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2024秋统编八上历史精简课堂(简明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2024秋统编八上历史精简课堂(简明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1 21:2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人教八上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新课导入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长征的背景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10月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围剿”,红军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第五次反“围剿”
主要指挥官:博古、李德。
战略战术:“御敌于国门之外”“与优势敌军决战”。
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渡过乌江夺取遵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2.过程及结果
3.遵义会议
1.时间:
2.地点:
3.内容:
遵义会议会址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1)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3)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4)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4.意义:
(1)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遵义会议
(1935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14年
14年
(2)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3)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之前,博古和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失利。如果任由他们指挥下去,红军将面临更大的危险。
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二、过雪山草地
① 1934.10 瑞金出发
② 冲破四道封锁线
④ 1935.01 遵义会议
⑧ 爬雪山,过草地
⑥ 巧渡金沙江
⑨ 突破腊子口
1936.10 会宁会师
⑩ 1935.10 吴起镇会师
③ 强渡乌江
⑤ 四渡赤水
⑦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宣言书—
宣告红军突破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胜利
宣传队—
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道路)
播种机—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长征的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如何理解长征精神?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红军翻过大雪山
如何理解长征精神?
红军走过的水草地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如何理解长征精神?
1.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
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湘江→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
原因
过程
意义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板书设计
遵义会议
时间:
内容:
意义:
1935年1月
纠正“左”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转折点、成熟的标志
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