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A层 基础过关
1.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郾城大捷
2.(2024·青岛模拟)俗称“小人书”的连环画,曾伴随几代人度过美好的童年。下列节选的连环画片段讲述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这是宋朝抗金名臣李纲对4世纪末期一次以少胜多著名战役的描述。这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之战
4.(2024·临沂模拟)“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根据所学,《宋书》描述的江南地区景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战乱较少,社会条件安定
B.北人南迁,带来工具技术
C.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优越
D.开垦荒地,民众辛勤劳作
5.如图是河南邓州出土的南朝牛车画像砖,对此分析有误的是( )
A.表现了精湛的手工技术
B.反映了养尊处优的社会风尚
C.适应江南气候和地形特点
D.经济贫困、马匹稀少
6.(2024·东营模拟)下图为1972年在嘉峪关市发掘的魏晋砖室墓壁画。画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既有汉族牧民,也有鲜卑农民。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丝束、蚕茧、绢帛和可能与缫丝有关的工具。据此,可推断( )
A.画像砖反映了当时的民族冲突
B.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
C.丝绸之路在魏晋时期得到极大发展
D.孝文帝改革实现了政权的封建化
7.(2024·福建中考)据表可知,《齐民要术》( )
时期 农书 内容主要来源
东汉 《四民月令》 日常农事活动
北魏 《齐民要术》 收集整理的百余种古书
明朝 《农政全书》 大量引用《齐民要术》
A.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B.强调因地制宜
C.开创农书撰写的先河
D.注重工具革新
B层 能力提升
8.(2024·济南模拟)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证据。下面是某同学搜集到的史料,从中获得的信息是( )
“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疾病),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遇兵势耳,非心服也。”
——《资治通鉴》
“今将军(孙权)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三国志》
A.因北方人不习水战导致曹军获胜
B.因疫病导致曹操官渡之战的失利
C.赤壁之战曹操失利需多角度分析
D.说明淝水之战以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9.(2024·河南中考)曹魏建立后,百姓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时,北方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该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方( )
A.铸币金属匮乏 B.币制较为混乱
C.农业技术落后 D.商品经济衰退
10.(2024·菏泽模拟)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人口的迁徙 B.生产工具的革新
C.孝文帝改革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1.(2024·烟台模拟)孝文帝改革前已经基本完工的大同云冈石窟中,佛教维摩诘像穿戴着尖顶帽和窄小胡服;孝文帝迁都后开凿的洛阳龙门石窟中,同样是维摩诘像,却穿戴着汉式的高帽和宽衣博带。这反映了当时( )
A.文化交流的趋势逐渐加强
B.石窟艺术的题材较为单一
C.改革消除了民族间的矛盾
D.佛教盛行冲击了传统文化
12.(2024·菏泽模拟)三国时期魏国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思维,求得圆周率为3.141 6。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这说明了我国( )
A.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包容性
B.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
C.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泛性
D.古代科技对后世影响的深远性
13.(2024·济南模拟)如下表所示,某同学制作了中国古代史时序结构图,其中阶段①的时代特征是( )
史前 时期 夏商周 时期 秦汉 时期 ① 隋唐 时期 辽宋夏金 元时期 明清 时期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层 素养挑战
1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交往和斗争,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在此期间得到发展。 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只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秦朝,“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摘编自 《中外历史纲要(下)》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间进行“长期的交往和斗争”带来的影响。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到秦朝才有了“中国”这个具体概念
材料二 他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
——翦伯赞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他”是谁 “他”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称作什么 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迁往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有哪些 哪一历史事件引发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原人口迁徙高潮
材料四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的两幅图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请写出这一时期推动这一现象的一次重大改革。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A层 基础过关
1.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C)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郾城大捷
2.(2024·青岛模拟)俗称“小人书”的连环画,曾伴随几代人度过美好的童年。下列节选的连环画片段讲述的是(C)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这是宋朝抗金名臣李纲对4世纪末期一次以少胜多著名战役的描述。这次战役是(C)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之战
4.(2024·临沂模拟)“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根据所学,《宋书》描述的江南地区景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B)
A.战乱较少,社会条件安定
B.北人南迁,带来工具技术
C.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优越
D.开垦荒地,民众辛勤劳作
5.如图是河南邓州出土的南朝牛车画像砖,对此分析有误的是(D)
A.表现了精湛的手工技术
B.反映了养尊处优的社会风尚
C.适应江南气候和地形特点
D.经济贫困、马匹稀少
6.(2024·东营模拟)下图为1972年在嘉峪关市发掘的魏晋砖室墓壁画。画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既有汉族牧民,也有鲜卑农民。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丝束、蚕茧、绢帛和可能与缫丝有关的工具。据此,可推断(B)
A.画像砖反映了当时的民族冲突
B.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
C.丝绸之路在魏晋时期得到极大发展
D.孝文帝改革实现了政权的封建化
7.(2024·福建中考)据表可知,《齐民要术》(A)
时期 农书 内容主要来源
东汉 《四民月令》 日常农事活动
北魏 《齐民要术》 收集整理的百余种古书
明朝 《农政全书》 大量引用《齐民要术》
A.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B.强调因地制宜
C.开创农书撰写的先河
D.注重工具革新
B层 能力提升
8.(2024·济南模拟)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证据。下面是某同学搜集到的史料,从中获得的信息是(C)
“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疾病),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遇兵势耳,非心服也。”
——《资治通鉴》
“今将军(孙权)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三国志》
A.因北方人不习水战导致曹军获胜
B.因疫病导致曹操官渡之战的失利
C.赤壁之战曹操失利需多角度分析
D.说明淝水之战以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9.(2024·河南中考)曹魏建立后,百姓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时,北方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该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方(D)
A.铸币金属匮乏 B.币制较为混乱
C.农业技术落后 D.商品经济衰退
10.(2024·菏泽模拟)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A)
A.人口的迁徙 B.生产工具的革新
C.孝文帝改革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1.(2024·烟台模拟)孝文帝改革前已经基本完工的大同云冈石窟中,佛教维摩诘像穿戴着尖顶帽和窄小胡服;孝文帝迁都后开凿的洛阳龙门石窟中,同样是维摩诘像,却穿戴着汉式的高帽和宽衣博带。这反映了当时(A)
A.文化交流的趋势逐渐加强
B.石窟艺术的题材较为单一
C.改革消除了民族间的矛盾
D.佛教盛行冲击了传统文化
12.(2024·菏泽模拟)三国时期魏国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思维,求得圆周率为3.141 6。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这说明了我国(B)
A.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包容性
B.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
C.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泛性
D.古代科技对后世影响的深远性
13.(2024·济南模拟)如下表所示,某同学制作了中国古代史时序结构图,其中阶段①的时代特征是(C)
史前 时期 夏商周 时期 秦汉 时期 ① 隋唐 时期 辽宋夏金 元时期 明清 时期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层 素养挑战
1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交往和斗争,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在此期间得到发展。 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只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秦朝,“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摘编自 《中外历史纲要(下)》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间进行“长期的交往和斗争”带来的影响。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到秦朝才有了“中国”这个具体概念
答: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或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在此期间得到发展)。原因: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材料二 他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
——翦伯赞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他”是谁 “他”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称作什么 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什么
答:人物:张骞。道路:丝绸之路。标志:西域都护的设置。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迁往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有哪些 哪一历史事件引发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原人口迁徙高潮
答: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事件:八王之乱。
材料四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的两幅图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请写出这一时期推动这一现象的一次重大改革。
答:现象: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