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基础达标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基础达标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1 22:2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基础达标卷
时间:60分钟 分值:5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30分)
1.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宜人的气候,更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其名字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
2.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说明北京人( )
A.会磨制石器 B.保留猿的特征
C.懂得采集果实 D.已经会使用火
3.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讲授“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这一课时,出示了一幅图片并介绍说:“能直立行走,头部还保留猿类的某些特征,使用天然火。”请你判断此原始人类应该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4.考古学家在河南渑池的仰韶村发现了史前彩陶片,依据惯例,该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泛指距今约7000年-5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显著特征包括: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磨制石器等。据此,下列遗址中和仰韶文化属于一种类型的是( )
A.河姆渡 B.半坡 C.大汶口 D.良渚
5.某遗址“距今约7000年”“位于长江中下游”“发现水稻遗存”。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6.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最可信的依据是( )
A.文字记载 B.考古发现 C.专家推测 D.民间传说
7.河姆渡遗址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在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水稻遗存。上述考古发现能为“河姆渡文化”哪一表现提供直接佐证( )
A.种植作物 B.磨制石器 C.饲养家畜 D.打猎捕鱼
8.我国原始居民将狗尾巴草驯化,培育出粟(俗称“谷子”,去皮后叫“小米”)。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发现了粟的遗存,下列人类遗址中与之相关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半坡遗址
9.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
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10.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过定居生活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能建造房屋 B.原始农业的出现
C.使用磨制石器 D.原始手工业的出现
11.下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 )
遗址名称 时间 遗存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 距今11000-8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壳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距今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C.冶炼技术水平 D.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
12.考古工作者在挖掘距今约4300-4000年的陶寺遗址,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形成 B.早期国家出现
C.实行禅让制度 D.中央集权确立
13.春秋时期郯国国君郯子出身东夷,而他在追述东夷部族历史时提到黄帝、炎帝、共工、太峰、少皞、颛顼等6位古帝王,多为传说中的华夏先祖。其意在强调( )
A.区域交往频繁 B.华夷同源共祖 C.国家实现统一 D.人民生活富足
14.某七年级(1)班的历史课上,老师让欣欣当组长,她却推荐能力比较强、大家都信服的娟娟当组长,同学们感叹:“这是禅让制的再现啊!”关于禅让制中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任部落联盟首领任命 B.部落联盟会议推举
C.全体氏族成员选举产生 D.德高望重的人自由竞选
15.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理了水患。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大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共20分)
16.(12分)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甲 乙 丙
(1)图甲是北京人使用的石制工具,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能够制成什么类型的工具?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被称为什么时代?除了北京人、山顶洞人外,还有哪一原始人类也处在这个时代?(5分)
(2)图乙中的钻孔石斧是在哪个遗址中发现的?图丙中的骨耜又是在哪个遗址中出土的?(3分)
(3)以北京人、半坡原始人为例,结合图甲、图乙,从使用工具、生产方式方面谈谈你对“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的认识。(4分)
17.(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耜,教民农作……
—— 《白虎通义》
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2分)
(2)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请根据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原始居民的两个代表。(3分)
(3)材料二说明人类的居住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举例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5 ADBBC 6-10 BADBB 11-15 BBBBD
16.(1)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旧石器时代。元谋人。
(2)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3)使用工具:从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到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的磨制石器,这是生产工具的巨大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使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生产方式:北京人主要从事采集、狩猎等劳动,半坡原始居民主要从事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劳动。
17.(1)他能够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
(2)历史现象:我国原始农业出现了。代表: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3)变化:人类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