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则须疑 疑则有进——《拿来主义》课例赏鉴
摘 要:
《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在教学时对文本要定位准确,不能将其以典型的议论文来教学。本课通过自主梳理鲁迅的“拿来主义”、质疑探究别人的“拿来主义”、各抒己见我的“拿来主义”三个活动任务解读文本,在整体 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别人的“拿来主义”,以此探究文章主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质疑探究;批判思维;现实意义
课例呈现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表格对比,厘清“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把握“拿来主义”的内涵。
2.通过问题的探究,观点的质疑,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结合当下,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质疑探究“大宅子”的内涵,探究文章主旨。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佛教产生于哪里吗?
生(齐):印度。
师:对。佛教产生于印度。据文献记载,佛教在秦之前就传入了中国,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为什么传入中国后能一直延续至今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拿来主义》,看看我们能否从文章中找到答案。(板书课题)
二、自主梳理:鲁迅的“拿来主义”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鲁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文章是如何阐述这一观点的?(学生阅读,教师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
师:同学们读完了吧?
生(齐):读完了。
师: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阅读文章后,我们知道,文中除了说到“拿来主义”之外,还提到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将他填的表格情况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文中所说的“闭关主义”,就是既不送去也不拿来,结果是“给枪炮打破大门”,“碰了钉子”,“闭关主义”是行不通的,作者持否定的态度。“送去主义”是指只送去不拿来,这并不算坏事,因为能送去,一是“见得丰富”,而是“见得大度”,这种做法作者也不赞同。“拿来主义”是指既要送去又要拿来,有了拿来,人自会成为新人,文艺自会成为新文艺,作者肯定“拿来主义”。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详细,同学们赞同他的观点吗?
生:老师,我认为文中的“送去主义”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只能送去不能拿来,二是不能送去只能接受。
(其他学生发出了议论的声音)
师(追问):那你是怎样理解“送去主义”的?
生:文中说“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这样还能体现丰富与大度,作者用尼采和煤的例子说明只是送出去,终究有送尽的时候,当没有东西可送之时,就只能接受别人“抛给”的东西,作者称为“送来”,并没有说是“送来主义”,所以我认为被动地接受也是“送去主义”。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因为送来的并不是我们需要的,不是适合我们的,不是我们主动去拿的。
(学生鼓掌)
师: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我看到了他们对你观点的肯定与赞同,你思考得更全面。
(生面带笑容坐下)
师:作者主张“拿来主义”,那有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拿呢?
生: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师:那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一观点的呢?
生:用大宅子作喻。
生:用对待大宅子的三种错误态度,说明“拿来主义”者并不是这样的?
师:哪三种错误态度?
生:第一种:孱头,他们徘徊不敢进门,懦弱胆小,不敢接受;第二种:昏蛋,他们放一把火烧光,保存自己清白,全盘否定;第三种:废物,欣然接受一切,全盘接受。(板书)
师:分析能力很强,能概括出三种错误态度背后的本质。那“拿来主义”者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沉着,勇谋,有辨别,不自私。
师:嗯,这是“拿来主义”者要具备的条件。
生:占有,挑选。
生:还有创新。
师:占有、挑选,是为了推成出新,也就是还需要创新。占有就是要先拿来,这个好理解。那该如何挑选呢?作者在文中有无相关论述?
生:有,在第九段。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九段。
(生齐读)
师:读完之后,谁能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挑选?
生: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能否具体分析一下。
生:作者用大宅子里的物品做比喻:鱼翅,可以吃掉,鸦片可以送去药房,这是使用;烟枪和烟灯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这是存放;姨太太各自走散,这是毁灭。
师:为什么鱼翅可以吃掉?
生:好东西。
生:山珍海味。
师:好的,美味的,是有益无害的。那鸦片呢?
生:有益有害。
师:送去药房就是有益的,所以要使用。烟枪和烟灯呢?
生:无益无害。
师:所以送一点进博物馆,以警示后人,其余毁掉,这是存放。姨太太呢?
生:姨太太有害无益,所以要毁掉。
师:对待大宅子里的物品的态度,你们能否用一个熟悉的成语概括一下?
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师:概括得相当准确。那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佛教传入中国并能一直延续至今了吗?
生:佛教是一种外来的文化,能立足于我国,在我国发展并延续到今天,它有着本身优秀且为国人所接受的东西,佛教在我国长期发展,向我国传播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在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在接受外来的佛教文化的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佛教文化中融入自己的文化,两者相融贯通,最后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学生鼓掌)
师:理解非常深刻透彻。佛教扎根中国,在当时无论是文化方面还是政治方面,对封建时期的中国有着一定的作用。
三、质疑探究:别人的“拿来主义”
师:作者正是通过人们对待“大宅子”的三种错误态度,向我们阐明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该懂得如何去拿,如何挑选。无论是对待外来文化还是继承传统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都应是我们坚持不变的态度。
师:有人认为《拿来主义》存在逻辑上的错误:前文谈对待外来文化,后文谈继承本国的文化遗产,文章论述的话题前后不一致。对此,同学们有什么看法?
