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中学暨阳分校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面对当下社会文化,媒介批评应该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甚至经济学的一些范
畴,其中对文化市场化运作的关注,是媒介批评无法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经济因
素和心理因素是交织在一起的,不是物质与精神的绝然二分。而传统的文化批评只是善于
揭示艺术背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动因,勾勒各种文化思潮的多副面孔,往往有意无意掩盖
了艺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美可以无功利,但批评必须保持清醒认识。面对当下的社会文化完全不同于在闲暇时
间里面对一朵玫瑰花,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不能用简单的批评模式来应对。文化的经济化
和经济的文化化改变了传统语境,各种新媒介新手段的崛起,已拓展了艺术与欲望之间的
表现领域,使得资本有了呼风唤雨的空间。同时,新媒介新手段的崛起也打破了原有的文
化形态和文化格局,让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倍感失落。在当代艺术领域,特别是影视领域,
大资金的介入和运作有时是赤裸裸的,更多的时候是模拟或再造文化和艺术评价体系,如
专家评论、学术研讨会、权威媒体的采访和专访等等,通过艺术评价体系来玫变媒介环境
楔入社会的心理。
在当代文艺界,经常的情形不是先有创作,后有批评,而常常是艺术行为和艺术评价
互相影响同时出现,有时艺术评价甚至前置。这里不仅仅是指广告,也指大资本精心谋划
下的大型文化活动和文化事件,即便对文化资本的运作需要保持警惕,但当今社会文化也
离不开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不是包罗万象的批评,它对当下社会文化的阐释,更多从新兴蝶体功能和路
径分析着手,并不取代以往的一切批评,只是提醒人们,在观念的艺术向技术的艺术演变
过程中必须开拓新的批评范畴。
(摘编自蒋原伦《媒介批评与当代文化》)
材料二:
非遗文化是一定地域内的民众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包括习惯、
信仰和情感等。经过漫长的演变,非遗文化形成了独特且完整的文化系统。随着环境与民
众生活方式的转变,非遗文化需要不断地调适自身,并寻找到新的传播方式,以适应文化
发展的需要。当前,非遗文化开始通过短视频平台这种覆盖面大、传播面广、且有很强用
户基础的新兴媒介进行传播与传承,体现了非遗文化与新媒介文化的融合。这样的融合使
得非遗文化在主体结构、形态样式与社区模式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主体结构方面,非遗传承人、社区成员等原生主体的权力开始弱化,再加上部分原生
主体文化自觉的缺乏,最终导致其主导地位的丧失,取而代之的是拥有资源、技术等方面
优势的短视频平台。形态样式方面,原生语境与实践土壤逐渐虚化,历史与环境赋予非遗
文化的功能、价值及意义逐渐失去;而短视频平台为了追求美,不断加剧向视听觉化转变,
将大量具有装饰性和表演性的元素混入非遗文化,甚至为了功利过度包装,强化唯美娱乐诸暨中学暨阳分校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答案
1. B
A
D
4. (4分)①激光篆刻拓展了艺术与欲望的表现领域,也扩展了资本的空间;②激光篆刻打破了原有的艺术表现和艺术格局,让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渐衰微。
5.(6分) ①运用新媒介创新非遗文化市场化运作的途径,助推非遗文化的传播;②运用新媒介拓展非遗文化的表现领域,以适应当下文化发展的需要;③保持清醒的认识,警惕非遗文化资本的运作,让新媒介文化与非遗文化以平等且相互尊重的姿态进行融合。 (每点2分)
答案:C (孩子希望能够过上的是幸福体面的宁静生活。)(3分)
7.答案: D(福克纳小说的简洁又含蓄的风格。)(3分)
8.答案:①小说以孩子的视角(第一人称)来写作,使搬家事件更为真实客观,既突出父亲坚定、不屈不挠却又暴戾、偏执、自私的性格,又能让读者近距离的体验到孩子的矛盾与挣扎。②篇末孩子躲进树林,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便于引发读者对孩子行为以及其命运、生活环境、背景的深思。③采用第一人称,兼用第三人称,自由灵活,便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相关内容。(答出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9.答案:①“人类内心的古老真理”指“公平与正义”“平等和自尊”“关爱和幸福”“理想和希望”“安宁和美好”等人类美好的品质。②当父亲准备烧贵族家的马棚时,他身上“善良,正义”的一面战胜了血统和家族中“邪恶,暴力”的一面,于是选择向贵族家传递父亲烧马棚的消息,怀揣正义的孩子背叛了父亲后逃离家庭。③“上那边去”象征一种崭新的生活。孩子目睹父亲的自私、暴力和偏执,渴望对家庭的忠诚和获得公平和正义。(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0.(3分)BDF
11.C
12.D
(1)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孝顺成风;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成风;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背叛信义。
(2)强大者强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狡诈者算计愚笨者,尊贵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呀。
(3分)相同:都认为治天下要重视孝、忠、慈、仁等伦理。
不同:①材料一认为,治天下在于齐家与治国;
