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沪教版(全国)化学九上4.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应用(第2课时)(同步课件+分层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沪教版(全国)化学九上4.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应用(第2课时)(同步课件+分层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1-12 09:46:24

文档简介

4.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应用(第二课时)
1.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A.该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B.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C.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 D.化学反应的快慢
【答案】D
【解析】A、由化学方程式,“═”左边的是反应物,右边的是生成物,A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质量比等于粒子相对质量与化学计量数乘积的比,B不符合题意;
C、由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C不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无法确定化学反应的快慢,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化学方程式2H2 + O22H2O的错误读法是(  )
A.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B.氢气加氧气等于水
C.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生成2个水分子 D.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答案】B
【解析】A、化学方程式读法: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故选项正确;
B、“+”不能读作“加”、“═”不能读作“等于”,故选项错误;
C、微观上应读作: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两个水分子,故选项正确;
D、从物质质量的变化来读,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恰好生成36份质量的水,故选项正确。
故选B。
3.如图,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下列四个化学方程式中,同时符合这四位同学描述的是(  )
A.S+O2 SO2 B.2C+O2 2CO
C.2H2+O2 2H2O D.2Mg+O2 2MgO
【答案】C
【解析】A、反应条件是点燃,微观粒子个数比是1:1:1,物质的质量比为:32:32:64=1:1:2,故A错误;
B、反应条件是点燃,分子个数比为:2:1:2,质量比为24:32:56=6:8:14,故B错误。
C、反应条件是点燃,微观粒子个数比是2:1:2,物质的质量比为:4:32:36=1:8:9,该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特点是 “多变一”, 属于化合反应;故C正确;
D、反应条件是点燃,微观粒子个数比是2:1:2,物质的质量比为:24:32:56=3:4:7,故D错误;
故选:C。
4.下列对“C+O2CO2”这一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反映碳能在点燃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这一事实
B.每1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结合形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
C.每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D.在该反应中,碳、氧气、二氧化碳的质量比是1: 1: 1
【答案】D
【解析】A、在点燃的条件下,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该选项正确;
B、从微观上,在点燃条件下,每1个碳原子与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该选项正确;
C、在点燃条件下,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该选项正确;
D、该反应中碳、氧气、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2:32:44=3:8:11,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D。
5.多角度认识化学变化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路,对于,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从反应类型看.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从微观角度看:各物质(从左到右)的微观粒子数之比为1:1:1
C.从反应现象看:硫剧烈燃烧,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
D.从量的角度看:各物质(从左到右)的质量比为1:1:2
【答案】C
【解析】A、该反应符合“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选项正确;
B、由方程式可知,各物质(从左到右)的微观粒子数之比为1:1:1,选项正确;
C、产生二氧化硫属于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选项错误;
D、各物质(从左到右)的质量比为32:32:64=1:1:2,选项正确;
故选C。
6.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即2Mg+O22MgO。该反应中镁、氧气、氧化镁的质量比是(  )
A.24:32:40 B.2:1:2 C.48:32:80 D.24:32:56
【答案】C
【解析】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镁、氧气、氧化镁的质量比为:。
故选C。
7.氢化钛()作为储氢材料备受关注。用钛粉(Ti)生产的反应为。若制得,计算参加反应的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答案】设:参加反应的的质量为x。
x=4kg;
答:参加反应的的质量为4kg。
【解析】见答案。
8.生产乙醇(C2H6O)的两个反应如下:
① ②
(1)若用反应①制取23g乙醇,理论上至少需要乙烯(C2H4)的质量是多少
(2),它是绿色化学的重要指标。上述两个反应中,原子经济性更好的是反应 (填“①”或“②”)。
【答案】(1)解:设制取23g乙醇,理论上至少需要乙烯的质量为x。
x=14g
答:制取23g乙醇,理论上至少需要乙烯的质量为14g。
(2)①
【解析】(1)见答案。
(2)根据原子经济性公式,①中反应物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原子经济性百分之百,②中反应物未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原子经济性小于百分之百,故原子经济性更好的是反应①。
9.在A+2B=2C+3D的反应中,14gA和31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一定质量的C和27gD,若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9 B.18 C.27 D.54
【答案】B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发生变化,生成C的质量为14g+31g-27g=18g,设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故选B。
10.“微观﹣宏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如图是液化石油气成分之一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甲与生成的丙的分子个数比为1:3
B.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C.生成丙与丁物质的质量比为22:9
D.甲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8
【答案】A
【分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为石油气成分之一的C3H8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A、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与生成的丙的分子个数比为1:3,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分子个数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丙与丁物质的质量比为(44×3):(18×4)=11∶6,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甲的化学式C3H8可知,甲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3):8=9:2,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1.实验室有一瓶含杂质的高锰酸钾,兴趣小组同学取该药品放入大试管中加热(杂质不参加反应),并在不同时刻测定试管内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请回答:
