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是初中音乐八年级教材第五单元京腔昆韵的教唱曲目。京剧《定军山》是谭派老生的代表剧目,《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是剧中最为经典的个唱段。唱腔字字清晰,干净利落,表现了老将黄忠刚强豪迈的性格。《这一封书信来得巧》这段西皮流水的唱腔,旋律动听,节奏明快,表现了老将黄忠想出妙计后的喜悦与得意。其中“头通鼓”、“二通鼓”、“三通鼓”、“四通鼓”四句,一句一顿,丰富了唱腔变化的同时,也表现了下达军令状的严肃和不容置疑。之后唱腔的上下句均为板起、板落,每句后都有一板的停歇,并且上下句相对比较工整,表现出老将黄忠对发出号令的自信与神气。
二、学情分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但现在的学生大多“敬而远之”,为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做京剧知识方面的介绍,并且以听、看、唱,做等多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多方位冲击下更易于接受并掌握京剧对其产生兴趣。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京剧艺术中的行当和表演形式,以及伴奏乐器有所了解。
2、从唱、念、做、打京剧表现形式中欣赏和学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结合表演形式,体会节奏特点,并模仿唱腔韵味。
3、通过表演,欣赏,演唱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艺术产生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欣赏和学唱戏曲,能唱出京剧的韵味。
2、通过各方面对京剧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中国的传统艺术。
五、教学方法:
赏听法、讨论法、 练习法、演示法、分析感受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一、导入新课(1)、老师做出京剧中的经典动作向同学们问好。师:老师给你们问好的这个动作借鉴了中国的哪个传统剧种的亮相动作?生:京剧(2)、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学习京剧。请同学们为刚刚老师的亮相动作伴奏。(用手掌敲击的方式)(3)、同学们,我们一起试着做一做亮相动作。老师还真准备了打击乐器,看看你们能不能给这个动作配上伴奏。师:在传统京剧里,这打击乐器通常是用在武场的打斗里,那有武便有文,而文场通常使用的像是京胡、高胡、月琴,琵琶等等。 同学们观看老师做出问好的动作学生为老师伴奏学生与老师一起做一做京剧的亮相动作,并找几个学生用打击乐器配上伴奏 老师做出问好动作,引出京剧。让学生先用手敲击伴奏再用上打击乐器,并且师生一起动一动做一做,激发学生对学习京剧的兴趣。老师带来几件乐器,使学生了解京剧中文场和武场的伴奏乐器。
二、欣赏《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展开分析,教唱进行学习 二、新课教学(1)、师:同学们,京剧被称为我国的国粹,它被联合国教科文列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是我国的瑰宝。起源于安徽,1790年,安徽的民间艺人进京庆祝乾隆皇帝80大寿,后留在北京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并融合了其他剧种在音乐及表现方法上的长处,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京剧。那他的行当你们知道吗,分为哪些?生“(生旦净丑)师:生可以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等,在座的你们是小生;旦可以分为青衣、花旦、老旦等;净,是用脸谱来体现人物的性格,譬如说红脸代表什么,白脸呢?;丑呢可以分为小丑,文丑、武丑,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相声演员就是表演丑角的。师:你们能用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的声音特点来问好吗?老师请四位同学来表现一下。(大家好)师:请同学们与老师配合完成问好。老师配上鼓,念“头通鼓”、“二通鼓”、“三通鼓”、“四通鼓”,学生用不同行当的不同声音来表演“大家好“(“头通鼓”大家好——生角“二通鼓”大家好——旦角“三通鼓”大家好——净角“四通鼓”大家好——丑角)师:这“头通鼓、二通鼓、三通鼓、四通鼓”非常有意思,他可不是老师创作的,它是选自京剧《定军山》中的选段《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我们就要来学习这一唱段。(2)、《这封书信来得巧》讲的是公元215年,曹操平汉后派大将夏侯渊等人,驻守定军山。刘备派军进入汉中,老将黄忠直取定军山,腰斩夏侯渊,从而夺得了定军山。这段《这封书信来得巧》就是老将黄忠立下的军令状(3)、请同学们来听选段,想一想,这一选段是京剧里哪个行当的的角色演绎的?(播放音乐)生:老生(4)、请你们再来告诉老师,这段京剧每小节几拍?生:1拍。师:在京剧里我们把强拍称板,弱拍称眼,这段京剧里每小节只有一拍,所以我们称他为有板无眼的节拍特点,如果两拍他的节拍特点是什么?一板一眼.所以在这段京剧当中,演唱的每拍都是强拍。(5)请你们听老师来唱一唱,找一找这段唱词与普通话咬字读音不同的字有哪些?生:咬字:封(feng——fong)、书(shu——shi)、助(zhu——zhi)、个(ge——guo)尖口音:信、小、兵(bin)、前。