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月考一历史测试卷
(1-2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蓝田人
2. 央视热播《舌尖上的中国2 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种植粟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 )
A. 半坡遗址 B. 河姆渡遗址 C. 大汶口遗址 D. 城头山遗址
3. 以下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有(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半坡原始居民 ④河姆渡原始居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④
4. 海内外华人常说自己“炎黄子孙”,是因为()
A. 中国人善于想象 B. 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C. 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精神 D. 华夏族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
5. 《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社会局面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A. 尧舜禹时期 B. 黄帝、炎帝时期 C. 山顶洞人时期 D. 半坡氏族时期
6. 《荀子》中“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是对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的描述( )。
A. 尧舜时禅让制 B. 夏朝的世袭制 C. 西周的分封制 D. 商朝的盘庚迁都
7. 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
A. 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 B. 不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C. 最后一个国君暴虐残酷 D. 内部发生严重的叛乱
8.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楚庄王 D. 秦穆公
9. 关于春秋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衰微
②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
③争霸的实质是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
④争霸战争具有两面性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10. 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下列哪一幅图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A. B.
C D.
11. 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 奴隶制开始瓦解 B. 封建制度确立
C. 生产力飞速发展 D. 诸侯兼并争霸
12. 商鞅变法实行后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A. 多生产粮食布帛 B. 去经商发财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C. 去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D. 大力开荒地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13. 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A. 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 实行“连坐法”
D. 推行县制
14. 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得益于水利工程( )
A. 治理黄河 B. 兴修灵渠 C. 大禹治水 D. 都江堰
15. 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指出类似观点的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韩非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4小题,,每题2分,共8分)
16.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子,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 )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那时已有卜辞。( )
(4)战国时秦国韩非父子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中“卫鞅”指谁?这一理论属哪家学派?
(2)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什么?维护了哪个阶级的利益?
(3)他变法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4)通过对卫鞅变法的了解,你有何认识或启示?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材料一是谁所言,他生活在什么时期?他在教育方面的什么做法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2)如果要了解他的思想,可以参考什么书籍?
材料二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3)根据材料二,说说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4)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四、活动探究题(本题共12分)
19.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 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
材料三 周之有懿德也,犹日“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项制度?请根据材料所示由大到小写出前四个等级的身份?
(2)材料二,该制度创立于哪个朝代?该项制度的对象需要履行什么义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王实施该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项制度的看法?
七年级上册月考一历史测试卷
(1-2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蓝田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项正确;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排除B项;山顶洞人距今3万年,排除C项;蓝田人距今约70万年到115万年,排除D项。故选A项。
2. 央视热播《舌尖上的中国2 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种植粟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 )
A. 半坡遗址 B. 河姆渡遗址 C. 大汶口遗址 D. 城头山遗址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地处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类,故B符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人类,故A不合题意;大汶口遗址、城头山遗址与题干信息“最早种植水稻”无关,故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3. 以下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有(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半坡原始居民 ④河姆渡原始居民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时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因此③④正确,因此B正确。北京人时期是打制石器,因此排除①。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因此排除②,因此ACD错误,综上故选B。
4. 海内外华人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A. 中国人善于想象 B. 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C. 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 华夏族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后,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皇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5. 《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社会局面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A. 尧舜禹时期 B. 黄帝、炎帝时期 C. 山顶洞人时期 D. 半坡氏族时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原始社后期,尧舜禹时期,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实行民主推选的方式称为禅让制,A项正确;黄帝、炎帝时期属于远古传说时期,排除B项;山顶洞人时期属于原始人群时期,排除C项;半坡氏族时期还没有实现民主推举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6. 《荀子》中“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是对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的描述( )。
A. 尧舜时禅让制 B. 夏朝的世袭制 C. 西周的分封制 D. 商朝的盘庚迁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7. 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
A. 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 B. 不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C. 最后一个国君暴虐残酷 D. 内部发生严重的叛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最后一个国君暴虐残酷,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建施行暴政,他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为政贪婪腐败,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最终致使西周灭亡,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建国者打下了较好基础,排除A项;周朝特别是周朝前期注重同四方边疆地区民族的关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商朝内部发生严重的叛乱,排除D项。故选C项。
8.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楚庄王 D. 秦穆公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天子,攘四夷”为旗号,通过葵丘会盟成为春秋第一霸主,A项正确;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都是齐桓公之后的霸主,排除BCD项。故选A项。
9. 关于春秋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衰微
②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
③争霸的实质是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
