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为什么大部分的王朝被推翻的时候,国库都是空的?
为什么汉武帝时期有能力把匈奴赶出去?
为什么岳飞军权在手,最后却壮志难酬?
为什么满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之后还能苟延残喘好几十年?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选择性必修一第5单元
第16课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01
PT·ONE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
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先秦时期——贡赋制度(简要了解)
1.诸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2.实行井田制
铁犁牛耕出现
井田制逐渐瓦解,诸侯国财政收入减少
春秋战国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BC594)
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是指无论公私田,按亩收税
承认
土地私有制
◎鲁国 初税亩
按田亩征税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先秦时期——贡赋制度(简要了解)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前221年
前207年
前202年
220年
9年
25年
东汉
西汉
秦朝
秦朝 汉朝
田赋
人头税
徭役 田赋税率极高
(收泰半之赋)
口赋(人头税)极重
更卒
与民休息、税率大大降低
(汉高祖十五税一、汉景帝三十税一)
口赋(7—14)每人每年20钱,武帝加3钱
算赋(15—56)每人每年120钱,商人和奴婢加倍)
财产税(如车船税、算缗钱、税民资等)
正卒
戍卒
更卒:在本郡或本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以及运输粮食等,为期一个月
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两年
戍卒:指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
田赋口赋都极重
田赋较轻但人头税重
(一)秦汉时期
汉朝每户一年赋税负担表
特点:舍地而稅人,即人头税远高于土地税(统治者对人民的控制力较强)
租调制、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
魏晋
租调役
租庸调制
隋朝
唐朝
租调制
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在此基础上,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907年
618年
581年
780年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隋唐时期
租:田租,即土地税 谷物
调:户税 每户向政府缴纳定量的绢和布
庸:代役税 纳绢或布代役称之为庸。
P93史料阅读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绝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纯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
纳绢布代役,人身开始自由
有田则有租,
有家则有调,
有身则有庸。
—(唐)陆贽
创新之处
作用: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了保障。
“所授之田,十分之二分为世业,余以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
——《旧唐书·食货志上》
租调制、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
魏晋
租调役
租庸调制
隋朝
唐朝
两税法
租调制
907年
618年
581年
为什么要实施两税法?
怎么实施两税法?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唐中期土地兼并导致
均田制遭到破坏。
780年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隋唐时期
民众逃亡&土地兼并
户籍损坏,人口不实
均田制遭到破坏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财政收入锐减
封建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影响上层建筑
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迭,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乃盗起兵兴,财用益绌,而租庸调税法,乃陷于败坏。
——《新唐书》
唐中后期:两税法
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1.背景:
2.实施:
3.内容: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废除租庸调及一切杂税杂役,改行两税法。
确定国家财政支出额
国家赋税总额
各地数额
①量出
为入
地税
户税
田亩
人丁、资产
②简化税制
夏、秋两次征收
③定时纳税
思考: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赋税制度有什么变化?
②简化税制
③定时纳税
不分主(本贯户)客(外来户)农商,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
扩大了收税对象
思考: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赋税制度有什么变化?
简化税制
定时纳税
扩大了收税对象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舍地税人
舍人税地
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转为以土地、资产为主
赋税开始从实物向货币化转变
4.意义:
①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②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③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为主,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④赋税由实物向货币化转变,适应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宋
北宋中期
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
内容: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以及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意义: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进一步推动赋役货币化的趋势;
可纳钱代役,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除征收类似庸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扰民严重
募役法
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宋代
沿袭唐制
元朝
北方:租庸调,征丁税、地税
南方:两税法,征夏税、秋粮
新增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与银两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四)元朝
科差:相当于唐代的“调”和“庸”,以“户”为课税对象。科差在北方征丝料与包银,在江南征户钞与包银。
相当于“租”
唐代租庸调以“人丁”为本
元代租庸调以“户”为本
(但税粮仍以人丁为本)
江南部分税粮
折银征送北京
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一条鞭法
赋税分夏税、秋粮
(米麦实物)
明初
明英宗正统年间
两税法
金花银
明后期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五)明朝
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
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原因?
①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流通量增加;
②土地兼并严重,出现财政危机。
赋役合并
田赋征银
折银代役
货币地租
江南部分税粮
折银征送北京
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一条鞭法
赋税分夏税、秋粮
(米麦实物)
明初
明英宗正统年间
两税法
金花银
明后期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五)明朝
影响?