(学生讨论)
生:我不赞同这种说法。文章开头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针对外来的东西来写的,作者否定“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提出“拿来主义”,用“大宅子”比喻外来文化,借以来说明怎样拿来,拿来之后怎样对待的问题。因为在当时,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着“全盘西化”“全盘否定”两种错误的认识,作者的“拿来主义”,指出了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对这两个极端的批判。
师:很好,结合了文章的时代背景,指出了文章的主旨。同学们赞同他的观点吗?(有部分同学赞同)
生:虽然文章前后话题不一致,但我不认为存在逻辑上的错误。鲁迅先生作为一代大家,这样明显的错误不可能不会察觉。第八段说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说明这所大宅子是继承祖上的财产,我认为“大宅子”是喻指文化遗产。作者的“拿来”既可以指对外来文化的“拿来”,我们可以理解为占有,也可以指对文化遗产的“拿来”,我们可以理解为继承。作者的“拿来主义”既向我们指出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也想我们说明要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我认为不存在逻辑上的错误,而是两者兼有。
师:你的逻辑性很强,对文本也有深刻而独到的理解。
(有学生举手起立)
生:前面同学的观点我不赞同。鲁迅虽是文学大师,但不能说明他不会出错。我认为文章前部分论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后部分以“大宅子”作喻,“大宅子”是文化遗产,谈论的是继承本国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是存在逻辑错误的。
师:我非常欣赏你这种敢于质疑名家的精神。没错,名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我们要有这种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才不会在探寻真理的路上迷失方向。至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有没有逻辑上的错误我们还不能轻易地下结论。
师:同学们的观点不无道理。文章运用比喻来阐述道理,用“大宅子”来比喻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都是可以的,这并不矛盾。而对于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争论,有外来文化说,文化遗产说,对外交流的文化意识说等。我们不能说哪一种说法对,也不能说哪一种说法不对。鲁迅《且介亭杂文》的序言中说:“况且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潜心于他的鸿篇巨制,为未来的文化设想,固然是很好的,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正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因为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不管是结合鲁迅的创作意图,还是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我们都清楚的知道,鲁迅先生的杂文就是针砭时弊的“匕首”,对当时存在于社会的不合理的东西进行批判,为未来指明道路。
(学生表示赞同)
四、各抒己见:我的“拿来主义”
师: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理解“拿来主义”的精髓所在,还应思考:在当下,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今天是否具有现实意义?请同学们用你已有的认知和熟悉的事例来谈谈“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学生思考、交流)
生:鲁迅的“拿来主义”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拿来主义”就是既要送去又要拿来,在当今世界,这就是一种交流,交流就要有来有往,不能一味送去,也不能一味拿来,这是一种平等互利的国与国之间的交流。
师:说得很好,当今世界,我们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要有共同利益观,我们应践行“拿来主义”的原则,追求共同的发展。那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事例来说一说吗?
生:“洋节”在中国的盛行就是一个例子。
师:怎样理解?
生:“洋节”的入侵,就是一种文化的侵略。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节日颇受青年人的追捧,而我们的传统节日在慢慢淡化,西方的节日固有它本身的含义,我们不能盲目的追捧,我们要用“拿来主义”的思想,放出眼光去挑选,选择并使用于民于国有利的东西。
师:对。拿来主义者就要“沉着,勇谋,有辨别,不自私”,不为一己之利去“拿来”,要从人民从国家的角度去看待。还有其他的事例吗?
生:比如说我国从俄罗斯购买苏27战斗机,在我国吃透苏27的技术后,研发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歼敌机。
师:我们国家虽算是科技大国,但并不是科技强国。在科技上我们与别国还有一些距离,我们仍需借鉴和引进其他国家先进的科技,来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打开国门,拿进来,送出去的事例比比皆是,我们从西方拿来了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靠着自己的判断力和他们的技术经验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也向西方输出了许许多多的“中国制造”。但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我们还需要向国外“拿”的东西很多,如芯片的制造,我们还需要引进和借鉴,来攻破技术难关。
我们也可以把“拿来主义”的精神用在学习上,向同学借鉴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取别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这样我们就会成为“新的”自己。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
【执教感言】
鲁迅的文章在理解上多少有些难度,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已经学习过多篇鲁迅的文章,在理解《拿来主义》内容上应该没有什么困难。所以在本堂课教学中,主要是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设疑问,激发兴趣。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怎样调动学生参与,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是执教者首先思考的问题。有了问题,学生的关注点就会集中在问题上,加以引导,课堂就会围绕问题有序展开。本堂课教学中,我用“佛教”引入,一是“佛教”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二是“佛教”在中国生根发展正好与文中提及的外来文化相切合,以此来设疑,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课堂自然就有了生气,有了活力,教学就会取得好的效果。教学中对于文章思路的把握,主要是借助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表格厘清“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的概念。从课堂上学生完成情况来看,学生在这一板块并没有难度。学生在筛选文本信息的时,掌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问题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学生的学习就会是有效的学习。
学习反驳,敢于批判。
课堂教学中教什么,是由学生学情决定,学生是主体,学生需要什么,通过课堂能获得什么,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高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趋于成熟,有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批判能力。本堂课中,我引出别人的观点,学生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发表对该观点的看法。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需理解文章中“大宅子”喻指什么,从而去探究文章的主旨。这篇文章的主旨,历来都存在着争论,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别人的看法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反驳,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联系现实,理性思考。
鲁迅的文章思想深邃,虽不太受学生喜欢,但其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拿来主义》写于一九三四年,就那个时代而言,“拿来主义”是非常先进的思想,几十年之后,处在新时代的我们,仍需践行“拿来主义”的精神。如果就《拿来主义》学习“拿来主义”,那就没有多大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文本转向现实,体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启发学生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我想,这才是学习《拿来主义》的目的。