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单元优化总结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 知识主线包括四条阶段性线索:
线索1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雏形
15世纪前后,世界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资本主义的成 长和封建主义的衰落成为历史的必然,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开辟绕过非洲到东方的新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都是划时代的大事,新航路开辟 进一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封建主义的衰落。新航 路开辟的过程既是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的过程,也是欧洲开始 崛起的过程,全球逐步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线索2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西欧殖民扩张的序幕。17世纪时,荷 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建立了世界性的商业帝国。在殖民 争夺的斗争中,英国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野蛮掠夺,客观上促进了西欧资本 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线索3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欧洲的经济发展日益加快。18世纪 60年代,英国棉纺织业出现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引发了第一 次工业革命。瓦特研制和改良的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 大的动力,导致“蒸汽时代”的到来。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 市场的基本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线索4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各国广泛展开,生 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同时使资本主 义世 界体系最终形成。[针对训练]
1.某一时期英国家庭逐渐抛弃了执行“直接代表社会”的职能,获得了执行“代表个人”的特殊职能,从一个功能 多 样的单位变成了相对单一的单位,使得家庭结构简化。 造成 这一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
A.工厂普遍建立和发展
B.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C.封建制度被彻底摧毁
D.垄断组织的出现A解析:家庭由代表社会变为代表个人,说明家庭个人生产 和生活的独立性增强;家庭功能由多样变为单一,表明家庭 生产功能(自给自足)弱化甚至丧失,联系所学 不难发 现其决 定因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普遍建立 和发展冲击家庭生产,生产的社会化明显,A项正确;B、C项与材料所述 现象没有直接关系,D项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2.史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至19世纪末称之为 冲击期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其中第二 个时期, 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
①经济挤压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
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东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民主思想的传播,冲击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
④东方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美居民的日常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考点 是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1500年至19世纪 末称之为冲击期”正值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美 地区进行广泛殖民扩张的重要阶段,殖民者对亚非拉美地 区的侵略表现在多个方面,也产生了多方面的重大影响,依据所学不难判断出①②③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④说法 错误不符合史实,新航路开辟后欧亚居民的生活改善主要 得 益于拉美地区玉米、马铃薯等物种的引入,且④不符合 “西 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故答案选A。一、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1)生产力方面: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结果都推动 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生产关系方面:两者都推动了社会的极大进步,引起阶 级关系、经济结构和国际关系的巨大变化。2.不同点许多技术发明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在英国,后扩展到欧美各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轻工业领域(如纺织业)重工业领域(如钢铁、汽车、化工)蒸汽机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工厂垄断组织[对点训练]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 的特 点 是
( )
A.科学技术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B.汽车的发明
C.飞机研制成功
D.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广泛应用于生产
解析:首先要审好题,要求回答的是特点,而不是成就; 其次,对所学知识应准确掌握。A二、全面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的原因
(1)资本所具有的扩张性。
(2)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 技 术基础。
2.形成的途径: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 资本 的流动等。
3.形成的过程
(1)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2)基本形成: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扩展至美、法、德、俄等国,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国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亚非拉许多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交往,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最终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列强加紧争夺 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 狂 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 主义 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 世界 市场最终形成。4.影响
(1)积极影响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②进一步推动了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使东 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壮大。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 系的形成。
④冲击了亚非拉地区传统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传播了资本 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消极影响:世界市场是在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中形成的,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 把它们变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对点训练]
2.1840年,英国塞缪·肯纳德建立了一条横越大西洋 的定 期航运线,预先宣布轮船到达和出发的日期。 肯纳德 宣 扬 他
的航线是已经取代“与帆船时代不可分离、令人恼火的不规 则”的一条“海洋铁路”。这表明( )
A.跨越大西洋的通讯已经开通
B.工业革命有助于世界市场的拓展
C.英国由此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D.内燃机的使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B解析:开通跨越大西洋的通讯是在19世纪末,不符合题干 时间,故A项错误;“建立了一条横越大西洋的定期航运线,预先宣布轮船到达和出发的日期”体现了工业革命有助于世 界市场的拓展,故B项正确;英国成为世界 殖民霸 主是在18 世纪中期英法战争中取胜,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的影响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葡萄牙强租澳门、中国面临来自欧洲的威胁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荷兰侵占台湾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西学东渐
(2)中国近代化起步(洋务运动)
(3)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新思潮萌发)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对点训练]
3.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B.中国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C.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D.加剧了中国的落后
解析:解答本题时,抓住关键信息“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和“最主要的影响”。A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B项是直接影响,但不符合“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C项符 合“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也符合“最主要的影响”,故 C 项 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C柱状图类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题型特点】 柱状图类选择题的呈现方式一般由图表和 其主题组成,其中图表往往置于“象限”中,且纵横轴上标 注相应的时间和数字的参考值,柱状区由不同的阴影和符号 加以区分,并辅之以一定的图例给予提示。
【基本过程】 一是初步总览,弄清楚横坐标和纵坐标分 别表示什么意思,进而判断图示的核心主题是什么。二是深 度分析,通过对图示中柱状图起伏高低变化的分析,得出发 展的态势。三是调用所学知识,与上述分析结合,排除不符 合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以例释法】 (2014·高考四川卷)下图是某国两个城市 的 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 )
A.北京、上海 B.东京、大阪
C.利物浦、曼彻斯特 D.莫斯科、圣彼得堡C[题法对接]
解析:荷兰17世纪时成为“海上马车夫”,但18世纪被英国赶超,选择A项符合题意。A2.下图是1750年至1865年英国资本总额增长示意图。从中,
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
B.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
C.英国成为世界上资本输出最多的国家
D.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社会经济高速增长D解析:示意图反映的是,1750年至1865年英国资本总额大 幅 增长的情况,而此时正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完成时期,由 此判断D项正确。A项符合史实,但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B、 C两项说法在材料中也无法体现。1.(2015·高考天津卷)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 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理解材料。材料的主要意思是:英国在1650年前后,茶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成为英国人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茶叶进入英国市场,茶叶价格大幅度下降,这是世界贸易发展的表现,故选C。英国《航海条例》通过于1651年,目的是 限制和打击荷兰的海上霸主地位,与题干内容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B项。英国工业革命主要是制造机器,与茶叶的普 及没有关系,故排除D项。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2.(2015·高考福建卷)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 述正确的是( )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A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17世纪上半叶”“亚 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 黄金时代,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荷兰曾一度侵占中国的 台湾,并以此为跳板控制东亚海上航线,故A项正确;英 国 对印度贸易的垄断与“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无关,排 除B项;1842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的《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放弃海禁政策,不符合“17世纪上半叶”的时间信息,故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已经 转 移到大西洋沿岸,而非西太平洋沿岸,故排除D项。3.(2015·高考四川卷)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 金 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 是 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D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的主要信息是: 卡莱尔主张在发展物质文明时,精神文明也需要得到相应发展,否则“整个国家……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由此可 知D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只反映了材料的一个方面,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本身表述错误,排除。4.(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下表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由上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史实准确解读表格信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欧美大多数国家正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以英、
美、德、法为代表的欧美国家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但 其工 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却不断降低,这说 明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也在不断发展,故选B项。表 中只 是 给出英、美、法、德四国的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 生产中 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没有其他国家的相关信息,故 无法得 出C项的结论。D项表述正确但是无法从表中得出,故排除。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达·伽马远航印度期间携带了一批衬衫,返航时带回了大量香料。达·伽马此行的社会背景是( )
A.西欧商品经济发展
B.欧洲物价上涨
C.欧洲出现“商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通过题干中“携带了一批衬衫,返航时带回了大量香料”,可知达·伽马远航印度期间进行了商品交换,反映当时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有人就新航路的开辟问题画了以下四幅漫画,对下列漫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图①反映了奥斯曼帝国控制传统商路,促使欧洲人寻找新航路
B.图②反映了西、葡两国掠夺大量财富,加速了本国的资本原始积累
C.图③反映了英国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开展海外掠夺和贸易
D.图④反映了意大利失去有利位置,逐渐衰落
解析:选B。新航路开辟最先由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开始,但西、葡两国并没有把掠夺来的财富作为本国的资本原始积累,而是用于封建宫廷的享乐。
3.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中部和东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这一状况得到改变开始于( )
A.郑和下西洋 B.新航路的开辟
C.富尔顿发明汽轮 D.丝绸之路的开通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是指人们认识的世界局限于某一地区。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4.荷兰著名诗人冯德尔曾写到:“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越海洋,为了爱财之心,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港口。”上述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15世纪 B.16世纪