加热时间/min
剩余固体质量/g 10 10 9.24 9.16 9.04 9.04
(1)加热时剩余固体质量为 g;
(2)计算该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
【答案】(1)9.04
(2)解:设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0g-9.04g=0.96g
则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为
答: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为94.8%。
【解析】(1)从表中数据可知,期间剩余固体不断减少,时剩余固体质量9.04g,时剩余固体质量9.04g,说明之后,固体不再减少,则加热至时剩余固体质量为9.04g;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反应前后减少的质量为生成氧气的质量,即,计算过程见答案。
12.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为载人空间站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空间站里宇航员呼吸消耗,产生,可用如下方法处理:
第①步,利用固态胺系统对进行吸收与浓缩
第②步,
第③步,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第②步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B.电解水正、负两极得到的气体质量比为8∶1
C.电解水得到的可以循环利用
D.该方法能够实现氧气的再生
【答案】A
【解析】A、第②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之和为零,反应前CO2中O显-2价,设C的化合价为x,则,解得x=+4;反应后CH4中H显+1价,设C的化合价为y,则,解得y=-4,所以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A选项错误;
B、第③步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正、负两极得到的气体质量比为,B选项正确;
C、第③步电解水得到的H2可以作为第②步反应的原料,所以电解水得到的H2可以循环利用,C选项正确;
D、宇航员呼吸消耗O2,产生CO2,经过题中①②③步处理CO2,最终得到O2,实现了氧气的再生,D选项正确。
故选:A。
13.某反应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物质X是单质 B.1gCO2与3gH2恰好能完全反应
C.n一定为1 D.H元素的存在形态没有发生改变
【答案】C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反应前C、H、O的原子个数分别为1、6、2,反应后C、H、O的原子个数分别为1、4、1,则nX中含有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H2O,n=1。
【解析】A、由分析可知,物质X为H2O,不属于单质,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每44份质量的CO2与6份质量的H2恰好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由分析可知,n一定为1,故选项说法正确;
D、H元素由单质变为化合物,存在形态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4.下图是甲、乙两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
B.该反应前后共有两种化合物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
D.反应生成的丙和丁质量比为
【答案】C
【分析】由图可知,甲为NH3、乙为O2、丙为N2、丁为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B、化合物是指含有多种元素的纯净物,则甲、丁属于化合物,共两种,该选项说法正确;
C、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表示反应中的微粒之间的关系,则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4:3,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结合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的丙和丁质量比为(14×4):[(1×2+16)×6]=14:27,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5.电石(主要成分CaC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为测定某电石中CaC2的含量,取该电石样品25g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反应后,测得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假设样品中其它成分不与水反应)。请计算:
(1)产生的总质量为 g。
(2)该电石样品中CaC2的质量分数。(化学方程式)
【答案】(1)7.8
(2)解:设该电石样品中的质量为x
x=19.2g
该电石样品中的质量分数为==76.8%
答:该电石样品中的质量分数为76.8%。
【解析】(1)根据关系图看出, 反应产生7.8g C2H2气体后,生成物气体质量就不在变化了,故说明产生C2H2的总质量为7.8g。
(2)见答案。
16.实验室用68g过氧化氢溶液和2g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中锥形瓶内非气态物质的总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化氢溶液中的过氧化氢的质量。
(2)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剩余物质有哪些,分别是多少克
【答案】(1)解:设过氧化氢溶液中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2g
答:过氧化氢溶液中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6.8g。
(2)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剩余物质有H2O 和MnO2 ,其中水的质量为,二氧化锰的质量为2g
【解析】(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于氧气是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所以反应后物质总质量减少,减少的质量为生成氧气的质量,即,计算过程见答案;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因此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剩余物质有水和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由过氧化氢和水组成,所以水的总质量为过氧化氢溶液中水的质量和生成的水的质量之和,即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减去生成氧气的质量,即,二氧化锰的质量为2g。(共18张PPT)
第4章 认识化学反应
4.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应用
(第2课时)
长征八号火箭总长50.3米,其二子级以液氢、液氧为推进剂,燃料箱装载了0.4 t液氢,如果你是工程师,请问助燃仓至少需装载多少液氧?
依据: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和生成的各物质之间有固定的质量比
课堂导入
化学方程式
的意义
01
探究新知
反应物
生成物
反应条件
意义: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2H2 + O2 2H2O
点燃
1.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一、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宏观意义
意义: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2. 表示反应中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
= 化学计量数之比
2H2 + O2 2H2O
点燃
一、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微观意义
微粒个数比 2 :1 : 2
读法: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2H2 + O2 2H2O
点燃
3. 表示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 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之比
质量比 (2X2):32 : (2X18)
一、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质量意义
4 :32 : 36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02
探究新知
【例1】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若需制备氧气3.2g,理论上需要高锰酸钾多少克?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解:设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2×158 32
x 3.2 g
2×158 x
32 3.2g

