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硬脖子”董宣东汉时洛阳的县令,因公正廉洁而留名任
洛阳令时,遇湖阳公主(光武帝刘秀的姐
姐)纵奴杀人案。董宣抓获人犯,处以死
刑。公主诉于光武帝,光武帝大怒,欲杀
董宣。董宣说:“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
人,将何以治天下乎?”并欲以头撞柱自尽。
光武帝认为董宣言之有理,免予处死,但
要他给公主叩头谢罪。董宣不从,光武帝
命人强使顿首,董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光武帝只好不再追究。董宣因此获得“强项
令”的美名。此事京师震惊,洛阳由此大治。
年74而卒,皇帝遣使临视,唯见布被覆尸,
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皇帝很伤感地说:
“董宣廉洁,死乃知之。”葬以大夫礼。 悠悠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为什么董宣被称为“强项令”? 一世清廉的包拯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什么? 岳家军又为什么能赢得“撼山易,憾岳家军难”的名声?26.强项令董宣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那么这个人是谁?为什么被称为“强项令”?硬脖子县令范
晔(398—445)南北朝宋史学家,著作《后汉书》。《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范晔(398~445),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
范晔是南朝宋史学家。曾任尚书交部郎,元嘉初年为宣城太守。后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族,参与机要。《宋书》本传说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后因与孔熙先等密谋拥戴彭城王义康为帝,事泄被杀。
元嘉初年,任宣城太守时,取各家关于后汉史事的著作,删繁补略,撰《后汉书》,为我国史学名著。该书以文采著称,论赞部分,尤为突出。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 作者简介关于《后汉书》 我国史学名著,南朝宋范晔撰写。今本120篇,分130卷。纪传体东汉史。本书汇集一代史事,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资料。本文节选自《后汉书·酷吏传》。朗读课文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下列字音。chui晔yè 圉yǔ 匿nì 骖cān
楹yíng 臧cáng 敕chì 栗lì
斛hu 绶shòu 箠chuí
枹fú 敝bì
词义落实征:征召
苍头:家奴
骖乘:陪乘
驻车叩马:拦住车马。驻,停留。叩,拉住,勒住。
数(shǔ)列举(罪状或过失)格杀:打死。格,打击。
箠杀:用鞭子打死。箠,行刑用的鞭子或棍子。
良人:平民,百姓
理:治理
楹:柱子
被:盖,覆盖拒:按,撑
臧:隐藏。现在写作藏。
行:施行,施加
敕(皇帝)命令
悉:全,全部
班:分发
震栗:害怕得发抖。栗,发抖
枹鼓不鸣:没人击鼓鸣冤。枹,鼓槌。
卒:死
妻子:妻子和儿子
斛: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后双以五斗为斛。
敝:破旧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
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
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
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
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
曰:
征召家奴因为躲藏,隐匿等到用陪乘在等候停留拉住,勒住用列举的接着打死告状想要乞求想说什么“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
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
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
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
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
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
即“以何”,凭什么纵容复兴当即柱子撞认错命令扶始终治理平民百姓叩头低头按,撑平民百姓现在施行县令平民百姓命令盖,覆盖不必隐藏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
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