C.17世纪 D.18世纪
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港口”可知,荷兰人当时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优势,是海上贸易强国。这一现象出现在17世纪时,当时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5.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这一现象说明( )
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B.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C.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解析:选C。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信息反映了16世纪以后英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这说明16世纪以后英国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故C项正确;A、B项都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D项发生在18世纪。
6.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 )
A.商业革命与价格飞涨
B.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
C.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
D.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理的发现”是指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后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就是指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所以答案选B。
7.下列是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示意图,该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的加强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世界市场的拓展 D.外来移民的涌入
解析:选B。从图表数据可以得出,农业比例逐步减少,工业和服务业逐步增加,从时间“1801年、1851年、1901年”可判断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
8.下列关于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由瓦特于1875年改良成功
B.蒸汽机首先在冶铁业中得到广泛运用
C.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D.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解析:选C。A项错误,瓦特研制改良蒸汽机成功是在1785年而不是1875年,而且这不是影响。B项错误,蒸汽机首先在纺织业中得到广泛运用。D项错误,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9.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以下哪一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更完整( )
A.垄断组织的产生
B.工厂制度的产生
C.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推行
D.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解析:选B。通过对题干材料中“18世纪起”“欧洲”“纺织机器……交通工具”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由于工厂的大批兴建,新型工厂制度产生,使得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故错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推行导致的结果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与人口集中无关,故排除C项;D项“传统精密制造业”与材料所强调的新兴行业不符,故错误。
10.观察下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英国海外投资示意图
A.殖民扩张促进贸易发展
B.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D.得益于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选D。图中数据反映,从1850年到1913年英国的海外投资额增长迅速。从时间上来看,此时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并蓬勃发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打下的雄厚经济基础上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支持下,英国的海外投资额迅速增长,故D项正确。
11.英法两国曾经签约规定: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法国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等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为15%。这一条约的签订是因为( )
A.新航路开辟之初英法率先进行了殖民掠夺活动
B.英国击败法国后确立殖民霸权并占据贸易优势
C.黑奴贸易促进了英法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英法两国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经济政策的调整
解析:选D。材料表明,英法签订的条约是双向的,抓住“生铁、机器”等关键词即能判断出这与工业革命有关,再结合题干反映出英法两国在力图减少或消除国家间的贸易壁垒,从而实现贸易自由,而这种情况是建立在英法两国工业革命都完成的基础之上的经济政策的调整,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B、C项与材料无关。
12.19世纪中叶,欧洲一位农民的以下这番具有讽刺意味的感想,在海外的千百万农民中一再引起共鸣: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
贤哲告诉我大车行驶不需马拉,
富丽堂皇的船只无帆无风也能航行得像箭一样快,
神奇的医生能截肢而病人却不叫唤也不痛,
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能在一瞬间传遍世界,
镰刀自动收割,纺车自行转动,铁犁自动开沟,
而我们仍像过去一样渴望得到面包。
这反映了当时海外的农民( )
A.对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极为不满
B.没有看到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社会进步
C.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现状极为不满
D.不能充分利用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技术
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在此过程中既将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至海外,又冲击了海外落后的生产方式。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农民的生产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需要,农民的生活没有得到改善,故C项正确。“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对先进生产生活方式的描述可以排除B、D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人类历史实现了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的重大跨越,人类社会开始了工业文明的全球扩张。
材料二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民众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处处给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一去不返了。”
材料三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请回答:
(1)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归纳工业革命的特点。(6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兴的工业部门?(4分)
(3)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两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0分)
解析:第(1)问考查工业革命的原因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第(2)问实际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解题时要抓住关键信息“新兴的工业部门”;第(3)问考查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1)原因: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存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生产经验;市场的扩大。特点:率先在英国爆发;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开始;大多数工业成果来自于一线工业生产;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2)石油、化工等重工业部门。
(3)①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②导致近代城市兴起,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并导致城市就业结构发生变化;③推动了社会进步,使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④密切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世界经济逐渐连成一体,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⑤有助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4.工业化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能源,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英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材料二 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 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 700万吨。……在1850至1913年,硝酸盐、钾碱和过磷酸钙的产量从微不足道的数量分别上升到899 800公吨(其中四分之三用于制肥料)、1 348 000公吨和16 251 213公吨……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英国艺术家约瑟夫·特纳画出了汽车的速度。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英国桥梁的开幕式上时,乐队演奏:“好啊!英雄来了!”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交通领域变革的历史背景及对英国社会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工业化对世界农业发展及能源利用的影响。(6分)
(3)据材料三,指出人们对于工业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8分)
解析:第(1)问,“历史背景”抓住“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等信息,从工业革命的角度入手即可概括;“影响”从物资流动、世界经济联系、社会等级观念等方面分析作答。第(2)问,从化肥使用、粮食储存、农牧产品流通等角度分析对“世界农业发展”的影响;从能源开采角度分析对“能源利用”的影响。第(3)问,“态度”抓住材料三中人们对工业化的赞赏和歌颂作答;“原因”抓住工业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分析作答。
答案:(1)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原料、商品运输发展的需要。
影响:促进人口、物资流动;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大了人们的活动半径;冲击了社会等级观念等。
(2)对世界农业发展的影响:粮食储运条件得到改善;新型肥料(化肥)得到使用;加快了农牧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对能源利用的影响:蒸汽机的使用增加了对煤炭的需求和开采。
(3)态度:歌颂。原因:工业化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凸显了人的力量。
课件28张PPT。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 开辟新航路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可装大炮的多桅帆船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东方的诱惑(背景)
1.原因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出现。
(2)社会根源:《___________________》的诱导,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3)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__________________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4)精神动力: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资本主义萌芽马可·波罗行纪奥斯曼土耳其2.条件
(1)主观条件:葡萄牙和_______________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
(2)客观条件:欧洲航海技术和_____________的发展。
二、新航路的开辟(经过)西班牙造船技术哥伦布好望角葡萄牙西班牙三、走向会合的世界(影响)
1.对世界
(1)结束了世界各地________________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2)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对欧洲
(1)荷兰、英国、法国等国随后纷纷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开辟了欧洲通往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一过程被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相对孤立地理大发现(2)引发“商业革命”
①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
②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
出现。
③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_______________。
(3)引发“价格革命”:黄金、白银的大量流入,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4)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
的发展。大西洋沿岸资本主义[易错提醒] 新航路的开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商路不畅所带来的商业危机虽然使新航路开辟带有一定的偶 然 因素,但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决定了新航路的开辟是必然的。
[轻巧识记] 运用示意图巧记新航路的开辟[思维启迪] 2015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23周年 纪念。你是如何看待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
提示:作为开拓者,哥伦布第一次把_________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使世界贸易空前扩大,对世界各地区、各 民族 间的交往作出重大贡献,推动了西欧和世界的进步。作为 殖 民者,自哥伦布开始,西方殖民者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 长 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欧亚[易错提醒] 新航路的开辟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打 破 了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加快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冲突和融合,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 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名师点睛] (1)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 海技 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
(2)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相互孤立的状态,全球 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 民族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史料一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 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
和民族国家的产生》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史料二 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 —克 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宗教 的经验,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哥伦布《航海日志》
[探究问题]