x=31.6 g
按题意设未知量;
1
写出题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找出相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3
建立含有未知量的比例关系;
4
求得未知量;
5
二、解答步骤和格式
答:至少需要高锰酸钾31.6g。
作答。
6
设未知量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标相关量
列比例式
写出答案






求解
不带单位
注意配平
和条件
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已知量、未知量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及格式
二、解答步骤和格式
解:设消耗水的质量为x。
2H2O ==== 2H2↑+O2↑
36 32
x 96 kg
答:消耗水的质量为108 kg。
题目:某工厂需要96 kg氧气作原料,若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氧气,则消耗水的质量是多少?
解:设消耗水的质量为x。
2H2O H2+O2↑
20    32  
x  96 kg
答:60 g。
(1)左侧解题过程中有____处错误。
(2)请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
5
通电
= ,x=108 kg
36
32
x 1
96 kg
20 x
32 96
=
,x=60 g
二、解答步骤和格式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1)书写化学方程式要准确;
(2)相对分子质量计算要准确。

要领

关键
二、解答步骤和格式
解:设能得到氢气的质量为x
2H2O 2H2↑ + O2↑
通电
36
4
9g
x
36
9g
4
x
=
x
=
1g
答:电解9g水,能得到氢气的质量为1g。










【例2】电解9g水,能得到氢气的质量为多少?
二、解答步骤和格式
解:9g水中所含氢元素的质量
1×2
1×2+16
×100%
=
= 1g
水中的氢元素全部转化为氢气
根据






