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山歌 教案+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巴蜀山歌 教案+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6-03-15 13:25:14

文档简介

1新设计
这节课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要教学内容《太阳出来喜洋洋》是流行在四川省川东一带的山歌。歌曲大多一字一音,旋律质朴高亢、节奏明快,流畅亲切。歌中运用了模拟锣鼓音调的形声衬词“郎郎啋光啋”,表现了歌者悠然自得的喜悦心情,更增添了民歌的欢乐气氛,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鲍元恺先生将其及其余23首中国民歌纳入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由六个组曲24首乐曲组成,以脍炙人口的民歌旋律和绚丽多彩的管弦乐色彩,向听众展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汉族人民的生活画卷。鲍元恺先生将我们的传统民歌搬上了世界的舞台。
2新设计
《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四川民歌风格。是流行在四川省川东一带的山歌,为五声商调式,四四拍,一段体结构。它反映了旧时代的劳动人民上山砍柴的劳动生活,高亢明快的旋律,表达了他们的乐观情绪。现在的农家孩子常常唱着它上山砍柴,更抒发了他们不畏艰险、辛勤劳动、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也表现了他们以苦为乐、愉悦自得的乐观的生活态度。这首五段歌词的分节歌,每段上下两句,音域只有六度,句间大多一字一音,旋律多由级进发展而成,质朴高亢,节奏明快,流畅亲切。第二句结尾处用延长音抒发情感,使得音乐悠扬舒展,爽朗乐观,由于歌曲音域较窄,起调高,有着四川山歌高亢嘹亮的风格。它的歌词纯朴简洁、生动活泼,歌中运用了模拟锣鼓音调节奏的形声衬词“郎朗扯光扯”,更增添了民歌的欢乐气氛,并用它将各段歌词较为自由的韵脚协调起来,显得自然流畅,独具风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作曲家黎英海对这首山歌进行了加工整理,使其成为许多男高音歌唱家演唱的优秀曲目之一。鲍元恺先生将其及其余23首中国民歌纳入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由六个组曲24首乐曲组成,以脍炙人口的民歌旋律和绚丽多彩的管弦乐色彩,向听众展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汉族人民的生活画卷。20多年来,通过国内外交响乐团在大江南北、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的演出,通过唱片、广播、电视和网络的传播,《炎黄风情》获得了各地华人的深刻共鸣,引起了西方乐坛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演出率最高的中国管弦乐作品。2006年,《炎黄风情》被收入人民音乐出版社首批"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并出版总谱, 2012年入选《中国百年音乐作品典藏》。
3新设计
学生很区分山歌、小调、劳动号子。通过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歌唱版本,以及鲍元恺先生的管弦乐组曲版本,让学生理解民族的音乐如何走上世界的舞台。
4教学目标
1、能用清晰明亮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2、体验同一首民歌的不同演奏、演唱形式,并体验不同形式带来的不同风格。
3、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知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并喜爱民歌。
5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对初中音乐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学期要继续加强他们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学生正处于变声期,要注意保护嗓子。
6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巴蜀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管弦乐曲式分析
教学难点:
1、体验并接纳同一首民歌的不同演唱风格,上波音及切分音的演唱。
2、欣赏管弦乐《巴蜀山歌》了解管弦乐队的分组与乐器名称,听辨乐曲
3、听辨乐曲各段落的音色变化,感受民歌与器乐曲不同的艺术表现力。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巴蜀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1、聆听乐曲《打支山歌过横排》
思考:
这首歌曲节奏是规整的还是自由的?
音调是高亢、嘹亮的还是低沉、压抑的?