(1)史料一反映了欧洲出现的哪一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 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二中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 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提示:(1)现象:西欧出现“寻金热”。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黄金、 白银的需求日益增加。
(2)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商路遭到 破坏,所以必须把目光投向大西洋,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而且哥伦布坚信地圆说。史料一 汉武帝以来,汉朝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明朝前期,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达到了顶峰。明朝政府组 织大规模船队,由郑和率领,七次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 家和地区,航程10万余里。
史料二 (墨西哥)马丁内斯:“对1492年10月12日 是应 该 庆祝还是应该纪念?许多人对此有争议。……西班牙语言 文 化学者和保守派人士庆祝‘发现’‘传教’500周年,而左派思想家则主张进行单纯的纪念,这样的纪念可使对‘蹂躏 — 冲突’或‘不和’的分析占一席之地,甚至可使争论继续下去,以便指责欧洲列强实行种族灭绝。”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探究问题]
(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而新航路的开辟“使全世界开一新纪元”,二者产生的影响大不相同。其根源 何在?其航行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概括欧洲、拉美学者在哥伦布航行美洲的 评价上有哪些观点。
(3)由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历史评价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提示:(1)根源:经济基础不同。目的:新航路开辟是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满足资本主义对市场、资本 的需要而进行的;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和加强海 外联系。(2)有的观点认为“发现”对美洲进步起推动作用,有的观
点认为是蹂躏美洲和种族灭绝。
(3)①坚持正确的立场,如人民的、进步的、全球利益等立
场;②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③坚持阶级分析法;
④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主观上
的善良愿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又常常成全
了 善的效果。一、运用多种史观评价新航路开辟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 系的 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是 新旧两 个世 界,亚
洲、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交汇融合。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 活动的 舞台由大陆转向海洋,改变了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给西欧社会带 来了 发展机遇,促进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但是也给非洲黑人、亚洲人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带去了殖民灾难。1.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形成,全球化进程开始。“全球化 进 程开始”主要指( )
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人类从分散走向会合
C.资本输出成为主要形式
D.英国殖民扩张时代开启
解析:在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是相对隔绝的、封闭的。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加强,人类从各民族 分散孤立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即“全球化进程开始”。B2.某历史老师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下列认识符合社会史观的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生活
B.新航路开辟给亚非人民带来了屈辱、灾难和落后
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史学观点。社会 史观 是研究人们的社会生活,故A正确。B是革命史观,C是全 球史观,D是文明史观。A二、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1.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新航路开辟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
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 贸 易扩展,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会合交融,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2.改变欧洲商贸特点
(1)商贸范围扩大:由传统的欧亚美非扩展到全世界。
(2)商贸品种增多:商品种类日渐增多。
(3)商贸中心转移:新航路开辟使得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商贸方式变化:新航路开辟后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等近代商贸方式逐步发展。3.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它的主要表现是
( )
①市场和贸易扩大 ②证明了地圆说 ③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④天主教在拉丁美洲开始传播 ⑤美洲的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商品种类增多,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 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这些变化被称为“商业革命”,①③⑤均符合题干要求。故选C项。C4.新航路的开辟也是一次人类历史上的物质大交流。下列物品从美洲传入欧洲的是( )
C解析: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原产美洲的玉米、烟草等农作 物逐渐传入欧洲和亚洲,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A、B、D 三项的原产地都是中国。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随堂检测]
1.以下关于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的解释,最完整的是( )
A.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展—追求黄金美梦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货币需求的增加
C.商业危机—东西商路断绝—商品价格猛涨
D.黄金梦—航海技术进步—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选B。A项未能指出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资本主义萌芽),且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商品经济发展导致自然经济瓦解,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意味着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从而导致了货币需求的增加,较好的解释了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故B项正确;商业危机、东西商路断绝,并不足以推动新航路开辟,且并不会导致商品价格猛涨,故C项错误;黄金梦、航海技术进步并不是导致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故D项错误。
2.15世纪末,下图中卡里库特的国王请某位航海家转交给葡萄牙国王一封信,同意与葡萄牙人进行商品贸易,但是要求他们带着金银、珊瑚和红呢绒来换取肉桂、丁香、胡椒。这位航海家是( )
A.达·伽马 B.迪亚士
C.麦哲伦 D.哥伦布
解析:选A。达·伽马是葡萄牙航海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位从欧洲航海到印度的人,他率领的船队最远到达了印度的卡里库特。故选A。
3.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开始发现“世界”,下列对这个“世界”较恰当的理解应是( )
A.地域辽阔的世界 B.连成一体的世界
C.丰富多彩的世界 D.生机勃勃的世界
解析:选B。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4.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眼中的世界版图非常狭小,但是一次历史性的航行使得世界的面积扩大了几乎一半。完成这次“历史性航行”的探险家是( )
A.哥伦布 B.迪亚士
C.达·伽马 D.麦哲伦船队
解析:选A。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使欧洲人知道除了亚非外还有美洲,世界的面积扩大了几乎一半,故A项正确;迪亚士到达好望角,不符合“世界的面积扩大了几乎一半”,故B项错误;达·伽马到达印度,不符合“世界的面积扩大了几乎一半”,故C项错误;麦哲伦船队实现环球航行,世界面积的扩大超过一半,故D项错误。
5.地理大发现,将世界逐渐连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业资本发展的大革命……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掀起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丰富资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摘选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欧。马铃薯、菸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地理上的发现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归纳“地理大发现”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欧洲市场的发展。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所学知识可知是新航路的开辟;第二小问应从商业革命、世界市场扩大、商品种类增多、殖民制度等角度分析地理大发现对欧洲市场的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得出“促进世界物种交流”的结论;第二小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方面:商业革命;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流通商品种类增多;殖民制度;资本主义发展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历史现象: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物种交流。启示: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等。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认为: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这个观点强调了新航路开辟的( )
A.可能性 B.偶然性
C.必然性 D.突发性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材料中“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这个观点强调了新航路开辟的必然性,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2.恰当合理的角度分析论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图文资料论证了促使新航路开辟因素中的( )
A.军事因素 B.经济因素
C.市场因素 D.技术因素
解析:选D。观察图片判断为多桅帆船、星盘、指南针等的出现,说明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为远洋航行创造了条件,故选D。
3.15世纪末,一位葡萄牙水手曾在日记中写到:“我们就到达了卡利库特城(印度)。当地王公……询问我们的司令(达·伽马)所需要的是什么。司令回答说,他是受葡萄牙国王之命东来的……找寻那些基督徒。”这说明( )
A.该船队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船队
B.该船队是从地中海穿插到印度的
C.传播宗教是探寻新航线的理由之一
D.印度是新航路开辟最主要的目的地
解析:选C。迪亚士船队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船队,不是达·伽马船队,故A项错误;达·伽马船队是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故B项错误;从题干关键信息“他是受葡萄牙国王之命东来的……找寻那些基督徒”,可知传播基督教是开辟新航路的目的之一,故C项正确;从题干信息无法看出印度是新航路开辟最主要的目的地,故D项错误。
4.“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完成这两件创举的航海家分别是( )
A.哥伦布和迪亚士
B.麦哲伦和迪亚士
C.哥伦布和达·伽马
D.达·伽马和麦哲伦
解析:选C。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中四位主要航海家及其航海路线。迪亚士到达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麦哲伦船队实现环球航行,根据题意选C。
5.下列著名航海家,曾经到过太平洋的有( )
A.②③④ B.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选B。迪亚士和达·伽马都是从葡萄牙出发,试图绕过非洲南端向东航行,前者最远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后者最远到达印度,他们都没有进入太平洋,故①②不符合题意。哥伦布从西班牙向西探索新航线,到达美洲大陆后,他认为自己已经到达了印度,没有继续向前航行,也没有进入太平洋,故③不符合题意。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且麦哲伦丧生于菲律宾,从其船队经过的航线看,他到过太平洋。
6.《共产党宣言》中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些“革命因素迅速发展”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
A.出现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推动了英国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
D.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解析:选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7.仔细观察下图,从中得出新航路开辟后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
A.世界历史从此开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C.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D.亚欧非之间开始出现经济联系
解析:选C。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A项中“从此开始”、B项中“完全形成”、D项中“开始出现”的说法均不符合史实。
8.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本杰明·基恩)此话的意思是( )
A.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的沟通和联系
B.开启了“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的新时代
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D.有利于两个大陆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
解析:选B。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使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一个整体。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金、香料、珠宝是西班牙人和哥伦布海外冒险的另一个重要动因。由于《马可·波罗行纪》中关于中国与日本的财富无穷的神话在当时的欧洲广为流传,激起欧洲人的无限遐想。……关于中国的泉州港,则是那里的来往客商之多,“超过全世界其余港口的总和”。“在这个港口卸下胡椒的船只,一年之中就达一百艘,运进其他香料者还不在内”……
哥伦布一行乘小艇上岸后,即举行了占有仪式,宣布以国王和女王的名义占有该岛,并让随行人员做了公证和记录。
材料二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做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海外冒险的动力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单列举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的远航尝试,并概括其积极影响。
解析:第(1)问,“动力因素”抓住“传播上帝福音”“寻找黄金”等材料信息概括即可。第(2)问,首先要清楚“伊比利亚半岛国家”是指西班牙、葡萄牙等,然后列举其航海活动;“积极影响”从世界的整体性、经济、思想和社会转型等角度概括即可。
答案:(1)传播宗教;追求黄金、香料、珠宝等。
(2)远航尝试: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远航非洲,发现好望角;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印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到达西印度群岛,发现美洲;1519~1522年,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的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积极影响: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融合,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推动了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促进了西欧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一、学思之窗(教材P24)
(1)阅读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你认为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首先可能带来什么影响?