②材料二认为,治天下在于兼爱。(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所谓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因为自己家族的人不能管理好而能管理好一国之民,这是没有的事情。孝顺,可以用来侍奉君主;尊兄,可以用来侍奉长官;仁慈,可以用来使役民众。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这就叫做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管理好家族。所谓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孝顺成风;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背叛信义。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这就是说得到民众的拥护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节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二:墨子说道:“仁人的事业,应当努力追求兴起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然而现在,天下之害,什么算是最大的呢 回答说:“例如大国攻伐小国,大家族侵扰小家族,强大者强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狡诈者算计愚笨者,尊贵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呀。又如做国君的不仁惠,做臣下的不忠诚,做父亲的不慈爱,做儿子的不孝敬,这又都是天下的祸害。”姑且试着推究这许多祸害产生的根源,这是从哪儿产生的呢?这是从关爱别人有利别人产生的吗?就必然说:“不是这样的。”必然要说:“是从憎恶别人残害别人产生的。”所以分别对待是不对的。所以墨子说:“要用相爱来取代相恶。”既然如此,那么可以用相爱来替换相恶的原因何在呢?回答说,“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像对待自己的国家,谁还会动用全国的力量来攻伐别人的国家呢?对待别人的城邑,像对待自己的城邑,谁还会动用自己城邑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城邑呢?对待别人的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家族,谁还会动用自己的家族用以侵扰别人的家族呢?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既然如此,那么国家、城邑不相互攻伐,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这是天下之害呢?还是天下之利呢?就必然要说是天下之利了。”现在我将寻求兴起天下之利的办法而采取它,以相爱来施政。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儿女的,有人奉养而终其一生;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不知道天下的士人听到相爱之说而加以非议的原因,这是什么缘故呢 所以君子假如想要做仁惠之君、忠诚之臣、慈爱之父、孝敬之子、友爱之兄、敬顺之弟,对于兼爱就不可不去实行。这是圣王的大道,万民最大的利益。(节选自《墨子·兼爱下》)
15.(3分)A
16.(6分)答案:①思念家乡的愁苦。词的上阕以“目送归鸿”和“子规言语”写出了身处异乡难以排遣的思归之愁。②贬谪远地的悲伤。作者被贬宜州,“云不度”写出了被贬路途遥远艰难,表达了仕途坎坷、前途黯淡的伤感。③强自开解的豁达。虽然境遇艰难,作者仍然告诉自己“忧能损性休朝暮”,表达了一种理性的自宽。④对闲适生活的期待。最后两句用“西山雨”“南浦云”来描绘想象中闲适的暮年生活,表达了期待与向往。(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17.(6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8.(3分)示例:名列榜首(拔得头筹) 求同存异 豁然开朗(恍然大悟)(每空1分)
19.(3分)示例:①“i人”指性格内敛的人 ②人格并无优劣之分 ③并不起决定作用(每空1分)
20.(4分)示例:(1)母亲生气了,她举起了拳头。但我用狡猾的眼光察觉,她只是吓唬我,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2)小明不小心砸了玻璃,但说是别人砸的。老师批评道:“你可真聪明啊,砸了玻璃还赖在别人身上。”(3)清晨的校园中,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同学们正在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琼浆,尽显新时代青年的模样。(情境合理2分,“褒贬转换”正确2分)
21.(3分)D
22.(3分)D(原句指不确定的感觉A.表猜测B.表比喻C.表不确定判断D.表不确定的感觉)
23.(4分)①想象奇特:将鸟的叫声想象为骂声,再将鸟的骂声想象为气炸的羽毛,再将赶鸟的人想象成被狗撕过的鸡毛掸子。②富有韵味:文中带有夸张性的想象,生动形象地写出来鸟儿被驱赶吃不到食物的愤怒。具有画面感和喜剧感。(本题共4分。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24.作文
材料一“慢言”“少言”不是不说,是在藏而思之后的发声,虽有不盲目,不跟风,不妄言的道德修养的追求和坚守,但也不乏明哲保身的利己因素,更多的是强调个体自我层面,缺乏的也许就是社会的担当、责任。
材料二“嘴替”是敢说,为别人说,为社会说,为时代说,是个体(或者某一群体)在明辨是非,深思熟虑后的情况下的大声疾呼,为民请命,是在明晰“言”的利弊后主动承担的“公众责任”,体现了为人处世的担当精神和贵任意识,强调的是个体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写作时,应当首先理解并指出“言”的本质指向为人的责任和担当。
立意:
1.少言以自律,发言为当下。
2.言多虽必失,必要应多言。
3.为生民言,为社会不公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