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民歌种类。传统山歌中最常见的内容是爱情和苦难。山歌常在户外歌唱,曲调多高亢、嘹亮,节奏多自由、悠长,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山歌的歌词具有纯朴的情感、大胆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等特点,生动鲜活,真切感人。山歌往往在音乐的一开始处便出现全曲的最高音,感情充沛,表达强烈。在高音区,山歌还常常会有自由延长音。有的山歌因音域较高而使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歌唱方法。
山歌的歌种 山歌的歌种是不同地区民间对本地山歌的独特称谓,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等地的"花儿"、"少年",湖北的"赶五句",四川的"晨歌",安徽的"挣颈红",等等。
二、聆听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四川儿童上山砍柴时唱的歌。歌曲形式简单,乐观爽朗表达了儿童们热爱劳动、热爱山村生活的情感。按照不同的歌唱方法分类,它属于山歌中的矮腔山歌。其音乐清新质朴,旋律较自由。全曲音乐只有六度,句间大多一字一音,节奏明快;句尾常用自由延长音抒发情感,使音乐悠扬舒展。句间采用的衬词“罗儿”、郎郎扯光扯”等,来自赶牛的吆喝声和锣鼓声,流露出歌者愉悦自得的心情,使这首山歌更加生动形象。衬词虽无实在意义,却起到更好表达山中樵夫豪迈、自由的性格特征。作曲家黎海英将它改编为独唱曲,歌唱家蔡绍序富有热情和浓郁四川乡土气息的演唱,使这首民歌成为音乐舞台上常用的曲目之一。山里的樵夫每天都要上山砍柴,非常的辛苦,樵夫们唱着豪迈、热情的山歌,我们可以看出樵夫们身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在歌曲中我们也感受到四川人民的热情与豪迈之情!
学一学衬词的演唱,并说说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唱衬词,感受到衬词在这首歌曲中的重要作用,由于衬词的生动幽默使得歌曲带上了悠然自得的情绪特色,在高亢嘹亮中频添了一份轻松和自由,更加深刻地表现出了山民热情奔放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鲍元恺的《炎黄风情》之四《巴蜀山歌》
鲍元恺先生将我们中国的民歌通过一个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走上了世界舞台,接下去我们一起再次聆听巴蜀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演奏形式:管弦乐
曲式结构:变奏曲式
、聆听器乐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1)总听
乐曲情绪怎样?(热烈欢快)
(2)分听
各段用什么乐器演奏?情绪怎样
主题
乐器
情绪
引子
乐队全奏
热烈而有气势
主题
弦乐器与圆号
铿镪有力
变奏1变奏2
木管组、铜管组及低音弦乐
时而灵巧活泼
时而粗犷强悍
变奏3
木管乐器与弦乐
时而轻盈
时而激越
变奏4
长笛、竖琴
欢快、轻盈
尾声
全奏
热烈
2、介绍交响组曲《炎黄风情》
天津晚报在《炎黄风情》音乐会演出后评论所言:希望西方人通过他们熟悉的形式了解中国民歌,也让我们自己通过民歌的旋律了解西方的管弦乐形式。
鲍元恺的《炎黄风情》
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由六个组曲24首乐曲组成,以脍炙人口的民歌旋律和绚丽多彩的管弦乐色彩,向听众展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汉族人民的生活画卷。20多年来,通过国内外交响乐团在大江南北、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的演出,通过唱片、广播、电视和网络的传播,《炎黄风情》获得了各地华人的深刻共鸣,引起了西方乐坛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演出率最高的中国管弦乐作品。2006年,《炎黄风情》被收入人民音乐出版社首批"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并出版总谱, 2012年入选《中国百年音乐作品典藏》。
3、作者简介
鲍元恺,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1944年出生于北京市。曾在天津音乐学院任教,时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天津市政协常委。现任厦门大学特聘教授、艺术研究所所长。主要作品:《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 (1991)、《华夏弦韵》室内乐集 (2001)、六部交响曲:《纪念》 (2004)、《台湾音画》 (1996 / 2000 / 2006)、《京剧》 (2006)、《厦门》 (2008)、《禹王》 (2009)、《燕赵》 (2012)、童声合唱套曲《四季》 (1980)、《景颇童谣》 (1981)等。
第一首 江苏民歌 劳动号子 第二首 湖南民歌 小调 第三首 陕西民歌 山歌 第四首 云南民歌 小调
聆听民歌片断,用线连出它们的体裁和地域。