(2)你怎样评价这些航海家?
提示:(1)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2)这些航海家勇于探索,开辟了新航路,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本课测评(教材P25)
新航路的开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什么意义?
提示: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贸易数量和品种也急剧增加,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迅速发展。因而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三、学习延伸(教材P25)
比较郑和的航行同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行,并做出评价。
提示:从他们航行的原因、路线、目的、影响等角度分析郑和下西洋与迪亚士、哥伦布航行的不同,并进行评价。
课件32张PPT。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殖民扩张示意图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海上马车夫”(荷兰的殖民扩张)
1.条件
(1)地理条件:荷兰濒临_______________。
(2)经济条件:手工业发达,商业活动遍及世界各地,是
_______________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3)政治条件:1581年,荷兰摆脱_______________国王 的 统
治,赢得了国家独立。17世纪时成为欧洲_______________
国家。大西洋欧洲西班牙资本主义2.表现
(1)荷兰拥有的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
(2)荷兰商船贩运着世界各地的商品,为荷兰人带来了丰厚 的利润。
3.扩张
(1)殖民机构:成立_______________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2)殖民争夺东印度公司好望角印度马六甲台湾新阿姆斯特丹二、“日不落帝国”
1.条件
(1)地理条件:大西洋航运日趋繁忙,英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制度条件:英国在17世纪爆发了革命,_______________
开始掌权。
(3)物质条件:资本主义_______________日益繁荣。
(4)军事保障:大力发展海军力量。
2.过程
(1)英西战争: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
“_____________”,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资产阶级工商业无敌舰队(2)殖民扩张:17世纪初,英国通过_______________等 垄 断性贸易公司,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殖民据点。
(3)英荷战争: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______________》,这个条例遭到了荷兰的强烈反对,爆发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战败。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
(4)英法战争: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________,在印度和北美扩大了殖民势力,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结果: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东印度公司 航海条例法国三、世界市场的拓展
1.拓展途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2.影响
(1)对殖民国家: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殖民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3)对世界:_______________进一步得到拓展。资本原始积累世界市场[易错提醒] 荷兰迅速强大的根本原因不是地理位置的优越,而是在世界上最早建立了当时较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相对于封建制度来说有着巨大的优越性。
[思维启迪1] 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 小国。英国的强大最终还是通过商业和殖民地的经济扩张。 西班牙阻挡了它的发展,荷兰人和后来的法国人都挡了它的路.因此英国必须利用它的海军,挑战所有这些国家的权威和 力量,争夺它们的殖民地和贸易,而伊丽莎白(一世)是第一个真正成功做到这一点的人。(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是怎样一步步强大 起来的。最终结果如何?
(2)英国的殖民争霸活动对其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1)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_______________”; 17世纪,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18世纪中期,打败 法国,夺取了法国的大量海外殖民地。结果:确立世界殖民 霸权,建立起“_______________”的殖民帝国。
(2)英国的殖民争霸活动使其占有广大的殖民地,为其资本 主义发展开拓了市场,提供了原料,积累了资本。无敌舰队日不落[思维启迪2] 下图是第三次英荷海战,从1672年 到167 4 年,英荷爆发了第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打败荷兰,荷兰从此 难 以与英国海上争雄。
第三次英荷海战
(1)引发三次英荷战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英荷战争影响如何?
提示:(1)英国颁布《____________》,实行贸易保护,打击了荷兰的海上贸易活动。
(2)荷兰失去海上贸易优势,英国逐渐成为海上霸主。航海条例[特别提醒] 世界市场的拓展是以西欧主要资 本主义国 家 为主导的,是通过殖民扩张来完成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世 界市场的拓展,一方面加强了自身实力,另一方面对殖民地 区的掠夺是造成东方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因素。
[轻巧识记] 早期殖民扩张史料一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 世纪 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一个 仅 有150万人口的荷兰,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大国崛起·小国大业》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史料二 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货物或商品, 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 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
——英国《航海条例》
[探究问题]
(1)根据史料一,分析17世纪的荷兰为什么能成为“海上第 一强国”。
(2)《航海条例》的颁布表明当时英国奉行怎样的外贸政策?
(3)结合所学知识及以上史料,说明《航海条例》的颁布导 致两国关系如何。结果和影响怎样?提示:(1)①荷兰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地理位置优越。②17世纪,荷兰商业发达,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 地区。③政治上赢得国家独立,成为资本主义国家。④成立 东印度公司等殖民机构,积极开展海上贸易活动。
(2)贸易保护政策。
(3)关系: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结果:最终英国战胜荷兰。影响:荷兰失去海上贸易优势,英国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史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 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史料二 “非洲到处在流血……耕种田地的人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者到来时逃走了。那 些侥 幸逃走的人们……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艾周昌《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对殖民扩张的认识[探究问题]
(1)结合史料一概括三角贸易的内涵。
(2)三角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3)根据史料二,分析说明奴隶贸易对非洲造成的影响。
提示:(1)三角贸易是指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奴 隶贩子把枪支、火药、烈性酒、小饰物等商品运往非洲 换取 黑奴,再把黑奴运往美洲卖掉。美洲产的原棉、烟草等商 品 运往欧洲。欧洲则用工业品和奢侈品(大量来自亚洲)来 与美 洲进行贸易。(2)英国是三角贸易的主角。三角贸易不仅给英国带来了巨 额财富,而且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英国的制造业在 市场 需求的刺激下迅速发展。
(3)使非洲丧失大批精壮劳动力,家园遭到破坏,社会经济 倒退,更加贫困落后。一、英国、荷兰早期殖民扩张的比较
1.从扩张的动力来看
(1)荷兰殖民扩张的动力主要来自商业资本主义的推动。
(2)英国殖民扩张的原动力除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外, 还有政府的力量以及移民的力量。
2.从扩张的主要形式来看
(1)荷兰扩张的主要形式是带有欺诈和掠夺性质的海外贸易,最重要的特点是实行商业上的垄断,如成立东印度公司 等垄 断性贸易公司等。(2)英国除成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发展海外贸易和拓展殖 民地外,还在扩张过程中不断向老牌殖民国家发动战争,如 英西战争、英荷战争、英法战争等,从它们手中攫取既得利益,建立殖民霸权。1.1570~1780年,欧洲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
依据下表内容,判断甲、乙两国分别是( )
A.英国、西班牙 B.荷兰、葡萄牙
C.英国、荷兰 D.荷兰、英国D解析:图表反映出甲国的优势不断衰弱,而乙国发展十分迅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末,西班牙衰落后,荷兰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期开始,英国迅速崛起并开始挑战荷兰;18世纪中期,英国掌握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2.16~18世纪,西班牙、荷兰、英国依次成为海上世界殖民霸主,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殖民霸权不断转移
B.英国国力超过西班牙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工业资本优于商业资本,资本主义优于封建主义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实质问题”,A、B两项是现象,不是实质;三国都是殖民国,都是“失道”,C项错误。本题选D项。D二、早期殖民扩张的原因、方式和影响
1.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积累原始资本。
2.方式
(1)野蛮地掠夺财富。
(2)贩卖黑奴,掠夺劳动力。
(3)血腥残酷地屠杀印第安人。
(4)组织特权公司,进行垄断贸易、欺诈性贸易。
3.影响
(1)对世界市场: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 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促进了世 界的经济一体化。(2)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 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另一方面殖民扩 张客观 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 了殖 民地的发展进步。
(4)对国际关系: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 殖民争霸战争。3.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 的财宝 ,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马克思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 )
