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单元教学规划 教学设计(含3课时)(含课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单元教学规划 教学设计(含3课时)(含课时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1-12 18:3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球上的水
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为《地球上的水》,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存在形式及其对生命和环境的重要性。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学习内容:水的分布:了解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水体的类型:识别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不同的水体类型。水的存在状态: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学业要求:学生能够基于观察和实验数据,定量地估算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比例。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和分类,识别不同的水体类型。学生能够理解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包含三个主要课题,其中“水的分布”是核心课题之一。教材通过生动的实验活动,如抛接地球仪和粘贴橡皮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海陆分布的比例。此外,教材还提供了地球表面积的数据,通过对比和计算,学生可以得出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约为3:7。这些内容不仅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还通过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地球上的水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例如知道海洋比陆地大,但他们对水资源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节约用水离自己很遥远,缺乏节水意识。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数据,让学生意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和缺乏,从而激发他们对水资源的探究兴趣和节水意识。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和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不同的水体类型。学生能够理解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对环境和生命的重要性。科学思维:在认识不同水体类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比较和分类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探究实践:学生能够制订简单的实验计划,分工协作进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如实记录实验数据,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态度责任: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和分享信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对水资源的探究兴趣,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单元结构化活动 1. 观察与讨论:通过地球仪和地图,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讨论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2. 实验活动:抛接地球仪实验:记录右手拇指落在“陆地”和“海洋”的次数,计算海陆分布比例。粘贴橡皮泥实验:在地球仪的“陆地”上粘贴橡皮泥,估算海陆分布比例。3. 数据分析:组织学生观察实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得出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约为3:7。4. 资料阅读:出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5. 拓展应用:结合生活实践,讨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出节约用水的建议和措施。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知识掌握: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活动,检查学生对海陆分布比例和不同水体类型的掌握情况。技能发展: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评价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在交流活动中的表现和节水意识的提升,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节水意识。
第十课时《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分布形态,如液态、固态和气态,并尝试通过简单实验探索水的循环过程。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记录,如通过观察、测量和记录不同环境中水的存在情况,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水的分布与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水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培养逻辑思维和因果分析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模型或图示表达水的分布和循环过程,提升抽象思维和表达能力。
科学素养:
学生掌握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形态和循环过程的基本知识,理解水的珍贵性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
责任态度:
学生能够形成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了解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培养环保责任感。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持续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形态和循环过程,理解水的珍贵性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难点: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活动: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地球水循环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水在地球上是如何分布的?它们是如何循环的?” 通过直观的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水的分布和循环这一主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1:观察并描述水的分布形态学生分组观察校园或家庭环境中的水,记录不同形态的水(如河流、湖泊、雨水、露水、冰等),并尝试用图画或文字描述。活动2:模拟水循环实验学生使用透明塑料盒、水、冰块、热源(如灯泡)等材料,模拟水循环的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环节。活动3:绘制水循环图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一幅水循环的示意图,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各个环节。活动4:调查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情况学生分组调查家庭、学校或社区的水资源利用情况,了解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并撰写调查报告。活动5:设计节约用水方案学生根据调查结果,设计一份节约用水方案,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的节水措施和节水宣传计划。 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水的不同分布形态,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通过绘制示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抽象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培养环保责任感。通过设计节约用水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提升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生活应用 活动:学生分组展示节约用水方案,并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施这些方案,如修理漏水的水龙头、收集雨水浇花等。 通过生活应用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实践能力和环保责任感。
(四)知识总结 活动: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水的分布形态和循环过程的重要性,以及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 通过总结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提升科学素养。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水在自然界中以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形态存在。
答案:液态;固态;气态
2、水循环的四个主要环节是______、______、和。
答案: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3、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储库是______。
答案:冰川和冰盖
4、家庭中节约用水的一个简单方法是______。
答案:修理漏水的水龙头(答案不唯一)
(二)、判断题
1、海洋中的水可以直接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层。(√)
2、水循环只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与大气无关。(×)
3、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无限的,我们可以随意使用。(×)
4、雨水是地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三)、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水循环的环节?(C)
A. 蒸发 B. 凝结 C. 沉淀 D. 降水
2、下列哪个是保护水资源的有效措施?(A)
A. 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B. 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C. 随意排放工业废水 D. 浪费水资源
3、下列关于水循环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B)
A.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连续循环过程 B. 水循环只发生在陆地上,不包括海洋
C. 水循环有助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 D. 水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环节
(四)、简答题
1、请简述水循环的过程。
答案: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通过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环节,在海洋、大气、陆地和生物圈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蒸发是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凝结是水蒸气在空气中冷却后变为液态或固态的过程,降水是凝结后的水滴以雨、雪等形式落到地面的过程,径流是降水在地表或地下流动的过程。
请列举两种节约用水的措施。
答案:节约用水的措施有很多,以下是两种常见的措施:一是合理使用洗衣机和洗碗机,尽量等到衣物或餐具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再使用,避免半载运行浪费水资源;二是及时修理漏水的水龙头和管道,防止水资源的无谓流失。
3、为什么说保护水资源很重要?