?我国民歌大致划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每大类中还可划分为若个小类。
?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从最初劳动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有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劳动号子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并通过劳动号子表现出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山歌不是单指在山上唱的歌,它是劳动号子之外各种山野民歌的统称。山歌与号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号子必须伴随着劳动歌唱,而山歌却可以在不与劳动相联系的场合和情况下歌唱。它是产生在山野劳动生活(如人们在野外行脚、放牧、割草、拾柴、运货,或者在农田里从事薅秧、耥稻等活动场合)的民间歌曲。其音乐具有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大多无规整的节拍,结构也比较简单自由,带有即兴性,以对应性的上下两句体和起承转合的四句话为多,也有加穿插句或垛句的;演唱形式以独唱为多,也有对唱及领唱与和腔等形式,因唱法不同而有以假嗓为主的“高腔山歌”和以真嗓为主的“平腔山歌”的分别。山歌具有直畅而自由无拘无束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小调 小调又被称为小曲、俗曲等,是在农村和城市集镇上广泛流传的民间歌曲。 ?与劳动号子和山歌不同之处有: ?1、小调的流传遍及城乡不同阶层,并有广泛的社会阶层直接或简介参与创作与加工; ?2、小调有固定的唱词和唱本; ?3、除了一般群众外,小调有职业和半职业艺人在热闹的公共场所进行商业性演唱,并常有乐器伴奏。 小调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月等形式连缀为多段分节歌。其曲调旋律性强,节奏、结构 规整匀称,艺术手法比较丰富多样,情感的表达比较委婉,寄抒情于叙事之中。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愿我们的民族音乐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魅力常在!
课件20张PPT。山野放歌巴蜀山歌----交响组曲《炎黄风情》之四《太阳出来喜洋洋》
聆听歌曲《打支山歌过横排》思考:
这首歌曲节奏是规整的还是自由的?
音调是高亢、嘹亮的还是低沉、压抑的?音乐体裁:民歌——山歌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民歌种类。传统山歌中最常见的内容是爱情和苦难。山歌常在户外歌唱,曲调多高亢、嘹亮,节奏多自由、悠长,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山歌的歌词具有纯朴的情感、大胆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等特点,生动鲜活,真切感人。山歌往往在音乐的一开始处便出现全曲的最高音,感情充沛,表达强烈。在高音区,山歌还常常会有自由延长音。有的山歌因音域较高而使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歌唱方法。
山歌的歌种 山歌的歌种是不同地区民间对本地山歌的独特称谓,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等地的"花儿"、"少年",湖北的"赶五句",四川的"晨歌",安徽的"挣颈红",等等。
聆听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走进四川聆听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四川儿童上山砍柴时唱的歌。歌曲形式简单,乐观爽朗表达了儿童们热爱劳动、热爱山村生活的情感。按照不同的歌唱方法分类,它属于山歌中的矮腔山歌。其音乐清新质朴,旋律较自由。全曲音乐只有六度,句间大多一字一音,节奏明快;句尾常用自由延长音抒发情感,使音乐悠扬舒展。句间采用的衬词“罗儿”、郎郎扯光扯”等,来自赶牛的吆喝声和锣鼓声,流露出歌者愉悦自得的心情,使这首山歌更加生动形象。衬词虽无实在意义,却起到更好表达山中樵夫豪迈、自由的性格特征。作曲家黎海英将它改编为独唱曲,歌唱家蔡绍序富有热情和浓郁四川乡土气息的演唱,使这首民歌成为音乐舞台上常用的曲目之一。山里的樵夫每天都要上山砍柴,非常的辛苦,樵夫们唱着豪迈、热情的山歌,我们可以看出樵夫们身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在歌曲中我们也感受到四川人民的热情与豪迈之情!鲍元恺先生将我们中国的民歌通过一个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走上了世界舞台,接下去我们一起再次聆听巴蜀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演奏形式:管弦乐
曲式结构:变奏曲式《太阳出来喜洋洋》引子:乐队全奏,热烈而有气势;
主题乐段:圆号与弦乐器组合呈现,铿锵有力;
变奏1、2:木管组、铜管组及低音弦乐时而灵巧活泼,时而粗犷强悍。
变奏3:木管乐器和弦乐器奏出主题,在铜管乐器综合了引子材料的背景衬托下,使之形成全曲的一个小高潮。
连接部
变奏4:长笛在竖琴的琶音织体衬托下再现主题,欢快、轻盈