A.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B.殖民活动的进步意义
C.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D.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性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考点是欧洲的殖民扩张.从“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看出血腥掠夺.从“转化为资本”可以知道殖民掠夺、杀戮对资本主义发展有促进作用。故选D项。D4.一位非洲学者对近代以来欧、亚、非三洲的人口变 化 作 了如下统计(单位:百万人),他制作的如下这张表格主要说明了
( )
A.非洲人口长期停滞在一亿人左右
B.欧洲殖民者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C.黑奴贸易给非洲人口带来惨重损失
D.非洲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比重下降C解析:从表中数据来看,非洲人口数量在两百多年里增长 较少,而亚洲和欧洲人口均有大幅增长。该学者通过对比三 大洲的人口变化,意在说明导致非洲人口停滞的根源在于 罪恶的黑奴贸易。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随堂检测]
1.17世纪时,有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国家,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它的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该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西班牙 D.荷兰
解析:选D。17世纪时,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拥有船只超过1.5万艘,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2.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在此过程中,英国先后战胜了 ( )
A.西班牙、荷兰、葡萄牙
B.荷兰、法国、葡萄牙
C.葡萄牙、法国、西班牙
D.西班牙、荷兰、法国
解析:选D。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17世纪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了荷兰,18世纪中期打败了法国,确立了海上霸权。
3.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里的著作《根》中讲到,1760年,西非少年昆塔在独自外出时,被白人抓走,与其他黑人一起被贩卖到美洲。下列历史事件能直接说明上述事情确实发生的是( )
A.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
B.罪恶的黑奴贸易
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解析:选B。近代世界史上欧洲人为了牟取暴利,从事罪恶的黑奴贸易,他们利用暴力手段到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劳动力,并换取美洲的金、银等财物再运回欧洲,西非少年昆塔就是这场贸易的受害者,故选B。
4.1904年,德国讽刺画报刊登了这样一幅画:非洲土著被商人灌酒,后被士兵放到滚压机下,直接压榨成一枚便士,站在一旁的传教士在向非洲土著布道。这幅漫画直接讽刺的是( )
A.价格革命 B.殖民掠夺
C.商业革命 D.黑奴贸易
解析:选B。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发生在新航路开辟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C项错误;材料反映西方殖民压迫与殖民掠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黑奴贸易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最早开始远洋冒险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是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那么,紧随其后的荷兰人由于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
材料二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在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
——《大国崛起》
(1)从材料一中找出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成为“大国”的不同途径。
(2)英国人究竟凭借什么敢于对抗已经在海洋上驰骋了近百年的西班牙?
(3)你认为成为一个大国,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结合材料二,回答英国的异军突起给你什么启示。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主要是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及“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归纳;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题条件结合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启示结合材料二归纳。
答案:(1)葡萄牙和西班牙凭借赤裸裸的财富掠夺成为“大国”;荷兰通过商业贸易成为“大国”。
(2)先进的政治制度,发达的工商业,海盗精神,优越的地理位置。
(3)条件: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上的吸引力,军事实力,内部凝聚力等。
启示:把握机遇,抢占先机,打破旧的价值观念等。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紧随西班牙之后崛起……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该国被称为( )
A.“海盗国家” B.“海上马车夫”
C.“瓷器之国” D.“世界工厂”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信息“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可知这个国家是指荷兰,而荷兰又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2.17世纪中叶,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荣的商业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是( )
A.里斯本 B.伦敦
C.阿姆斯特丹 D.纽约
解析:选C。在17世纪中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是荷兰,最繁荣的商业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是阿姆斯特丹,故选C。
3.17世纪时荷兰领先世界的产业是( )
A.电力工业 B.棉纺织业
C.航运业 D.采煤业
解析:选C。17世纪时荷兰海上贸易发达,大西洋沿岸的贸易活跃,带动了荷兰的造船业和运输业的发展,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故选C。
4.17世纪的世界历史以“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为主要内容,主要殖民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世界版的“三国演义”。它们是( )
A.葡、西、荷 B.英、西、荷
C.英、法、荷 D.英、法、俄
解析:选C。新航路开辟后,在17世纪展开殖民争夺的西欧国家是英、法、荷三国。英国和法国分别在北美、非洲、印度、西印度群岛积极开拓殖民地,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同荷兰商人展开激烈竞争,三国之间冲突频繁,斗争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三次英荷战争和七年英法战争。
5.史学界曾评价西欧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一场战争:“它的胜利为英国在不久的将来主宰世界贸易的地位,为19世纪不列颠帝国的建立铺平了道路。”这场战争应是( )
A.英国对葡萄牙的战争
B.英国对西班牙的战争
C.英国对荷兰的战争
D.英国对法国的战争
解析:选D。为英国最终确立世界霸权地位奠定基础的是英国对法国的战争。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6. 在15世纪,图片中的贸易商品被称为“黑色象牙”。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黑奴贸易
①给当地发展带来巨大灾难
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为资本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
④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由图片可知题干涉及的历史事件是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它使非洲丧失了上亿的人口,给当地发展带来巨大灾难,但却给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①②③说法都正确,故选B。黑奴贸易发生时,世界市场处于拓展阶段,还未最终形成,④说法错误,排除。
7.《刚果真相》一书中写到:“凡是在白种人因贪求黄金而跟‘劣等民族’接触的地方,那里便发生种种残暴罪行。”材料主要揭示了( )
A.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B.西方工业化的消极影响
C.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
D.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
解析:选D。“种种残暴罪行”主要指新航路开辟后,殖民者通过对殖民地的“劣等民族”野蛮掠夺、屠戮和不平等贸易,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故选D。A、B、C从材料中都不能反映出来。
8.德国哲学家尼采说:“两种最厉害的欧洲麻醉剂是烈性酒和基督教。”近代,基督教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的主要原因是( )
A.罗马帝国的对外征服 B.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
C.宗教改革的深远影响 D.全球合作的不断加强
解析:选B。西方列强打着传播基督教的旗号,开展对外侵略。传教士成为了对外侵略的急先锋。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7世纪,英国与荷兰为争夺海上霸权及殖民利益而先后发生三次战争。……三次战争导致荷兰经济实力下降,英国取得海上优势。
——《英荷战争》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世纪的荷兰是如何进行殖民活动的?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的?
解析:第(1)问需要从图片中读取历史信息,由“荷兰舰队”和“荷兰东印度公司”即可看出荷兰开展殖民扩张的特点。第(2)问主要概述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历程,只要根据图片和材料提供的信息,围绕其开展殖民活动的几个重要步骤说明即可。
答案:(1)活动: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和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扩张。
(2)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海上优势;建立东印度公司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发动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参与黑奴贸易,获得巨额财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实力增强。18世纪下半叶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一、学思之窗(教材P28)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是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西欧殖民者通过在殖民地种种野蛮的强盗式掠夺,获取了巨额利润,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二、本课测评(教材P29)
荷兰和英国等国的殖民侵略带来了哪些后果?
