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
温馨提示:本试卷共8页,三大题,25小题。满分100分,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亲爱的同学:
八年级上半学期的语文学习之旅即将结束,又到了检验你语文学习成效的时候了。这份试题是你展示语文才华、外显语文素养、彰显个人魅力的一个舞台。请积极调动你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认真读题、认真思考、沉着答卷,享受收获的喜悦。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3分):
(1)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zhèn sǒng ( )起来。
(2)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jí( )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3)可是墙壁上有堆砌的各式镂( )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
(4)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 )声匿迹。
(5)全桥结构匀称( ),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2、下面是小明的同学在电话中向他说的一段话,有些地方表达不恰当,请加以修改:(2分)
小明,你还是为迎接即将马上到来的文化艺术节给我们“杏林文学社”写篇稿件吧!体裁不限,诗歌散文小品都可以。麻烦你在班上多发动同学投稿,你看,我们班已有十个同学连我在内交了稿子。你可以直接把写好的稿子交给我,我给你们点拨点拨,注意交稿日期本月底截止。
答:(1)
(2)
3、仿照划线句的句式,在空格处写上两个与前边意思连贯的句子。(4分)
我们在《三国演义》中,领略了关云长的侠胆义肝;
我们在《水浒传》中,感受了鲁智深的疾恶如仇;
我们在《骆驼祥子》中, ;
我们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 。
4.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是(2分)( )
A.“铭”,刻在器物上的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陋室铭》。
B.《芦花荡》的主人公“老头子”老当益壮、智勇双全、爱憎分明,是个完美的人物形象。
C.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对父亲艰难地越过月台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与“我”对父亲的同情。
D.《生物入侵者》不仅使我们明白了一些生态环境知识,而且可以培养我们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
5、按要求填空。(5分)
(1)晴川历历汉阳树, 。
(2)在刘禹锡的《秋词》里,写秋高气爽,鹤冲云霄景象的句子是:
“ , 。”
(3)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诗人的忧国和思亲之情:
“ , 。”
(4)杜甫《望岳》中点明全诗主旨,抒写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的诗句是:“ , 。”
(5)在你的阅读经历中,一定积累了不少歌咏四季风光的诗词,请推荐一首给大家共赏,并标明所对应的季节。 , 。
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2分)
近日,由青海省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建的巡山队已到达可可西里保护区腹地,全面开展2005年春季反盗猎大搜捕特别行动。
春季是盗猎案件多发期。怀着幼仔的母藏羚羊开始集群,雄性藏羚羊也处于体质较差的时期,行动相对迟缓。以往盗猎分子经常疯狂猎杀藏羚羊。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才嘎近日向记者介绍说,主力巡山队将从南线长江源头地区到达可可西里腹地及青海、新疆、西藏3省(区)交界地带,在藏羚羊集中的重点区域进行反盗猎大搜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字)
7、下面是某班级开展的“共建和谐家园”的专题活动,设置了“和谐演讲”、“和谐行动”两个环节,请你参与,完成下面的问题。(2分)
【和谐演讲】下面是李华为这次活动写的演讲稿的部分内容
优美的环境是和谐校园的基础。在这样的校园里学习、生活,身心自有说不尽的愉悦,思想也会无止境地翱翔。唐人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回首我国古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放眼现代校园,绿树成行,嫩草如茵。校园里,学生会潜移默化地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教室外,令人沉醉的绿意,给人以美的陶冶,也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和谐行动】下面是张卉参与这次活动的感悟,请根据语境为文中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2分)
拥有宽容才会有和谐。因为她能浇灭怒火化解愁绪,她能感化邪恶播撒善良,她能无私奉献不计得失。宽容,让我们享受阳光般的温暖、雨露般的滋润。
拥有 才会有和谐。因为她能让师生之间拥有信赖,获得美好的情谊;她能让邻里之间拥有信赖,赢得相处的和谐。有了诚信,和谐的幼苗能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结出丰硕的果实。
拥有 才会有和谐。因为她能让友谊如柔云,亲情似细雨;她能让你拥有欢畅的人生,拥有快乐的天堂。只要你以友善对待每一朵花、每一个人,世界将更和谐。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8-10题。(8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间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8、甲文节选自课文《 》,作者陶源明是 时期著名诗人。(2分)
9、解释下列加线的字:(2分)
(1)仿佛若有光 ( ) (2)屋舍俨然( )
(3)矜、寡、孤、独( ) (4)盗窃乱贼而不作( )
10、翻译:(2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1、(2分)[乙]文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在甲文中有具体的描绘,这一句话是:
(二)阅读下列短文,完成11-15题。(14分)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②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2、这则消息的“电头”是 ,主体部分是第 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 。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 。(2分)
13、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3分)
14、第(11)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3分)
15、“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2分)
16、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2分)
17、文中“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2分)
(三)阅读下列说明文,完成16-19题。(12分)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18、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答:
19、 “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2分)
答:
20、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1、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3分)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20-22题。(4分)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1分)
2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1分)
答:
2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
三、写作。(40分)
25、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以“心中有话对你说”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写出你的真情实感;②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文题二: 不管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生活在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会怀有浓浓的依恋之情。每一次走进自然的行动,总会给你留下一些难忘的记忆:也许是观赏万顷的碧波,也许是留恋田间的小路,也许是仰望皓月当空,也许是谛听枝头蝉鸣……自然的美妙让你流连忘返,心醉神迷。 请以“陶醉在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全题目;②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