再现变奏3的主题,并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这是一首爽朗明快的四川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挑起扁担上山岗,手中拿把开山斧,不怕虎豹和豺狼。” 乐队全奏贯穿全曲,铜管乐器粗野的呐喊,弦乐从压抑到爆发的转接,以及定音鼓的狂燥敲击,表现了雄性勃发的阳刚之气。天津晚报在《炎黄风情》音乐会演出后评论所言:希望西方人通过他们熟悉的形式了解中国民歌,也让我们自己通过民歌的旋律了解西方的管弦乐形式。炎黄风情1991年10月13日,鲍元恺的《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由王钧时指挥天津交响乐团在天津音乐厅首演。这部由《燕赵故事》《云岭素描》《黄土悲欢》《巴蜀山歌》《江南雨丝》和《太行春秋》六个组曲24首乐曲组成的交响音乐会,以脍炙人口的民歌旋律和绚丽多彩的管弦乐色彩,向听众展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汉族人民的生活画卷。 20多年来,通过国内外交响乐团在大江南北、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的演出,通过唱片、广播、电视和网络的传播,《炎黄风情》获得了各地华人的深刻共鸣,引起了西方乐坛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演出率最高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伦敦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费城管弦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芬兰西贝柳斯乐团、澳大利亚国家广播乐团等世界著名乐团,柏林爱乐厅、维也纳金色大厅、纽约林肯文化中心、华盛顿肯尼迪文化中心、以色列国家歌剧院等世界著名音乐厅,都曾奏响这些以西方音乐形式演绎中国传统民歌的管弦乐曲。1995年以来,经国家教育部推荐和审定,《炎黄风情》陆续进入各地中小学音乐课本,成为通过课堂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教材。2006年,《炎黄风情》被收入人民音乐出版社首批“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并出版总谱,2008年出版《炎黄风情》的钢琴版乐谱和唱片。2012年入选《中国百年音乐作品典藏》。聆听民歌片断,用线连出它们的体裁和地域。第一首 江苏民歌 劳动号子
第二首 湖南民歌 小调
第三首 陕西民歌 山歌
第四首 云南民歌 小调第一首《脚夫调》陕西民歌 山歌
第二首《拔根芦柴花》江苏民歌 小调
第三首《放马山歌》云南民歌 小调
第四首《澧水号子》湖南民歌 劳动号子第一首 江苏民歌 劳动号子
第二首 湖南民歌 小调
第三首 陕西民歌 山歌
第四首 云南民歌 小调
我国民歌大致划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每大类中还可划分为若个小类。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从最初劳动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有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劳动号子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并通过劳动号子表现出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山歌不是单指在山上唱的歌,它是劳动号子之外各种山野民歌的统称。山歌与号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号子必须伴随着劳动歌唱,而山歌却可以在不与劳动相联系的场合和情况下歌唱。它是产生在山野劳动生活(如人们在野外行脚、放牧、割草、拾柴、运货,或者在农田里从事薅秧、耥稻等活动场合)的民间歌曲。其音乐具有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大多无规整的节拍,结构也比较简单自由,带有即兴性,以对应性的上下两句体和起承转合的四句话为多,也有加穿插句或垛句的;演唱形式以独唱为多,也有对唱及领唱与和腔等形式,因唱法不同而有以假嗓为主的“高腔山歌”和以真嗓为主的“平腔山歌”的分别。山歌具有直畅而自由无拘无束地抒发感情的特点小调 小调又被称为小曲、俗曲等,是在农村和城市集镇上广泛流传的民间歌曲。
与劳动号子和山歌不同之处有:
1、小调的流传遍及城乡不同阶层,并有广泛的社会阶层直接或简介参与创作与加工;
2、小调有固定的唱词和唱本;
3、除了一般群众外,小调有职业和半职业艺人在热闹的公共场所进行商业性演唱,并常有乐器伴奏。 小调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月等形式连缀为多段分节歌。其曲调旋律性强,节奏、结构 规整匀称,艺术手法比较丰富多样,情感的表达比较委婉,寄抒情于叙事之中。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愿我们的民族音乐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魅力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