提示:(1)荷兰、英国等国进行殖民侵略,掠夺当地财富,贩卖奴隶,获得巨额利润,这些财富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2)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殖民地千百万人民的死亡。在美洲,殖民者对土著印第安人实行残酷的种族灭绝政策,罪恶的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了上亿的精壮劳动力。
三、学习延伸(教材P29)
这是一幅反映黑奴贸易的路线图。请你查阅有关资料,简要介绍黑奴贸易的概况,谈谈为什么黑奴贸易会盛行于15~19世纪的近四百年间?
黑奴贸易路线图
提示:概况:通过黑奴贸易路线图并结合查阅的资料简单介绍即可。
原因:(1)15~19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还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黑奴贸易能获取巨额利润,对于西欧商人来说是难以抗拒的诱惑。
(2)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逐渐向自由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殖民政策也就相应地发生变化,资产阶级热衷于把包括非洲在内的海外殖民地变成他们的投资场所、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黑奴贸易也就逐渐衰落。
课件33张PPT。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1.背景
(1)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 济发展迅速。
(2)条件
①劳动力:地主们热衷_______________,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
②技术: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圈地养羊③资本:许多人把在_______________中获得的财富投资于手工工场。
④市场: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广阔的_____________。
2.经过
(1)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__________________发明“珍妮机”。
(2)主要发明:1785年,________研制成改良蒸汽机。
(3)完成: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殖民掠夺海外市场哈格里夫斯瓦特二、从工场到工厂
1.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新的生产组织形式——_________出现,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2.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
_________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3.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厂逐渐集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城市在国家_______________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4.社会关系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_______________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5.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
(1)对内: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
营、自由竞争和_______________。工厂工业社会经济工业无产阶级自由贸易(2)对外: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条件
(1)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 界贸易的_______________和规模迅速扩大。
(2)蒸汽机车和_______________的出现大大改变了 交通 运 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3)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把 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_______________之中。范围轮船世界市场2.形成: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___________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 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3.影响: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以英国为代表 的欧美 资本主义国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 想和_______________,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欧美生产方式[轻巧识记] 1.工业革命的条件
2.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影响
(1)一个时代: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两个革命: 动力革命和交通运输业革命。
(3)三大变化:城市化、工业化、平等化(社会关系)。3.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易错提醒] 正确区分工业革命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不是 凯伊发明飞梭,也不是瓦特改良蒸汽机。工业革命完成的标 志不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制造业的建立。[思维启迪] 英国托马斯·莫尔爵士在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
中发出了“羊吃人”的控诉。
(1)“羊吃人”指的是什么?
(2)“羊吃人”的结果如何?
提示:(1)_______________。
(2)农民失去土地,境况悲惨,成为自由廉价的雇佣工人,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推动了英国__________的实现。
[易错提醒] 辨析比较工场与工厂
工场是以手工劳动为主,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组织形式;工厂是实行大机器,集中生产,分工细致,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圈地运动工业化史料一 著名学者钱乘旦先生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条件史料二 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资金用的流动 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
……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 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三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 业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 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史料四 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都不过分。它提 供了开发和利用热能来驱动机械的手段……19世纪欧洲对世 界的支配其实就是以蒸汽机为基础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问题]
(1)据史料一,分析“合适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对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英国从事 工业 革 命 的
“流动资本”是如何获得的。当时英国国内形 势的变化对 工业革命的开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依据史料三,分析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的这段话。(4)依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瓦特改良蒸汽机以前,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有何缺陷?瓦特改良蒸汽 机的 发明对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1)制度:君主立宪制。
作用: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激发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 和创造力。
(2)方式:通过殖民扩张与掠夺获得巨额财富,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作用: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大量廉价的自由 劳动力。(3)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是导致工业革命发生 的直接 原 因,手工工场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的需要。
(4)主要动力:水力。
缺陷: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比较大,工厂多设在水 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受季节影响较大。
作用:解决了工业生产发展的动力问题,有利于机器的普 及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推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史料一 16世纪至19世纪前期英国城乡人口统计表
——荻茨《英国经济史》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史料二 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 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 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 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 本家之间的对立。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史料三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 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 还要大……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史料四 ……大工业在其源地继续发展下去的同时,全世 界大工业已经开始发展。它在大陆上出现了。它的历史不再 是英国的历史,它的历史已成为欧洲的历史了,后来又成为 全世界的历史。
——(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探究问题]
(1)史料一反映了英国城乡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现这 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2)史料二反映了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方 面的影响?(3)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具 体原因是什么。给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史料四中“欧洲的历史”“全世界的历史”各有什么具 体表现?说明了什么?
提示:(1)变化:农村人口增长缓慢,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原因:圈地运动迫使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工场做工;工业 革命开展,城市吸引了大量就业人口。
实质问题:工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城市化进程加快。(2)①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②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3)原因:机器的广泛应用,工厂制度的普及。
影响: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4)表现:“欧洲的历史”:工业革命由英国向法国等欧洲 大陆国家扩展;“全世界的历史”:工业革命向美国等地扩展,并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传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一、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机器的发明者大都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科学 技术在工业革命中所起的作用不大。
(2)发明的机器主要是在轻工业领域,而煤炭和交通运输业 发展较慢,且是在轻工业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
(3)这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并居主导地位,绝大多数发 明成果都出自英国,使其成为世界发展的核心。
(4)工业革命后开始了城市化进程,真正意义的近代化(机器工业)进程开始了。2.影响
(1)积极方面
①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 界的统治。
②社会关系: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 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③城市化: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城市化进 程加快。
④思想: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和自 由主义经济思想产生。
⑤对世界市场: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基本形成。(2)消极方面
①无产阶级遭到日益深重的剥削和压迫,导致了独立工人 运动的兴起。
②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受 到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以煤为燃 料 的蒸汽机车和蒸汽轮船的出现,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人 与 自然的矛盾开始日益突出。1.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
式”,这一模式最早体现在( )
A.毛纺织业的发展中
B.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
C.棉纺织业的发展中
D.蒸汽机的发明中
解析:由于飞梭的使用使棉纱供不应求,人们开始想方设 法提高棉纱产量,结果促成了机器的发明。C2.下表中英国就业人口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海外市场的扩大
D.人口数量的减少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解读能力 。 由表 格中 的数 据1841年工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的43%,1877年占55% ,可 以判断工业人口不断增加;农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由184 1年 的20%到1877年的14%,说明农业人口不断下降。这说 明英 国已经进入工业社会,其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 工业化的进程。二、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提供了物质基础。工业革命用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 的生 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使 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密切了国际交流。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分工也更加具体。3.为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和经济条件。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促进 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 的影响,联结世界的经济纽带逐渐形成。
4.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殖民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重要保障。3.19世纪上半期,一位英国政论家这样写到:“我们可 爱 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使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这段话主要表明( )
A.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B.通过经济的交流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C.此时的国际关系格局和谐稳定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逐步形成
解析:注意时间“19世纪上半期”。材料表明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D项符合题意。D4.“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在这 个市场里,资产阶级……冲破一个个封闭的国界推销工业品,收 购原材料.”下列对材料中“世界市场”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后基本形成
B.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和开放性是其形成的根源
C.它以欧美先进的工业国为主导
D.它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世界经济体系
解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但 是它是 与资本主义及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各地区和国家的宰 割、 奴役紧密相连的,这种联系的加强意味着西方列强对亚 非拉广 大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控制。因此这是一 种很 不公平的体系。D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随堂检测]
1.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解析:选C。由材料中“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可以得出结论: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各行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
2.18世纪后期,工场主们高兴地说:“场址的选择终于不受河流条件的限制了。”他们这样说是因为发明了( )
A.飞梭 B.珍妮纺纱机
C.改良蒸汽机 D.火车机车
解析:选C。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工业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制约。故答案选C。
3.对下图所示数据解读最准确的是( )
1860年各国或各地区占全球国际贸易的比例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B.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完成
C.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