宣廉洁,死乃知之!”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全部把分发从此歌颂他,指董宣死亲临视察只妻子和儿子才他,指董宣按照因为曾经感到悲伤 董宣,字少平,(是)陈留郡圉地人 ……后来被特别征召当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人,因为藏匿在公主家 ,府吏不能捕获他。等到公主出门,而用这个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他(看到 车马)就挡住车马,用刀圈地,大声列举公主的过失,喝叱(那)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打死了。公主立即回宫向光武帝刘秀告状。皇帝十分愤怒,召见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要说什么?”董宣说:“陛下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但现在却纵容家奴杀害(无辜)百姓,将拿什么治理天下呢?我不必用鞭子打,请求能够自杀.”当即就用头撞击柱子,顿时血流满面 。 皇帝命令太监扶住他,命令董宣磕头向公主谢罪 。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小太监)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在地上,始终不愿意低头。 强项令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令。七十四岁时,死在任上。皇帝下诏派遣使者视察,只看见布做的被子盖在尸体上.(董宣)的妻子和儿子相对而哭。(家中)只有大麦几斗,破车一辆.皇帝为(董宣)感到伤心,说:“董宣廉洁 ,到(他)死了(我)才知道这种情况。”因董宣曾经当两千石(的官员的资历) , (皇帝)赐(他)系印纽的绿色丝带,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
公主说:“过去弟弟你是平民的时候,隐藏逃亡犯、死刑犯,官吏不敢到家门。现在做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皇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 当即命令道:“硬脖子县令出去了!”赏赐三十万钱。董宣把它全部分发给府吏.从此,(他)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那些人)没有一个不害怕得发抖。京城里称他是“卧虎”。歌颂他说:“没人击鼓鸣冤的是董少平。”
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复述故事,理清故事情节。 课文主要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杀了人,躲在公主家中。洛阳令董宣秉公执法,伺公主带着家奴出门,驻车扣马,“格杀”公主家奴。公主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要“箠杀”董宣。董宣痛陈严格执法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并“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光武帝依然强迫董宣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宁死不从。最后光武帝明白了个中的道理,重赏了董宣。董宣死后,光武帝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员,感到很伤心,按二千石官员的礼节安葬了他。 人物:
地点:
起因:
经过:
结果:董宣、湖阳公主、苍头、光武帝、太监
夏门亭-宫殿
公主家奴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理由;光武帝命董宣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光武帝明白道理,重赏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董宣执法董宣去世后家境:唯布被裹尸
仅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清正廉洁<1>起因(开始至“吏不能得”):湖阳公主家奴白日杀人,
隐匿主家,官府抓不到。
<2>发展(至“因格杀之”):董宣寻机,斥责公主,格杀
家奴。
<3>高潮(至“终不肯俯”):公主告状,皇帝令董谢罪,
董宣宁死不从。
<4>结局(至段末):汉光武帝明白了道理,重赏董宣。
1、阅读第一节,分析故事情节及其叙述上有何特点?(1)事件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2)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3)高潮:公主回宫告状
(4)结局:光武帝明白了个中道理,重赏董宣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惊心动魄。2、从第一个故事可以看出董宣的哪些性格特点?
(1)开端:无私无畏,有勇有谋
勇,表现在他面对大案毫不惧色,决心排除万难将凶犯缉拿归案,表现在他面对公主“大言数主之失”;谋,表现在他善于抓住机会,终在夏门外抓住了凶犯,“因格杀之”。(2)高潮:性格倔强,毅力刚强
帝令小黄门强迫董宣叩头,他却铁骨铮铮,仍“两手拒地,终不肯俯”,顽强和刚毅实属罕见
(3)高潮:忠君报国,大义凛然
临死前的一句话还是考虑的国家兴亡安危,他的真知灼见说明他冒死办案的决心源于对国家国君的忠诚。一句振聋发聩之言后,他坦然面对,以死维护法律的尊严。阅读第二节1、董宣去世后及家中境况如何?
董宣去世:“唯见布被覆尸”
家中:“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2、与前一节故事对比,第二节故事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和敬佩?
前一节中,他为国为民严格执法、叱咤风云,后一节以简洁的细节描写了他的一生廉洁、克己、清贫的生活。讨论1、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他的这些变化?
