲述: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②新华书店成为中国共产党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③其他机构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也是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构。3.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的原因Q2.从时空的角度,分析近代新闻出版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提示: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体现新课标中的“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新理念。体现新课标中的“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新理念。
讲授新课(三) 任务三、笔诛口伐、时代号角--近代文学的成就师:列表说明20世纪初以后,中国近代文学成就。生:作者作品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女神》茅盾《子夜》曹禺《雷雨》巴金《家》老舍《骆驼祥子》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徐悲鸿《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1.鲁迅及代表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播放视频】师:请评价鲁迅的《阿Q正传》。教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材料1: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摘自《狂人日记》材料2: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摘自《阿Q正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的特征?教师结合学生探究总结《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实质是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生: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2.解放区作家及优秀作品 提示:结合教材与材料得出鲁迅作品: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合作探究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利用表格归纳知识点,解决基础知识,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结合史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加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讲授新课(四) 任务四、大咖云集、民族强音--近代艺术的成就文学赋予了历史进程以永生的活力,保留了历史的潜流。而人才荟萃的艺术更是奏响了民族的最强音。1.艺术成就(1)绘画这位画家曾是北大艺术学院的院长,猜猜他是谁?出示徐悲鸿的代表作品徐悲鸿的画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而且他更是一位爱国的楷模,作品透露出爱国的情怀。徐悲鸿曾聘请齐白石前去北大艺术学院担任教授。出示齐白石画作。(2)音乐抗日战争爆发,漫天烽火卷地来,北大培养的一位音乐大师冼星海创作了气势宏伟的《黄河大合唱》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一起来欣赏其中的第七乐章(播放歌曲)。在那样一个国难当头的岁月,还有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也曾用他的音乐发出了热血沸腾的民族强音,他就是聂耳。聂耳有一首代表作大家非常熟悉,每周一都要唱,是什么?2011年叙利亚撤侨过程中,有一批农民工因混乱弄丢了护照,用什么证明他们的身份?国歌!国歌成为那些农民工回家的船票。每次听到国歌声应该怎么做呢?现在我们一起大声地唱响这首爱国的旋律(播放国歌,全体起立,唱国歌)。在创作《义勇军进行曲》之前,聂耳已经创作了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毕业歌》从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3)歌剧当音乐与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时产生了一种综合性艺术,那便是歌剧。抗战末期,诞生了一部以“喜儿”为主人公的歌剧,是什么?(《白毛女》)后来这部歌剧被搬上荧幕,拍成了电影,一上映便引起了轰动。大家喜欢看电影吗?电影是一种能将光影关系处理得出神入化的发明,现在我们能看到3D电影等。(4)电影但是早期的电影是怎样的?(只有影像,没有声音。)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什么?什么时候有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是哪一部呢?之后,许多作品成为经典,一些优秀的电影明星家喻户晓。【知识拓展】1934年首映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的影片,曾经创造了连续放映84天的记录。影片讲述的渔民小猫,小猴家庭破产、流浪和死亡的故事,令人潸然泪下。 2.近代社会经济生活、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理由问题探究: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育文化事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本学期所学习的近代相关知识点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说明近代社会经济生活、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理由。教师结合学生探究合作的观点指出:政治方面:随着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及民主革命的日益高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帝制,建立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仍出现帝制复辟的逆流,整个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方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两次大发展的机遇,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与阶级基础。思想方面: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民主科学思想先后高涨,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明进程。 结合图片与文字史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加强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结合史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加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课堂小结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旧的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19世纪后半期,一批新式学堂先后在中国诞生。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诞生的近代报刊、文学艺术,激励了人民的革命斗争,也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通过总结,凝练主题,引发学生的共鸣,进行情感升华。
课堂练习 1.(2023·安徽省)1921 年3月8日,陈独秀提文说“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这可佐证新文化运动( )A.提倡科学主义 B.提倡诗礼教化 C.维护法律权威 D.关注男女平等【答案】D2.(2023·福建省)某校历史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查找到两张学生文凭:一张是京师大学堂的毕业文凭,落款是“宣统元年”,另一张是京师第一蒙养院附设女子小学堂文凭,落款是“中华民国元年”。上述纪年方式的变化反映了( )A.新式学校的出现 B.女性地位的提高 C.历史发展的潮流 D.封建制度的结束【答案】C3.著名作家冰心曾谈道:“我启蒙的第一本书,就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线装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我的第一本小说集《超人》(一九二〇年)和第一本诗集《繁星》(一九二三年)也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这段话说明商务印书馆( )A.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B.推动了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C.传播了西方先进文化 D.使平等观念逐渐取代了传统等级观念【答案】B4.1943年赵树理在深入农村调研时,了解到一对青年自由恋爱,却被双方父母阻挠的悲剧。于是写出了批判封建思想、赞颂婚姻自由的《小二黑结婚》。材料说明( )传统文化需要大力发扬B.人们崇洋逐新的趋向C.文艺要为人民群众服务D.文艺要发挥经济价值【答案】C 课堂随练,检查了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又是对本课知识进行小结和梳理,强化了本课重点,很好地落实本课课标要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要注重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过程。课前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文学文艺作品,充分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从而使学生能够对那个时代的作品有较深入的了解,对作者的精神也有一定感知。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注意引用多种材料,除了文字材料,还可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同时根据材料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反思得失,不断前进。
附1:板书设计
附2:【学史崇德】
(设计意图:学史崇德,课堂升华,由小见大,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坚韧不拔,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附3:【作业布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为1921年中国妇女报刊史上的第一份画报《解放画报》中的三幅画。
图1 描绘了一只手腕处标有“父权”的大手,手里紧紧握着五个男女。
图2描绘了一女子深夜苦读新书,丈夫在其身后流露出欣慰的表情。
【答案】
示例:《解放画报》是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变动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它从妇女与父权的关系、妇女教育、妇女经济独立等方面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妇女解放,将妇女问题与此时的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读
解
标
课
元
单
壹
析
分
材
教
元
单
贰
标
目
习
学
元
单
叁
计
设
学
教
元
单
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