D.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
解析:选C。图中显示英国占国际贸易的比例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地,体现了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A、B两项不符合史实,该图无法体现D项。
4.“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做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做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上述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
A.英国废除了奴隶贸易
B.非洲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进行
C.奴隶贸易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要求
D.非洲成了廉价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把他们当做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可以判断,其核心观点是强调非洲成了廉价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故答案为D项。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65年机械师詹姆斯·瓦特改进了纽可门的蒸汽机,使之效率大为提高。1769年他获得第一个专利。随后,瓦特又不断改进,试制成功新一代的蒸汽机。
材料二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民众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民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材料三 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评论道:“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变成了野蛮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蒸汽机出现之前,人类使用的动力主要有哪些?蒸汽机的出现带来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铁路运输的产生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工业革命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从自然环境中分析;第二小问从生产力、城市化、交通等方面分析。第(2)题从社会交流、社会关系角度分析。第(3)题注意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
答案:(1)动力:主要是自然力,如畜力、风力、水力等(答出两项即可)。影响:使工厂摆脱水力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工业生产速度加快;工厂开始集中,工业城市兴起;带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把人类带进“蒸汽时代”(答出一项即可)。
(2)影响:加剧了整个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对当时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冲击。
(3)托克维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面评论工业革命:一方面工业革命的成果推动了英国和世界的进步;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压迫,资本主义国家对其他国家的侵略,使其进步性蒙上了阴影。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除了在强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发明者很少做出发明。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这一观点强调的是( )
A.天才发明者无法决定历史的发展轨迹
B.历次工业革命很少将科学原理付诸实践
C.现实需要是推动工业革命的强大动力
D.科学研究直接催生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解析:选C。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除了在强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表明工业革命是在现实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从题干材料中反映不出;B项偷换题干概念,材料显示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而非“历次”;D项与题干信息相反,排除。
2.据统计,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 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 000万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蒸汽机的推广 B.水力织布机的发明
C.骡机的出现 D.圈地运动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可知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由于蒸汽机的推广,导致煤炭消费量迅速增长。
3.近代英国有位名叫埃德蒙·卡特赖特的牧师取得了一种最初由马驱动织机的专利权。这种织机后来由蒸汽驱动,在棉纺织工业中基本上取代了手织织布工。这种情形出现的背景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持续发展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解析:选C。材料显示的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织布机动力的持续发展。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的时期均与之不符,由此排除A、B;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排除D项。
4.1790年,有“美国的棉纺织业之父”之称的塞廖尔·斯莱特,把水力纺纱机制作的奥秘牢记在脑海中,装扮成农民漂洋过海来到美国,与富商合作制作出三架纺纱机,建立了美国首家棉纺厂,开启了美国的工业革命。塞廖尔·斯莱特的技术最有可能源自(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解析:选A。英国的工业革命首先是在棉纺织业领域开始的。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后又出现了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然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地区和美国等地。故应选A。
5.下面是英国人口数据变化一览表。造成此种变化的原因是( )
1751年
1801年
1842年
英国人口(单位:万人)
577.2
866.4
1 500
A.民主政治的确立 B.殖民霸权的确立
C.奴隶贸易的兴盛 D.工业革命的开展
解析:选D。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是1689年,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与英国人口数据变化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奴隶贸易主要影响非洲和美洲人口,与英国人口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18~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人口的增长,故D项正确。
6.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 )
A.资源因素 B.劳动力因素
C.市场因素 D.资金因素
解析:选C。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瓦特是发明家,其发明源于需要。故促使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应该是市场因素。
7.下列图片说明了( )
A.工人阶级的劳动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
B.资本主义制度消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C.机器的使用减轻了工人劳动的强度
D.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解析:选D。从图中1740年、1800年和1764年、1789年可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从图中生铁产量增长了14.7倍,棉花加工量增长了8.5倍,可体现出工业革命使用机器生产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8.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有利于实现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其中“转变”的含义是( )
A.东方从属于西方格局的形成
B.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民族主义萌发
解析:选C。本题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指的是各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B项应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题干不符,A、D项不是对题干材料的正确理解。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9.(2014·高考江苏卷)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综合上述材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英国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第(1)问“理由”应注意把握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因素”由材料信息“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分析,联系议会的职能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农业设备……也需要运进来”“提供了资本”等分析。第(3)问从对封建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影响角度作答。第(4)问“关系”注意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1)理由:圈地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土地改良;土地权益的再分配。因素:议会立法。
(2)作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劳动力等条件。
(3)推动: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
(4)关系:横向关系: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彼此促进。纵向关系:在不同时期,彼此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但贯穿了现代化基本进程。
一、学思之窗(教材P32)
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提示:(1)工业革命以后,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起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们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二、本课测评(教材P33)
想一想,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提示:(1)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逐渐战胜封建势力,掌握了政权;无产阶级要改变自己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
(2)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学习延伸(教材P33)
阅读以上材料,请思考:恩格斯把英国工业革命同法国大革命做了比较,你如何理解?
提示:法国大革命使法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工业革命既促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又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课件29张PPT。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飞行者1号”和莱特兄弟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背景:欧美各国科学家的__________________取得了丰硕成果。
2.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特点: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德国和________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4.成就
(1)电的广泛使用科学探索美国①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_______________ 和电动机相继研制成功。
②_________、电车、__________、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
③“电”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
“_______________”。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发电机电灯电话电气时代煤气汽油柴油交通运输煤化学合成钢铁工业建筑业二、垄断组织的出现
1.工业部门的变化:诞生了_______________、石油工 业 和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新兴工业;推动了纺织、钢铁及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
2.工业生产结构的变化:_______________取代轻纺 工业 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3.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形成了垄断组织。
(1)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生产规模都很大,资本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____________趋势日趋加强。电力工业汽车工业重化工业重化工业社会化②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资产阶级着手提高_______________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
(2)表现: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 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_______________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垄断组织。
4.影响:垄断很快渗入__________________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世界市场的发展
1.条件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_______________的巨大 增 长, 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经营管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许多_______________和通讯手
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3)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___________和势力范围,掀
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表现
(1)世界贸易额增长:1870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
(2)国际分工明显:粮食和原料生产集中于亚非拉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工业生产集中于欧美国家。新型交通工具殖民地3.影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 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1)途径: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瓜分世界。
(2)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3)侵略方式:商品输出为辅,资本输出为主。欧美资本主义[轻巧识记] 第二次工业革命[思维启迪] 从图一到图二交通工具在动力上发生 了怎 样 的 变化?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新能源是什么?指出当时这种新能源的应用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提示:从蒸汽机到_______________的发明和使用。石油。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的诞生,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与石油相关的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使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伴随着石油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_________产生。内燃机垄断组织[易错提醒] 垄断组织的出现不是历史的倒退
尽管垄断组织是资本家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而出现的,但这 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对生产关系的 一次成功的调整,是资本主义经济成熟的标志,是历史的进步.
[名师点睛] (1)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电力的发明与使用为显著特征。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 另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使新 发明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并迅速广泛应用,极大地发展了社会 生产力。(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 主义过渡。为了满足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西方列强 加紧对外资本输出,在世界范围内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 最终形成。史料 经过了将近30年的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重要工业部门大多数集中在几十个 垄断组织手里。这些大规模的经济联合体并不排斥竞争,相 反使竞争愈加激烈,但是它们主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科 学管理为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利润,增强竞争能力。当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时,资本主 义即进入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这也是现代意义上 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成熟发展时期。对垄断组织的评价[探究问题]
(1)“将近30年的发展”指的是什么?
(2)史料是如何看待垄断与竞争关系的?
(3)“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中的“现代”是什么含义?