2、文章一共描写了几个人物形象?请你简单评价。合作探究1.课文又是怎样记叙“董宣执法”的呢?请你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1>起因(开始至“吏不能得”):湖阳公主家奴白日杀人,隐匿主家,
官府抓不到。
<2>发展(至“因格杀之”):董宣寻机,斥责公主,格杀家奴。
<3>高潮(至“终不肯俯”):公主告状,皇帝令董谢罪,董宣死不从。
<4>结局(至“赐钱三十万”):汉光武帝明白了道理,重赏董宣。
<5>影响(至段末):从此不法之徒都怕董宣,董宣获“卧虎”美称。2.在这个故事中,汉光武帝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变化? 变化:刘秀一开始听了公主的告状,怪罪于董宣,要用鞭子
打死他, 但后来却不杀他,而奖励钱三十万。 (1)从中看出光武帝是一个识别人才,知错就改的明君。
(2)光武帝明白了个中道理,明白了董宣痛陈严格执法对
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董宣秉公执法、维护皇权的精诚之心征服了他。 3.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
什么看法? 董宣秉公执法,他知道如审判湖阳公主家奴,必遭公主
阻挠,或许就杀不了家奴,这样做,体现了董宣的当机
立断,果敢英明。 4.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
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5.汉光武帝为什么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这对表现董宣的品质有何作用? 因为刘秀发现,董宣死后,是用布做的被子盖尸体,
只有妻子和儿子在相对哭泣,只有大麦几斗,破车一辆,
家境非常贫困,由此可知,董宣生前非常廉洁。刘秀的
这番话更加从侧面烘托出董宣的廉洁。 6.如果说第一段(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是正面写董宣,为课文的重点内容,那么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则是什么侧面写董宣,为课文的次要内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呢? 主次协调,正面、侧面呼应,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7.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采用过这样(侧面烘托)
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董宣秉公执法,力斩豪奴的故事
和他平生清贫的生活,表现他不畏权贵,秉公办
事的精神和清廉为官,刚正做人的品格。 东汉王朝初建时,董宣在司徒侯霸的推荐下做了官。由于董宣执法
严正,权贵们十分忌恨,因此不断受到诬陷而一再贬官,最后降为洛阳
县令。洛阳是东汉王朝的京都,王亲国戚为非作歹,湖阳公主的管家胡
奴仗势欺人,血债累累。董宣不畏强暴,处斩了胡奴。湖阳公主为此串通
大司冠欲致董宣于死地。司徒侯霸等人敬佩董宣为人,面奏光武帝要求
御审。在御审中光武帝宣判董宣无罪,但为了给湖阳公主一点面子,命
太监强按董宣向公主赔情。董宣宁折不弯,双手撑地,昂首大呼“臣无过,
不能赔情!”形状如卧虎。光武帝看到董宣刚烈正直,十分喜爱,赐封号
为“强项令”继续在都城任职。董宣不畏强暴严正执法的事迹是值得颂扬的。 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反映了董宣的哪些优秀品质?采用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董
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廉洁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语言、动作)2、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从哪些字眼看出来?你怎样看待他的这些变化?思考讨论汉光武帝对董宣先是“怒”,表现在“召宣,欲捶杀之”。接着听了董宣的陈述后,改为“笑”,表现在“因敕,赐钱30万”。最后,当董宣死后,他“伤之”,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由此可看出刘秀这个皇帝还是比较开明,知错能改,爱惜人才的。3、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何看法?在现今社会,能否这样? 现代法律分公安、检察、法院三个部门,三权分立,各司其职。 董宣此举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贵族阶级拥有特权,他们犯了法,可以不受法律制裁,如果依照法律程序,公主一定会百般阻挠,包庇自己的家奴,对董宣执法造成困难,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伸张正义,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董宣未经审判,杀了公主的家奴,这是可以理解的。主旨 本文记叙了董宣秉公执法,力斩豪奴的故事和他平生清贫的生活,表现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和清廉为官,刚正做人的品格。1、由第一段董宣格杀公主家奴这一件事可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2、由第二段又可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3、第一段是从( )方面来写董宣,通过对他的( )描写,并且运用( )和( )手法,写出了他( )的性格;第二段从( )写出董宣的( )品格。 (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廉洁)正面不畏权贵、秉公执法侧面廉洁言行对比烘托课堂练习1、一词多义
布被覆尸( ) 因匿主家( )
流血被面( ) 因敕( )
因格杀之( )
而以奴骖乘( )
以刀画地( ) 叩
将何以理天下( )
以 即以头击楹( )
悉以班诸吏( )
以宣尝为二千石( )葬以大夫礼( )被子覆盖因为因此、当即用用凭用把因为按照乃驻车叩马( )
使宣叩头谢主( )拉住,勒住叩头于是,就(接着)大言数主之失
欲箠杀之
死乃知之之
(的)
(代词,指代董宣)
(代词,指代董宣的廉洁)2、古今异义。
古义: 古义:
妻子对哭 使宣叩头谢主
今义; 今义:
悉以班诸吏 古义:
今义:
特征 古义:
今义:妻子和儿子男子的配偶认错感谢分发班级特例,征召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匿:
得:
及:
格杀:
即:
乞:
纵:
楹:
被:
谢:强:
顿:
据:
臧:
敕:
悉:
班:
卒:
临视:
敝:
葬:藏
抓到,得到
等到
打死
立即
乞求
放纵
柱子
盖,覆盖
认错强迫
叩头
按,撑
同“藏”,隐藏
命令
全,全部
分发
死
察看,视察。
破旧的
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