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025年中考历史部编版一轮专题复习(山东)(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025年中考历史部编版一轮专题复习(山东)(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2 14:33:18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A层 基础过关
1.(2024·湖南中考)某同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整理了相关笔记(见下表)。据此判断,她在学习中国古代的(D)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汉朝:刺史制度 隋唐:三省六部制 元朝:行省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
A.文学艺术 B.民族政策
C.科技成就 D.政治制度
2.(2024·广元中考)历史事实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D)
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
B.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C.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D.15世纪初,明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3.日本学者薮内清指出:“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与其相比。不但它在中国是唯一无二的,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材料评述的是(C)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4.明朝营建北京城,内城北缩南扩,更为突出中轴线,从外城的永定门到内城的钟鼓楼近8千米的沿线上有宫殿、坛庙等宏大建筑,气势极显庄重。这一布局(A)
A.烘托了帝王至上的威严
B.彰显了传统科技的创新
C.体现了都市文化的繁荣
D.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2024·临沂模拟)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李自成),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该“闯王”领导的军队(C)
A.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与明军在山海关交战失利
C.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D.在西安建立起了张楚政权
6.(2024·重庆中考)1762年,清朝以伊犁为“新疆都会”,筹划当地驻兵屯田,决定1764年至1766年,将凉州和庄浪满洲、蒙古兵悉数携眷迁往伊犁永久驻防。这一决定旨在(C)
A.使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B.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
C.加强清朝对西北地区管辖
D.帮助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7.(2024·湖北中考)与明朝鼎盛时期相比,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变化(图)。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D)
A.市民文化丰富 B.禁海令的颁布
C.手工工场成熟 D.社会经济发展
8.(2024·盐城中考)我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特色鲜明。从表现特色看,下列组图体现的是(D)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京剧
B层 能力提升
9.(2024·福建中考)明朝在户部设置太仓库,“专备三边军饷”,与皇室的内库有别。明神宗时,皇室的日用、婚丧等花费远超以往,皇帝“数取太仓银入内库”。这导致明朝(D)
A.物价不断飞涨
B.与清军作战失利
C.官员职权范围缩小
D.国家财政体制被破坏
10.学者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几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A)
A.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B.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C.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D.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11.下列图片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传世名作的局部,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从历史价值方面来看,这些画作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D)
A.君主专制强化 B.社会矛盾加剧
C.农业生产发展 D.商业贸易繁荣
12.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D)
A.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
B.对外开放 小农经济
C.对外开放 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 小农经济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
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写出与材料里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对外交往事件。
答:事件: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
材料二 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中国商船的足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加以管理,国家财政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2)材料二反映出外贸所得在宋代的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
答:主要原因:经济中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商业繁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应用;给予外国商人优惠待遇等。(回答两方面,符合题意即可)
材料三 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 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远航:伟大的和平使者》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写出两点即可)
答: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航行远;到达地区多。
材料四 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人教版《中国历史》
(4)材料四中,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对外政策:闭关锁国。影响: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卫的作用,但阻碍了东西方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的进步。(意思相符亦可)
材料五 2015年3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演讲,再次谈及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构想。这一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的理解。
答:理解:古丝路曾搭起古代中国与世界友好交流的桥梁,在全球化的今天,古丝路更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那就是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深化合作、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繁荣发展。(围绕和平、合作、共赢等方面,言之成理即可)
C层 素养挑战
14.为巩固统治,有效治理国家,历代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疆域空间图
材料二
时间(朝代) 事件
三国 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
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
元朝 设置宣政院、设置澎湖巡检司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倭
1553年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 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1771年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对A处进行治理的史实。
答:史实: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清朝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答:示例:
事件: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
观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论证: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同台湾的联系;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历代采取了不同的举措对台湾进行管辖,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六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A层 基础过关
1.(2024·湖南中考)某同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整理了相关笔记(见下表)。据此判断,她在学习中国古代的( )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汉朝:刺史制度 隋唐:三省六部制 元朝:行省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
A.文学艺术 B.民族政策
C.科技成就 D.政治制度
2.(2024·广元中考)历史事实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
B.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C.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D.15世纪初,明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3.日本学者薮内清指出:“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与其相比。不但它在中国是唯一无二的,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材料评述的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4.明朝营建北京城,内城北缩南扩,更为突出中轴线,从外城的永定门到内城的钟鼓楼近8千米的沿线上有宫殿、坛庙等宏大建筑,气势极显庄重。这一布局( )
A.烘托了帝王至上的威严
B.彰显了传统科技的创新
C.体现了都市文化的繁荣
D.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2024·临沂模拟)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李自成),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该“闯王”领导的军队( )
A.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与明军在山海关交战失利
C.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D.在西安建立起了张楚政权
6.(2024·重庆中考)1762年,清朝以伊犁为“新疆都会”,筹划当地驻兵屯田,决定1764年至1766年,将凉州和庄浪满洲、蒙古兵悉数携眷迁往伊犁永久驻防。这一决定旨在( )
A.使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B.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
C.加强清朝对西北地区管辖
D.帮助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7.(2024·湖北中考)与明朝鼎盛时期相比,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变化(图)。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市民文化丰富 B.禁海令的颁布
C.手工工场成熟 D.社会经济发展
8.(2024·盐城中考)我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特色鲜明。从表现特色看,下列组图体现的是( )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京剧
B层 能力提升
9.(2024·福建中考)明朝在户部设置太仓库,“专备三边军饷”,与皇室的内库有别。明神宗时,皇室的日用、婚丧等花费远超以往,皇帝“数取太仓银入内库”。这导致明朝( )
A.物价不断飞涨
B.与清军作战失利
C.官员职权范围缩小
D.国家财政体制被破坏
10.学者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几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 )
A.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B.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C.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D.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11.下列图片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传世名作的局部,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从历史价值方面来看,这些画作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 )
A.君主专制强化 B.社会矛盾加剧
C.农业生产发展 D.商业贸易繁荣
12.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
A.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
B.对外开放 小农经济
C.对外开放 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 小农经济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
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写出与材料里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对外交往事件。
材料二 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中国商船的足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加以管理,国家财政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2)材料二反映出外贸所得在宋代的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 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远航:伟大的和平使者》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写出两点即可)
材料四 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人教版《中国历史》
(4)材料四中,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五 2015年3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演讲,再次谈及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构想。这一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的理解。
C层 素养挑战
14.为巩固统治,有效治理国家,历代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疆域空间图
材料二
时间(朝代) 事件
三国 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
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
元朝 设置宣政院、设置澎湖巡检司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倭
1553年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 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1771年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对A处进行治理的史实。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