提示:(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竞争愈加激烈,生产与资本向少数资本 家集中。
(2)垄断不排斥竞争,相反使竞争愈加激烈。
(3)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全部经济生活 的基础 或进 入 垄 断 阶段。史料一 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
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 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等。美洲的特产也流向 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 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史料二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 缩 短了4 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 浦的航程近了5 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 为18天。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都加强了 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 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探究问题]
(1)根据史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 其原因。
(2)根据史料二,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
提示:(1)变化: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业交换的品种增多。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的加剧。
(2)主要表现: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器材的出现;运河的修建和轮船的改进;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世 界 通讯网络的形成。一、工厂制与垄断组织的区别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机器生产依靠科技提高生产效率相对于手工工场规模较大,工人集中大企业兼并小企业或强强联合,规模空前扩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的重要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下表是美国钢铁业统计表,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BA.行业竞争激烈
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重工业取代了轻工业
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解析:从表格中的时间可知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从 数据可以看出,企业数量虽然减少,但产量和投资额都在增长,这说明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垄断组织产生。2.下面是全球史名著《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 中 的 一 段
话:“经济排挡由自由竞争小企业转换到保护主义大集团,政治动力由中产精英下移到群众,工人运动从经济最兴隆处迸发。”这段文字描述应是四部曲中的( )
A.第1部《革命的年代:1789~1848》
B.第2部《资本的年代:1848~1875》
C.第3部《帝国的年代:1875~1914》
D.第4部《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解析:根据材料中“经济排挡由自由竞争小企业转换到 保 护主义大集团”可知是指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到来。这 是19 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结果。故选C。C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1.特点
(1)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主 要的发明者是工匠技师,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2)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美国等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发生,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然后扩 展到其他国家。
(3)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一些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如德国、日本,在这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4)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更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经济,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 的 主要成分。
2.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2)应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3.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 )
A.市场扩大的需求
B.工艺技术的提高
C.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
D.电力的广泛应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两次工业革命中科技含量的程度不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而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取得的发明与创造多为生产经验积累的结果。C4.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
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 )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解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能源、新材料、新技 术的广泛应用,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重化工业 诞生了,并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A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随堂检测]
1.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扮演了最主要的角色。那么,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扮演最主要角色的是( )
A.英国和法国 B.英国和德国
C.德国和美国 D.德国和日本
解析:选C。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和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2.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下列最能体现“新的时代”特征的发明是( )
解析:选D。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最能体现“新的时代”特征的发明应该是电灯的发明,选D。
3.股份公司是指公司资本为股份所组成的公司,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股份公司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19世纪最后30年里,股份公司得到广泛发展。股份公司这一“广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 )
A.列强对外扩张的要求
B.新兴工业扩大规模的要求
C.后起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
D.垄断资产阶级掌控国家政权的要求
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19世纪最后30年里,股份公司得到广泛发展”可以得出,股份公司的出现,主要是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随着电力、石油、航空等新兴工业的出现,对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股份公司的出现较好的解决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融资需求,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工业时代,一国发生经济危机,就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B.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激化
C.经济危机可以蔓延全世界
D.统一的世界性市场已经形成
解析:选D。由题干反映的信息可知,经济危机可以蔓延全世界,从本质上反映了世界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统一的世界性市场已经形成。C项只是表面现象,A、B项不符合题意。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响应非凡的经济刺激的、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可以说,1870年以后,所有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769年,一种全新的蒸汽机终于在瓦特的手中诞生了。它大大促进了机器的运用和工厂的生产,使工业技术的变革出现了新的飞跃。……机器制造业的出现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何飞鹏《蒸汽机与英国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1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1)据材料一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相比,科技发明有何不同特点?
(2)材料二表明英国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三表明当时生产组织形式有何变化?
答案:(1)材料一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科技发明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
(2)材料二中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变为“工厂”;材料三中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大企业时代的到来,垄断组织出现。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其科技条件是( )
A.蒸汽机的改良 B.电力的使用
C.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D.信息技术的进步
解析:选C。汽车和飞机以内燃机为动力,故汽车和飞机出现的科技条件是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2.19世纪后半期,许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是( )
A.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B.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C.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D.科技革命在几个国家同时进行
解析:选B。解题时注意题干中“许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这一关键信息。由此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3.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英国的一艘豪华巨轮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一次重大海难。当海难发生时,船上曾通过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下列说法最确切的是( )
A.它是18世纪以前的轮船
B.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它是两次工业革命结合的成果
D.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解析:选C。轮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无线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所以材料体现的是两次工业革命结合的成果。
4.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机械特色不同 B.通讯工具不同
C.主要动力不同 D.交通工具不同
解析:选C。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研制成改良蒸汽机,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所以,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主要动力不同。
5.马克思曾说:“垄断是一个好东西。”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出现的社会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它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B.促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
C.它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D.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A项指的是电的广泛使用;B项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有消极作用;C项表述错误;垄断组织的社会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19世纪最后30年,出现了近代社会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作为这次现代化浪潮的结果,形成了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在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基础上,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模式趋于成熟。”以下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
B.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C.经济模式定型促使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成熟
D.生产力进步推动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解析:选A。本题题干的逻辑关系可以简化为“19世纪最后30年出现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了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模式趋于成熟”,与之最为符合的是A项。材料没有涉及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也没有说经济模式已经定型,故排除B、C、D三项。
7.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工业国可以从世界范围内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并进行投资,这标志着( )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新航路已经开辟成功
解析:选C。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逐渐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8.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解析:选A。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相对缩短了各地之间的距离,使得在郊区居住也不会对工作带来不便,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现象无关。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以后,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兴起,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要求的资本也就越来越多,于是股份公司这种早已出现的集资经营方式开始得到广泛发展……此外,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也加速了大资本吞噬小资本的进程……1873年的经济危机使许多中小企业破产,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的集中。
——引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下面是1857年至1905年德国垄断组织卡特尔数量增长示意图。
材料三 20世纪初,美国和德国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8%、4.2%,而英国和法国分别为1.4%和3.3%。在此基础上,列宁进一步揭示了垄断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和经济技术停滞趋势加快……正如马克思指出: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资本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材料四 事实上,自1890年美国颁布第一部现代反垄断法《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以来的115年间,无论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还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都相继制定了名称不尽相同的反垄断法,如《反限制竞争法》《限制性商业行为法》《竞争法》《公平交易法》等。可以说,世界范围内反垄断法体系已经建立并臻于成熟。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企业并购浪潮风起云涌,强弱并购为强强并购所替代、国内并购发展为跨国并购,并购案值屡被刷新、垄断程度再攀新高。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下半期垄断组织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德国卡特尔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评述材料中关于垄断的观点。
解析:第(1)问,联系材料中的科技革命、重工业发展、股份公司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竞争等因素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从缓慢、加快两个阶段分析概括;第二小问要联系所学知识,从德国分裂、德国统一、国内市场统一、对外殖民扩张等方面分析说明。第(3)问是开放型设问,可从阻碍生产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说明,关键是论证要充分。
答案:(1)原因:科技革命和重工业生产的发展;股份公司的发展和生产、资本的集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激烈的竞争。
(2)特点:1857年至1870年增长缓慢;1870年以后,增长速度加快。原因:前者是因为德国政治经济上的分裂;后者是因为德国实现了统一,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导国之一,技术革新快,国内市场扩大,加上对外殖民扩张的发展。
(3)同意马克思和列宁的观点:垄断主要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垄断使“经济技术停滞趋势加快”,使更多的资本家纷纷破产,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桎梏。垄断越来越多地使资本家干预国家政治,促使列强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和世界大战的爆发;垄断加剧了两极分化,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同意材料四的观点:垄断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垄断的出现和发展历程表明,垄断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通过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来扩大生产、调节市场和生产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局部调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新的经营管理方式的应用和完善;垄断多采用跨国公司的方式来实现对外扩张,促进并加快了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趋势。
认为两种观点均有合理因素,参照上述两种观点综合作答。(任选一种观点作答即可)
一、学思之窗(教材P37)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看法。
提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德国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这段话反映了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二、本课测评(教材P37)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参见单元优化总结·重难突破·一。
三、学习延伸(教材P37)
请你结合图文,发表自己的感想。
提示:工业革命使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构复杂的机器取代了简单的手工工具,蒸汽、煤炭取代了人力、畜力、风力、水力,成为最主要的动力能源,钢铁及各种人工合成材料取代了石块、木头等自然原材料;火车、汽船取代了马车、牛车和帆船;喧闹、拥挤、快节奏的城市取代了宁静、闲散的乡村,自然环境也被污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