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叫XXX。今天说课的内容是2024人教版新教材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下面我将从: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课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一课是2024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汉朝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之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战略,以及针对此战略,我国近年来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活动和事件频繁且丰富。因此,本课的学习也极具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根据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知道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本课立足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两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中的内在联系。通过阅读材料立足史料,实证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了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提升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立足时空观念,通过敦煌壁画、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路线图以及视频等,提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立足家国情怀,感受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通过了解两汉对西域管理的史实,初步树立国家版图意识
【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树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且根据教学内容, 张骞出使西域有“凿空”之意,他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所以具有重要地位。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重点:1.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经过和意义2.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
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兴趣广泛,具有一定的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富有趣味的教学环节,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素材,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史料教学法。在教学中,尽可能利用提高素图文材料的直观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并尽量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的史料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运用了自主学习法,分析归纳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真归纳和探究,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地理思想方法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按以下环节展开:
(一)丝路画卷,引出课题
播放“一带一路”宣传片《丝路画卷》,视频中创设这样的一份情境:敦煌“飞天”带领着学生开启惊艳的丝路之旅,“一带一路”的丝绸飘带,古今穿越,引领着各国人民共建繁荣美好的恢弘画卷,展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与无限希望。从而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如此繁华的丝绸之路是如何开通的呢”。设计意图:采用视频导入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视频中繁华的丝路让人神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神往之心,为后面的新课做好铺垫。
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新课以三个子目来完成讲授,分别是:使命之启踏西行——张骞通西域;永恒之路留印记 ——丝绸之路;经营之路定西域——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使命之启踏西行——张骞通西域】
1,西域在哪里。借用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受,过了阳关和玉门关,就离开国境线,从而引导学生明确教材第一句话西域的地理概念。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诗词引出概念,体现跨学科教学的特点。
2西域环境如何?通过诗词和地理常识介绍,例如中国最大的沙漠、葱岭海拔、火洲之称的吐鲁番盆地等,感受西域的自然环境,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领会古代西域的环境险恶,为学习张骞的精神埋下伏笔,也发展了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匈奴与汉、西域关系如何?通过这两则材料,分析西域各国和匈奴的关系,以及汉与匈奴关系,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明确汉与西域有着共同的敌人。通过三者的地理位置结合材料,学生明显能理解汉武帝制定的战略方针:联合大月氏就,夹击匈奴。从而进行招募使者。
展示汉武帝颁布的《招募令》,明确汉武帝时期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具备攻打匈奴的能力,从而通过自主学习引出并介绍张骞,通过简介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体现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播放《张骞通西域》的视频,解决张骞通西域的时间、过程和结果,随后通过回顾之前环境的分析和播放电视剧版张骞归汉的场景:走时意气风发,归来已是历经沧桑、憔悴支离,学生一定会泪目,从而,让学生讨论张骞的经历中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通过该视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讨论,畅所欲言,让学生感悟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探讨张骞是否完成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标?他的出使是否毫无价值呢?从而创设双十一“张骞严选”活动,教师假扮张骞,向皇帝和大臣也就是学生们发送礼品,葡萄核桃石榴等,并用通俗的语言报告我再西域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引出对张骞“凿空”的理解和第二次出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教材,合作探究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何没有被抓?点播学生上节课内容注意时间节点。最后通过材料探究第二次出使西域的影响,铜鼓以上六个问题,完成本课重点。
【永恒之路留印记 ——丝绸之路】
以另一则材料引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另一贡献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更容易理解,那就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为什么叫丝绸之路,李希霍芬出版的《中国旅行日记》一书,第一次提出“丝绸之路”的名称,后被广泛接受。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一找丝绸之路的路线,教师加以指导完成教材80页内容。再找出丝绸之路东西往来运输的货物有哪些?观察交流示意图,理解丝绸之路有双向交流,兼容并蓄的特点,归纳出丝绸之路的意义。结合学生的归纳以及教师的语言引导,使学生突破难点
以上我们说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其实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船只的航行,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海上丝绸之路,落实跨学科教学。
课后活动2,习近平主席提关于“一带一路”的倡议,让学生通过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谈谈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题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但是可以引导他们,我们要继承和拓展一带一路的精神。设计意图:通过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倡议,做到古今结合,以古论今,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并非是孤立的片段,而是连续发展的过程,丝绸之路的历史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渊源,体会到我们国家在国际合作中的角色和责任,从而培养学生的对国家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经营之路定西域——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张骞通西域后,如何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换句话说,如何管理西域诸国?自主学习82页,找到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及时间,职责,通过比较秦汉地图直观确定:西域都护付的设立,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从此,新疆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张骞是西行路上的引领者,开拓者,他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到西域建功立业。东汉时就有这样一位人物,他传承了张骞的精神,为守护丝绸之路奉献一生。这个人正是班超。他做了哪些贡献?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加以肯定,教师补充投笔从戎的典故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来历,设计意图:通过人物事迹来感悟英勇无畏、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
结语: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为丝绸之路开通建设管理贡献很多的历史人物,而我们这个国家之所以几千年以来长久不息,靠的就是这些杰出人物舍己为人、舍身为国的爱国情怀。今天守卫在我们祖国各处的边防战士,就是我们新时代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忠诚卫士。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增长学习本领,努力为国奋斗,在今后工作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非常简单明了,言简意赅,突出重点。
【教学反思】从学生参与程度,内容掌握程度来说,基本完成理想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一个愉快的课堂氛围下,轻松的完成所要学习的知识。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体现历史的五大核心素养。
不足:时间不容易把握好,学生对材料的理解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引导才能探究出答案。张骞出使西域容量大,容易把握不好课堂节奏。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