【例3】足量的镁带在标准状况下与11.2L的氧气(密度为1.43g/L) 充分燃烧,可以生成多少克氧化镁?
32 80
11.2L×1.43g/L x
解:设可以生成多少克氧化镁的质量为x
2Mg + O2 2MgO
点燃
32 80
11.2L×1.43g/L x
=
x = 40g
答:可以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40g。
二、解答步骤和格式
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必须是质量
知识总结
1. 纳米铝冰作为火箭固体推进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80℃以上时,发生的主要反应为 。该反应中,若有54kgAl发生反应,计算参加反应的H2O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解:设参加反应的 H2O 的质量为x
x = 54kg
答: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为54kg。
课堂练习
2. 工业上,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已知充分煅烧10 t某石灰石可生成3.52 t 二氧化碳,求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
解:设10 t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为x。
CaCO3 ==== CaO+CO2↑
100 44
x 3.52 t
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 ×100%=80%
答: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80%。
高温
100
44
= ,x=8 t
. x .
3.52 t
. 8t .
10t
课堂练习
3. 兴趣小组用某高锰酸钾样品(其他成分不反应)制取氧气,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的变化如图。
(1)该样品完全分解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g。
(2)计算该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6 g-14.4 g=1.6 g。
(2)解:设该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为 x。
2KMnO4 ===== K2MnO4+MnO2+O2↑
316 32
x 1.6 g
答:该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为15.8 g。
x .
1.6 g
= ,x=15.8 g
316
32

1.6
课堂练习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4.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应用(第二课时)
1.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A.该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B.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C.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 D.化学反应的快慢
2.化学方程式2H2 + O22H2O的错误读法是(  )
A.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B.氢气加氧气等于水
C.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生成2个水分子 D.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3.如图,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下列四个化学方程式中,同时符合这四位同学描述的是(  )
A.S+O2 SO2 B.2C+O2 2CO
C.2H2+O2 2H2O D.2Mg+O2 2MgO
4.下列对“C+O2CO2”这一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反映碳能在点燃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这一事实
B.每1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结合形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
C.每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D.在该反应中,碳、氧气、二氧化碳的质量比是1: 1: 1
5.多角度认识化学变化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路,对于,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从反应类型看.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从微观角度看:各物质(从左到右)的微观粒子数之比为1:1:1
C.从反应现象看:硫剧烈燃烧,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
D.从量的角度看:各物质(从左到右)的质量比为1:1:2
6.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即2Mg+O22MgO。该反应中镁、氧气、氧化镁的质量比是(  )
A.24:32:40 B.2:1:2 C.48:32:80 D.24:32:56
7.氢化钛()作为储氢材料备受关注。用钛粉(Ti)生产的反应为。若制得,计算参加反应的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8.生产乙醇(C2H6O)的两个反应如下:
① ②
(1)若用反应①制取23g乙醇,理论上至少需要乙烯(C2H4)的质量是多少
(2),它是绿色化学的重要指标。上述两个反应中,原子经济性更好的是反应 (填“①”或“②”)。
9.在A+2B=2C+3D的反应中,14gA和31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一定质量的C和27gD,若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9 B.18 C.27 D.54
10.“微观﹣宏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如图是液化石油气成分之一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甲与生成的丙的分子个数比为1:3
B.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C.生成丙与丁物质的质量比为22:9
D.甲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8
11.实验室有一瓶含杂质的高锰酸钾,兴趣小组同学取该药品放入大试管中加热(杂质不参加反应),并在不同时刻测定试管内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请回答:
加热时间/min
剩余固体质量/g 10 10 9.24 9.16 9.04 9.04
(1)加热时剩余固体质量为 g;
(2)计算该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
12.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为载人空间站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空间站里宇航员呼吸消耗,产生,可用如下方法处理:
第①步,利用固态胺系统对进行吸收与浓缩
第②步,
第③步,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第②步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B.电解水正、负两极得到的气体质量比为8∶1
C.电解水得到的可以循环利用
D.该方法能够实现氧气的再生
13.某反应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物质X是单质 B.1gCO2与3gH2恰好能完全反应
C.n一定为1 D.H元素的存在形态没有发生改变
14.下图是甲、乙两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
B.该反应前后共有两种化合物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
D.反应生成的丙和丁质量比为
15.电石(主要成分CaC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为测定某电石中CaC2的含量,取该电石样品25g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反应后,测得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假设样品中其它成分不与水反应)。请计算:
(1)产生的总质量为 g。
(2)该电石样品中CaC2的质量分数。(化学方程式)
16.实验室用68g过氧化氢溶液和2g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中锥形瓶内非气态物质的总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化氢溶液中的过氧化氢的质量。
(2)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剩余物质有哪些,分别是多少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