答案:保护水资源非常重要,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如导致农作物减产、生态环境恶化、人类健康问题加剧等。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实验探究题
实验名称:模拟水循环实验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盒、水、冰块、热源(如灯泡)、彩色纸片(代表云层)等。
实验步骤:
1、在透明塑料盒中倒入适量的水,代表海洋或湖泊。
2、在塑料盒上方放置热源,模拟太阳的辐射作用,使水蒸发。
3、在塑料盒上方悬挂彩色纸片,代表云层,观察水蒸气在纸片上凝结成水滴的过程。
4、当纸片上的水滴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模拟降水过程,将水滴倒入塑料盒中,代表地表径流。
实验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过程,请描述水循环的四个主要环节,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实验答案:通过观察实验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水循环的四个主要环节是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蒸发是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水循环的起点;凝结是水蒸气在空气中冷却后变为液态或固态的过程,是降水的前提;降水是凝结后的水滴以雨、雪等形式落到地面的过程,是地表水的主要来源;径流是降水在地表或地下流动的过程,将水输送回海洋或湖泊等水体中,完成水循环的循环过程。这四个环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地球上水资源的连续循环过程。
第十一课时《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能够观察并记录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特别是水结冰的过程,提升观察和记录数据的能力。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水结冰的条件,如温度的变化,锻炼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水结冰的物理原理,即水的凝固点,以及凝固过程中释放热量的概念。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水结冰前后的状态变化,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科学素养:
学生掌握水结冰的基本现象和原理,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学生能够认识到物质状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水在制冷设备中的作用。
责任态度: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学会遵守实验规则,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水结冰的过程,体会自然界的奇妙变化,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水结冰的基本现象和原理,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难点:理解水结冰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即凝固点及凝固过程中释放热量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活动:教师展示冬天湖面结冰的图片或视频,提问:“为什么冬天湖水会结冰?水结冰需要什么条件?” 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1:观察并记录水结冰的过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一定量的水倒入透明容器中,置于冰箱冷冻层,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水的状态变化。活动2:测量水结冰的温度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记录数据并讨论。活动3:比较不同条件下水结冰的速度学生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温度(如冰箱冷冻层和冷藏层)、不同水量、不同容器材质下水结冰的速度。活动4:模拟自然界中的水结冰现象学生使用冰块、水、彩色沙子等材料,模拟河流、湖泊在冬季结冰的现象,并尝试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活动5:讨论水结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分组讨论水结冰在制冷设备、食品保鲜、冬季路面防滑等方面的应用,并撰写简短报告。 通过直接观察,学生直观感受水结冰的过程,为理解水结冰的原理打下基础。通过实验测量,学生了解水的凝固点,为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条件提供依据。通过对比实验,学生深入理解影响水结冰速度的因素,锻炼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通过模拟实验,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对自然界水循环的理解。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生活应用 活动: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收集到的关于水结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冰箱制冷原理、雪糕制作等。 通过生活应用活动,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科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知识总结 活动: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水结冰的现象、原理、条件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总结活动,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提升科学素养。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当水的温度降到______摄氏度以下时,水会开始结冰。
答案:0
2、水结冰的过程中会______热量。
答案:释放
3、在自然界中,水结冰后形成的冰层可以起到______的作用。
答案:保温(或保护水下生物等,答案不唯一)
4、冰箱中的制冷剂在蒸发过程中会______热量,从而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
答案:吸收
(二)、判断题
1、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结冰。(×)
2、水结冰的过程中,水的体积会变小。(×)
3、冬天湖面结冰是因为水的温度降到了0摄氏度以下。(√)
4、冰箱中的制冷剂在冷凝过程中会释放热量。(√)
(三)、选择题
1、下列哪个过程是水结冰的过程?(B)
A. 蒸发 B. 凝固 C. 熔化
2. 下列关于水结冰的说法,正确的是?(A)
A. 水结冰时会释放热量 B. 水结冰时温度会升高 C. 水结冰时体积会变小
3、在冰箱中,制冷剂的作用是?(C)
A. 增加冰箱内的温度 B. 保持冰箱内的温度不变 C. 降低冰箱内的温度
(四)、简答题
1、请简述水结冰的过程及其所需条件。
答案:水在温度降至0摄氏度以下时,会开始结冰。此过程称为凝固,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温度降至水的凝固点以下。
2、举例说明水结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例如冰箱制冷。冰箱中的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蒸发时吸收热量,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达到制冷效果。当制冷剂流经冷冻室时,吸收冷冻室内食物的热量,使食物表面及周围空气中的水分结冰,达到保鲜效果。
3为什么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