④争霸战争具有两面性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不在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其实质是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而发动的。争霸战争既给社会带来了灾难, 但也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民族大迁徙。据此①③④都对,而②的表述不合史实,因此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 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下列哪一幅图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这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 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 奴隶制开始瓦解 B. 封建制度确立
C. 生产力飞速发展 D. 诸侯兼并争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都和春秋争霸有关,围魏救赵、纸上谈兵都和战国的兼并战争有关,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争霸,故选D。
12. 商鞅变法实行后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A. 多生产粮食布帛 B. 去经商发财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C. 去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D. 大力开荒地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商鞅变法中,去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后可知得到爵位,这样就提高了军队战斗力,C项正确;多生产粮食布帛会免除徭役,经商会受到惩罚,大力开荒地而得到政府的奖赏,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3. 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A. 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 实行“连坐法”
D. 推行县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商鞅变法包括土地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内容。其中,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这个措施影响重大,到秦始皇时期,进一步推行郡县制,天下分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故选D。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县制始于商鞅变法,秦始皇时期进一步推行,一直影响至今。
14. 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得益于水利工程( )
A. 治理黄河 B. 兴修灵渠 C. 大禹治水 D. 都江堰
【答案】D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在岷江流域修筑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称为“天府之国”,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 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指出类似观点的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韩非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和所学知识可知,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好和坏,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则寓言,体现了的观点和老子提出的观点相似,B项正确;孔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仁”,以德治国,排除AC项;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法治、改革等,排除D项。故选B项。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4小题,,每题2分,共8分)
16.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子,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 )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那时已有卜辞。( )
(4)战国时秦国韩非父子修建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
【答案】(1)错误,半地穴式改为干栏式
(2)正确 (3)错误,夏朝改为商朝
(4)错误,韩非改为李冰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子,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故原题错误,将半地穴式改为干栏式。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取了王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故原题正确。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原题错误,将夏朝改为商朝。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故原题错误,将韩非改为李冰。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中“卫鞅”指谁?这一理论属哪家学派?
(2)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什么?维护了哪个阶级的利益?
(3)他的变法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4)通过对卫鞅变法的了解,你有何认识或启示?
【答案】(1)商鞅;法家
(2)富国强兵;地主阶级
(3)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改革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人物:据所学商鞅回到秦国后,受到秦孝公的重用,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可知卫鞅即商鞅;学派:“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思是主张改革,这一理论属于法家学派的主张。
【小问2详解】
目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劳役;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军功的大小,授予田宅和爵位,没有军功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因此商鞅变法是为了使秦国富国强兵;阶级:据所学可知,商鞅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小问3详解】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这场变法的意义为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小问4详解】
认识或启示: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达到了富国强兵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可见改革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等。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材料一是谁所言,他生活在什么时期?他在教育方面的什么做法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2)如果要了解他的思想,可以参考什么书籍?
材料二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3)根据材料二,说说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4)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答案】(1)孔子;春秋;有教无类。
(2)《论语》 (3)政治主张:以德治国。思想主张:“仁”和“礼”。
(4)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发展。(言之有理)。
【解析】
【小问1详解】
人物:根据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孔子所言。
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
做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孔子在教育方面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的做法是主张有教无类。
【小问2详解】
书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如果要了解他的思想,可以参考《论语》。
【小问3详解】
政治主张:根据材料“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可以得出结论,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以德治国。思想主张:根据材料“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可以得出结论,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仁”和“礼”。
【小问4详解】
怎么做: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发展。
四、活动探究题(本题共12分)
19.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 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
材料三 周之有懿德也,犹日“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项制度?请根据材料所示由大到小写出前四个等级的身份?
(2)材料二,该制度创立于哪个朝代?该项制度的对象需要履行什么义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王实施该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项制度的看法?
【答案】(1)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定期向周王纳贡,服从周王调兵;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
(3)巩固和维护周王统治。
(4)前期起到了巩固周王统治的作用,后期诸侯力量壮大,威胁周王室。
【解析】
【小问1详解】
制度: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等级: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天子(周王)为最高一层,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士是统治阶级里最低的一层。士下面就是平民,平民下面是广大的奴隶。材料所示由大到小前四个等级的身份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小问2详解】
朝代及义务:根据材料“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分封制创立于西周,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向周王纳贡,服从周王调兵,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
【小问3详解】
根本目的:根据材料“周之有懿德也,犹日‘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实施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和维护周王统治。
小问4详解】
看法:本小题相对开放,言之有理即可,从分封制的影响作答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前期起到了巩固周王统治的作用,后期诸侯力量壮大,威胁周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