(6)、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是黄忠想出妙计的四句乐句头通鼓,二通鼓,三通鼓和四通鼓,先请你们来念一念这四句话。(7)、京剧又称皮黄,它的唱腔分为两大类,(出示图片)西皮和二黄,西皮的唱腔激昂有力,如行云流水一般;二黄唱腔相对来说自然流畅,犹如在叙事一般。(8)、我们再次感受西皮唱腔,听听黄忠的原音重现。(9)、跟着老师用西皮的唱腔来唱一唱这一唱段。(10)、师:京剧的唱腔讲究的是字正腔圆,这段京剧中多了些虚词(呃、那),为了增加唱腔的流畅性,那怎么样能唱出这个味道呢,老师教你们一个方法,用拼读的方法演唱(抓住字的字尾)。(11)、同学们唱前面头通鼓,二通鼓的部分,老师演唱后半部分。唱出京剧韵味。(老师加上鼓做伴奏),再一次反之,再来感受一下。(加上锣)(12)、请你们为这选段加入打击乐器。(13)、我们再来唱一遍,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老师做出动作)(14)、请同学们把动作配上来,感觉一下,全班同学起立来唱一唱(边做边唱)(15)、带着京腔,有味道有感情带上伴奏乐器边唱边做。 学生了解京剧了解京剧行当及角色学生分不同的行当表演问好学生与老师配合表演学生体会歌曲的背景故事学生聆听京剧找出这段京剧的节拍特点学生找出与普通话读音不同的字,试着念一念学生念歌词了解京剧的唱腔学生进行聆听感受根据老师的讲解,体验用拼读的方法演唱与老师配合完成为歌曲伴奏,加入打击乐器为京剧配上动作带有京腔的味道完整地演唱 这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在了解京剧及行当中逐步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把所学的京剧知识融入其中并很好的完成问题。京剧的行当学生都不陌生,用四个行当的四种声音来问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头通鼓”、“二通鼓”、“三通鼓”、“四通鼓”为下文做铺垫学生对三国的故事都颇感兴趣,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学生对京剧行当声音特色的了解巩固京剧的板式京剧的咬字体会京剧的咬字明白这段京剧该用西皮唱腔来演唱进一步体验西皮的唱腔的慷慨激昂和老将黄忠下达号令的不容置疑 使学生更加能唱出京剧的韵味体会京剧一句一顿的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丰富京剧的色彩黄忠下达命令可以用很多方式,这里配上动作同学们更能体会那种严肃
三、拓展 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就能边唱边做了,真是了不起。今天我们欣赏和学唱了《这一封书信来得巧》这段传统京剧,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也在不断地演变,老师还想请你们欣赏另一段现代京剧《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想一想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有什么区别?(播放视频)师:这段京剧讲的是解放军到深山老林组织民兵,但是当地的老百姓受到了曾经谎称是解放军人的欺骗,所以这段京剧的前面就有老百姓问解放军你们是什么人,到深山老林里干什么来了。之后解放军一一做了回答。(1)、对比:(2)、感受下二黄唱腔,也来试着唱一唱《我们是工农子弟兵》。(3)、在这节课上,我们使用了京剧的表演形式有哪些?生:念、唱、做、打师:这四大功夫我们只剩打没体验过,如果想和京剧里的表演一样打得漂亮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的事,但是今天我们参与了,老师想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京剧里的打功,并且配上打击乐器。 学习《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学生找出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的不同学生用二黄的唱腔演唱京剧学生参与京剧中的“打” 学生对比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的不同点对比西皮和二黄唱腔的不同京剧的表演形式(四大功夫)更加活跃课堂气氛
四、小结 老师看到你们的这种劲头啊,以后肯定能成为京剧的戏迷,用京剧的行话来说是票友,那用你们自己的话来说呢,fans——粉丝,还能将中国的国粹传承下去。 在音乐中结束本堂课。 再次启发同学们京剧的热爱。
六、教学反思 京剧《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是选自八年级新编教材第五单元的歌曲,结构短小易唱,是一首节奏明快的京剧。在课前做出京剧的亮相动作,让学生去伴奏,模仿,引起他们对京剧的兴趣。在讲授京剧时,用京剧不同行当的声音特点来问好,使学生们感受京剧那份情怀。自然的引出课题,通过聆听和范唱京剧,感受歌曲京剧的情绪、咬字、唱腔、节奏、情感等。通过不同的演唱表演形式,加入伴奏乐器使学生更加热爱京剧,到为京剧配上动作,使京剧得到升华,而更好地表达出学生对京剧的喜爱,效果很好。同学们能按要求来表现演唱京剧,但在给京剧配上伴奏有点乱,没有把握好一句一顿点。
表格: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题材 (传统京剧)多表现历史题材 (现代京剧)多表现革命题材
乐器 武场:打击乐器文场:拉弦乐器、弹拨乐器等 传统乐器的基础上,加入了弦乐、电声乐等管弦乐
咬字 延续了各地剧种语言的音调,融合了北京语言的特色 采用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