答案:水分子在结冰时排列方式发生改变,形成特定的晶体结构,使得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导致体积膨胀。
(五)、实验探究题
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浓度的盐水结冰所需的温度是否相同。
实验材料:纯净水、食盐、透明容器、温度计、冰箱。
实验步骤:
1、准备三个透明容器,分别加入等量的纯净水。
2、在第二个容器中加入少量食盐,搅拌至完全溶解,形成低浓度盐水。在第三个容器中加入较多食盐,搅拌至完全溶解,形成高浓度盐水。
3、使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三个容器中水的初始温度,并记录。
4、将三个容器同时放入冰箱冷冻层,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各容器中水的状态变化及温度。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可以发现纯净水、低浓度盐水和高浓度盐水结冰所需的温度是不同的。通常,盐水的凝固点低于纯净水,且盐水浓度越高,凝固点越低。
结论:不同浓度的盐水结冰所需的温度不相同,盐水的凝固点低于纯净水,且浓度越高凝固点越低。这一实验现象可以用溶液的依数性原理来解释。
第十二课时《水的沸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能够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及沸腾现象,提升实验观察和记录能力。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影响水沸腾速度的因素,如加热功率、水量等,锻炼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
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水的沸腾现象及其背后的物理原理,即水的沸点及沸腾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并解释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状态变化,以及沸腾前后水的性质差异。
科学素养:
学生掌握水沸腾的基本概念、现象和原理,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学生能够认识到水沸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水煮食物、蒸馏水制备等。
责任态度:
学生能够遵守实验安全规范,正确操作加热设备,培养安全意识。
学生能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水沸腾的基本概念、现象和原理,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难点:理解水沸腾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沸腾点的概念,以及影响水沸腾速度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活动:教师播放水煮食物的视频或图片,提问:“为什么用水煮食物可以煮熟?水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1:观察并记录水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酒精灯或电炉加热一定量的水,每隔一段时间使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水的温度。活动2:观察水沸腾的现象学生继续加热至水沸腾,观察并记录水沸腾时的现象,如气泡的产生、声音的变化等。活动3:测量水的沸点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即水的沸点。活动4:探究影响水沸腾速度的因素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不同加热功率、水量等因素对水沸腾速度的影响,并记录结果。活动5:讨论水沸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分组讨论水沸腾在烹饪、蒸馏水制备等方面的应用,并撰写简短报告。 通过直接观察,学生直观感受水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为理解水沸腾的原理打下基础。通过观察水沸腾的现象,学生进一步了解水沸腾的特征,为理解沸腾点的概念提供依据。通过实验测量,学生了解水的沸点,为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条件提供依据。通过对比实验,学生深入理解影响水沸腾速度的因素,锻炼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生活应用 活动: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收集到的关于水沸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煮咖啡、泡茶等。 通过生活应用活动,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科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知识总结 活动: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水沸腾的现象、原理、条件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总结活动,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提升科学素养。
四、作业设计
(1)、填空题
1、当水的温度达到______摄氏度时,水会开始沸腾。
答案:100(标准大气压下)
2、水沸腾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会______。
答案:保持不变
3、水沸腾时,水中的气泡会______至水面破裂。
答案:上升
4、水沸腾时,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的______现象。
答案:汽化
(二)、判断题
1、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沸腾。(×)
2、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会不断升高。(×)
3、水沸腾时,水中的气泡会变大并上升。(√)
4、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大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三)、选择题
1、下列哪个过程是水沸腾的过程?(B)
A. 蒸发 B. 剧烈汽化 C. 凝结
2、水沸腾时,水中的气泡是(A)
A. 由小变大 B. 保持不变 C. 由大变小
3、下列哪个因素不会影响水的沸腾速度?(C)
A. 加热功率 B. 水量 C. 水的颜色
4、下列关于水沸腾的说法错误的是?(A)
A. 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会一直上升
B. 水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C.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
(四)、简答题
1、简述水沸腾的条件。
答案: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2、为什么说水沸腾是物质状态的一种变化?
答案:因为水沸腾时,液态的水转变为气态的水蒸气,即发生了物质状态的变化。
3、在日常生活中,你能举出哪些水沸腾的应用实例?
答案:煮食物、泡茶、蒸馏水制备等。
(五)、实验探究题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水的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实验材料: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抽气机(或加压装置)等。
实验步骤:
1、在标准大气压下,将水加热至沸腾,记录此时的沸点。
2、使用抽气机降低烧杯上方的大气压,再次加热水至沸腾,记录此时的沸点。
3、或使用加压装置增加烧杯上方的大气压,再次加热水至沸腾,记录此时的沸点。
4、比较不同大气压下的沸点,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大气压越高,水的沸点越高;大气压越低,水的沸点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