①简化了征税手续,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赋役征银,促进了明朝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③纳银代役,使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④增加了财政收入;
⑤是古代赋役制度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重大变革。
摊丁入亩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康熙年间
雍正年间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六)清朝
1712年,康熙规定以前一年(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数为准,将这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此后达到成丁年龄的,不再承担丁税。
雍正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征收的赋税叫做“地丁银”,以田亩数为征税标准)
思考:“摊丁入亩”的实施有什么意义?
摊丁入亩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康熙年间
雍正年间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六)清朝
摊丁入亩制度的实行,直接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人头税”,失地和无地农民及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由于加重了有土地者的赋税负担,摊丁入亩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缓和了当时愈发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由此,朝廷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废除人头税后,这种对“被征税”担心的消失,……,中国由此进入第一波“人口大爆炸”时代,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全国人口为1亿,到嘉庆十七年已到3.6亿,这仅仅花了127年时间。
——摘编自《历史上影响中国人生活的四大改革》
影响:
①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②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减轻农民负担,隐瞒人口现象减少,促进了人口增长;
④赋税简化,有利于政府征税,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① 征税标准: 人丁为主 →田亩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人身依附关系:必须服徭役 →纳绢代役 →折银代役
(以“庸”为标志)
③ 赋税形式:实物地租→ 货币地租转变
(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④ 征税种类:繁杂 →简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⑤ 征税时间:不定时 → 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及特点(发展趋势)
规律
总结
变化较大:强制性服役 → 可以纳绢代役 → 折银代役
田赋
人头税
徭役
变化不明显,征收标准基本上为土地
变化较大:秦汉(口赋、算赋)→隋唐(户调),两税法后则与田租合并征收 →清朝摊丁入亩后,废除了人头税的强制剥削。
演变
特点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商品经济的发展
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请用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说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明“一条鞭法”
唐“庸”
秦汉
02
PT·TWO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种。
(一)关税发展历程
学习任务:阅读教材,梳理中国关税的发展过程
1.古代中国
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存在国内关税和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
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二、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近代国家形成
国际贸易发展
国内关税
国境关税
中国直到1931年才开始废除国内关税
国境关税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日趋凸显
对商品过关卡课税,体现重农抑商
2.近代中国(1840-1949) 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与收回
二、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一)关税发展历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①《南京条约》:协定关税,开始丧失;
②《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进一步丧失;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失去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④列强长期把持海关大权(赫德);
晚清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
英国人,1863年正式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掌权长达45年。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和现代邮政系统。把持中国海关大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利益。
一方面使中国关税主权遭到侵犯,
另一方面也推动晚清海关的近代化历程。
2.近代中国(1840-1949) 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与收回
二、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一)关税发展历程
国民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明确提出主张
(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
南京国民政府
1927
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1928
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要求关税自主。与美国签订《中美关税条约》,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等国缔结新约
1930
日本同意《中日关税协定》
评价: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为什么大部分的王朝被推翻的时候,国库都是空的?
为什么汉武帝时期有能力把匈奴赶出去?
为什么岳飞军权在手,最后却壮志难酬?
为什么满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之后还能苟延残喘好几十年?
如何做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3.现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二、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一)关税发展历程
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是新中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1951
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1985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并重新修订发布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
1987
评价:维护国家主权,促进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P95思考点: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1985年中国要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总体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等等。1985年颁布的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改变商品分类目录,调整进口税率。
——摘编自黄天华编著《中国关税制度》
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是基于当时的时代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
改革开放后,在中国不断对外开放,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这一税则的不少规定已不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如材料中所示各种问题。
1914
北洋政府制定所得税条例(起步)
1936
国民政府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
新中国成立后
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征收)
1980
不断完善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英国是开征个人所得税最早的国家。1799年,英国开始试行差别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此后这成为英国的一个固定税种。
(二)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二)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思考点】为什么直到1980年中国才颁布《个人所得税法》?
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为调节社会收入水平,确保社会公平和国家有序发展。
在个人和家庭收入整体差别不大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征收的必要。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与市场并存,并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需要个人所得税来调节个人收入。
①是深化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②调节国民个人收入,缓解贫富矛盾,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
③增加财政收入。
个人所得税征收有什么意义?
个税起征点的变迁说明了什么?
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个人所得税对调节个人收入,
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有积极作用
(二)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
的赋役制度
关税与个人
所得税制度
关税制度
个人所得税制度
朝代 赋役制度
秦汉
魏晋-隋
唐 前期
中后期
宋
元
明 明初
正统
后期
清
田赋、人头税、财产税
徭役:更卒、正卒、戍卒
租调役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两税法;募役法
租庸调与两税法,“科差”
两税法
金花银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